柯麗娜 袁 濱 連燕萍 吳振強 張志鴻
(漳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福建漳州363005)
白背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素有“樹上海蜇皮”之美稱[1],具有口感好,營養(yǎng)豐富,降血脂,抗凝血,補血等特點[2],在我國福建省、四川省、山東省、江蘇省等地廣泛栽培[2],深受消費者喜愛。漳州市是我國白背毛木耳的主產區(qū)[3-4],20世紀80年代從我國臺灣地區(qū)引進栽培白背毛木耳,至今已有30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漳州市采用一區(qū)制以及塑料大棚“太空包”墻式栽培白背毛木耳。耳棚拱形結構,棚頂覆蓋物有三層[5],內層為塑料薄膜,中層為廢舊毛毯或谷殼,外層為遮陽網(wǎng),耳棚四周由黑色塑料薄膜和遮陽網(wǎng)組成[6]。一般耳棚長50~60 m,寬8~10 m,主通道1.5 m,內部排袋分左右兩排,間隔1~1.1 m,每排又分3小格,每格邊長1.35 m,每格一層擺放8袋,擺放15~18 層,每小格120~144 袋,一排可擺放360~432袋。這種栽培模式存在通氣不良,耳棚內溫度、濕度難協(xié)調等問題,對栽培管理者技術要求較高。筆者根據(jù)多年研發(fā)工作實踐,總結一套漳州模式白背毛木耳栽培管理技術。現(xiàn)介紹如下,以供生產者參考。
白背毛木耳屬于中溫型菌類。菌絲生長溫度為8~37 ℃,最適溫度為25~30 ℃,在8~30 ℃內,菌絲生長速度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加快。溫度低于20 ℃菌絲生長緩慢,5 ℃時菌絲停止生長,高于30 ℃菌絲生長速度下降,高于37 ℃菌絲停止生長。耳片生長溫度為13~30 ℃,最適溫度為18~22 ℃。日平均溫度長期處于23 ℃以上時,耳片生長速度快,耳片變薄,顏色發(fā)紅,品質低。溫度低于15 ℃耳片生長速度慢,低于13 ℃耳片停止生長。
白背毛木耳菌絲生長培養(yǎng)料含水量為45%~75%,最適含水量為60%~63%。料含水量在45%~63%,菌絲生長速度隨著含水量的上升而加快。料含水量高于63%,菌絲生長速度隨著含水量的上升而下降。木屑培養(yǎng)料含水量超過70%,袋底易積水,菌絲因袋底供氧不足生長緩慢,造成底部菌絲走不透而影響產量,且易感染雜菌。在發(fā)菌階段,要求大棚內空氣相對濕度低于70%,而耳片生長發(fā)育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在此濕度下耳片生長發(fā)育快,耳片大、厚,但應注意高濕度環(huán)境下,大棚需要多通風,防止出現(xiàn)雜菌侵染。生產實踐發(fā)現(xiàn),不同毛木耳菌株對水分需求有差異,如毛木耳菌株B4328要求大棚內空氣相對濕度在90%以上,出耳期要勤噴水,保持耳片濕潤狀態(tài),促進耳片生長發(fā)育。
白背毛木耳屬于好氧性真菌。在菌絲生長階段及出耳階段都必須注意耳棚內的空氣狀況,應保持大棚內空氣新鮮,氧氣充足,有利于菌絲生長發(fā)育,有利于原基形成、毛木耳開片和伸長。若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高,菌絲活力下降,耳片不易展開,影響白背毛木耳品質和產量。
白背毛木耳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若光線強,影響菌絲生長,生長速度變慢,菌絲細弱。菌絲生長后期光線刺激易形成原基,消耗營養(yǎng),影響產量和質量。原基形成和耳片分化階段,則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刺激,適宜的光照強度為100~300 lx。光照強弱對耳片的色、質有直接影響,光線較弱時,耳片腹面顏色淡,背面絨毛短、細;光照適宜,耳片腹面顏色深,背面絨毛長、粗,品質好。
白背毛木耳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yǎng)料pH 為4~10.5,最適培養(yǎng)料pH 為7~7.5。培養(yǎng)料pH 過低或者過高,都不利于菌絲生長。培養(yǎng)料pH 在4~7,料pH高,菌絲生長速度快;培養(yǎng)料pH 在7.5~10.5,料pH高,菌絲生長速度慢。
毛木耳菌種是影響栽培成敗的關鍵[5]。耳農使用優(yōu)質菌種有利于提高產量和收益,如果誤用劣質菌種則會給耳農帶來嚴重損失。因此,在生產上應選擇品質好、適應性強、高產、穩(wěn)產的優(yōu)良菌種[7]。切勿因菌種價格便宜,選用由不具備生產條件的菌種場生產的菌種。由于毛木耳較其他食用菌品種變異快、退化快,因此,實力較強的菌種生產單位會定期開展提純復壯工作[5],保證菌種質量。購種的同時,還應了解品種特性、培養(yǎng)條件和栽培要點等。引進新菌株須做出耳試驗,觀察其農藝性狀及生產性能,才能投入生產。
目前漳州市仍是傳統(tǒng)季節(jié)性大棚栽培白背毛木耳,受自然氣候影響大,因此栽培季節(jié)的安排十分關鍵。栽培戶可查詢當?shù)剡B續(xù)三年的氣象資料,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將出耳期安排在日均溫度15~22 ℃的季節(jié),從而推算出適宜的制種、制袋(菌絲培養(yǎng))時間。漳州地區(qū)制袋時間一般安排在8 月底至10 月上旬,開袋出耳的時間安排在10 月下旬至11月下旬,此時日均溫度為18~22 ℃,適宜毛木耳出耳,有利于毛木耳優(yōu)質高產。
毛木耳生產常用培養(yǎng)料配方為木屑85%,麩皮12%,碳酸輕鈣3%;高產培養(yǎng)料配方為木屑82%,麩皮12%,豆粕3%,碳酸輕鈣3%。漳州模式栽培白背毛木耳采用發(fā)酵料,因此培養(yǎng)料發(fā)酵質量是毛木耳產量高低的關鍵因素。要求培養(yǎng)料發(fā)酵35~40 d,其間間隔7~10 d 翻堆一次,翻堆時將堆外面的料翻到堆中心,堆中心的料翻到堆外面,應注意料堆中心溫度應達70 ℃以上,維持24 h 以上再翻堆,如此翻堆4~5 次,可使培養(yǎng)料混合、發(fā)酵均勻,吸收水分更均勻。待培養(yǎng)料變?yōu)樽睾稚?,分布大量白色放線菌,料無氨味或者少量氨味,無臭味,手握柔軟,不黏手時,發(fā)酵即結束。發(fā)酵后培養(yǎng)料含水量控制在60%~63%,水分過少,影響菌絲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菌絲活力弱,水分過多,不利于菌絲生長。
料袋接種后,即可上架培養(yǎng)菌絲。料袋上架前,大棚內地面先撒生石灰粉防雜菌。耳棚內排袋時,袋與袋前后交叉擺放,袋間有一定的縫隙,便于通風和管理。擺袋數(shù)應適宜,袋過多,袋和袋擠壓在一起,容易出現(xiàn)高溫燒菌現(xiàn)象,不利于菌絲生長。料袋上架后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0%以下,避光,以免在袋壁上長出膠質化耳基斑點,感染雜菌。早晚通風,促進菌絲吃料。上架后7 d 內應用殺蟲殺螨藥劑對大棚空間噴霧殺蟲一次。發(fā)菌期間應勤檢查菌袋,發(fā)現(xiàn)有雜菌感染袋特別是鏈孢霉感染應及時清除,以免引起其他菌袋感染。一般培養(yǎng)40~50 d,菌絲即可發(fā)滿袋。
在菌絲長至料袋三分之二或滿袋時,溫度穩(wěn)定在18~23 ℃即可開口。開口時,工具刀從上往下向內割,注意不傷料面,割完袋口上方有2~4 cm“帽舌”,下方與料面齊平,避免噴水時袋口處積水。開口的目的主要是一方面使菌絲接觸更多氧氣,促進其生長,另一方面促進菌絲從營養(yǎng)生長轉變?yōu)樯成L,在袋口扭結形成原基。因此,管理上采取增加散射光,加強通風,保持濕度的措施促進原基形成。一般開口后料面適當控干,待袋口四周邊緣現(xiàn)原基時再開始空間噴水(一般是在開袋后7 d 噴水),提高棚內空氣相對濕度,這樣可增加原基數(shù)量。原基開始分化應逐步提高空間相對濕度,確保原基正常分化,注意避免水進入袋內。毛木耳展片后加強通風和噴水,同時提高光照強度。但應注意噴水要少量多次,霧點小,達到耳片不缺水(保濕為主),又不太濕的狀態(tài)。噴水時應掀開薄膜通風,不噴悶水,保持大棚內空氣清新。同時應防止通風過強,導致大棚內空氣相對濕度低于50%,造成耳片干枯或者停止生長。若棚內通氣不良,空氣相對濕度高,易造成袋內缺氧,不利于菌絲生長,容易造成反袋的情況,袋口積水,造成病蟲侵染。當耳片長至5~7 cm 大小時,應適當控干,停止噴水,加大通風,控制耳片生長速度,待耳片邊緣干燥,即可(5~7 d)再次噴水,此次噴水量應加大,每日噴水1~2次,干干濕濕管理可增厚耳片。隨著耳片逐漸長大,可適當增加噴水量,溫度高時少噴水或不噴水,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同時應提高光照強度和延長光照時間,加強耳片的蒸騰作用,促進新陳代謝,增厚耳片,使腹面色澤變深,提升毛木耳的品質。一般溫度低于13 ℃時應停止噴水,以防低溫導致毛木耳停止生長,耳片不吸收水分,水分積在耳片上容易感染,也容易造成毛木耳水害。整個出耳階段,控制溫度在15~22 ℃,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耳片的生長,降低產量和質量。尤其在高溫、高濕和通氣條件不好時,極容易引起霉菌的污染,因此遇到高溫時,可采取加強通風,棚頂噴水等辦法降溫。
圖1 掛黃板防治白背毛木耳雙翅目害蟲
圖2 墻式栽培白背毛木耳
毛木耳進入成熟期,耳片邊緣變薄,背面邊緣顏色變灰白,并開始反卷時,即可采收。氣候適宜,一般從出現(xiàn)原基到采收需55~80 d。采收前應停止噴水5~10 d,控干耳片。選擇晴天采收毛木耳,以便曬耳。采耳方法是用手捏住耳基將整叢毛木耳采下,用鋒利小刀去掉耳基基部的培養(yǎng)料。采耳時必須把耳根采盡,以免雜菌感染或出現(xiàn)蟲害造成爛耳,影響第2 潮耳的生長。第1 潮耳采收后,停止噴水7~15 d,使菌絲恢復生長,開始進行第2 潮出耳管理。第2潮的管理參照第1潮即可。
病蟲害防控堅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主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毛木耳生產開始前及生產結束后,應對生產環(huán)境進行清潔,對耳棚內及周邊環(huán)境噴霧消毒,廢菌袋、爛耳應及時清出耳棚,并掀開耳棚上所有的覆蓋物,晾曬空棚。
嚴格把握好菌種質量關,要求菌種菌絲健壯、潔白,活力強,因此菌種培養(yǎng)時應注意溫度恒定,忽高忽低的溫度不利于菌絲生長,同時應防止高溫造成菌絲活力降低。嚴防菌種帶蟲,培養(yǎng)菌種期間,應注意噴灑高效低毒藥劑,可選用4.3%菇凈1 000倍、螨危3 000倍,一般7~10 d噴藥1次。
嚴格控制使用殺蟲劑濃度和用藥次數(shù)。菌袋進棚前,一般可噴菊酯類或阿維菌素等藥劑,悶棚2 d,而后掀開棚膜通風。毛木耳栽培袋上架后7 d內,開袋前1~2 d 噴1 次低毒殺螨殺蟲類藥劑,如菇凈1 000倍、螨危3 000倍[8],5 d噴1次,連續(xù)噴3次以上可控制雙翅目害蟲、螨蟲為害。在采完第1 潮耳后,結合噴水,再噴藥1次。
大棚內懸掛黃板誘殺害蟲。在菌袋上方20 cm處懸掛黃板,每5~10 m2掛1 張,捕殺棚內活動的菇蚊、菇蠅等害蟲,黃板上黏蟲數(shù)量多時,需及時更換,否則會降低黏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