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超 田雪濤 賈 松 林 燕 牛苗苗 吳 萍
保定市第二中心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2750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由于長期高血壓所致的腦部自發(fā)性出血。發(fā)病后由于血腫的占位效應,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腫擠壓或腦積水等導致顱內(nèi)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若未及時控制ICP,最終會形成腦疝,繼而加重腦水腫和顱內(nèi)高壓,引起危重復雜的臨床征象[1-2]。因此,及時、準確判斷HICH 患者的ICP 變化,采取合理的治療手段,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保障。閃光視覺誘發(fā)電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xiàn)VEP)無創(chuàng)ICP 監(jiān)測是一種新型有效的顱內(nèi)壓監(jiān)測方法,可以較準確地監(jiān)測ICP 值,且可操作性強,對于重癥顱腦疾病的臨床治療具有重大意義[3]。已有研究[4]證實,視神經(jīng)鞘直徑(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可以反映顱內(nèi)壓變化,ICP增高時會首先引起ONSD 增寬,繼而出現(xiàn)視盤水腫,因此,ONSD 與HICH 患者的療效有一定關系。頭顱CT 檢查在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評估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中鹿特丹(Rotterdam)CT 評分是常用的頭顱CT 評分方法。因此,本研究探討ONSD 聯(lián)合鹿特丹CT 評分評估FVEP無創(chuàng)ICP監(jiān)測指導治療HICH患者療效的價值,以期為臨床治療HICH提供更多循證支持。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05—2021-05 保定市第二中心醫(yī)院應用FVEP 無創(chuàng)ICP 檢測指導治療的59例HICH 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HICH 診斷標準[5];臨床資料完整;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傷等系統(tǒng)性疾?。挥虚_顱手術史;有惡性腫瘤史。其中治愈組49例,殘疾組10 例。治愈組男30 例,女19 例,年齡(56.63±8.27)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5.24±1.16)h;出血部位:皮質(zhì)10例,內(nèi)囊基底節(jié)25例,丘腦9例,小腦5例。殘疾組男6例,女4例,年齡(59.43±8.52)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5.81±1.63)h;出血部位:皮質(zhì)2例,內(nèi)囊基底節(jié)5例,丘腦2例,小腦1例。2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入院后結(jié)合患者臨床癥狀及FVEP無創(chuàng)ICP 檢測儀進行治療,常規(guī)接受20%甘露醇注射液(蘭西哈三聯(lián)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609,規(guī)格:250 mL:50 g)脫水治療,q12h,連續(xù)使用7 d。在此基礎上使用無創(chuàng)顱內(nèi)壓監(jiān)測儀(海威廉,型號NIP-100)進行FVEP 無創(chuàng)ICP 監(jiān)測指導治療:患者保持平躺,雙眼閉合并覆蓋眼罩,使用醫(yī)用乙醇對部分需貼片的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并涂抹飽和氧化鈉增強電極導電性能,然后將銀盤葵樣電極貼在枕骨粗隆上3 cm 左右兩側(cè)旁開15 mm 處,在前額中部發(fā)際處貼上參考電極,眉間位置貼上接地電極,電極間阻抗不超過20 kΩ,30 min/次,q2h,直到病情平穩(wěn)或出院,記錄ICP值。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標準:參考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標準[6]進行評價,評分等級:1級:死亡;2級:植物生存(僅有最小反應);3級:重度殘疾(清醒、殘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4級:輕度殘疾(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5 級:恢復良好(盡管有輕度缺陷,但不影響正常生活)。其中1、2級定義為無效,3、4級定義為殘疾,5級定義為治愈,治愈率為5級例數(shù)占總例數(shù)的百分比。
1.3.2 視神經(jīng)鞘直徑、鹿特丹CT 評分:頭顱CT 檢查,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采用美國GE 雙排螺旋CT掃描機(BRIVO CT325)進行頭顱CT 檢查,分別對雙側(cè)眼球后3 mm處視神經(jīng)鞘進行寬度測量,測量矢量垂直于視神經(jīng)軸,精確至0.1 mm,ONSD取平均值,并根據(jù)掃描結(jié)果計算鹿特丹CT 評分。CT 結(jié)果判讀及指標測定由2 位5 a 以上工作經(jīng)驗的放射科醫(yī)師進行,若出現(xiàn)意見相左情況,則討論后得出統(tǒng)一結(jié)果。
鹿特丹CT 評分[7]:基底池正常為0 分,受壓為1分,消失為2分;中線移位正常或<5 mm為0分,≥5 mm為1分;無硬膜外大片損傷為0分,硬膜外大片損傷為1分;無腦室內(nèi)出血為0分,腦室內(nèi)出血為1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
1.3.3 其他指標:比較2組患者的出血量和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滿足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 檢驗,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ONSD、鹿特丹CT 評分與ICP 值的關系,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ONSD、鹿特丹CT 評分單獨檢測及聯(lián)合檢測對治療效果的評估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59 例HICH 患者治療后治愈49 例,殘疾10 例,治愈率83.05%。將治愈患者納入治愈組,殘疾患者列入殘疾組。
2.2 治愈組與殘疾組出血量、ICP 值、住院時間比較治愈組與殘疾組患者治療前ICP 值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愈組患者出血量低于殘疾組,治療后2 組ICP 值均明顯降低,且治愈組低于殘疾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愈組與殘疾組出血量、ICP值、住院時間比較 (±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eeding volume,ICP value,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cured group and the disabled group (±s)
表1 治愈組與殘疾組出血量、ICP值、住院時間比較 (±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eeding volume,ICP value,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cured group and the disabled group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治愈組殘疾組t值P值n 49 10出血量/mL 24.83±1.27 26.49±3.18 2.783 0.007住院時間/d 7.13±1.35 7.86±2.23 1.381 0.173 ICP/mmHg治療前196.40±16.11 201.33±20.13 1.135 0.261出院時154.94±13.50*173.04±13.36*3.870<0.001
2.3 治愈組與殘疾組ONSD、鹿特丹CT 評分比較治療前治愈組與殘疾組ONSD、鹿特丹CT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項指標均明顯降低,且治愈組低于殘疾組(P<0.05)。見表2。
表2 治愈組與殘疾組ONSD、鹿特丹CT評分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ONSD and Rotterdam CT scores between the cured group and the disabled group (±s)
表2 治愈組與殘疾組ONSD、鹿特丹CT評分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ONSD and Rotterdam CT scores between the cured group and the disabled group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治愈組殘疾組t值P值n 治療后2.97±0.36*4.01±0.44*6.884<0.001 49 10 ONSD/mm治療前5.34±0.55 5.11±0.74 1.135 0.261治療后3.60±0.31*4.32±0.92*4.479<0.001鹿特丹CT評分/分治療前4.73±0.19 4.81±0.13 1.268 0.210
2.4 ONSD、鹿特丹CT評分與ICP值的相關性以患者出院時的ICP 值為自變量,治療后ONSD、鹿特丹CT 評分為因變量,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ONSD、鹿特丹CT評分與ICP值均呈正相關(r=0.569、0.588,P<0.05)。見圖1。
圖1 治療后ONSD、鹿特丹CT評分與ICP值的相關性Figure 1 Correlation between ONSD and Rotterdam CT scores and ICP values after treatment
2.5 ROC曲線評價ONSD與鹿特丹CT評分評估療效的價值以ONSD、鹿特丹CT 評分單獨檢測及聯(lián)合檢測為檢驗變量,治療后是否治愈為狀態(tài)變量,ROC 曲線分析顯示,曲線下面積AUC 分別為0.790、0.714、0.816(P<0.05)。表3、見圖2。
圖2 ONSD、鹿特丹CT評分評估療效價值的ROC曲線Figure 2 ROC curve of ONSD and Rotterdam CT score for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value
表3 ROC曲線評價ONSD與鹿特丹CT評分評估療效的價值Table 3 The value of ROC cur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ONSD and Rotterdam CT score
HICH是高血壓較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具有發(fā)病急、病情危重復雜、高病死率及致殘率的特點[8]。HICH的基本病因:長期的高血壓使血管內(nèi)膜下基質(zhì)腫脹和脂質(zhì)沉淀,進而在內(nèi)膜與內(nèi)彈力層之間形成無結(jié)構(gòu)物質(zhì),彈力降低,脆性增加。當血壓驟然升高時,動脈瘤破裂引起出血[9],因此,實時監(jiān)測ICP是保障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FVEP 是指由彌散的非模式的閃光刺激視網(wǎng)膜后所引起的枕葉皮質(zhì)的電位變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顱內(nèi)的病理生理變化。相關研究[10]報道,ICP增高時FVEP波峰潛伏期延長,波幅下降,波寬加大。本研究采用GOS 評分評價HICH 患者的療效,結(jié)果顯示,F(xiàn)VEP 無創(chuàng)ICP 監(jiān)測指導治療的治愈率為83.05%。既往研究[11]報道,顱內(nèi)靜脈竇阻塞患者的FEVP與ICP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本研究結(jié)果進一步證實了FVEP 無創(chuàng)ICP 監(jiān)測指導治療有較高的治愈率。本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治愈組患者出血量及術后ICP值均低于殘疾組,與李玉虎[12]的研究報道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HICH患者腦內(nèi)出血量越少,腦組織受壓風險越小,有利于保持ICP水平在正常范圍內(nèi),進而患者預后較好。
GOS 評分是臨床常見的評價HICH 預后效果的工具之一,但該方法可能對短期療效的評估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本研究探索了以CT 為工具的方式進行療效評估。視神經(jīng)鞘是顱內(nèi)硬腦膜與蛛網(wǎng)膜下腔的延續(xù),顱內(nèi)壓增高將直接增大ONSD。鹿特丹CT評分是MAAS 等[7]提出的新的頭顱CT 評分系統(tǒng),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評估顱腦損傷患者病情的合理性及預后的準確性。ROBBA等[13]的研究報道,顱內(nèi)壓與ONDS呈正相關,可較好地反映腦損傷患者的顱內(nèi)壓增高。PATEL等[14]研究報道,ONDS與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顯著相關,ONDS>5 mm 時病死率顯著升高。AVSENIK等[15]研究報道,鹿特丹CT評分與顱腦損傷患者預后不良呈負相關,對臨床指導有一定意義。本研究顯示,HICH 患者治療后的ONSD 明顯短于殘疾組,鹿特丹CT評分明顯低于殘疾組;Pe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ONSD、鹿特丹CT 評分與ICP 值均呈正相關,說明ONSD、鹿特丹CT評分可有效評估患者的顱內(nèi)壓變化,間接評估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顱內(nèi)壓升高導致顱內(nèi)腦膜結(jié)構(gòu)發(fā)生改變,進而影響視神經(jīng)鞘,導致ONSD增寬,而頭顱CT可直接觀察到顱腦損傷情況[16-25],鹿特丹CT 評分輔助評估腦室受壓情況,因此,顱內(nèi)壓升高會導致評分增加,而顱內(nèi)壓升高是導致HICH 的主要原因之一[26-30]。進一步采用ROC 曲線對療效的評估價值進行分析,結(jié)果顯示,ONSD、鹿特丹CT 評分均有良好的評估價值,且聯(lián)合檢測的評估價值高于單獨檢測,說明ONSD、鹿特丹CT 評分可作為HICH 的療效評估指標,提示臨床可根據(jù)患者實際臨床表現(xiàn)結(jié)合ONSD、鹿特丹CT評分變化評估患者短期和長期治療效果。
ONSD、鹿特丹CT 評分與HICH 患者的ICP 值呈正相關,可有效評估HICH 患者應用FEVP 無創(chuàng)ICP監(jiān)測指導的治療效果,且聯(lián)合檢測的評估效果更好。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小,且為單中心研究,后期仍需進一步采用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試驗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