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霞
摘 要:小說是當代人們最喜歡的一種文本形式,小說閱讀也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和學生道德修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通過改變現(xiàn)有教學方式,并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方式,從而為學生閱讀打開大門,有效激發(fā)閱讀興趣。本文分析了小說閱讀教學在小學教學中的運用,并在實際教學期間增加了有關于小說文本的具體分析模式,旨在提升小說閱讀效果。
關鍵詞:小學階段 小說閱讀 教學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2.001
小說是讀者喜愛的文學體裁,受篇幅限制,小學語文小說閱讀教材多為短篇小說、迷你小說和長篇小說節(jié)選,人們普遍認為,在小說閱讀期間情節(jié)、環(huán)境和人物是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小說的三大要素,然而僅僅關注這三個要素是不夠的,小說的所有元素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因此,要想深入了解文章內容,就需要切實掌握整個文章涉及的所有內容。在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還不成熟,僅僅依靠生活經歷是很難促進自我發(fā)展的,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小說具有歷史性、隱喻性的特點,小說是敘事文學一個分支,不僅具有敘事性的特征,而且還具有情節(jié)性和歷史性的特征,且小說也能夠符合現(xiàn)階段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在教學中不斷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一、小學階段部編版小說閱讀教學選文情況
1.教材編排貼近生活
目前,在小學階段部編版教材教學期間,已經增加了小說閱讀內容,旨在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語言表達能力的掌握程度,在現(xiàn)有小說閱讀教學中,外國小說所占篇幅已經大幅減少,現(xiàn)代兒童小說數(shù)量增加,通過增加現(xiàn)代兒童小說的方式,不僅能夠符合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而且還可以充分體現(xiàn)一種文化自信。例如,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和《蘆花鞋》的人文主題是成長,文本選擇更貼近兒童的真實生活,從編排角度來看,這種內容與中國元素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閱讀小說奠定基礎。隨著學生認知水平的發(fā)展,教材中的小說數(shù)量也隨之增加,對于一些小說,編者在文本前添加內容摘要,并在文本之后創(chuàng)建“閱讀鏈接”,幫助學生理解故事。
2.題材種類豐富多樣
小說主題是多樣化的,從題材類型來看,有童年天真、成長、親情、革命、經典等,就篇幅而言,有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就時間而言,涵蓋了古代和現(xiàn)代,由此可以看出,小說的類型較為廣泛,其中涉及的內容也較為豐富??傮w而言,小說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所占比例雖小,但涉及面廣,學生在小說閱讀與學習期間,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圖,掌握文本所體現(xiàn)的內容,這樣既體現(xiàn)了小說的文學價值,又兼顧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這些不同的文本材料和實踐活動不僅鼓勵學生閱讀小說,而且還為學生提供新的閱讀方法,通過小說閱讀教學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3.閱讀難度層次深入
根據(jù)培養(yǎng)目標、課程規(guī)則和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對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相關小說文本進行規(guī)劃,并以適當?shù)男问綄⑦@些主題合理分配到每個年級的不同單元。在學習小說前,學生在神話文本中理解歷史的原因、過程和結果,掌握文章主要內容,通過故事文本中的動作和語言,體驗人物的情緒,為兒童閱讀小說奠定基礎。小說以兒童小說為主,符合學生閱讀年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內容相對簡單,更體現(xiàn)了兒童的純真。在語言要素方面,指出學生初步掌握閱讀長文和難句的方法,經由閱讀難度的不斷深入,學生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可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小說情節(jié)的理解和體驗。
4.人物塑造生動形象
小說人物本身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作為一種藝術作品的化身,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小說中人物選擇是作者在特定時代和環(huán)境中塑造的一個極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是時代和社會生活的縮影,能夠濃縮某一時代、某一階層最突出的形象特征,并以細膩的描寫充分發(fā)揮這一特征。以六年級上冊《橋》為例,在黎明開始前下起瓢潑大雨,村民瘋了一般地往外跑,在這其中,黨員干部在村民后面為其斷后,其中發(fā)生了許多沖突點。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大致分為四部分:首先,開篇介紹時代背景和歷史環(huán)境特征,從而為下一個矛盾的解決開辟道路;二是發(fā)展,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種聯(lián)系是矛盾和沖突的;第三是高潮,不僅是矛盾沖突最激烈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小說最精彩的地方,此時,也是人物思想斗爭最為激烈的時期。第四是結局,在眾人的努力下,矛盾沖突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二、目前小學階段小說閱讀教學現(xiàn)狀
1.教學內容模式化
小說作為一種大眾化的文本,在教學中應用小說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小說的閱讀可以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掌握能力,且在閱讀期間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教材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然而,新教材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從長遠來看,這些問題會對學生閱讀理解和文學欣賞產生負面影響。在接觸小說前,雖然學生已學會總結文本的主要內容,但尚未參與新組織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仍以敘事總結文章內容的方式來組織小說內容,完全忽視了小說獨特的敘事結構。目前,學生學習屬于一種盲目的探索,當他們無法理解小說內容時,應設定重點,如果沒有明確的指導和方法,他們的組織概括能力就無法提高。
2.教學方法套版化
在小學階段的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直接從第一自然段的環(huán)境描寫跳到心理描寫,從小說構成要素來看,環(huán)境和人物的欣賞固然重要,但小說情節(jié)的高低變化也是小說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大多根據(jù)教學方法進行新的教學活動,都是從小說的三個要素進行教學,具體為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經由三要素教學可以不斷衍生出一些內容,然后要求學生理解這是一種環(huán)境描述,這種教學方法意味著文本將被“肢解”,學到的不是故事情節(jié)的起伏,而是各種技巧。從長遠來看,學生閱讀方式是固定的,當看到小說時,會從這三個要素中完善人物形象或主題,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文學鑒賞力,許多教師和學生都知道文章的主題和形象,什么樣的描述反映了文章的主題和特點,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但是這種教學方法不能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熱愛,也對學生未來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yǎng)構成隱患。
3.教學評價單一化
小說閱讀教學中,文本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立體的,教師只關注人物形象的單一品質,學生無法用真實的情感來理解。目前學生已經適應了這種學習和評估方法,通過閱讀學生的練習本,可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都能很好地完成閱讀任務,但在課外閱讀練習方面,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以《窮人》為例,在文本中主要寫的是漁夫妻子桑娜與漁夫不顧自己家庭的困苦,收養(yǎng)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經由該小說的深入解析,能夠側面表現(xiàn)出窮苦人民的善良與淳樸。在《窮人》一課教學中,現(xiàn)有教學評價模式呈現(xiàn)單一化的特點,教師只是依據(jù)以往教學評價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新課程改革提出了多樣化的評價方法,但課堂評價和課后評價仍有一種獨特的趨勢,對文本分析僅限于“通過動作、語言和表達展示主人公的優(yōu)秀品質”,學生沒有在閱讀小說中探索這一過程,而是直接獲得答案,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不會遵循這個過程,而是要求結果。
三、小學階段小說文本閱讀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選材特點
小學階段的小說閱讀教學中,每一部作品都有其歷史背景,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小說創(chuàng)作背景植根于作者的時代生活。與當前學生生活環(huán)境相比,學生沒有相關經驗,僅從小說文本本身獲取信息相對有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和表達。例如,在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一個發(fā)生在紅軍長征期間的故事,由于這一時期與學生生活的時期存在一定差異,在實際教學期間,學生對革命歷史知之甚少,這就導致他們很難進入文本的情節(jié),因此,教師應將相關歷史背景知識融入教學,基于選材特點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2.教師觀念
教師對小說的理解涉及教育過程的各個方面,但是在現(xiàn)有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更新教學觀念,仍用以前掌握的教學理念來開展小學教學活動,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語文課堂具有教學思想陳舊的劣勢,尤其是在文本解讀備課中,教師只能依靠自己的經驗來解讀文本,并根據(jù)學生理解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這不僅會影響小學語文小說文本的教學效果,還會導致學生對語文小說閱讀失去興趣。
3.學生態(tài)度
在小學階段,學生閱讀興趣是一個從童話到文學作品的逐漸轉化過程,在小學小說教學階段,學生喜歡閱讀小說,也喜歡小說中描述的一些虛無縹緲的內容,但學生喜歡的小說類型大多是愛情小說等,這與他們的生理成熟和認知發(fā)展密切相關,這種類型小說滿足了學生尋求內心自由和自主發(fā)展的需要,但是基于文學角度來說,這種類型小說內容較低,其中嚴重缺乏文學內涵,學生長期閱讀此類小說,無法提升學生對小說內容設計的掌握能力,甚至會誘發(fā)學生早戀。
四、基于揭示秘妙訓練能力的小學階段小說閱讀教學策略
1.認識人物
人物是小說的核心,讀完一本或多本小說后,必須是一個或多個具有鮮明特征的人物留在讀者心中,例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畫筆中的能工巧匠,必須有一個過程來理解角色的圖像。在教學中,教師不應盲目追求效率,而應給學生時間,讓他們一步一步地感知和理解文字,通過朗讀和提問、探究和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從他們的認知角度去走進古典小說。只有避免出現(xiàn)教學“功利化”,才可以改變學生的“快餐式”“割裂式”的不良學習習慣,腳踏實地地靜下心來進行小說閱讀。一般情況下,小說情節(jié)常常需要曲折,好的小說往往會引起讀者的共鳴,激發(fā)讀者的情感,讀者在進行小說閱讀期間,自己的心理情緒會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為了扭轉情節(jié),作者創(chuàng)作了一些情節(jié),如《橋》一課中有信仰黨員的抗議、年輕人插隊等情節(jié),通過這些內容的融入,能夠極大地豐富小說的內容,使故事更加吸引人,還可以在小說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2.感受環(huán)境
一般來說,小說中的人物生活在特定環(huán)境中,隨著人物形象的逐漸飽滿,人物也會在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不斷成長,由于環(huán)境通常都會影響人物的性格、素質和行為,因此,在閱讀小說時,要想讓學生深入了解小說的內涵,教師必須不斷引導學生進入人物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從而切實感受人物所處的狀態(tài),為學生深入小說世界打下基礎。例如,在《草船借箭》中,諸葛亮屬西蜀陣營,但為什么在實施計劃期間,魯肅會聽從諸葛亮囑咐向周瑜隱瞞了計劃?如果學生未通讀小說則無法明白隱瞞的原因,基于此,在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前因后果,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索,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不斷加深自己對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人的性格把握,只有準確把握幾人的性格,才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3.探究技法
小說創(chuàng)作中有著特定的寫作技巧,小學語文小說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一些新技能的基本技巧。通常情況下,在小說中,作者為了能夠更好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特性,除了一般用的正面描寫外,還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例如,在《草船借箭》中,通過對周瑜的描寫,可以巧妙地在側面展示諸葛亮非凡的智慧。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草船借箭》中不同人物的特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站在不同視角看待整篇小說,通過不同視角下的不同人物表現(xiàn),學生可以理解小說中所涉及的不同觀點,在不同觀點下進行小說閱讀,也會得到不一樣的感受。
4.訓練能力
小說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小說,在小說閱讀期間,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在《草船借箭》教學期間,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改善現(xiàn)有課文的題目,讓學生積極尋找到諸葛亮借箭過程中留下的“不足之處”,其中諸葛亮所說的“三天后到江邊搬箭”等于告訴周瑜,箭從江上來。比如在《窮人》一課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現(xiàn)有內容進行改編,以創(chuàng)新教材形式。比如《橋》一課教學期間,教師可以不斷引導學生討論課文內容,課文中那個小伙子的出現(xiàn),是否給老漢——黨支部書記抹黑了,如果有所抹黑,該怎么改變現(xiàn)有局勢。
總之,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根據(jù)學生學習特點以及思維特點設計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小說閱讀教學期間能夠愛上小說,逐步成為小說的“專業(yè)”讀者。目前,由于小說中人文學理論的缺失,學生對文本解讀不夠深入,因此,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并根據(jù)對觀察到的教育情況分析,將教學實踐與所提出的策略相結合,在教學期間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設計教學模式,從而可以不斷激發(fā)學生對小說閱讀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李薇《“讀”有千變萬化? “悟”卻情有“讀”中——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的策略》,《文淵(小學版)》2019年第7期。
[2] 田蓓《以讀促寫 讀寫結合 提高能力——淺談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的有效策略》,《文學少年》2019年第15期。
[3] 陳德兵《揭示秘妙訓練能力——談小學階段的小說閱讀教學(二)》,《小學語文教學》2020年第7期。
[4] 梁旺英《揭示秘妙 訓練能力——談小學階段的小說閱讀教學》,《女人坊》2020年第4期。
[5] 蘇志華《讀寫互促,讀寫共贏——部編教材下小學語文第二階段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研究》,《語文課內外》2020年第12期。
[6] 肖志剛《有序訓練 提效增能——部編語文教材閱讀策略單元教學設計談》,《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年第9期。
[7] 陳茜《聚焦閱讀訓練,提升語文素養(yǎng)——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的“三力”》,《新校園》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