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蓮
[一文體闡釋]
札記,是指讀書時摘記的要點以及所寫的心得。語言鑒賞札記,即賞析作品時,從精彩語句、語言特點與風格等進行涵泳、推敲及賞析而形成的形式靈活、篇幅自由的心得文章。這類文章往往探究細致入微,分析有理有據(jù),觀點也頗具啟發(fā)性。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推敲錘煉,選擇最合適且最出彩的字句,應(yīng)當成為我們鑒賞文學作品、表達自我的基本追求。那么,如何選好角度,寫一篇不錯的語言鑒賞札記,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捕獲動情的詞句,真實而獨到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語言文字是情感、審美、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寫好語言鑒賞札記,首先是動情。捕獲作品中令你動情的詞句,有感才可賞、可煉、可寫。這情可為感動、共鳴之情,亦可為疑惑、困惑之情。如讀《阿Q正傳》時,“心滿意足的得勝”一句反復出現(xiàn),連同“第一個”“兒子”都賦予了“精神勝利法”的特別解釋。我們感受到魯迅先生對阿Q精神勝利后的得意忘形的辛辣諷刺,但背后竟有一種涼意,這三分得意七分困窘中不也有自己的影子?
而動情只是真實,并不一定獨到,這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而在寫作時應(yīng)要挑選獨具個人體驗的內(nèi)容來寫。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曾做了一個不能對人說的夢”這句頗能打動人,美夢讓我們感受這位母親深沉的愛。但如果從“不能言說”入手,就應(yīng)考慮:詩人如何造夢?這夢是大堰河的,還是詩人予以大堰河的?這樣是否更有深意?
(二)明確鑒賞的角度,多元而精準
札記注重感受,語言鑒賞則還需理論加持。語言鑒賞角度可見下表:
寫作時,既可著眼于局部文字,又可賞析整篇語言,但都應(yīng)做到切口小而含義豐。如《茶館》的語言鑒賞可聚焦老舍先生的“京味語言”——口語詞匯的使用、口語句式的使用、成串的北京特有名詞,選擇其一,以此聚焦北京城獨特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及反映出的深厚文化內(nèi)涵。
(三)選擇恰當?shù)膶懛?,清晰而生?/p>
寫語言鑒賞札記,一要求敘議結(jié)合、評析結(jié)合。“敘”是指圍繞鑒賞角度概述、簡介、引用作品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議”是指賞析和評價?!皵ⅰ币?,為“議”提供支撐或依據(jù);“議”要緊密結(jié)合“敘”。二要求采取清晰的結(jié)構(gòu)。文章的開頭要簡明扼要地亮出觀點,中間引用原文、援引文學評論來分析觀點,結(jié)尾照應(yīng)開頭,明確、深化論點。三要求語言準確、恰當。“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要推敲錘煉自己的寫作語言。
[二寫作任務(wù)]
(一)題例呈現(xiàn)
本單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語句,如:《阿Q正傳》中,多次用“飄飄然”來表現(xiàn)阿Q精神勝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馮至筆下,彩菌“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所有這些,都是作者錘煉出來的精彩語言。結(jié)合本單元課文中的實例,探究語言的表達技巧,選擇一定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語言鑒賞札記。
(統(tǒng)編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單元學習任務(wù)”三)
(二)寫作點撥
該任務(wù)有幾類選擇:一是選擇單篇中的一類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修辭手法,如賞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間隔反復的運用;二是選擇單篇整體的語言風格,如徐志摩《再別康橋》的語言如何體現(xiàn)“三美”;三是比較兩篇文本的不同語言風格,如聚焦“看戲”,比較《秦腔》與《社戲》的描寫語言異同,或者詩意的語言在詩歌、散文、小說中表達的異同。選擇好角度,注意表達的要求,完成札記。
(三)例文展示
凝聚為清潭 平鋪為湖泊
——品《邊城》的語言之美
吳熙曄 浙江省象山中學高二(3)班
沈從文在談到作品的情感時說:“我文章并無何等哲學,不過一種‘情緒的體操’罷了。一種使情感‘凝聚成為淵潭,平鋪成為湖泊’的體操?!鼻橐晕镞w,辭以情發(fā),而《邊城》的語言,亦如這飽滿鼓立的情感,處處浸潤著水的晶瑩、碧透。
初品《邊城》,品到的是平靜。《邊城》開頭這樣寫:“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沒有大江大河的澎湃激蕩,沒有山河壯闊的視覺沖擊,茶峒的水是平靜的、波瀾不驚的,如此才潤澤了茶峒人的生活,“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平凡而簡單。這種平靜通過清新自然、含蓄質(zhì)樸的語言完美地表達了出來。就好比“篤篤”地走在青石板上聽雨點洗刷昨日的煙塵,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股清透澄澈的泥土氣息。沈從文在執(zhí)筆時,是在織作一匹平整又精美流暢的織物,他把故事那么淡淡地織出來形成完整的情節(jié),又不厭其煩地在細密的針腳里加入金絲銀線,呈現(xiàn)出來的《邊城》,讀者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宏大壯闊帶來的震撼,而是整體感官上的平易舒適和捧起細端時綻開的驚喜。譬如課文節(jié)選中描寫兩年前爺爺帶翠翠去城里看劃船,“河邊站滿了人 ,四只朱色長船在潭中劃著。龍船水剛剛漲過,河水皆泛著豆綠色,天氣又那么明朗”,沒有繁縟的詞句,只是白描式地帶過幾個典型物,其中“朱色”與“豆綠色”處于一個畫面,遠勝單純的紅配綠的粗野,給人一種古典淳樸的美感,清新而和諧。
這一抹平靜不乏生機:《邊城》的文字不是平靜的寂寞,而是平靜下的流動。流動是平靜外表下的靈動與跳躍,是崇山峻嶺間一抹炊煙帶來的親切與動人心弦,正如酉水岸埠,多紫花布衣的吊腳樓,多活潑潑的生命悲歡。例如在選文中翠翠和儺送初見的場景。簡單的對白盡顯可愛與動人:當有人問翠翠“是誰人”時,她脫口而出“我是翠翠”,當儺送接著問“翠翠又是誰”,她又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碧溪岨撐渡船的孫女”。這在當時一問一答的情景下似乎再正常不過,但對照當下現(xiàn)實環(huán)境,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鄉(xiāng)土社會風貌。在正常情況下,當陌生男子這樣詢問一個少女,對方應(yīng)當是很警覺的,但翠翠能這樣毫無防備,正因為當時的“邊城”民風淳樸,人與人之間沒有什么隔閡和戒備。在不加修飾的湘西風情下,對話含蓄地契合了翠翠與儺送之間不曾言明又飽滿熾熱的情感、其他人物的純澈及個性中的猶疑。
再品《邊城》,品到的是幽邃?!般螉[潫,<W:\2021年作文新天地\2021年高中版\高中作文2022-6\hong.jpg>溶沆瀁。莫測其深,莫究其廣。”整個故事的悲情處多與水有關(guān),這是一種隱藏在平常中的變化,變化處有引人凝視的幽邃之感。在回顧《邊城》這部作品時,沈從文曾無奈地說,只有一個劉西渭先生看出了他的作品中包含的年輕人生活受挫的苦楚;而在《一個人的自白》中,他說得更加直接,“唯一能救助我的,僅有一點舊小說和鄉(xiāng)村簡單生活和自然景物”。翠翠從小失去父母,和爺爺相依為命,邊城人的生活是苦的,但是單從語言層面來看,這種苦正是被沈從文文字的平靜、清新裹在了里面。所以當很多人在讀這本書時,會有心靈的慰藉與某些東西的缺失的交錯感。這里以《邊城》極其經(jīng)典的詩意結(jié)尾為例:“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彼鲃又寺脂F(xiàn)實的元素,很難說清其中究竟是如鯁在喉的遺憾,還是“這便是宿命”的釋然。
有人說沈從文把《邊城》寫成了一首純粹的詩,在我看來,這是無字的詩行,干干凈凈的,一個字也不往錦繡里裝,卻讓人窺見詩意朗朗、人情閃光。這便是《邊城》的語言魅力。
【點評】 整篇文章,作者將《邊城》的語言比作水,應(yīng)該是貼切而生動的。習作標題引自作家之語,形式對偶,頗有新意,點出《邊城》水一般的語言美。全文采取了總—分—總結(jié)構(gòu),開篇亮出觀點,中間分別從“平靜”“幽邃”兩個方面點明語言(水)的特質(zhì),結(jié)尾收束全文,點出這類語言帶來的詩意美。文中敘議結(jié)合,對“朱色”與“豆綠色”這兩個顏色詞的賞析顯得精巧而生動,對主人公初見的對話又能平實中見深意,語言老到,可見其寫作功底。值得商榷的一點是,賞析語言的角度可再多一些,對文本的分析可更深入些。總之,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語言鑒賞札記。
(四)拓展訓練
請從語言的準確、生動、新穎、陌生化中任選一個角度,結(jié)合本單元課文實例,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語言鑒賞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