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雙 高博
這是一個關于愛與夢想的動人故事。
2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身穿虎頭衣、腳踩虎頭鞋獻唱《奧林匹克頌》。不少網(wǎng)友稱他們?yōu)椤盎㈩^虎腦可可愛愛合唱團”。這支合唱團名叫“馬蘭花合唱團”,來自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阜平馬蘭村。冬奧開幕式為何會選擇這些“山里娃 ”?這一切離不開一位老人18年來的付出。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鄉(xiāng)親
這位老人叫鄧小嵐,是鄧拓的女兒,她和馬蘭村的故事要從七十多年前說起。
馬蘭村位于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鎮(zhèn)西部深山區(qū),這里曾是《晉察冀日報》社舊址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澤東選集》的誕生地。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社長鄧拓在這里與報社工作人員一邊打游擊一邊辦報紙。1943年底,日寇對太行山區(qū)進行了“大掃蕩”,在馬蘭村制造了“馬蘭慘案”。日軍沖進馬蘭村時,逼問鄉(xiāng)親們報社人員和印刷機的下落,19名鄉(xiāng)親為掩護報社同志慘遭殺害。
鄧拓妻子丁一嵐在一次突圍后生下鄧小嵐。鄧小嵐出生后,被寄養(yǎng)在馬蘭村附近一戶村民家中整整3年,干爹、干娘的悉心照顧,為炮火中出生的鄧小嵐留下難忘的童年。直到1946年,鄧小嵐才回到親生父母身邊。當年《晉察冀日報》社為了躲避敵人的圍追堵截,輾轉于馬蘭村所在的太行山區(qū),堅持每天出報,創(chuàng)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奇跡。
多年后,母親丁一嵐送給鄧小嵐一枚圖章,上面刻有“馬蘭后人”4個字。父親鄧拓在《燕山夜話》專欄發(fā)表文章時,署名“馬南邨”,諧音“馬蘭村”,亦是對當年在馬蘭村生活和戰(zhàn)斗的懷念。
“緣于個人身世、父輩情結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我一直把馬蘭村視為‘第二故鄉(xiāng)?!编囆拐f。隨父母到北京生活后,鄧小嵐仍對這片土地念念不忘。
2003年清明節(jié),退休后的鄧小嵐和《晉察冀日報》社的老人們,一起來到馬蘭村給烈士掃墓,看到這個小山村依然是破舊的村舍。路上,鄧小嵐碰巧遇見了一群在掃墓的孩子,但她發(fā)現(xiàn)馬蘭村的小孩連一首歌都不會唱。鄧小嵐定下了扎根馬蘭的決心,“我一定要為鄉(xiāng)親們做點事。當年馬蘭村的鄉(xiāng)親們?yōu)榱藞笊绔I出了19個鮮活的生命啊!”
馬蘭歌聲“唱”進冬奧,“唱”向世界
鄧小嵐說,馬蘭村的孩子們沒體會過音樂的樂趣,沒有歌聲的童年是蒼白的。鄧小嵐剛開始到馬蘭小學教音樂課時,簡陋的學校只有4間危房。為了建音樂教室,她不僅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而且動員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塊兒捐錢,共湊了4萬塊錢,在村里蓋了7間校舍。后來,鄧小嵐又四處“化緣”,將親友家閑置的樂器要過來,并尋求相關部門支持幫助,陸續(xù)置辦了架子鼓、電子琴、鋼琴等樂器。村里人沒人會這些樂器,鄧小嵐就手把手地教孩子們。
鄧小嵐風雨無阻,堅持每個月來兩次,寒暑假更加頻繁。18年來,鄧小嵐從北京往返馬蘭村的行程,超過20萬公里,大約能繞地球赤道5圈。功夫不負有心人,音樂喚醒了這個沉睡的小山村。經(jīng)過鄧小嵐悉心指導,孩子們已能夠演奏復雜樂曲,唱功也明顯提高。
2006年,鄧小嵐成立了馬蘭小樂隊,帶領孩子們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演出。
“全國的成人音樂節(jié)不少,兒童也應該有音樂節(jié),就從我們馬蘭村開始吧?!编囆拐f。2013年,70歲的鄧小嵐創(chuàng)辦了“馬蘭兒童音樂節(jié)”。
2015年,鄧小嵐親自設計,自籌資金把學校旁邊的荒土坡打造成一座三層“音樂城堡”。
“山里孩子們最渴望的是什么?是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编囆拐f。她真切地看到音樂讓山里的孩子們更樂觀、更自信了。
2月4日,樂隊的孩子們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用希臘語向世界獻唱了一曲《奧林匹克頌》,“泥土的芳香”終于登上了更大的舞臺。
用音樂改變一座村莊
有人說,音樂成了馬蘭村的一張名片。如今走進馬蘭村,只見村南一座新落成的灰色圓形舞臺背靠青山,碧水環(huán)繞,遠遠望去猶如一輪明月掛在天空,這是由鄧小嵐籌資新建成的月亮舞臺。
目前,鄧小嵐已協(xié)調捐贈近500件樂器、數(shù)千冊圖書,培養(yǎng)了近200多名學生,有10多個學生在大學里讀藝術專業(yè)或畢業(yè)后從事藝術教育工作。
“最初,爸爸和我們都很擔心媽媽的身體,但看到她發(fā)自心底的快樂只好不去‘扯后腿。”鄧小嵐的女兒劉明明說,“我一直在想,媽媽是用行動詮釋了夢想與堅持,她很了不起!”
“老區(qū)人民的養(yǎng)育之恩,我一輩子也報答不完。”鄧小嵐表示。未來她還會在這里堅守,做一名真正的“馬蘭后人”。
鄧小嵐用音樂改變了一座村莊,改變了孩子們的人生,孩子們回饋給世界美好的歌聲。謝謝您,鄧小嵐老人。
時文點撥
好的時文總能抓住一個人們關注的焦點蕩漾開去。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上,一群特別的小朋友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他們唱著《奧林匹克頌》,聲音清澈、純真,又充滿了向往和力量。
高水平的小學生合唱團那么多,為什么會選擇這些來自太行山的孩子們呢?山里的孩子是怎么組成合唱團的呢?文章的脈絡好像連環(huán)鎖,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為我們解開了疑惑。
原來他們來自英雄的土地,原來是“馬蘭后人”感念的引領,原來鄉(xiāng)親和我們的黨和軍隊是那么心心相牽,原來發(fā)自心底的熱愛是那么了不起……因著這樣的身世,孩子們帶著“泥土的芳香登上大雅之堂”,他們代表自然、革命、傳承、奮進、互助,如果說要找一個能代表中國精神的群體,實在沒有比他們更合適的了。
奧運會是向世界展示真實中國的窗口,在疫情還在肆虐、輿論還在紛繁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期盼著一個新的開始,以“馬蘭花合唱團”為代表的孩子們象征著新生,讓我們一起向未來,這是中國人質樸的浪漫。
時文往往能從一個小的入口,呈現(xiàn)大時代、大情懷、大格局,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思考會為你的文字帶來不一樣的氣象。最后,再留一道思考題:想一想這篇故事,沒有華麗的詞藻、繁雜的修飾,為什么讀下來還會讓人胸中有鼓蕩之氣,你的感動是從何而來的呢?4560DEE8-F4B7-4D23-9B63-350281FD8F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