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
隨著教育的改革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家庭與幼兒園的作用整合,家園合作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本文闡述了協(xié)同家長資源,指引家長在探索類親子游戲中成為孩子的合作伙伴,理解教育內涵、建立兒童意識、轉變教育行為,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發(fā)展的策略。隨著教育的改革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家庭與幼兒園的整合作用,家園合作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們將開展親子游戲作為家園合作的創(chuàng)新形式,為家園合作開辟新路徑。親子游戲是親子之間互動的一種方式,有助于幼兒身體、智力的發(fā)展,以及幼兒性格的塑造。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發(fā)展存在兩個水平:一個是實際的發(fā)展水平;一個是潛在的發(fā)展水平。通過親子游戲的開展,父母可以給予兒童指導、傳授相應的經驗,使兒童從實際水平向更高級的水平發(fā)展。
一、體驗共情,獲得家長理念認同
隨著就學壓力的增大,家長對于幼兒的教育非常重視,本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理念,很多家長早早就對孩子開展了啟蒙教育。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經驗的缺乏、教育競爭的激烈、負面教育信息的干擾等因素,家長在教育幼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急功近利、追求結果的現象。提升家長的教育理念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迫切需要,要改變家長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得到家長的認同。我們利用家長會、家長學校、家園聯(lián)系、班級群的方式宣傳正確的教育理念,同時還開啟“親歷式”的學習場,讓家長在不同理念的教育方式中感受不同的體驗,獲得理念的認同。在“親歷式”學習場中,筆者邀請家長參與體驗了兩次繪畫活動,并請他們進行評價。一次活動中直接告知家長我們用蠟筆和顏料利用“水油分離”原理畫一張雪景圖,家長使用教師教授的方式獨立作畫,很快就完成了任務,作品千篇一律。另一次是出示一幅酒精畫,提供水彩筆、水粉、酒精、油、鹽等物品,讓家長探索酒精畫效果的制作方式。這次,家長出現了討論、探索、合作的現象,不僅探索出酒精畫的制作方式,還通過操作中感受了鹽與顏料的效果、水彩與水粉的不同效果,完成的作品各有特色。
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給了家長不同的體驗,他們說第一種方式像在完成任務,繪畫時內心有點緊張,生怕自己畫得不好或者出現錯誤,完成的作品也是基本雷同。第二種方式沒有教師教授的方法,只能自己進行探索,于是有了自己思考和嘗試,同時,大家對自己操作下出現的效果感到很神奇,興趣很高。不同的親身體驗讓家長意識到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教育作用,意識到學習過程的重要性。獲得家長理念的認同,才能獲得家長行動的支持,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二、優(yōu)化設計,堅持兒童中心理念
興趣可以激發(fā)幼兒活動的熱情,化被動灌輸為主動汲取,親子游戲設計的內容要貼合幼兒的發(fā)展,追隨他們的興趣與需要,更為充分地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游戲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也要堅持以兒童為中心,可以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商討、設計,幫助教師與家長在觀念上形成共識:允許幼兒嘗試,能讓他們敢于大膽地猜測,并能小心地求證;允許幼兒碰壁,鼓勵他們在錯誤中發(fā)現問題,反思調整;給予孩子探索的空間,將游戲的主權還給孩子,讓他們充分的探索、實踐、表達。在親子游戲設計與實施中,幼兒的成長是經驗獲取的過程,提供給孩子更多的自主獲取經驗的機會。
例如,在親子游戲“母雞咯咯噠”中,家長設計了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1.玩紙杯電話游戲。2.家長示范用紙杯制作能發(fā)出“咯咯噠”聲音的裝置。3.幼兒根據家長的示范進行制作。我們共同對這個親子游戲的設計進行了審議,大家在班級群中你一言我一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家長的討論中、教師的指引下,大家很快發(fā)現第一次設計的游戲過于追求目的,設計者為了讓孩子能成功制作,直接省略了孩子的思考與探索,將一個探索活動變成了手工活動。于是對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整,把更多的設計、探索空間給了孩子?;顒幼兂桑?.探索紙杯電話的秘密。2.探索讓繩子發(fā)出聲音的方法,并嘗試運用紙杯電話的經驗讓繩子發(fā)出的聲音變響。3.選擇、嘗試各種材料,探索能讓杯子中的繩子發(fā)出“咯咯”聲音的材料,進行記錄并分析原因。
活動調整后有家長提出,這樣的難度會不會太大了,孩子能成功嗎?而實際活動中,家長驚喜地發(fā)現,孩子提出了各種成人都沒有想到的方案,他們思考的角度千奇百怪,并用不斷嘗試、實踐驗證、借鑒經驗等各種方式完成制作,積極的狀態(tài)讓孩子變得更活潑。在和教師共同設計親子游戲的過程中,家長更清晰在整個活動的環(huán)節(jié),理解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意義,初步明確自己在游戲過程中的定位,能對幼兒的活動狀況做出積極有效的回應。同時,家長的教育思維在和教師、其他家長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教育理念也不斷得到提升。
三、開放互動,尊重兒童發(fā)展需求
親子互動、師幼互動,是為了情感的建立、想法的傳遞,有效的互動基于平等、接納的態(tài)度。在親子游戲過程中與幼兒的互動,是很好的一個引導、影響幼兒的機會。在游戲中,幼兒更渴望的是教師與家長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參與游戲、合作游戲,能和他們一起發(fā)現問題、討論商量,他們不需要“游戲的指揮家”。作為教師與家長要以開放的態(tài)度接納幼兒的點滴,看得到幼兒的需求,關注幼兒在游戲中自主的態(tài)度、自助的能力、愉悅的情感等方面的培養(yǎng)。關注兒童的立場,尊重兒童的想法,以他們的成長與發(fā)展為活動的最終目的。
(一)以計劃為框架,給予想象空間
計劃能幫助我們明確目的與實施路徑。在游戲中,計劃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讓幼兒帶著目標去活動。幼兒是計劃制定的主體,幼兒的活動計劃表現得是他們自己的想法與目標,能體現出他們的經驗與認知。計劃的制定是發(fā)展幼兒想象力、思考力、策劃力等很好機會,幼兒根據問題提出自己的設想并做出方案,這是一個先思后行的過程。在制定計劃中,教師、家長要鼓勵幼兒自己設計、計劃,而不是代替幼兒想出應對方案。
(二)以問題為引導,激發(fā)高層次思維
每一次碰壁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當幼兒遇到困難時,在給予幼兒嘗試機會的同時,還要通過開放、有效的提問,引導幼兒聚焦問題、深入思考、激發(fā)高層次思維。例如,在親子游戲“有趣的影子”中,幼兒想要嘗試將積木的影子變得最小,家長A提問道:“剛在你玩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燈光和影子的位置有什么關系?”幼兒又試了一遍說:“燈光一直和影子是在相反的方面?!奔议LA又問:“那如果影子最小,它可能在什么位置呢?”幼兒又照了一會兒說:“最小的影子應該離積木最近了……應該在積木下面一點的位置?!庇炙妓髁艘粫海骸坝白釉谙旅?,那么燈光就應該要在上面?!苯又?,他在積木的上面各種角度進行嘗試,終于找到了能讓影子最小的位置——正上方,而且他還發(fā)現,正上方的燈還要與積木保持一點距離,不然影子還是會變大。家長A則從側面引導幼兒去思考與嘗試,讓幼兒在探索中自己獲得知識經驗,這樣的學習過程才是孩子成長所最需要的。
(三)以實踐為途徑,獲得多領域經驗
在現代教育理念中,我們提倡孩子自己親歷實踐。我們在親子互動中再三強調的是放手,只有放手才能給予幼兒體驗的機會,讓幼兒獲得多領域的發(fā)展。例如,在親子游戲“自制噴泉”中,教師出示了噴泉裝置的說明書,在看說明書進行制作的過程中發(fā)展了幼兒解讀說明書的能力;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瓶子,孩子能對瓶子進行裝飾、色彩搭配,這促進了幼兒藝術方面的發(fā)展;讓幼兒不斷嘗試水位的控制,這是讓幼兒感知水壓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一個親子游戲中還有著很多發(fā)展幼兒的機會,家長的“放手”,能把更多鍛煉、學習、發(fā)展的機會還給孩子,我們不需要完美的作品,我們需要的孩子在這一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獲。
四、支持評價,賦能兒童持續(xù)發(fā)展
幼兒的生長過程中伴隨著各種不同來源、不同形式的評價,積極有效的評價有助于幼兒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推動持續(xù)學習的興趣、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建立“我行、我可以”的自信。首先,在混齡游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地對幼兒參加活動的行為進行評價,調動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還要觀察孩子的參與游戲情況,對于孩子的危險動作進行有效的指導。其次,教師要善于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孩子給予肯定,對于學習能力差的孩子給予鼓勵和幫助。對于學生表現效果和積極創(chuàng)造,教師要給予評價或肯定,也可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評。例如,在“種子的秘密”科學探究游戲活動中,教師把種子的播種作為游戲內容,教孩子基本的播種方法,如種子處理、播種、澆水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會發(fā)現有些孩子的種子開始發(fā)芽,而有些孩子的種子沒有反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孩子繼續(xù)堅持,而不是對結果下最后結論,這樣孩子才能有長期實踐的科學精神。無論結果如何,都要對孩子做出客觀、積極的評價,使孩子在科學探究中獲得科學的內涵,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探索意識。再次,在混齡游戲活動結束后,教師還需要進行教學總結,分析游戲過程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并制定針對性的解決策略,確?;忑g游戲活動能夠順利開展。最后,在活動后教師需要及時地對游戲活動、組織方式等進行反思,對不合理的地方進行優(yōu)化,真正地實現寓教于樂的作用。在親子游戲中,教師與家長應重視每一個可能激發(fā)幼兒的細節(jié),嘗試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給予幼兒力量,鼓勵他們以飽滿的情緒參與活動,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問題或結果。
例如,在親子游戲“羞羞的鐵拳”中,甜甜堅持要自己探索并設計拳擊的動作,甜媽則認為甜甜設計的動作“不好看”,甚至“亂七八糟”,因為不滿意孩子的作品而發(fā)出質疑,導致甜甜不愿意繼續(xù)進行。在教師溝通了解后,引導甜媽耐心聆聽了甜甜的探索與設計,她驚訝地發(fā)現,原來孩子的世界中有著成人看不到的角度觀點、天馬行空的無限創(chuàng)想及充滿童真的表現。甜媽誠懇地向甜甜道歉,對于她的獨立探索和創(chuàng)意表達給予了肯定,并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她溝通。經過母女倆的和諧合作,游戲接近尾聲時,其作品獲得大家的肯定。在許多成人的眼中,親子游戲就是“陪”著孩子玩游戲,為了達到好的效果,看到孩子的行為、表達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往往想控制他們進行改變。這些行為亦是對孩子能力的間接評價,孩子能從大家的言行中感受對他們的信任度,從而對活動的態(tài)度、自我的判斷產生影響。評價不是為了給孩子的行為印上標簽或畫上分數,而是在尊重孩子基礎上,以積極、正面、準確的評價讓孩子感受信任與肯定的力量,為孩子后續(xù)的發(fā)展提供方向與指引,促進良好品質的形成。
五、多元交流,建立聯(lián)接共同成長
除了幼兒園里開展的親子游戲,我們鼓勵家長在家也經常開展親子游戲,大到走進森林的“探險日記”,小到床上進行的“紙牌游戲”,親子游戲成為親子間相處的一種常規(guī)模式。“親子游戲沙龍”“家長座談會”“交流微信群”等方式為家長提供了多種形式的交流平臺,活動開展前可以共同設計、理念分享,活動開展后可以交流心得、分享收獲,多種模式的交流圈打破大家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讓家長能夠及時接收信息、參與討論,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時交流圈還拉近了家長間彼此的距離,大家能聚焦孩子出現的某一點問題,在討論分享中產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作用,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家庭教育理念深入家長心間。
六、結語
著名教育專家陳鶴琴曾說過:“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單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須兩個方面結合才能取得充分的成效?!庇H子游戲的開展將幼兒園與家庭,教師、家長與幼兒緊密地聯(lián)合在一起,引導教師與家長給予孩子的能力更多的信任、給予孩子的探索更多的空間、給予孩子的發(fā)展更多的支持。相信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的孩子會成長為更獨立、完善的生命體,為今后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