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賈誼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以敏銳的目光察覺到當時太平盛世下暗藏的危機,通過議論秦王的過失來提醒當朝統(tǒng)治者,希望能夠通過實施仁政來緩和社會矛盾。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賈誼以史為據(jù),提出自己的觀點,采用各種寫作手法論證自己的觀點,最后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全文氣勢磅礴,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下面,筆者就探究一下《過秦論》的寫作手法。
一、據(jù)史立論
秦朝自建立到滅亡只有二十余年的時間。但是,通過數(shù)代秦君的努力,秦朝已然形成了大一統(tǒng)的格局。賈誼對相關(guān)史實進行了高度的概括,以史為據(jù),提出自己的觀點,使整篇文章呈現(xiàn)出宏大的格局和健勁的風格。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這一段文字寫的是秦孝公的政績。秦孝公力排眾議,重用商君,改革舊制,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也為之后秦國吞并諸國、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基礎(chǔ)?!靶⒐葲],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鼻匦⒐?,惠文王、武王、昭王沿用遺策,不斷擴大秦國的疆域。秦國的國力也因此不斷增強。賈誼并沒有細述每一代秦王的功績,也沒有談?wù)撉貒恳粓鰬?zhàn)役的勝敗,而是根據(jù)文章立論的需要,從諸多史實中挑選最有價值的部分,再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提煉,順勢提出自己的觀點?!凹爸潦蓟?,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鼻厥蓟室唤y(tǒng)天下之時,秦朝的國力達到巔峰。此時的秦始皇意氣風發(fā),威風凜凜;秦國鋒芒所指,勢如破竹。賈誼肯定了秦國歷代統(tǒng)治者的豐功偉績以及秦始皇吞并海內(nèi)、御宇八荒的威勢,為后續(xù)的議論作了鋪墊。賈誼不僅熟悉與秦國相關(guān)的歷史,而且能以極為精簡的筆墨加以敘述,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達到立論說理的目的。
二、鋪陳渲染
賈誼不僅是一位睿智機敏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在敘述史實、提出觀點的同時,他還運用鋪陳渲染的手法,為讀者展現(xiàn)出一幅恢宏的歷史畫卷,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泵鎸χ饾u強大的秦國,諸國終于開始感到恐懼,于是招攬賢士,集合諸國之力量,共謀弱秦之策。經(jīng)過反復(fù)協(xié)商,諸國軍隊齊集于函谷關(guān)外,但始終只在關(guān)外逡巡,最終氣勢洶洶地來,灰溜溜地走了。作者采用鋪排渲染的方式,極言諸國人才之多、兵馬之盛、威勢之強。即使諸國聯(lián)合起來攻打秦國,最后也只能止步于函谷關(guān)外;反而是秦國,不傷一兵一卒,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成功地破解了諸國的聯(lián)盟,借機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進而宰割天下,令諸國臣服。秦國的人才不及諸國的多,兵馬也不及諸國的盛,但在這場看似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秦國最終勝出,原因何在?正是因為前代秦君采用正確的國策,使天下人齊心。當時的秦國憑借商鞅變法成功改變舊制,便上下齊心,共渡危機。諸國看似團結(jié),實則各為其利。當真正的危機來臨時,它們的聯(lián)盟頃刻間便土崩瓦解。賈誼形象地描述了天下局勢的演變,讓讀者清晰地了解了諸國由強變?nèi)鹾颓貒扇踝儚姷倪^程,通過強與弱、多與少的轉(zhuǎn)換,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三、敘議結(jié)合
在敘述史實的過程中,作者還有意識地發(fā)表看法,將敘述與議論結(jié)合起來,使文章的內(nèi)涵更為豐富。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辟Z誼極具才干,年僅二十歲便被漢文帝召入朝中,擔任博士一職,為皇帝出謀劃策。對于賈誼的才干,皇帝極為欣賞,出行時也常與其對答,聽取他的策略。可見,在歷代文人之中,賈誼屬于年少得志、滿腹經(jīng)綸、極富才干的人。因此,在他看來,陳涉之輩乃“氓隸之人”“遷徙之徒”。論才能,陳涉甚至不及普通人;論賢德,他也無法與仲尼、墨翟相提并論;論財富,更是遠遠不及陶朱、猗頓。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無才無能無德”之輩,卻敢于草莽之中揭竿而起,敢與強大的秦君為敵,并由此拉開了“群雄并起,共抗暴秦”的序幕。賈誼將陳勝視為“氓隸”,認為其“無才無能”是符合史實的。相比于坐擁天下的秦君,“陳涉”之輩純屬草芥,原本不值得史家多著筆墨。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發(fā)出了“反秦”的第一聲高呼,“斬木為兵,揭竿而起”。一時間,竟引得“天下云集響應(yīng)”,既表明當時秦朝國勢已衰,也說明天下之人早有了反秦之心,只是在默默等待著機會。又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作者在敘述史實的同時發(fā)表看法與觀點,引導(dǎo)讀者深入思考秦朝滅亡的原因。秦朝據(jù)守關(guān)隘,城池堅固,卻因陳涉之事而滅亡。相比于當年的“九國之師”,陳涉的力量無疑是弱小的。但時過境遷,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秦朝卻早已“搖搖欲墜”,稍有風吹草動便會覆滅。通過敘述與議論,作者深入地剖析了事理,靈活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使文章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
四、對比烘托
《過秦論》是一篇經(jīng)典的政論文。賈誼在文章中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和分析,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在《過秦論》中,作者敘述了秦朝發(fā)展的歷史,從秦孝公談到歷代秦王,最后談到秦朝的滅亡。他通過縱向?qū)Ρ葋碚宫F(xiàn)秦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情況,深刻揭示了秦國由盛轉(zhuǎn)衰的原因。秦國之所以能夠走向強盛,是因為秦孝公重用商鞅,改變了秦國的法度。此后,歷代秦王重視人才,開疆拓土,才使得秦國一天天強大。但是,秦一統(tǒng)天下之后,秦始皇“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以為大局已定,不必再遵守先王之道,便采取了一系列殘暴的政策,焚燒百家書冊,屠殺豪杰人物,收繳天下兵器。結(jié)果,秦朝建立不過二十余年便覆滅了。從橫向看,作者通過將秦國與諸國進行對比,進一步說明了“強”與“弱”、“興”與“衰”之間的關(guān)系。為抵御日益強大的秦國,諸國選擇結(jié)成聯(lián)盟,共同派出大軍進攻秦國。諸國大軍來勢洶洶,而秦國絲毫不懼。雙方以函谷關(guān)為界對峙,最終諸國聯(lián)軍不戰(zhàn)而敗,秦國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六國強在數(shù)量和規(guī)模,而秦國強在國策和人心。相比之下,后者明顯更為持久。此外,作者還通過正反對比的方式來突出自己的觀點?!瓣惿嬷酢迸c“秦國之強”是一組正反對比,“陳涉之弱”與“諸國之強”同樣也是一組正反對比。“強”與“弱”,“大”與“小”之間形成鮮明的反差,給人以強烈的震撼。作者采用對比論證的方式來剖析事理,論證觀點,使得文章的觀點更加鮮明。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陳述自己的觀點,賈誼采用了多種寫作手法,先列舉歷史事實,然后提出論點;以賦的方法,鋪陳渲染,增強文字的表達效果;接著從縱橫兩個方向進行對比分析,有效地增強了文字的說服力。在文章最后,他再一次重申自己的觀點,深刻剖析了秦滅亡的根本原因,并借此發(fā)表感慨,希望能引起統(tǒng)治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