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小學部編版語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級都安排了綜合性學習內容。文章主要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輕叩詩歌大門》課文為例,將綜合性學習活動分為五個階段:“收集摘抄,喚醒童心”“階段交流,思維碰撞”“自由表達,嘗試創(chuàng)作”“分工合作,匯編詩集”“班級朗誦,傳播詩音”,順序依次推進,力求通過學習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詩歌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文明孕育出璀璨的詩歌文化。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在第三單元安排了一次綜合性學習,學習活動的主題為《輕叩詩歌大門》,要求學生在收集、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詩的基礎上,合作編寫小詩集、舉辦班級詩歌朗誦會,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綜合性學習的成果。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級分別安排了一次綜合性學習,雖然主題各不相同,但四次綜合性學習活動都明確指向素材的獲取與運用。三年級重在識別、收集現(xiàn)成的素材;四年級則強調了收集素材的目的性和選擇性;五年級重在整理素材,運用素材,研究問題;六年級則提升了一個層次,突出整理運用素材,策劃活動,展示活動。四個年級、四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習目標前后關聯(lián),層層遞進,體現(xiàn)了知識難度的梯度。語文綜合性學習不是只教給學生零散的知識片段,而是需要圍繞結構關系及核心概念進行教學,用高階知識包裹低階知識,讓學生通過綜合性學習,增強創(chuàng)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及動手能力。
綜合性學習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貫穿于整個單元教學中,與課文教學有機滲透、巧妙融合。筆者認為《輕叩詩歌大門》的人文內涵是“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學習活動的要求是“初步了解現(xiàn)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根據需要收集素材,初步學習整理素材的方法;合作編寫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針對以上要求,筆者設計了五個活動階段,層層推進,逐步展開,如表1所示。
一、收集摘抄,喚醒童心
收集與整理是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應培養(yǎng)的核心能力之一。與三年級“學習收集素材”相比較,四年級更進一步,要求學生“根據需要收集素材,初步學習整理素材的方法”??梢钥闯?,此次學習活動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所收集的素材要緊緊圍繞主題,突出其中的關聯(lián)性;二是必須基本掌握整理素材的方法,突出其中的條理性。這一階段,教師需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循序漸進。在學習《短詩三首》時,筆者讓學生通過報紙、雜志、書籍、網絡等各種途徑收集并摘抄喜歡的現(xiàn)代詩。另外,筆者還要求每名學生準備一本摘抄本,把喜歡的現(xiàn)代詩工整地抄寫下來,并注明作者和出處,配上相宜的插圖。收集的現(xiàn)代詩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也可以是同一主題的,總之要把相關聯(lián)的詩歌分類組合,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此階段旨在激發(fā)學生閱讀和收集現(xiàn)代詩的興趣,了解摘抄現(xiàn)代詩的一些基本要求和途徑方法。
二、階段交流,思維碰撞
本階段是學生對前一個階段活動成果的交流與反饋,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收集現(xiàn)代詩的途徑。前期的詩歌摘抄已作為一項固定的任務布置給學生,通過批改,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摘抄的內容大部分來自班級人手一本的《書香童年》讀本和泰戈爾的《飛鳥集》。通過回顧梳理,筆者首先啟發(fā)學生根據詩歌的作者、內容、類型等方面進行差異化的收集,然后引導學生對摘抄的詩歌按照題材、作者、類型等角度進行初步歸類,最后讓學生針對前期摘抄活動發(fā)現(xiàn)的問題加以總結,豐富完善摘抄方法,并對收集的現(xiàn)代詩進一步分類整理,為后續(xù)合作編創(chuàng)小詩集做好準備。
三、自由表達,嘗試創(chuàng)作
在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時會涌現(xiàn)出一些美麗的“浪花”,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實時捕捉,這一朵朵美麗的“浪花”就會變成一首首靈動的詩。創(chuàng)作詩歌是一個自由的、愉悅的過程,教師對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學生既可以參照“語文園地”欄目中的兩首短詩進行仿寫,也可以自己嘗試創(chuàng)作。這是對前一階段活動的承接與提升,一方面為后續(xù)活動作鋪墊,豐富小詩集的素材,另一方面此單元沒有安排習作,學生試著寫一寫現(xiàn)代詩,相當于是完成了一次習作。夏丏尊說過:“讀者意識是寫作的最大技巧?!币虼斯P者鼓勵學生給校報《青苗報》投稿?!肚嗝鐖蟆窞榇诉€特別推出了一期現(xiàn)代詩專刊,專門用于刊登學生的原創(chuàng)作品,為學生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
四、分工合作,匯編詩集
在此階段,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把前期的活動成果利用起來,嘗試著合作創(chuàng)編小詩集。經過討論,學生明確了編寫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前期收集的詩和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然后筆者問學生:“一本詩集里會收錄很多詩,我們可以用什么樣的方式編排、分類呢?”學生踴躍回答:“可以按作者分為中國的、外國的,也可以按內容分為描寫動物的、描寫植物的、描寫人物的,還可以按讀后的感受分為讓人開心的、讓人悲傷的、讓人受到啟發(fā)的?!睂W生在明白了同一首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的道理后,筆者再要求他們明確分工,互相合作,將小詩集的框架初步搭建起來。接下來,筆者引導學生對詩集進行適當?shù)拿阑?、完善,主要包括五項內容:詩集取名、設計封面、編寫目錄、配上插圖、裝訂成集。這時,筆者再次要求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本詩集的定稿工作。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但是他們通過互相商討,共同將問題解決,極大地提升了團隊意識。最終,一本凝聚著學生奇思妙想的詩集新鮮出爐,詩集內容精彩紛呈。為了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滿足感,筆者還挑選了一些優(yōu)秀稿件拍照制成電子詩集,在班級群、家長群里展示,并評選出“最佳封面”“最佳插圖”“最佳編排”“最佳裝幀”等獎項。通過詩集的創(chuàng)編,學生不僅深刻感受到了現(xiàn)代詩的魅力,而且在心中播下了一顆熱愛詩歌的種子。
五、班級朗誦,傳播詩音
朗誦是最適合感悟現(xiàn)代詩的方式。借助語氣、語速、語調、表情、手勢等變化,學生可深入體會詩歌的詩情和詩境,從而切實感受詩歌的意蘊。筆者借助多媒體平臺讓學生欣賞由專業(yè)人士朗誦的視頻以及學生本人在學校舉辦的“春天送你一首詩”活動中的朗誦表演視頻。通過對比,學生明白了朗誦和朗讀的區(qū)別:朗誦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更強,更注重的韻律美,朗誦者的感情更加飽滿。筆者引導學生選擇喜歡的詩歌、擅長的朗誦方式,并為學生準備了一些音樂背景作為朗誦時的配樂。另外,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還邀請家長參與進來,采用錄制視頻的方式進行親子朗誦,真正實現(xiàn)了將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由“語文小課堂”延伸到“生活大舞臺”。
著名詩人金波說過:“培養(yǎng)兒童熱愛母語的思想感情,享受語言的美,創(chuàng)造語言的美,最好從讀詩、寫詩開始。”通過集詩、寫詩、誦詩,學生會由衷地感受到詩歌帶來的美好和幸福。
[作者簡介]潘學藝(1977—? ?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縣蓮塘第三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