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圣潔(陜西師范大學 美術(shù)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王世貞,字元美,號鳳洲,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文學復古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活躍于明代江南地區(qū)私人書畫收藏最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江南嗜古博雅之風極為盛行,書畫收藏、鑒藏蔚成風氣。這一書畫鑒賞風尚為王世貞繪畫題跋的產(chǎn)生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在交游品鑒過程中創(chuàng)作的題跋被他收錄于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xù)稿》中,其內(nèi)容宏富,涉及考證版本流傳、品評畫作優(yōu)劣真?zhèn)我约八囊恍﹤€人隨想等。經(jīng)過分析整理我們可以得知,王世貞的題跋文不僅具有文獻資料價值,還蘊含了他的畫學思想,有助于我們明確他在明代畫史上的地位與價值。同時,王世貞是明代文壇的領(lǐng)軍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過分析他的畫學思想,借此也可以厘清有明一代畫學思想的發(fā)展狀況以及對如今繪畫藝術(shù)的啟發(fā)。
王世貞身為明代中晚期重要的史學家,他從年少一直到科舉致仕都沉迷于史學,具有深厚的史學素養(yǎng)和底蘊。正是因為這極高的史學素養(yǎng),使他區(qū)別于畫家,在書畫鑒賞方面獨辟蹊徑,站在史學家的角度,以史學家的眼光去嚴謹、客觀地欣賞和品評畫作。
王世貞重視史學價值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物畫和南宋諸家及其傳人作品的態(tài)度上。首先,他對于歷史人物畫高度重視。隋唐時期山水畫獨立成科后,就逐漸取代了人物畫在畫史之中的位置。及至宋元時期,山水畫不斷發(fā)展革新,達到巔峰。有明一代,山水畫在畫壇依舊是主流畫科,相比而言,人物畫就有些黯然失色。出于史家意識,王世貞在人物畫逐漸沒落的大環(huán)境下,對于人物畫尤其是歷史人物畫給予了肯定。在其著作記錄的畫作題跋中,人物畫占據(jù)了較大的比重。
此外,由于其豐厚的家族底蘊,王世貞得以收藏鑒賞諸多名家真跡,包括很多南宋四家及其后世風格傳承者戴進的畫作,并對這些畫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跋《馬遠山月彈琴圖》云:“馬河中畫,筆意殊楚楚,秀骨天發(fā),不墜蹊徑,……,尤自超絕。”在這些題跋中,王世貞毫不掩飾對馬遠及戴進的欣賞。他認為馬遠之畫“不墜蹊徑”“尤自超絕”,對其傳承者戴進更是發(fā)出“尚是我明最高手”的感嘆。在貶宋的大環(huán)境下,能摒棄個人立場,冷靜、客觀地站在宏觀的角度發(fā)表自己看法的人寥寥無幾,而王世貞是其中的代表,他始終以史學家的身份公正地看待每一幅畫作,以歷史發(fā)展的宏觀視角辯證看待問題。
復古在明代繪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說直接導致了一場大變革,這場變革的參與者之一就是王世貞。王世貞高舉復古大旗,在文壇發(fā)起了轟轟烈烈的復古運動,這場運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畫壇。
王世貞作為一個文壇大家,對于繪畫創(chuàng)作并不擅長,但他對于畫作的分析卻極受關(guān)注。他收藏了大量歷史人物畫,在評論作品時,常常運用“古雅”一詞?!肮叛拧笔峭跏镭懏媽W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與他的文學主張基本一致。這一觀念作為中國古典審美價值的一種取向,并非王世貞所創(chuàng),但王世貞應該是力倡“古雅”的第一人。因此,對王世貞“古雅”說進行分析,是揭示王世貞畫學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
李公麟是王世貞極為欣賞的一位人物畫家,他在畫跋中多次將李公麟作為一個評判比較的標準,如“而此卷最古雅,翩翩有龍眠、松雪遺意”。那王世貞所認同的古雅在畫作中具體是什么含義呢?《李龍眠理帛圖》云:“此圖精工古雅之極,……結(jié)法疏野,正是真跡?!崩L畫中的古雅,可以表現(xiàn)為一種畫面氣息,但并不只是拘泥于畫面這一種形式,也可以是設(shè)色和運筆。譬如,跋《夫子杏壇圖》后:“其行筆精緊,設(shè)色古雅,品在神與妙之間?!鳖}《仇實父臨西園雅集圖》后:“實父視千里,大有出藍之妙,其運筆古雅,仿佛長康、探微?!?/p>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對他的復古主張深入研究考察,會發(fā)現(xiàn)他所提倡的復古,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向古人看齊。他在作畫中提倡師法古人,偏好古雅之風卻并不呆板,同時又注重“景外之意”與“象外之趣”,在師古的同時始終貫穿著求真的精神。這里的求真,主要是重視抒寫作者的“性情之真”,追求真實之境與寫生感受。
王世貞對于王履的《華山圖》有極大的興趣,他先是在里人武氏處欣賞到了畫作,請其友陸叔平臨摹畫作,又請俞仲蔚、周公瑕、莫云卿題跋,由此可見王世貞對其喜愛之深。王履的《華山圖》冊,是王履親身登臨華山而畫,極具寫生意味,圖冊繪制了華岳諸峰的奇景,真實又全面地再現(xiàn)了自然變化之妙。自然真實也意味著有真實依據(jù)以及富有寫生感覺,這恰好反映了王世貞崇尚自然,注重真實依據(jù)和寫生感覺的審美趣好。
圖1 明 王履 《華山圖》冊 紙本墨筆或設(shè)色 故宮博物院藏
“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睔忭嵤侵袊嬎囆g(shù)的追求,是繪畫創(chuàng)作與品評的標準,不論是作為千古品鑒標準的“謝赫六法”還是后人荊浩所言之“六要”,氣韻都被置于最高的位置。同樣,氣韻也是王世貞對書畫的鑒賞準則之一。
元代壓抑的社會氛圍使書畫家在作品中滿含個人主觀情感,或無奈、或悲憤的情緒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時噴涌而出,元代作品整體氣韻生動,使元代在書畫歷史中有較高的地位。元代畫家黃公望是王世貞非常欣賞的畫家,黃公望擅長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他將自己賞游經(jīng)歷所得的情感與所畫物象融合,畫作依據(jù)內(nèi)心而得,用淺淡的水墨以及簡練的筆法,使畫面“秀潤蒼古之氣,自出塵表”。其山或濃或淡,都以干枯的筆勾皴,疏朗簡秀,清爽瀟灑。山和水都以干枯的線條寫出,無大筆的墨,惟樹葉有濃墨、濕墨,顯得山淡樹濃。筆意雖簡,卻灑脫而極富靈氣,洋溢著平淡天真的神韻。
王世貞屢屢題跋、倍加賞識的“吳中稱畫最勝者”“畫圣”沈周,最善于將氣韻融入筆墨。王世貞跋《沈石田春山欲雨圖》云:“石田畫卷無過《春山欲雨》,……而元氣在含吐間?!砭嘟翊拱倌?,每一展覽,覺風格若生,墨瀋猶濕,真神品也。”在石田的筆墨之中,隨處可見隱約流動的生氣,每次展開畫卷,都會覺得生氣撲面而來,當真是應了“幀幀饒氣韻,生趣秀溢楮墨間”這句話。
人物畫本質(zhì)上與山水畫有許多共通之處,氣韻依然是評判作品意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王世貞曾在著作《弇州山人四部稿》中提到“人物以形模為先,氣韻超乎其表;山水以氣韻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為合作。若形似無生氣,神采至脫格,則病也”。氣韻這一評判標準,不分題材與畫種,只是形模和氣韻的主次不同,但缺一不可,氣韻是整個畫作的靈魂,失去了氣韻,畫面就變得了無生氣。如跋《唐伯虎寫生冊》:“山齊時一展玩,覺乾坤一種生氣落翰墨間,為之欣然獨賞也?!边@足以說明氣韻對于畫面的重要性。
圖2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紙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縱觀明代畫史的整體發(fā)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較前代相比,明代在題跋文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王世貞就是推動其發(fā)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收藏了各路名家真跡,將自己的畫學思想蘊含在每一條題跋之中。從題跋中我們可以看出,非畫家的身份讓王世貞得以站在歷史宏觀角度品鑒作品,他從前人重點關(guān)注畫家轉(zhuǎn)向關(guān)注作品,從籠統(tǒng)地評價某一畫家、某一流派的整體風格特點,轉(zhuǎn)為針對某一作品分別考證、分析和評價。這一思想的轉(zhuǎn)變,反映了明代這一時期繪畫觀念的整體轉(zhuǎn)變,這一進步同樣也是明代畫史的進步。
與此同時,王世貞將自己的文學思想融入畫學思想之中,提出繪畫創(chuàng)作要師法古人,但重在追求創(chuàng)新與變化,若依樣畫葫蘆,因襲不變,就犯了創(chuàng)作的大忌。這一思想對我們現(xiàn)在的繪畫創(chuàng)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他也認同和繼承了前人謝赫提出的氣韻生動這一思想,對于品鑒畫作的優(yōu)劣提出了新的標準,為氣韻生動在后世的發(fā)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綜上所述,王世貞的畫學思想,不僅影響了有明一代畫學思想的發(fā)展脈絡(luò),也對清代畫學思想的發(fā)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具有繼往開來的作用。
①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xù)稿[M](卷16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84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②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
③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M](卷13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84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