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銀
一、教學理念
積極心理學從積極的角度來解讀人的內(nèi)心世界,關注人的健康、幸福以及和諧發(fā)展。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和彼得森歸納出人類本性的六種核心美德: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慈與愛、正義、修養(yǎng)與節(jié)制、精神卓越。這些美德又分別對應著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勇敢等24種積極心理品質(zhì)。其中愛是24項積極心理品質(zhì)之一,屬于第三類美德——仁慈與愛:人際交往的品質(zhì)。培養(yǎng)愛這種積極心理品質(zhì),感受來自朋友和家人的愛,內(nèi)心擁有愛,珍惜與他人的親密關系,常常跟他人表達自己愛的感受,有助于學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聯(lián)結。
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比較復雜。心理學研究表明,參加共同的活動能迅速拉近學生間的距離;適當?shù)闹w接觸能夠增加個體間的親密感;伙伴間的互相幫助也能增進彼此的好感和友誼……本課圍繞“友愛的5種表達方式”,引導四、五年級的學生感受來自朋友的愛,學習向朋友表達愛。
二、背景分析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關于小學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中指出,“樹立集體意識,善于與同學、教師交往,培養(yǎng)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開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小學生心理素質(zhì)問卷”的結果顯示,我校學生在人際適應性因子得分較低,同時我校學生在人際適應性因子檢出率較高,說明學生在改善人際關系,與伙伴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能力較低,存在問題的學生比較多,需要加強相關的輔導。
三、學習者分析
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渴望得到友誼,渴望交到好朋友。美國心理學家塞爾曼將友誼發(fā)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四、五年級學生開始進入第五階段——親密共享階段,他們認為朋友應該是互相支持、互相忠誠的人,還應該彼此共享一切,互相幫助、合作,彼此不打架。這個階段是學生友誼形成或斷裂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這節(jié)課以友愛為切入點,通過微課學習,認識友愛的5種表達方式;通過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同伴友愛的積極感受,增進同伴感情,學習跟同伴表達友愛,互相分享和關懷,幫助學生跟同學建立更親密的朋友關系。
四、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認識友愛的表達方式
2. 情感目標:體驗友愛帶來的積極感受,珍惜與同伴的友好關系
3. 技能目標:嘗試恰當表達對同伴的友愛,增進同伴友誼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驗友愛的積極感受;嘗試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友愛,增進同伴感情。
教學難點:認識友愛的表達方式;嘗試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友愛。
六、教學方法
視頻欣賞、游戲體驗、小組討論
七、教學對象
四年級學生
八、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友愛的5種表達方式》微課、任務單、愛心禮物
九、教學流程
十、教學過程(見下頁表)
十一、板書設計
友愛五色花
主動幫助
肯定話語? ? ?愛心禮物
身體接觸? ? ?共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