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
[摘? ? ? ? ? ?要]? 揚州紅色文化是黨領導揚州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凝聚的寶貴文化,是支撐揚州人民矢志不渝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源泉。思政課是高職院校傳承并發(fā)揚地方紅色文化的主要途徑。闡述了揚州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以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為例,通過對學校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并提出對應的優(yōu)化路徑,推動揚州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過程,助力高職院校做好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實效性的提升。
[關? ? 鍵? ?詞]? 揚州紅色文化;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24-0118-03
一、揚州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
(一)揚州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是傳承地方歷史文化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革命歷史、紅色資源等話題深受關注。揚州紅色文化是一種優(yōu)質的文化教育資源,有其獨特的揚州地方文化魅力和深厚的現實價值。揚州紅色文化作為具有揚州地區(qū)特色的思想結晶,有深厚的地方歷史文化影響,值得傳承下去。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地方文化的融入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拓寬教學空間的實踐需要。學生通過深入了解揚州紅色文化,感悟革命先烈精神,能為更好地開展“四史”教育打下堅實基礎。揚州紅色文化更是需要通過思政課教學的途徑得到傳播和弘揚,深入挖掘揚州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文化浸潤功能和教育功能,為形成揚州紅色文化體系奠定基礎,以線上結合線下、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進一步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體系,賦予揚州紅色文化新的時代價值。
(二)揚州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是課程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需要
文化需要傳承,課程需要創(chuàng)新。揚州紅色文化是黨團結帶領揚州人民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寶貴思想結晶,是揚州人民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精神的體現。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的課堂教學需要創(chuàng)新,離不開地方紅色文化的滲透。面對網絡時代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思政課教學可以在地方紅色文化中挖掘其時代價值,充分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先進性和感染力,將地方紅色文化有效融入課堂教學內容,是當前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突破口,更是達到教學目標、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1]。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揚州紅色文化,有利于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思政課體系建設改革的活力。通過探討革命時期揚州紅色文化發(fā)展對教育的影響等問題,增強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三)揚州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需要
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2035年將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文化強國的建成,離不開文化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揚州紅色文化作為地方特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應成為揚州地區(qū)高職院校教育課程中的重點教學內容。將揚州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能夠切實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學生在思政課教學中的獲得感和滿足感,不僅是對思政課教學的拓展創(chuàng)新,更是對師生主體的文化熏陶,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一定的貢獻。將揚州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推動思政課教師與學生在更加深入地了解揚州地方革命歷史的同時,增強兩者的愛國熱情和“四個自信”。通過在思政課教學實踐活動中融入揚州紅色文化的方式,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助力高職院校實現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目標[2]。
二、揚州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不足——以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為例
揚州紅色文化具有百年歷史。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存在發(fā)生變化,要求社會意識做出相應改變。如何將豐富的揚州紅色文化資源有機系統(tǒng)地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改革和發(fā)展需要優(yōu)先考慮的方向[3]。當前,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對于揚州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較為重視,但揚州紅色文化融入本校的思政課教學依舊面臨一些問題,例如融入的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效果缺乏深入性等,亟須進行研究和解決。
(一)融入的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
自2017年升格為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后,學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主要集中于《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教材的講授,對于揚州紅色文化的講解只是偶爾作為案例提及,并未整合形成體系。同時,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作為一所特色鮮明的旅游類高職院校,旅游專業(yè)是王牌特色專業(yè),也開設了揚州地方旅游景點相關課程。但旅游專業(yè)課程對于揚州紅色教育基地相關內容的介紹鮮有涉及,旅游專業(yè)課程教師與思政課程教師聯系不緊密,并未體現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交互性。
(二)融入的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
當前揚州紅色文化的歷史資料尚未得到充分整理。揚州紅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戰(zhàn)爭時期,距今已有一定的時間。歷史記載的文字資料略顯生硬,缺乏吸引力,大部分學生較難接受單純通過閱讀史料的學習途徑。甚至有些外地戶籍的學生對揚州紅色文化從未聽說過,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導致揚州紅色文化真正入腦入心存在較大難度。同時,融入方式的單一還體現在教法層面。大多數思政課教師忙于授課,教法簡單,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極有可能出現理論無法聯系實際,空談理論、單純說教,學生無法與教師同頻共振的情況,無法充分發(fā)揮揚州紅色文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
(三)融入的效果缺乏探究性
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依然處于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管理之下,思政課教學缺乏線下實踐活動作為支撐,揚州紅色文化的宣傳效果和學生認知程度大打折扣。同時,隨著時代迅速變革,揚州紅色文化如何趕上新時代,如何與更高的育人目標接軌的問題未得到全面分析與重視[4]。身處時代發(fā)展前列的學生,對新生事物較感興趣。學生接觸揚州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往往因為歷史文化缺乏更新而不能感同身受。因時代性未得到充分闡釋,僅靠課堂講解,導致學生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時會產生相應阻力,實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也會有所下降。
三、揚州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優(yōu)化路徑——以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為例
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應當根據揚州歷史發(fā)展,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做出調整與優(yōu)化。根據本校思政課實際教學情況及揚州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出問題給予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優(yōu)化思政課課堂教學,促進紅色資源開發(fā)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課程,課堂教學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將揚州紅色文化充分融入思政課教學,是思政課教師需要思考的事情,也是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探索的主題。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目前專任思政課教師已達到27人,基本符合1 ∶ 400的要求。對于整個學校來說,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應高度重視思政課的重要作用,結合學校辦學特色,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巧妙地將揚州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模式。要充分讓學生認識到揚州紅色文化與思政課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悟紅色精神,提高揚州紅色文化與專業(yè)學習的契合度。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學習,要以具體鮮活的典型事例作為教學切入點,更好地促進學生完善自身知識建構,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揚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將揚州不同區(qū)域的紅色文化碎片有效整合,使其系統(tǒng)化、理論化,梳理其形成發(fā)展脈絡,系統(tǒng)性完善知識建構,為提升思政課學理性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思政課教師應當通過指導學生學習和實踐,結合學生課后反饋及時改善思政課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樹立大歷史觀和黨史觀。
在思政課教學中,理論教學是主要途徑。單純的灌輸法略顯單調,思政課教師可以多選擇穿插紅色歷史故事、播放紅色電影等方式,引經據典,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將揚州紅色文化變成生動具體的故事,將系統(tǒng)化、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與情感引導相統(tǒng)一,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課外時間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開始,思政課教師應當遵循教學規(guī)律,重視課堂反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思政課的實用性。同時,思政課教師應當與旅游管理學院專業(yè)教師進行有效溝通,就揚州紅色文化這一主題開展授課內容相關探討,對專業(y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內容進行合理規(guī)劃和安排,實現專業(yè)學習與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良性互動。
(二)開展思政課實踐活動,促進紅色精神弘揚
為了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揚州紅色文化,除了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意義是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教學內容的正確性和指向性,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信念。針對思政課實踐活動較少的情況,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依靠黨團組織的引領。黨團組織深入學生內部,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黨員、團員帶頭參與,帶動更多學生參與活動。學校需要將思政課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納入教學評價標準,充分發(fā)揮揚州紅色文化融入本校思政課教學的正向作用[5]。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通過查閱圖書館、網絡搜索等途徑了解揚州紅色文化。思政課實踐活動的開展還需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作用,指導學生正確看待揚州紅色文化,鼓勵學生傳承揚州紅色文化。在開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因“生”制宜。如對低年級的學生可開展多種體驗式教學活動,對高年級學生可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系列活動,讓學生真切感受紅色人物、紅色事跡、紅色歷史的巨大魅力,自覺把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深深地根植于心中,讓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上鮮艷的紅色烙印。在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動。
揚州紅色文化在革命歷史背景下依托具體的革命人物、歷史事件、英雄故居等發(fā)展推出很多紅色文化傳播基地。目前,揚州廣陵區(qū)、江都區(qū)等地已打造紅色基地50多個,例如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曹起溍故居、郭村保衛(wèi)戰(zhàn)紀念館、許曉軒故居、華中雪楓大學舊址等場館。除了場館,一些影視作品、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需要持續(xù)推進。思政課教師應當抓住揚州紅色文化與思政課教學內容高度一致的契合點,挖掘出散落在揚州各個區(qū)域內的文化資源,潛移默化地開展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教育。思政課教師應當與所教班級的班主任形成育人合力,合理安排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可以近距離感受到揚州紅色文化的魅力。
(三)拓寬思政課教學空間,促進紅色文化發(fā)展
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作為新興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年紀尚輕,大多為“互聯網原住民”。學校應當利用網絡媒體便捷高效的傳播速度建設學校紅色網站,以構建思政育人環(huán)境。學校應當靈活整合運用教師資源,構建學生學習揚州紅色文化的平臺。教師可以依托網絡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育人合力,將揚州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滲入學生學習生活。同時,學??梢岳眯笮?⑿@廣播站等傳播載體,加大宣傳揚州紅色文化的力度,有助于鞏固課堂學習效果,營造學習揚州紅色文化的氛圍,發(fā)揮揚州紅色文化特有的感召力。同時,思政課課堂教學空間的拓展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學??稍O立可沉浸式體驗游覽紅色景點的單獨教學區(qū)域,通過運用先進5G及VR等科學技術,開創(chuàng)虛擬仿真教學模式,既能夠做到教學模式的耳目一新,也能夠讓學生通過在線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歷史遺跡,體會到揚州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除了相關傳播媒體,第二課堂的建設也是同等重要的。針對目前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第二課堂開展情況不理想的情況,學校應當充分重視第二課堂的建設,將揚州紅色文化融入相關研討會、專題講座等學習活動陣地。學校也要積極探索開發(fā)揚州紅色文化相關主題的特色課程、教材,打造揚州紅色文化實踐品牌,建設揚州紅色文化實踐基地,增強學生對揚州紅色文化的認同感。
(四)提升思政課教師素質,促進紅色基因傳承
除了以上三個主要問題需要解決,思政課教師個人素質的提高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隨著新時代大學生對于知識、眼界的需求有所提升,思政課教師不再拘泥于課本教學,個人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也要相應提升。思政課教師既要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也要學會寓教于樂,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設“翻轉課堂”。新時代對思政課教師的素質和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守土有責、課堂教學的基礎能力,更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如此高的要求,需要思政課教師從內心深處能夠接受揚州紅色文化教育,全面提升自身的紅色文化素養(yǎng),涵養(yǎng)紅色文化情懷。從教師主體出發(fā),人人爭當揚州紅色文化的踐行者、傳播者,將揚州紅色文化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余海崗,陳志波.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資源提高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J].教育與職業(yè),2014(2):125-126.
[2]葉琪瑛.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思考[J].武夷學院學報,2018,37(7):85.
[3]任祖云.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探析[J].文山學院學報,2021,34(4):90-94.
[4]高美娜,王力塵.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探索[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 24(1):114.
[5]高杰.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7):73-74.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