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泮
一
在德育工作中,冷冉先生特別強調(diào)要教育學生自省。關(guān)于這一點,他闡述得十分明確。他說:“人在其社會實踐中,對別人行為的是非善惡是很容易辨別的,通過這種辨別進行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是一種操行方法。另外,通過對自己所犯的錯失做‘內(nèi)自論,也就是內(nèi)心的自我批評,又是一種操行方法。打開《論語》,可以找出許許多多孔子教誨他的弟子去進行自我修省的例子?!?/p>
這是事實,孔子倡導自省的觀點是十分明確的?!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币馑际钦f,見到賢人,就想到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自我反省有沒有他那樣的毛病。
其實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大都主張自省。
老子說:“修之身,其德乃真?!币馑际钦f,以“道”修身,就不會被世俗所污染,德便真。
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币馑际钦f,君子要廣泛學習圣賢的教誨,而且每日要多次反省自己,這樣就能成為一個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失的人。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他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溫習了?
國外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有同樣的主張。
美國學者瑪麗·海倫·愛莫迪諾-楊,在她所著的《情緒、學習與腦:探索情緒神經(jīng)科學對教育的啟示》一書中曾說:“內(nèi)省會讓我們從過去的經(jīng)驗中吸取教訓,并認識到它們對我們今后選擇的意義,從而更好地認識和管理社會生活中的自己。”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也提出了同樣的主張:“管教的目的在于不管,這是教育的最高目標。所以,要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自律、善于自省、懂得自我教育的人?!?/p>
由此可見,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都主張要教育學生學會自省,而這也是冷冉先生在德育工作中特別強調(diào)的一點。
二
凡是真正有道德的人,都是有自省習慣的人;反之,凡是有自省習慣的人,他的道德水平就會不斷提高。這不僅是事實,而且也是有道理的。
從根本上說,這是由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所決定的。眾所周知,道德與法律都具有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和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但二者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法律具有強制性,而道德則沒有強制性。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只能靠言論與傳統(tǒng)的影響和教育。如果一個人沒有自省的習慣,僅靠外界的影響和教育,不大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
在德育中強調(diào)自省是對的,也可以從理論上進行論證。
從評價理論角度說,自省就是一種自我評價。眾所周知,任何一種評價都具有評定、導向、激勵的作用,其中評價內(nèi)容的作用最大。評價什么,人們就會在什么事情上下功夫。自省——對自己的道德進行評價,就會自覺地克服不道德的行為,堅持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
從系統(tǒng)科學角度說,自省就是一種自我反饋和矯正的過程。系統(tǒng)科學認為,任何一個事物,反饋和矯正得越及時,這個事物發(fā)展得就越快。經(jīng)常及時地自省——經(jīng)常及時地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反饋和矯正,道德水平提高的速度就會更快。
從心理學角度說,自省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心理活動。
自我意識是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個體認識自身特點和本質(zhì)的心理活動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個體認識自己的過程。
人的發(fā)展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的程度與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水平是密切相關(guān)的。
自我意識包括三個要素:
一是自我認知,指自己知道自己身上有什么——有什么樣的生理自我,有什么樣的社會自我,有什么樣的心理自我等。
二是自我評價,指自己對自己進行的評價,即對自己的生理發(fā)展水平、社會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發(fā)展水平進行評價——好還是不好,高還是低等。
三是自我控制,指自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監(jiān)控和調(diào)節(jié)。
自省,實際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道德經(jīng)歷自我意識的心理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要對自己的道德進行自我認知——在自己身上有什么樣的道德表現(xiàn);他要對自己的道德進行自我評價——自己的道德表現(xiàn)處于什么水平;他要對自己的道德進行自我控制——克服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堅持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人道德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
三
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自省習慣呢?我想,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但有些方法還是可以借鑒的。
寫日記。這是最常用的方法,魏書生先生就是這樣教育學生的,他把寫日記稱為“道德長跑”。寫日記實際是一個道德自省的過程。魏書生的學生,不僅在初中三年里堅持寫日記,有很多學生到大學、到工作時仍堅持寫。堅持這樣做,不但能使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高,而且能讓他們逐漸養(yǎng)成自省的習慣。而對學生來說,寫日記還能不斷提高他們的作文寫作水平。
道德儲蓄。這是近些年不少中小學采取的一種方法,具體做法是,讓學生每做一件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事,就把它寫在專用的本子上。要記錄好的道德行為,首先就要自省——想一想自己的哪些行為是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想不出現(xiàn)壞事,就要不斷地教他們做好事?!薄白鐾暌患檬轮螅偃プ龅诙?、第三件……”道德儲蓄可以引導和激勵學生多做好事,少做錯事。堅持這樣做,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自省的習慣。
世界上沒有完人,誰都有犯錯的時候。學生犯了錯誤,我們并不一定就要批評,更沒有必要通過“斗爭哲學”去解決,尤其對中小學生。我深信,只要教育學生養(yǎng)成自省的習慣,他們都會成為好人,成為有良好道德的人。
自省習慣,不是人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發(fā)生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在學校里,只有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學生才能逐漸形成自省的習慣。教師要做的,概括地說就是三件事:
明理——讓學生知道“自省”的意義。明理可以通過主題班會進行,也可以通過國旗下講話進行,但不能通過空洞的說教進行,最好是通過具體的事例和故事,讓學生理解自省的必要性和好處。
導行——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省的機會,并引導學生去自省。心理學認為,任何習慣都是實踐的產(chǎn)物,離開個體的實踐,什么習慣都不會有,自省習慣也是如此。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自省。
評價——對學生的自省行為進行評價。實踐表明,評價內(nèi)容對人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是最強的,評價什么,人們就會在什么地方多下功夫。所以,要想教育學生養(yǎng)成自省習慣,就必須對他們的自省行為進行評價:你自省了嗎?你做得怎么樣?
這里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上述的每一個做法要取得實效,必須堅持持之以恒的原則。如果指望做一兩次就讓學生養(yǎng)成自省的習慣,那是空想。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省習慣的做法,肯定不止本文提到的這幾種,我也沒有窮盡這些做法的能力,只能期望廣大讀者在教育實踐中通過研究去拓展、創(chuàng)新了。6D51D6B1-1CC8-4EDF-8FF5-77D0036BA5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