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導引】保羅·莫朗1888 年生于巴黎一個殷實的書香之家,他的父親是巴黎裝飾藝術學院院長。從巴黎政治學院和英國牛津大學畢業(yè)后,莫朗以駐倫敦使館秘書的身份開啟了他的外交生涯。1927 年他迎娶了羅馬尼亞公主埃萊娜·蘇佐。因為家族藝術背景的關系,自兒時起莫朗接觸的人物就都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閃耀的文學與藝術之星,而他之后的外交工作和交際生活也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想象空間與現(xiàn)實的寫作技巧思考。1919 年,莫朗以詩人身份在文壇嶄露頭角。年輕時的盛名曾給莫朗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困擾,使他不得不逃離巴黎,申請到曼谷工作。莫朗利用這次機會游歷了美國、中國、越南,并在日本拜訪了克洛代爾,成為法國文壇上“最匆忙的人”。莫朗在羅馬、馬德里、曼谷任職期間,特別是利用延長的假期環(huán)球旅行之后,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城市游記。
在《旅行》中,莫朗帶著敬意描述那些真正的旅行和旅行家。與此同時,他認為現(xiàn)代社會的旅行太過輕易,在旅行手冊和旅行社的規(guī)劃下,人們總是一窩蜂地在同一時間出行到同樣的地點,旅行淪為了個人生活中按部就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以至于今天的壯美之景“幾近強制性地被展現(xiàn)在眾人眼前”。他還發(fā)現(xiàn),書籍“傷害”了旅行者的好奇心,總是準備好“認出”一切,在異國的奇景與文化中紋絲不動。在他看來,真正的旅行是“在博斯平原盡頭的他們”看著“夏爾特爾大教堂的尖頂一點一點升高”,“而不是在十分之一秒內就登上教堂”。不過,他也認為旅行能帶給個體開闊的眼界,帶給各個國家的人們更多的溝通、減少沖突和誤解的機會。
在莫朗看來,觀賞美景不是我們旅行的最終目的,因為美景就在我們身邊,尋??梢姟碛胸S富的靈魂和適宜的心情才能在旅行中發(fā)掘或感受到自然之美。旅行的意義是個人的一種反抗,是人們渴望擺脫當下一成不變的生活的束縛,遠離單調的生存環(huán)境,找尋自我的行動。莫朗講述著關于旅行的種種變遷,各種文學作品與典故都信手拈來,他的游記不僅記錄了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他對時代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思考,更是一部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交織在一起的旅行史。
【作者簡介】保羅·莫朗(1888—1976),法國著名作家,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外交官,被譽為現(xiàn)代文體開創(chuàng)者之一。跟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并列的保羅·莫朗文學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