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暉
摘 要:語文教材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之一,肩負著以文育人的任務。2021年秋,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新增4篇“紅色”題材課文,代表著教材編者對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感和正確價值觀的重視。文章旨在通過探尋“紅色”題材課文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感悟課文中滲透的“紅色”精神,汲取愛國志士堅貞赤誠的蓬勃力量,讓學生在未來的強國之路上有所擔當。
關鍵詞:小學語文;“紅色”題材;教學策略
隨著民族文化自信日益增強,教材中的“紅色”題材課文越來越多,其文本的語言表達功用和社會教育價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視“紅色”題材課文的研究,是對紅色歷史的尊重和銘記,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德和偉大精神的傳承。
一、喚醒紅色記憶:教材的編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紅色”題材的課文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2021年秋,小學部編版語文教材新增了4篇“紅色”題材的課文,該類題材總篇數(shù)達到25篇。
什么是“紅色”題材?這在學術界并沒有嚴格的定論。一般來說,其時間軸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為起點。這類選文的思想性、政治性,以及價值觀的導向性遠重于其他文本,具有特殊的社會教育價值。
從編排形式來看,1—4年級“紅色”題材的課文以單篇形式編排,5—6年級以單篇和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體現(xiàn)了部編版教材由淺入深,由一到多的編排特點。從編排的人物來看,當中不僅有民族脊梁,還有外國友人;不僅有偉大領袖,還有普通士兵;不僅有成年人,還有青少年。教材涉及的人物角色之廣,向學生呈現(xiàn)了一幅眾志成城的“紅色”歷史畫卷。值得一提的是,“紅色”文化除了以課文形式出現(xiàn),還以單元導讀(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閱讀鏈接(如《毛主席在花山》《獄中聯(lián)歡》《囚歌》)和日積月累(革命志士的詩詞、名言警句)等形式出現(xiàn)。
二、從歷史到現(xiàn)實:學與教的現(xiàn)狀
從歷史文本到現(xiàn)實教學的實施過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能否達成“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個育人目標呢?
(一)歷史離“我”有點遠
受到年齡限制,大部分小學生對中國的革命歷史了解不深。在不知悉歷史背景的情況下,學生識字、讀通、學文、寫字,按部就班地完成課文學習,難以內(nèi)化“紅色”精神。學生閱讀興趣和內(nèi)驅力不足,無法真正消除時空距離和歷史隔閡,難以與文本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紅色”題材課文學習的難點。
(二)課堂教學瓶頸
現(xiàn)當代新青年語文教師對民族歷史的細節(jié)知識點了解程度并不深廣,因此,很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主要按照“介紹歷史背景—品讀關鍵詞句—體會文章主旨”這一教學思路進行。
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但語文課不應偏離語文素養(yǎng)。部編教材執(zhí)行主編陳先云先生曾指出:“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思想教育性。”他堅持“文道統(tǒng)一”,認為學生要在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融入美好的思想品德。
語文教師如何平衡語文學科文字運用與“紅色”文本內(nèi)容之間的比重?如何根據(jù)語言文字運用與育人價值的著力點設計合適的教學思路?希望以下幾點教學策略能突破“紅色”題材課文的教學瓶頸。
三、活化課程資源:教學策略探尋
(一)搭梯架橋,幫助學生了解背景
“紅色題材”課文所述內(nèi)容、所繪場景很難被學生理解,教師在課堂上需要為學生搭梯架橋。除了一般性的多媒體形式展示外,教師不妨嘗試尋找新角度作歷史背景介紹。
以《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為例,教師可從“追記特等功”這一點入手:邱少云同志的特等功為什么是追記的?當年立功表彰時遇到什么狀況?以問題為引導,順勢介紹相關歷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即將結束之時介紹寫作背景,有時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教師在課堂總結時配樂出示葛振林的自述《視死如歸壯軍威——憶狼牙山之戰(zhàn)》,相信會讓學生帶著感觸、帶著思考走出課堂。
(二)聚焦語言,帶領學生走入文本
“紅色”題材的記敘文中,往往通過人物形象、典型環(huán)境的文字刻畫來凸顯革命歷史的激烈殘酷和有志之士面對強敵毫不畏懼、堅毅果敢的革命主義精神。如《金色的魚鉤》,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人物描寫,帶領學生品讀、想象、分析關鍵詞句,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感受老班長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zhì)。
《七律·長征》是一首“紅色”詩歌,“逶迤”“磅礴”和“細浪”“泥丸”形成對比,且夸張至極,顯示出紅軍藐視一切困難的態(tài)度。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通過語言文字感悟紅軍的大無畏精神。
(三)關注習題,精準落實教學目標
為讓教師更精準落實教學目標,編者在設計課后習題時頗有心思:一是圍繞本課的學習重難點,二是大多緊扣該單元的閱讀要素和表達要素。教師在設計課文的教學思路時,應關注課后習題,理清習題與教學目標的關系,把課后習題融入教學設計中。
選取《青山處處埋忠骨》為例進行分析:
1. 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的兩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
2. 從課文中畫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體會他的內(nèi)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結合課文,說說你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理解。
根據(jù)課后習題,我們可以把教學目標設為:1. 借助三封電報,提取關鍵信息,完成情節(jié)圖,概括課文兩部分內(nèi)容;2. 運用抓關鍵句、隨文批注、用心揣摩等閱讀策略,學習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體會一代偉人毛澤東作為父親的內(nèi)心世界;3. 借助圖示和資料補充,理解“青山處處埋青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意思,體會該決定背后人物內(nèi)心的艱難和博大的胸懷。
(四)整合活動,根植民族紅色文化
語文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學科,教師可以整合語文實踐活動讓紅色文化根植在學生的心中。
語文的學科活動有多項形式,主題演講、課前一分鐘、詩歌朗誦會、閱讀分享會、名言展示會、小小電影院……雖然小學部編版教材沒有圍繞紅色文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但教師可以根據(jù)語文學科特點圍繞課文、“讀書節(jié)”、校本課程或是廣州市智慧閱讀平臺的活動來設計,開展“紅色”主題活動:“紅色為美,擔當鑄魂”主題演講賽;“尋找紅色的記憶”班級微型故事會;“品詩詞之美,感紅色之情”朗誦會;“讀紅色經(jīng)典,植愛國情懷”閱讀會;“傳紅色基因,未來我擔當”征文賽;“紅色電影進班級”班級小小電影會。這些活動涵蓋了語文“聽說讀寫看”五大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有效補充,讓學生通過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來獲得愛國情感的熏陶和價值觀的塑造。
一段激昂奮戰(zhàn)的歷史,一個紅星閃耀的時代?!凹t色”題材的課文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是根植紅色精神的沃土。語文教師是教書者、育人者,是紅色基因的播種者,充分發(fā)揮“紅色”題材課文的語用價值、育人價值、文學價值、歷史價值,讓新一代少年成為可擔當、勇?lián)敗窊數(shù)纳鐣髁x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鐘易之.語文教育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J].求是,2000(14).
[2]陳先云.談談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類課文的編排及應注意的問題[J].小學語文,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