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云 溫 進
1.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辦公室,北京 102399;2.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北京 102399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病,尤其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多發(fā)病,具有致殘率高、恢復時間長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而肺部感染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具有病死率高、病情重等特點,影響疾病預后[2]。 2003年Ruediger 等[3]提出卒中相關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概念,指的是原無肺部感染的卒中患者罹患感染性肺實質(含肺泡壁即廣義上的肺間質)炎癥。此后國內外相繼開展SAP的實驗及臨床研究, 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及實驗依據,并且總結臨床治療經驗。 在治療上聯合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療效果,幫助患者盡早恢復。 因此,臨床應及時發(fā)現、分析、預防腦卒中并發(fā)肺部感染的各種誘因,針對性地給予不同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提高臨床療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是在西醫(yī)常規(guī)綜合護理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辨證施治理論方法的一種護理方式。 本研究給予腦卒中并發(fā)肺部感染患者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以探尋其應用效果。 現就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76 例腦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總結臨床護理經驗。
選取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的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的76 例腦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8 例。 對照組中,男17 例,女21 例;年齡46~65 歲,平均(58.40±3.91)歲;既往吸煙史18 例,高血壓11 例,糖尿病10 例,伴意識障礙6 例,伴吞咽障礙13 例,臥床時間>7 d 9 例。 觀察組中,男22 例,女16例;年齡48~66 歲,平均(60.32±4.38)歲;既往吸煙史15例,高血壓14 例,糖尿病9 例,伴意識障礙3 例,伴吞咽障礙16 例,臥床時間>7 d 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臨床研究經北京市門頭溝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參與研究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年齡18~80 歲;(2)符合腦病并肺部感染的西醫(yī)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腦卒中發(fā)病前無肺部感染的表現, 而是在住院48 h 后出現如下癥狀表現。①咳痰、咳嗽等呼吸道癥狀;②體溫升高,血液學檢查有白細胞計數或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明顯高于正常值;③肺部聞及干、濕啰音;④經影像學檢查肺部呈炎性改變;⑤痰液細菌學檢查培養(yǎng)出致病菌。以上條件滿足3 條以上即可確診為腦卒中并發(fā)肺部感染[5];(3)接受既定的治療方案。排除標準:①由于其他原因導致的肺部感染;②由腦腫瘤、腦寄生蟲病、腦動靜脈畸形、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引起的繼發(fā)卒中及其他腦?。虎蹨贤ㄕ系K且治療依從性較差者;④合并心、腎、造血系統(tǒng)及內分泌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
剔除和干預中止標準:①出現嚴重不良事件或嚴重不良反應,不能耐受治療者;②擅用影響療效的其他中醫(yī)藥方法治療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綜合護理方法,具體如下。 ①環(huán)境:住院病房整潔,室內空氣新鮮,定期打掃清潔、紫外線消毒1 次/d,保持室內溫度20~22℃、濕度60%左右。 限制探視人員人數及次數。②呼吸道護理:腦卒中患者中伴有意識障礙者,取側臥位,定期清理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以防舌體后墜;增強氣道霧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出,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③飲食護理:自行進食患者,根據患者病情及狀態(tài)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伴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行鼻飼飲食,避免嗆咳及誤吸,定期吞咽功能鍛煉及刺激咽反射訓練。 ④預防感染:強化無菌操作觀念,及時完善痰液培養(yǎng)和藥敏實驗,針對性地早期進行肺部感染治療。 ⑤心理護理:充分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腦卒中相關的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治療、預后等內容,使其樹立治療信心,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盡量排除其心理障礙,使之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配合治療。 常規(guī)綜合護理共護理30 d。
1.2.2 觀察組 觀察組予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在常規(guī)綜合護理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相關護理:①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若患者舌紅苔黃,伴有口干、口渴、干咳等癥狀,提示肺熱熾盛,飲食上應忌辛辣,以防火熾肺葉;若患者舌紅苔黃膩,伴痰黃稠、大便干結等,則提示痰熱壅肺, 結合清熱化痰中藥予灌腸以通腑瀉熱,飲食上忌蝦、蟹等易困脾助濕生痰的食物;若患者舌紅、舌苔剝落不全、剝脫處光滑無苔,則提示胃氣陰兩傷,飲食上應忌油膩、煎炸等食物,以防傷陰動火損傷脾胃。②早期介入針灸、推拿等治療恢復肢體功能,針灸治療處方采用王樂亭手足十二針法, 取雙側曲池、合谷、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沖,手法平補平瀉,留針30 min,1 次/d;推拿治療以穴位按摩為主,選取風府穴、風池穴、廉泉穴、列缺穴、太溪穴、足三里、膻中為主穴,手法采用點按法,每次15 min,1 次/d[6]。 ③練習八段錦功法,每日早、晚各1 次,每次20 min。 ④針對大便秘結3 d 以上患者,采用星蔞承氣湯通腑法輔助治療[7]。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共護理30 d。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以下指標:生活質量評分及巴氏指數,并統(tǒng)計納入病例的所有臨床癥狀、體征,綜合評價療效及治療總有效率。(1)生活質量評分:共20 個條目,總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8];(2)巴氏指數:分值范圍為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功能缺陷越小[9];(3)中醫(yī)證候評分及療效評分均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擬定:以癥狀的有無及輕重程度進行治療前后的比較來評價療效,療效評價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治愈:臨床癥狀、 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治療前后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治療前后積分減少70%~<95%;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治療前后積分減少30%~<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治療前后積分減少<3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本組護理前, 且護理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38 38 20.36±3.48 25.79±4.09 0.038 0.361 84.29±0.11 67.48±0.09 36.257<0.001 2.176 2.636 0.010 0.033
護理前兩組的巴氏指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兩組的巴氏指數高于本組護理前,且護理后觀察組的巴氏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巴氏指數的比較(分,±s)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巴氏指數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38 38 40.2±2.51 42.36±4.21 1.018 0.218 67.04±1.05 53.62±1.22 3.433<0.001 1.891 2.092 0.019 0.026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的比較(例)
肺部感染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 王小波[11]提出卒中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病率為6%~22%,較高的發(fā)生率嚴重影響了腦卒中病患者的病程轉歸,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西醫(yī)治療以抗生素為主,存在耐藥性強、致病菌復雜、消化系統(tǒng)損傷、抑制正常腸道菌群等副作用[12]。 因老年人整體免疫功力較弱,機體反應欠佳,發(fā)生肺部感染癥狀不典型,肺部感染早期常被忽略,導致疾病加重,增加難治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本組護理前,且護理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兩組的巴氏指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巴氏指數高于本組護理前,且護理后觀察組的巴氏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此結果表明常規(guī)護理及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措施均對患者預后有正向效果,并且中西醫(yī)結合護理較常規(guī)護理效果更佳。 錢倩倩等[13]的研究中認為,肺部感染從中醫(yī)而論,考慮邪氣入里化熱,致邪熱內郁,阻于胸膈,出現里熱熾盛致邪熱閉肺、腸燥腑實之癥;而本研究中,對于并發(fā)肺部感染的腦卒中患者,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引入了通腑法針對肺熱腸腑郁閉、大便不通之癥,能有效地將濕熱之邪從胃腸引出,清化肺絡。 周康秋等[14]的研究則認為,腦卒中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 可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這與本研究中結果一致,因為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在早期介入針灸、 推拿等中醫(yī)治療輔以患者恢復肢體功能,并每日練習八段錦功法輔助疏通患者經絡,加強氣血運行,利于血液流通、肢體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預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對患者的預后效果更佳。 駢高艷[15]的研究認為早期中醫(yī)護理通過中藥調理、 推拿按摩、針灸等理療措施來促進患者體內氣血津液的運行,達到疏經通絡的作用。 本研究則采用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在綜合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每個患者的舌脈進行中醫(yī)體質的辨證,給予患者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護理措施,有效地彌補了傳統(tǒng)護理的不足,結合了綜合護理及中醫(yī)護理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及巴氏指數、預后的總有效率上效果更佳,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