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玲霞
“孩子自從上了初中就不怎么和我說話,平時在家除了吃飯都在自己的小屋里不出來,也不知道在里面做什么?!边@是小明媽媽見到我后傾訴的第一句話,能看出現(xiàn)在的小明媽媽充滿了無奈。小明媽媽和我簡單說了下孩子情況。小明原來非常黏媽媽,大事小事都和媽媽訴說,也很聽父母的話。上初中后,小明漸漸變了,不僅疏遠了媽媽,還對她有些排斥,提醒他抓緊時間好好學(xué)習(xí)或慎重交友時,甚至?xí)λ蠛按蠼?,摔東西摔門。
其實許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一方苦口婆心,一方置若罔聞,甚至對著干,我們往往會把這種現(xiàn)象定性為青春期叛逆。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說10~16歲的青少年正在經(jīng)歷“第二次誕生”的陣痛,在生理上,身體迅速發(fā)育成熟;在心理上,自我意識覺醒,愛挑戰(zhàn)權(quán)威,喜歡說“不”;在情緒上,動蕩不穩(wěn),愛波動。我們知道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也就找到了和孩子溝通的金鑰匙。
首先,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強烈地要求獨立,但父母卻還像以前那樣對其給予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而這些在孩子看來就是無所不在的控制,會讓他們覺得窒息和壓抑,于是便通過大喊大叫來表達自己的訴求,目的是讓你聽到,讓你看到他的不滿。而父母會覺得孩子不懂事,所有的苦心都白費,傷心難過。孩子看到父母傷心不會覺得難受,反倒會覺得反抗權(quán)威成功了。這就是一種雙輸?shù)臓顟B(tài)。這個時候,作為父母一定要轉(zhuǎn)變思想。
孩子長大必然會有一個分離的過程。
首先,表現(xiàn)在孩子要求的自主性,最好的做法是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決定,父母要做的是給他分析利弊,以及這樣做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培養(yǎng)他判斷的能力。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被看到。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閉鎖性。重視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空間,孩子回家關(guān)上門只是覺得安全和清凈。很多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不在一個“頻道”,你們所說的不是孩子想聽的,尤其是學(xué)習(xí)話題。當他聽到得太多了,而自己說了家長又不聽,所以回到家不想開口也不想聽,只能躲到屋子里。試問一下,你上班一天已經(jīng)很累了,回到家還要聽抱怨和嘮叨,也會覺得煩躁和不耐的,何況是孩子?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要無條件接受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隨著自主意識的增強,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此時我們再用昨天的見識教育今天的孩子去面對明天的生活,本身就是不正確的。家長能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學(xué)習(xí),一起成長,把孩子當成朋友去對待,你們的改變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孩子在長大,我們也應(yīng)該與時俱進地提升自己,要求孩子自律,我們應(yīng)該也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起進步。和孩子一起經(jīng)歷的,一起努力的,會成為共同的話題,相信孩子會打開心扉,接納我們的。
(053205 ?河北省冀州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