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滿茹
酸梅,學名烏梅,又稱梅實、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的果實。每年5月間采摘將要成熟的綠色果實,就是人們常說的“青梅”。按大小分開,分別炕焙,火力不宜過大,溫度控制在40攝氏度左右。當梅子焙至六成千時,須上下翻動,但不可傷及表皮,使其干燥均勻。一般炕焙2~3晝夜,至果肉呈黃褐色起皺皮為度。焙后再燜2~3天,待變成黑色即成。
現(xiàn)代中藥藥理學認為,酸梅性溫,味酸,入肝、脾、肺、大腸經(jīng),含有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蠟樣物質(zhì)及齊果墩酸樣物質(zhì),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其鈣和鐵的含量比香蕉多好幾倍,具有收斂生津、開胃澀腸、消炎止痢、安胎驅(qū)蟲的功效?!侗静萸笳妗酚洠骸盀趺匪釢鴾?,似有類于木瓜,但此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于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故于久瀉久痢,氣逆煩滿,反胃骨蒸,無不因其收澀之性,而使下脫上逆皆治。且于癰毒可敷,中風牙關(guān)緊閉可開,蛔蟲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寧不為酸澀收斂之一驗乎?!?/p>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酸梅可促進唾液腺與胃液腺的分泌,能生津止渴?!度龂萘x》中有一段“望梅止渴”的故事,說的是曹操在出軍討伐張繡的路上因找不到水源,軍士大渴。曹操揮鞭假說前面有大片梅林,利用人們記憶中烏梅的酸味,軍士們形成條件反射而生津止渴,繼續(xù)行軍,直至找到水源。此外,烏梅有極強的抗菌力,對炭疽桿菌、白喉桿菌、肺炎球菌等多種致病菌和須瘡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真菌有抑菌作用;其煎劑有抗過敏作用;可軟化血管,推遲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的作用;酸可入肝,能補肝陰,平肝火,所以,酸梅又有“補肝猛將”之稱。清代醫(yī)家周巖在《本草思辨錄》中指出:“梅花苞于盛冬,梅實成于初夏。得木氣之全而味酸,謂為肝藥?!爆F(xiàn)代中醫(yī)臨床報道記載,用烏梅配香附,水煎服,可治療細菌性痢疾;取烏梅炒焦醋制成丸,空心以米湯送下,可治大便下血不止;烏梅煎汁,早、午各服1次,可治鉤蟲病;烏梅濃煎成膏,每次服半湯匙,淡米湯調(diào)服,可治牛皮癬;等。
在飲酒過量時喝上一杯酸梅湯,有很好的醒酒護肝作用。古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三國演義》中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描寫,可見那時候人們已經(jīng)把青梅與酒聯(lián)系在一起。肉類等油膩之品吃多了,喝點酸梅湯能幫助消化;虛熱口渴、胃呆納少、胃酸缺乏、消化不良等,喝點酸梅湯也是不錯的選擇?!都t樓夢》中描寫寶玉在園中風流,惹惱了賈政,痛打?qū)氂窈?,寶玉嚷嚷口?要喝酸梅湯,以消除疼痛。用酸梅湯中和體液的酸性,緩解疼痛,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消化性潰瘍、胃酸過多的患者,兒童胃黏膜嬌嫩,不宜長期大量飲用酸梅湯。
酸梅湯還是消暑必不可少的清涼飲料。這種民間傳統(tǒng)的飲料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炎炎夏日里,喝上一杯酸梅湯,不僅生津止渴,去煩解暑,倍覺神清氣爽,還可起到開胃、補充水分的功效。酸梅湯可以在家中自制:取烏梅250克,山楂150克,洗凈后入無油的砂鍋中,加清水5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轉(zhuǎn)文火煎煮1小時,去渣取汁,待溫后,加入白砂糖500克,冰糖100克,微沸后攪勻,然后加入桂花少許,以增色添香,待晾涼后放入冰箱冷藏,隨時飲用。
酸梅營養(yǎng)豐富,低糖高酸,有合理的鈣磷比,含有大量的蛋白質(zhì)、脂肪(脂肪油)、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無機鹽、有機酸,是開發(fā)兒童和老年保健食品的最佳食物。酸梅中堿性物質(zhì)含量大大超過了酸性物質(zhì),因此,酸梅被譽為典型的強生理堿性食品,能中和酸性食物(糧谷類、蛋黃、肉、魚、酒、糖等),使血液呈微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