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中明 路鵬
[摘 要] 如意是我國古代的重要器物之一,并以其“稱心如意”“吉祥如意”的文化寓意深受各個階層喜愛。據(jù)對相關(guān)文獻的考索,如意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是較為可信的。如意在古人生活、娛樂、文化、軍事戰(zhàn)爭等方面有著多種功用,禮器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代表。如意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清朝滅亡導致使用群體與使用場景的消失。如意的發(fā)展是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是歷史發(fā)展大勢對中國古代器物演變影響的縮影。
[關(guān)鍵詞] 如意;起源;禮器
[中圖分類號]J120.9 [文獻標志碼]A
如意,又稱“爪杖”“搔杖”“握君”“談柄”,柄部一般被設(shè)計成“S”形或帶有一定弧度的彎曲狀,頂部最初是彎曲的手爪狀,后多為靈芝、云紋、花卉等造型。如意制作材質(zhì)多樣,有金屬如意、玉石如意、竹木如意、獸角如意等。如意最初產(chǎn)生時,僅具搔癢功能,后隨時間發(fā)展才被賦予“順應心意”“吉祥如意”等祥瑞寓意,繼而成為功用豐富,極具象征性的器物,出現(xiàn)在各種文化活動中。
一、如意的起源
(一)戰(zhàn)國說
《藝文類聚》引《胡綜別傳》曰:“時有掘地得銅匣,長二尺七寸,開之,得白玉如意,所執(zhí)處,皆刻螭蟬等形?!盵1]1269三國時期,東吳曾有人挖掘出一柄玉如意,時人胡綜推測此為秦始皇時期的器物,是始皇東游所埋,目的是鎮(zhèn)壓金陵帝運祥瑞之氣。又宋代《事物紀原》卷八中亦提及此事,并言:“蓋如意之始,非周之舊,當戰(zhàn)國事耳。”[2]421此為有關(guān)如意起源的一則重要記載。學者亦曾在文章中多次提及此材料,如馬斐便以此為如意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證據(jù)。[3]102然白化文先生則認為“恐怕胡綜也就是姑妄言之”[4]86。
(二)漢代說
持“漢代說”觀點之人相對較少,然亦不容忽略。如鄧汪程認為,如意早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5]36《晉書》卷三十三中言王愷曾獲晉武帝御賜珊瑚樹一棵,王愷將此樹展示與石崇,而“崇便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6]656此為正史中對器物如意的最早記載,且據(jù)如意已被上層貴族接受與使用可知,當時如意的制作工藝理應頗為成熟,故可推測其起源應于魏晉時期之前。此外,明代《說郛》卷一百記有“司馬相如作《玉如意賦》”之事(1),此亦為“漢代說”之佐證。
(三)印度傳入說
另有一種“印度傳入說”,認為如意是作為佛具,跟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國的。如祁慶富在文章中就有關(guān)于“印度傳入說”的言論。[7]49相關(guān)依據(jù)是佛教有記文備忘的佛具,梵名“阿那律”,傳入中國后被譯作“如意”,故有此說。然搜輯、細究與此相關(guān)的文獻,則能厘清佛具“阿那律”與中國本土“如意”的區(qū)別。《釋氏要覽》卷上談及“如意”時,對此有詳細 解釋:
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 ……皆云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zhí)之,狀如云葉,又如此方篆書心字 故?!衷疲裰v僧尚執(zhí)之,多私記節(jié)文祝詞于柄備于忽忘,要時手執(zhí)目對,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版,備于忽忘,名笏也。若齊高祖,賜隱士明僧紹,竹根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論,則有二如意,蓋名同而用異焉。(2)
其言佛具如意可記文以備忘,供講僧講經(jīng)時使用,極為方便且如人之意。文中還言及佛教之如意與中國古代由爪杖發(fā)展而來的如意,實際并非同一器物。佛具如意的頂部為云紋狀,又似篆文“心”字,與中國本土柄首作“手指爪”狀的爪杖形制差別甚大,明顯為不同器物。
1977年,山東曲阜魯國故城出土了兩件東周牙雕殘器,后被命名為“孝順”。這兩件牙雕殘器均作人手形[8]179,整體式樣皆與后世搔背用的爪杖非常相似,說明爪杖這種具有搔癢功能的器物最遲在東周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白φ取迸c“搔杖”均為如意古名,《辭源》釋如意器物之義時稱“現(xiàn)在所用搔癢之具,叫‘癢癢撓’(又稱‘不求人’),即古時搔杖、如意之遺制”。[9]736結(jié)合形制來看,這兩件東周牙雕亦頗接近后世之如意,故推測這種具有搔癢功能的器物,很可能就是如意的前身。如此一來,如意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這一說法,似乎更加貼近史實。
二、如意的功用
(一)搔癢
如意在古代又稱“爪杖”或“搔杖”,可見其具有搔癢功能?!夺屖弦[》引《釋藏音義指歸》注解如意云:“古之爪杖也?;蚬恰⒔?、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故曰如意?!保?) 如意的搔癢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實用功能,一直沿用至唐宋時期?!对葡呻s記》曾載“虞世南以犀如意爬癢久之”一事(3),可作明證。然唐宋時,如意形制發(fā)生改變,柄身弧度增加,柄首變作云紋狀。其變化之由,推測是佛教的發(fā)展,帶動“云葉狀”佛具如意地位的提升,進而影響到中國本土如意形制的演變,致使如意的象征功能不斷增強,然搔癢之用卻只存于其分化出的“癢癢撓”中,且這類搔癢工具亦不再稱作“如意”。[10]12故自唐宋后,如意逐漸失去了搔癢功能。
(二)擊打
魏晉南北朝時,貴族或帝王常將如意作為擊打工具。如從王愷向石崇展示珊瑚樹,“崇便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一事中[6]656,可知質(zhì)地堅硬的鐵如意,曾被石崇用作便攜的擊打器具,來擊碎王愷珍視的珊瑚樹。又如《金樓子》記載齊武帝于石頭城烽火樓會集群臣時,“令長沙王晃歌子夜之曲,曲終,輒以犀如意打床,折為數(shù)段?!保?)再如《南史》卷二五記:“蒼梧明夕自至領(lǐng)府扣門,欲害帝,帝嘗以書案下安鼻為楯,以鐵為書鎮(zhèn)如意,甚壯大,以備不虞,欲以代仗?!盵11]453載齊高帝蕭道成為防蒼梧王劉昱加害,于書案下方安設(shè)握柄作盾,并欲將鐵制書鎮(zhèn)如意用作兵器,以備不測。
(三)軍事指揮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quán)更迭頻繁,戰(zhàn)亂頻仍,涌現(xiàn)出諸多高級將領(lǐng)。此類將領(lǐng)群體,亦多愛持如意以指揮軍事。究其原因,除如意可供他們彰顯地位外,還與如意本身具有“如人之意”的寓意 有關(guān)。
有關(guān)如意軍事指揮功用方面的記載頗為豐富。如《梁書》卷十二:“叡乘素木輿,執(zhí)白角如意麾軍?!盵12]151在《南史》卷五十八中,另有韋叡使用竹如意指揮軍隊的記載,稱其“執(zhí)竹如意以麾進止?!盵11]954除南朝外,北朝亦有將領(lǐng)持如意指揮軍事?!侗笔贰肪砹哂涊d唐永“把角如意以指麾處分,辭色自若?!盵13]1557角如意,即獸角所制如意。北魏正光年間,唐永為北地太守,《北史》言其軍事才能出眾,亦曾持角如意指揮軍事。由此可知,南北朝時期如意頗受軍事將領(lǐng)喜愛,并常被用于軍事指揮中。
如意的軍事指揮功用,至遲延續(xù)到五代十國時期?!缎挛宕贰酚浐笫翊蟪纪跽堰h,曾“手執(zhí)鐵如意,指揮軍事,自比諸葛亮”。[14]806宋代以后,或因政權(quán)漸穩(wěn),相較魏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時期戰(zhàn)爭減少,如意實際指揮軍事的功用逐漸退化,轉(zhuǎn)而變?yōu)橐环N指揮軍事的象征。如宋代湯仲友《吊葛嶺賈秋壑故居》中,以“指揮已失鐵如意”[15]1961,暗指賈似道領(lǐng)兵應戰(zhàn)元軍,最后慘敗出逃之事。
(四)談柄
魏晉時期玄談之風大盛,名士們手執(zhí)麈尾清談玄理,交流哲學思想。其中,麈尾便是魏晉名士玄談品題的談柄?!断阕婀P記》卷二云:“若六朝以來,則以麈尾為談柄耳。”(5)正是此意。然在魏晉名流的清談活動中,如意經(jīng)常代替麈尾的存在,亦具談柄功能。如《杜陽雜編》卷中記載:“上曰:‘如意足以與卿為談柄也?!保?)又如明代《通雅》卷三十四云:“如意因于爪杖,而談?wù)咭源嫖病!保?)于此明確記載如意可代替麈尾,作為古人言談交流時所持器具。
如意能夠具備談柄功用而代麈尾,蓋與“玄佛合流”有關(guān)。佛教如意多用以“私記節(jié)文祝詞于柄備于忽忘”,是講僧作講時的重要佛具,而講僧作講與名士談玄又屬同類活動,故在“玄佛合流”背景下,名士或受講僧影響,在辯論時使用如意。加之如意方便攜帶,兼具搔癢功能,又能彰顯士族身份,便利處遠勝麈尾,故能代麈尾而作談柄。
“玄佛合流”理當具備雙向影響。推測講僧或因名士執(zhí)如意作談柄,亦賦予佛具如意同種功用?!妒裰袕V記》卷八十一:“既為眾所推,安詳而起,徐升論座,坐定,執(zhí)如意謂張賓曰……”(8)南北朝時期,周武帝欲廢佛存道,下詔命佛、道二家辯論爭優(yōu),廢學說庸淺者。值此存亡之際,高僧智炫在發(fā)言時仍需手執(zhí)如意,據(jù)此可知南北朝時期,如意已是佛教講僧作講時必持之談柄。值得一提的是,陳夏生認為魏晉士族持如意的原因,是“借文殊菩薩來賦予如意一種象征智慧、祥瑞的‘法力’”[16]27,此說亦頗在理。
(五)貴重禮品
如意因具雙關(guān)義,即同時包含“器物之如意”與“詞匯之如意”,故而常被賦予“稱心如意”“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加之多用玉石等珍貴材料制作而成,因此常被視作極為貴重的禮品。
《建康實錄》卷九記載:“時符丕為慕容垂所逼,自鄴遣參軍焦遠進謝玄青銅鏡、黃金椀、宛轉(zhuǎn)繩床、玉如意,請救。”[17]207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符丕見慕容垂率重兵前來攻打鄴城,惶惶不安,遣人攜重禮求救于謝玄,其中就有玉如意。又如《說郛》卷一百一十《元氏掖庭記》曰:“元妃靜懿皇后旦日受 賀……一人獻青芝雙虬如意?!保?)言靜懿皇后誕辰時,便有嬪妃敬獻雕刻著青芝與兩條虬龍的如意。另,至遲在元代時,已出現(xiàn)“吉祥如意”一詞。如元曲《隨何賺風魔蒯通》中有:“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惡限臨逼?!保?)故可推定“詞匯之如意”寄寓的“吉祥如意”涵義,至遲于元代時已能夠助推“器物之如意”的發(fā)展。
(六)賞賜之物
歷代統(tǒng)治者時常將如意賜予臣子,以作嘉獎或拉攏臣心。如《北史》卷十九記載:“及令羽歸,望其稱效,故賜如意以表心。”[13]456清代皇帝也多有賞賜如意給臣子或部落貴族,以拉攏臣心的情況。如《欽定熱河志》卷二十記有:“賜巴木巴爾、布顏楚克玉如意、洋表、鼻煙壺?!保?0)巴木巴爾和布顏楚克都是地位較高的部落貴族。乾隆在接見巴木巴爾和布顏楚克時,便曾賜予他們玉如意,以示朝廷對其關(guān)心、看重,并有借此密切與各部關(guān)系,拉攏貴族之意。
(七)玩賞娛樂
隋唐時期,如意的發(fā)展進入遲緩期,使用群體明顯減少??婆e取士提高了儒學地位,士族受到打擊,加之政治斗爭及族中子弟豪奢腐化,致使士族衰落。[18]170如此種種,導致如意失去重要的使用場景——談玄及名士這一使用群體。
隋唐時期,如意常被文人作為玩賞器物,具有娛樂功用。如《北史》卷八十八記隋代張文詡臨近晚年時,?!耙匀缫鈸魩鬃詷贰盵13]1934,把如意用作娛樂消遣的玩物,并以此表現(xiàn)出自己恬淡自然的心境。又如《格致鏡原》卷五十八曰:“賀監(jiān)每出游,則攜白竹如意以供玩弄。”[19]653再如《太平廣記》卷二百八言,隋末有僧人將如意視作“三寶”之一[20]1591,亦認為如意是一種玩賞器物。
(八)重要禮器
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后,如意化身重要禮器,頻頻出現(xiàn)于各類禮制活動中。
1.如意在唐代的禮器功用
(1)視學禮
歷年來,研究如意功用的文章中,少有學者注意到如意在唐代有著重要的禮器功用。在唐代,如意與教育文化聯(lián)系密切,并作為禮器,被用于有皇帝、皇太子參與的視學禮中?!洞筇崎_元禮》卷五十二《皇帝視學》中記載:
皇帝既入大次,執(zhí)經(jīng)、侍講、執(zhí)讀、執(zhí)如意等及學官各服公服……執(zhí)讀讀所講經(jīng),執(zhí)經(jīng)釋義。訖,遂行如意。侍講者執(zhí)如意就論議坐,以次論難。[21]291
視學之制早在周代便已出現(xiàn),是統(tǒng)治者重視文化教育的重要表現(xiàn)?!秾W記》中就有關(guān)于視學的記載:“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盵22]199到了唐代,出于強化崇圣尊儒教育思想的目的,皇帝更加看重視學。[23]93《大唐開元禮》對視學一事記載詳細,介紹了多位參與視學的學官,其中就有“執(zhí)如意”?!皥?zhí)如意”與執(zhí)經(jīng)、侍講、執(zhí)讀等視學禮中具備重要職責的學官并列,說明其在視學禮中地位頗重,應是不可取代的。在整個視學過程中,如意亦具特殊功用,即由國子祭酒、司業(yè)或碩學博士擔任的侍講,在講經(jīng)論義、 解答疑難時需手執(zhí)如意,以此作為論義禮節(jié)。
(2)釋奠禮
如意作為禮器還出現(xiàn)在唐代的釋奠禮中?!洞筇崎_元禮》卷五十三《皇太子釋奠于孔宣父》中記載:
皇太子既入便次,改服常服,執(zhí)經(jīng)、侍講、執(zhí)讀、執(zhí)如意及三館學官并公 服……訖,執(zhí)如意者以如意授侍講,侍講興受,進詣?wù)撟h座,北面問所疑,執(zhí)經(jīng)為通之。訖,興,退以如意授執(zhí)者,退還本座。執(zhí)如意者以如意次授諸侍講者,皆如上儀。[21]297
自漢元帝立孔子廟,始行釋奠,后代官學皆效仿之。[23]94在釋奠禮“講學”環(huán)節(jié)中,如意亦擔負著禮器之用。手持如意的學官名為“執(zhí)如意”,講學開始后,其將如意授與侍講,隨后侍講手拿如意開始講論經(jīng)義,言訖再將如意歸還“執(zhí)如意”;“執(zhí)如意”將如意復授與下一位講論經(jīng)義的侍講,重復之前的禮儀流程。從中可知以下信息:一,在釋奠禮及視學禮中,“執(zhí)如意”的職責是持如意以授侍講,推動講學或視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二,侍講須待拿到“執(zhí)如意”授與的如意后,方可手持如意開始講論經(jīng)義,體現(xiàn)了如意作用的重要性及禮節(jié)的嚴謹性;三,如意在釋奠禮或視學禮中,被用于依次安排侍講論義,成為象征論經(jīng)講義的禮器。
2.如意在清代的禮器功用
(1)壽禮
清代時,每至太后、皇帝等皇室誕辰,王公大臣便會呈遞如意,以作賀禮。如《國朝宮史》卷十八記載,崇慶皇太后七十大壽時,恭進壽禮第一日便呈遞有九柄成套的如意壽禮,材質(zhì)包括珊瑚、玉石、琥珀等珍貴材料,造型多樣,且每柄如意亦有其獨特寓意。如其中的“金芝擢秀龍油珀如意”——“金芝”是古代傳說的一種仙草,“擢秀”為植物茂盛之意,“金芝擢秀龍油珀如意”即有得仙草、延年壽的寓意。之后幾日亦多恭進成套如意,如“松云金采龍油珀臥蠶紋如意九柄”等。[24]413乾隆時期亦是如意發(fā)展的鼎盛期?!肚迨犯濉肪矶凰挠洺鐟c皇太后三次大壽時曰:“先期,日進壽禮九九。先以上親制詩文、書畫,次則如意、佛象、冠服、簪飾、金玉……”[25]8914從進奉壽禮的排列次序可知,如意僅列于御制詩文、書畫后,而居其他各類珍寶前,其地位可見一斑。
(2)納采禮
清代皇室貴族往聘新婦時,皆需準備如意,送予待嫁女子,以示鐘意、吉祥?!肚鍖m禁二年記》云:“滿人貴族聘 禮,……乃置玉如意一于新婦衣 上……”[26]199即言滿族貴族下聘時,需在新婦衣服上放置一柄玉如意,寄意喜慶如意,此為納采禮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種攜如意作聘的習俗,在清代小說中亦有體現(xiàn)。如《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再講到咱們旗人的老規(guī)矩,我聽婆婆說起來,甚至還有不用媒人,親身拿柄如意跪門求親的呢?!盵27]342
(3)大婚禮
在清代帝后大婚時,如意亦是作為禮器出現(xiàn)的。如溥儀大婚時一仍清朝舊例,于皇后乘坐的鳳輿中預先放置一柄如意,后待鳳輿發(fā)走后,著人鋪設(shè)“龍鳳喜床”,并在床的四角各放一柄金如意[28]117,皆為取吉祥如意,喜慶美滿之意??梢娫诩樵⒁饧盎适遗f制的支持下,如意的禮器功用貫穿了整個清朝歷史。
(4)祭祀禮
如意在清代亦為祭祀禮器之一。乾隆時,如意曾作為禮器出現(xiàn)在祭祀山岳的重大場合。何日章曾在《登封如意考》中說:“高宗純皇帝游幸中岳,時越南國納供九柄如意,亦到登封。高宗念中岳鐘毓之靈,因?qū)⑷缫饬粲诘欠?,以為祀嵩陳設(shè)之用?!盵29]102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高宗曾祭祀嵩岳,祭祀時所陳設(shè)之禮器中,便有越南國進貢的九柄如意。另,民間亦有將如意用作祭祀禮器的風氣?!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七十九回有:“這一回要拜陰壽,不免又去請伯明來主持一切……家里頭卻鋪設(shè)起壽堂來,一樣的供如意,點壽燭?!盵30]459拜陰壽是于去世之人誕辰時舉行的祭祀活動,亦可視作一種喪禮。此處便記有拜陰壽時需供奉如意一事,亦是將如意作為祭祀禮器。
(九)宗教法器
1.佛教法器
如意為佛教中的一種法器,常執(zhí)于菩薩或羅漢之手。宋代《石門文字禪》卷十八稱蘇頻陀尊者:“手持如意,默而說似?!保?1)宋代《成都文類》卷三十九曰:“長者復化文殊,刀化為如意,飛出屋?!盵31]763記載了一位名為石長者的人幻化作文殊菩薩,其刀化為如意的故事。如意在此便是作為文殊菩薩的法器存在的?!对贰肪砥呤挥涊d:“次一人,為文殊像,執(zhí)如意。”[32]1179在元代禮儀活動中有 “說法隊”,隊中有手持如意,扮作文殊菩薩的角色。將如意作為法器,或與如意形制“狀如云葉,又如此方篆書心字”同佛教教義有相契合處有關(guān)。
2.道教法器
在道教中,如意亦為具有神奇功能的法器,且往往帶有神化色彩。如《格致鏡原》卷五十八引《采蘭雜志》曰:“忽遇一道士,遺以一物,謂之‘如意’, 曰:‘……凡心有所欲,一舉之,頃即如意,雖冬雷夏雪、起死延年,皆可得之?!盵19]653據(jù)此道士所言,該如意可應主人心中所想,能變換天象、起死回生,是一件極其玄妙的法器。又如《元史》卷七十九記載:“昴宿旗,青質(zhì),赤火焰腳,繪神人……左手持如意?!盵32]1306“昴宿旗”是古代朝廷的一種儀仗用旗,《元史》言“昴宿旗”之上所繪制的神人,手中便持有法器如意。到了明代,如意的神化色彩進一步加強,反映在小說中則是常作為道教法器出現(xiàn)在神仙手中。如在明代《封神演義》中,“三寶玉如意”是元始天尊的重要法寶,“龍虎如意”為金靈圣母之法器。如意能夠成為道教法器,具有順應心意的神奇功能,推測或與其“稱心如意”之名相關(guān)。
三、如意的衰落
《清宮禁二年記》記載光緒萬壽時說:“各宮眷以皇后為領(lǐng)袖,跪于其前,而獻如意?!盵26]279可見清末皇室仍有進獻如意之禮。然細究清代相關(guān)文獻,如意的發(fā)展在清代卻曾遭受重大波折。
清代時如意制作工藝精湛,用材珍貴,價值不斷提高,以致成為官員奢靡的象征。清高宗曾“禁貢獻整玉如意及大玉”[25]513,正是出于貢獻玉如意不利于倡儉賑災的考慮。此后,清仁宗亦有禁呈如意的諭令。有說法認為,清仁宗禁呈如意亦為去奢崇儉。然《滿清外史》言其禁呈如意,應是“由惡和珅而牽連及之耳”。(12)即和珅曾于清仁宗冊封皇太子前日,呈遞如意,“以擁戴自居”[25]10756,不料反遭清仁宗記恨,致使清仁宗“恨屋及烏”,禁止朝臣呈遞如意。黃丹丹認為,此諭令便是如意衰落的原因,并認定“如意的繁榮在嘉慶時期劃上了句號”。[33]4此說法似欠妥當,因該諭令在嘉慶朝雖阻礙了如意的發(fā)展,但其持續(xù)時間并不長。嘉慶朝末期,清仁宗便解除了呈遞如意的禁令[34]6485,僅限制呈遞如意的官員群體,且皇室貴族、王公大臣等受限較少,故嘉慶朝后,如意得以再次發(fā)展。
清代時,如意的使用群體,主要為皇室貴族、王公大臣及富貴人家三類,使用場景則多為皇室婚禮、壽禮、節(jié)慶等。清朝滅亡后,皇室貴族、王公大臣等榮光不再,致使如意失去主要使用群體,而納采禮、大婚禮等皇室貴族禮制隨朝代更迭消失后,如意的使用場景亦不復存在。如此,如意只能順應歷史大勢,走向衰落。
四、結(jié)語
綜上來看,中國古代如意的起源可追溯至戰(zhàn)國時期,其最初可作爪杖,具備搔癢功能,可說是今日“癢癢撓”的“始祖”,之后隨著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逐漸衍生出更多實用功能及文化娛樂功用。如意的發(fā)展是兩種趨勢的交織,即功能發(fā)展趨勢與歷史發(fā)展趨勢。如意的功能發(fā)展趨勢為:由搔癢功能發(fā)展為多種實用功能與文化娛樂功用并存,再到禮器功用占據(jù)主體地位。從如意的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出發(fā),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起始期——漢代及以前,快速發(fā)展期——魏晉南北朝,遲緩期——隋唐至明代,鼎盛期——清代。如意的發(fā)展是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是歷史發(fā)展大勢對中國古代器物演變影響的縮影。
[注? 釋]
(1)陶宗儀.說郛[M].清李際期宛委山堂本.
(2)釋道誠.釋氏要覽(卷上)[M].明嘉靖八年慧照寺刊本.
(3)馮贄.云仙雜記(卷三)[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蕭繹.金樓子(卷一)[M].上海古書流通處影印知不足齋叢書本.
(5)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二)[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蘇鶚.杜陽雜編(卷中)[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四)[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曹學佺.蜀中廣記(卷八十一)[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臧懋循.元曲選(甲集上)[M].明萬歷時期刊本.
(10)和珅,等.欽定熱河志(卷二十)[M].清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
(11)釋覺范.石門文字禪(卷十八)[M].清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
(12)天嘏.滿清外史(卷下)[M].1913年新中國圖書局編 印本.
[參考文獻]
[1]歐陽詢,等.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高承.事物紀原[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馬斐.論“如意”藝術(shù)的起源、特點及其作用[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102-105.
[4]白化文.試釋如意[J].中國文化,1996(01):84-93.
[5]鄧汪程.從“如意”看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的“意”之美[J].美與時代(上),2017(05):36-37.
[6]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7]祁慶富.如意的由來[J].商業(yè)文化,1998(02):48-51.
[8]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魯國故城[M].濟南:齊魯書社,1982.
[9]陸爾奎,等.辭源[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
[10]劉岳.身世紛紜話如意[J].紫禁城,2004(01):7-16.
[11]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2]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3]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4]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5]厲鶚.宋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6]陳夏生.如意考——歷代如意的使用與發(fā)展[J].故宮學術(shù)季刊,1994(02):21-79.
[17]許嵩.建康實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徐連達.唐朝文化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19]陳元龍.格致鏡原[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
[20]李昉,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1]蕭嵩,等.大唐開元禮[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2]戴圣.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宋大川.唐代教育體制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24]鄂爾泰,等.國朝宮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25]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6]巴蜀書社.清代野史第二輯[M].成都:巴蜀書社,1987.
[27]文康.兒女英雄傳[M].武漢:崇文書局,2016.
[28]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晚清宮廷生活見聞[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29]王愛功,等.河南省圖書館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0]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M].武漢:崇文書局,2016.
[31]袁說友,等.成都文類[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2]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0.
[33]黃丹丹.論如意的起源與演變[D].上海:上海大學,2008.
[34]趙之恒,等.大清十朝圣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5]劉麗華.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建設(shè)價值及策略[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6):101-103.
[36]劉紅君.析古代士大夫精神與現(xiàn)代核心價值觀[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10-12.
[責任編輯]王立國
A Textual Examination of "RUYI" in Ancient China
QI Zhongminga,LU Pengb
(a.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b.College of Literal Arts,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Heilongjiang,157011,China)
Abstract:RUY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tifacts in ancient China,and is deeply loved by all levels with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satisfactory" and "auspicious".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relevant literature,it is more credible that RUYI origina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RUYI has many functions in ancient people's life,entertainment,culture,military war and so on,ritual appliance is one of the mo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The root cause of RUYI's decline is the disappearance of user groups and usage scenes caused by the demise of the Qing Dynasty.RUYI's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political,cultural,religious and other forces.It is the epitome of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n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tifacts.
Keywords:RUYI;origin;ritual app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