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銳
摘要:1932年,民國政府正式推行中學畢業(yè)會考制度。會考作為整頓中學教育秩序和提高中學教育質量的重要制度,在其誕生之日起就引起了教育界的爭議。
關鍵詞:會考制度;自由;專制
民國政府推行中學畢業(yè)會考制度,對于整頓當時的教學秩序和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起到了關鍵作用。雖然會考制度實行的時間短暫,但對于當時的教育影響卻十分巨大。會考從1932年正式實施,到新中國成立之后遭到廢除。因其決策過程缺乏民主科學調研,在實施過程中一直物議不斷。
一、會考制度實行過程中的困難
1932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正式頒布了《中小學學生畢業(yè)會考制度暫行規(guī)程》(以下簡稱《暫行規(guī)程》,全國開始統(tǒng)一實行畢業(yè)會考制度。
會考制度雖然有早期的實驗,但那畢竟是地方性的教育實驗,并未進行大范圍的實驗推廣。由于會考科目繁多,加重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將升學率納入教師的考核范圍,這又加重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因此,在會考的具體實行中困難重重,特別是上海等處爆發(fā)的舞弊案,更是將會考制度推上了風波浪尖。
(一)中學師生的反對風潮
學生厭惡考試制度,是古已有之。特別是將會考制度與升學制度掛鉤,更加引起了學生的恐慌與不滿。大部分人認為學習貴在自覺,如果一味地通過外在的力量強迫學生去學習,這就與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1](p61)
自會考制度實行之后,罷課、罷考、請愿活動在全國各地多有發(fā)生。根據(jù)當時的四大報紙《大公報》、《申報》、《益世報》、《中央日報》的報道。自1932-1937年僅在南京就發(fā)生三次重大的反對風潮,其他諸如北平、山東、廣西、湖南、江蘇、福建、安徽等地也都發(fā)生了學生反對會考的事件。[2](p23)學生反對會考時間的過程一般是先由學生示威游行,包圍會考場所,阻延會考,毆打校長,然后罷課,發(fā)表宣言,請愿,最后由教育主管部門請示上級,借用武力逮捕開除鬧事學生。
除開學生罷課、罷考之外,教潮也時有發(fā)生。這其中以1933年7月發(fā)生的安徽安慶風潮最具代表性。安徽安慶教潮最先是因為學生懷疑會考試題泄露,從而爆發(fā)了學潮。在處置此次事件時,民國政府單方面將責任歸咎于學生和學校,撤換了大批校長,從而引起了教師的強烈不滿,罷課上訪。此次教潮在民國引起了熱烈討論,時《大公報》的報道遣詞造句頗為有趣、有深意,如“烏煙瘴氣”、“迭演教潮之喜劇”、“趣談”、“學生演武劇”、滿城風雨”等等。[6](p30)此次教潮持續(xù)了大約兩個月,更換了大批校長和教職員工。引發(fā)了教育界人士對會考制度的大討論。
(二)會考考場舞弊風波
會考前師生阻礙考試正常舉行,會考中也時常發(fā)生代考、抄襲等舞弊案件。民國時期的會考舞弊叢生。
1.會場舞弊案
1933年發(fā)生在上海的會考泄題案可以說是民國會考舞弊案的代表。1933年6月,上海市的會考自15日正式拉開帷幕,15、16日會考按照計劃井然有序,而在17日則發(fā)生了突發(fā)情況。第一試場(大夏)、第三試場(美專)的考生由于英語試題泄露發(fā)生請愿活動。據(jù)報道,當時有一百多人赴教育局請愿。
除上海的舞弊案以外,其他各省也時常爆出學生作弊事件。1933年山東省在20日舉行了會考復試,在濟南的復試地點民眾教育館考場,監(jiān)考老師發(fā)現(xiàn)參與考試的學生李長植照片與參加考試的學生相貌的不符。后查明,李長植與李傳德同為省立高級中學學生,李長植對于會考復試沒有把握能夠通過,于是請求同學李傳德幫忙參加考試。最終,教育廳與市政府商議決定從嚴處理:一是將李傳德驅逐出場;二是由教育廳命令省立高級中學將李長植開除學籍,并不發(fā)給其畢業(yè)證書。[3](p35)同年,南京市畢業(yè)會考也查出考生冒名頂替參加會考。
各省發(fā)生的舞弊案件暴露出許多問題。首先是,會考制度的準備問題,一場重大的考試的組織涉及的問題十分廣泛,包括會考時間地點的確定、試題的編制、會考人員的組織。上海試題泄露案暴露出民國時期的會考在試題的編制印刷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其次,學生頻繁的冒名頂考事件也反映出會考的弊端,為何每年都有這么多的學生要參加復試?學生不知道作弊的危害嗎?從學生的舞弊事件中,我們可以知道相當多的學生是非常重視會考,可是讓學生通過作弊參加會考是我們的目的嗎?因此,如何讓學生認真學習,提高學業(yè)水平才是我們的會考制度的意義所在,如果學生將精力放在了作弊方面,那么會考制度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2.教育家的反對
會考實行伊始,教育家就對會考實行的效果產(chǎn)生了質疑。大部分教育家都對會考持反對態(tài)度。這其中首當其沖就是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先生一貫倡導生活教育,鼓勵學生做“小先生”。然而,會考的實施,使學生都忙于會考,沒有時間再做“小先生”;此外,陶行知先生反對會考制度只注重知識教育,忽視創(chuàng)新。他大聲疾呼:“停止那毀滅生活力之文字的會考,發(fā)動那培養(yǎng)生活力之創(chuàng)造的考成?!逼鞄悯r明地站在會考的對立面。[4](p676)
民國另一位著名教育家余家菊也批評會考的命題人員在命題時,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會考題目粗制濫造,導致各地許多考生不能順利通過畢業(yè)會考。余家菊先生認為會考關系中國的教育前途,要周密組織,精心準備。近代著名教育家廖世承也反對會考制度。他認為會考制度會造成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容易使學生形成投機心理。舉辦會考也容易造成資源浪費,且會考的側重于知識教育,對學生的評價缺乏客觀性。[5](p37)
結語
會考制度與民國教育思潮固有的矛盾在于專制與自由、理論與實用。會考制度的提出與實行其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民國政府想加大它在文化教育領域的控制權,并推行其黨化教育,這本身就與民國時期形成的“自由教育”的風氣相悖。
不管是從民國社會的國情來看,還是從現(xiàn)今的教育理念來看。民國的會考制度都是有其固有的缺陷?,F(xiàn)如今,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學制改革,我們必須注意不要求近功,要借鑒最新的教育理念。只有結合最新的教育理論,經(jīng)過充分的調研,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促進教育事業(yè)的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從民國八年至十八年)[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袁紅玉.1932—1937 年中學畢業(yè)會考制度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3]潘智遠.濟南復試發(fā)現(xiàn)頂替趣劇[N].益世報,1933,(06).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5]談儒強.物議四起的民國時期中學會考制度[J].安徽史學,2010,(03).
[6]楊學為.中國考試通史卷四[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