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校本”“園本”等課程開發(fā)理念被廣泛普及、推廣的背景下,有效挖掘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構建符合本校學科教學需求的獨特課程體系,助力學科教學活動高效開展具有積極意義。本文立足于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對生活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重點探討生活化資源的挖掘原則與利用策略,為相關教師能合理運用生活化資源來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水平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資源;挖掘;利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一般立項課題《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資源開發(fā)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H2021313)。
作者簡介:楊佳佳(1985—),女,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
作為一門同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科學這門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助力學生科學探究意識與精神形成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尤其是其可以使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與結果形成深刻認知,促進他們養(yǎng)成正確的三觀。然而,以往的科學課程教學更多地側重于教材內容,忽視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得有限的課程內容無法滿足學生開展高效學習活動的需求。因此,加快創(chuàng)新科學課堂教學理念,有效挖掘及利用生活化資源顯得尤為重要[1]。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資源的價值
科學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性課程,是學生科學素養(yǎng)形成的啟蒙教育,關系到學生科學意識與精神的后續(xù)形成,因而加強小學科學教學及指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開展基于生活化資源的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激發(fā)小學生主動學習科學課程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在體驗生活中各種科學活動或認識生活中各種科學現象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認知,對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其次,生活化資源的有效應用是滿足新課程教學標準與要求的創(chuàng)新之舉,因為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要回歸現實生活,所以一味地依賴現有的科學課程教材內容無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科學知識,也無法促進科學課程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最后,在科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有效應用生活化資源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科學思維等素質,以及助力傳統(tǒng)課程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升級,保證學生能在生活化資源的支持下,以更好的心態(tài)完成科學探究活動,最終極大地提高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水平[2]。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資源的挖掘原則
(一)以生為本,滿足“學”的需求
作為核心素養(yǎng)下課程教學的根本理念之一,生本理念提倡突出學生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在“學”這一方面的需求來開展教學及指導。同理,教師在挖掘適用于小學科學教學的生活化資源時,同樣要注意貫徹落實生本理念,遵從“以生為本”這一根本原則,全面滿足小學生“學”的需求。這就需要教師在挖掘生活化資源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小學生在“學”方面的需求,如學生喜歡玩耍,而民間游戲資源包括跳繩、踢毽子和推鐵環(huán)等,那么教師可以重點挖掘民間游戲這一側重親身參與的生活資源。學生在參與各種各樣的民間游戲活動的過程中能調動起自己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此期間將科學課程的相關內容有效滲透到游戲活動中,便能借助生活化資源的挖掘及運用來助力科學課程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避免因無法滿足學生“學”的需求而直接影響所開發(fā)的生活化資源的教學效果[3]。
(二)以趣為核,注重“趣”的激勵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這一學習特征在小學生群體中表現得更為突出。興趣是影響小學生在科學課程教學以及相關活動中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關鍵指標之一,會對生活化資源的有效性帶來極大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教師在挖掘生活化資源的過程中必須時刻遵從“以趣為核”這一原則,注重生活化資源本身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比如,在選擇現實生活中蘊含科學學科內容的現象或者實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增加事例的趣味性。如街頭表演中出現的各種奇幻魔術、滅火現象中包含的小常識等,它們本身的趣味性比較強,并且同科學課程知識聯系緊密。如果教師挖掘得當,那么便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活動,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以量為主,豐富“教”的內容
在挖掘生活化資源時,為了滿足科學課程教學的需求,尤其是要滿足學生差異化的科學課程學習需求,教師就需要盡可能多地挖掘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生活化資源,保證以豐富的“教”的內容來助力科學課程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避免生活化資源因“量”的不足而直接影響其在輔助科學課程教學活動方面的有效發(fā)揮。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科學課程知識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的課程學習需求等,從多角度開發(fā)適宜的教學資源,全面助力生活化資源在推動科學課程高質量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比如,開發(fā)面向小學生的生活化資源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差異與學習目標等,基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靈活地挖掘具有層次性的生活化資源,助力學生高效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提高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以輔為基,遵從“用”的要求
為了保證生活化資源的質量,為其在科學教學中的后續(xù)應用夯實基礎,教師必須首先對挖掘生活化資源的根本目的及定位進行深入理解。針對小學科學課程的生活化資源開發(fā),其目的是助力科學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避免因為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不到位而對最終的整體教學質量產生不利影響。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夠在生活化資源開發(fā)的過程中出現“反客為主”的情況,即只注重生活化資源的運用,卻忽視了科學課程教學中的基本教材內容,這樣的生活化資源應用方式會阻礙科學課程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因此,為了保證生活化資源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遵從“用”的要求,明確其作為輔助常規(guī)科學課教學活動開展的資源的定位。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資源的利用策略
(一)基于生活化資源,導入新課知識
優(yōu)化新課知識的導入方式是構建高效科學課堂的第一步,對整堂課教學基調的奠定起著決定性作用。以往科學教學中的新課知識導入環(huán)節(jié)常常采取直接導入的方式,或者不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主閱讀有關教材內容,這類新課知識導入方式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不利于激發(fā)小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會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造成影響。特別是小學科學課程涉及的知識具有比較強的專業(yè)性與抽象性,其中還包括比較多的術語,所以小學生學習起來難度比較大,容易影響他們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而合理應用生活化課程資源,可以為新課知識導入環(huán)節(jié)增添趣味性,尤其是新奇、有趣的生活化資源可以有效吸引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科學知識學習中,能極大提高新課知識導入的教學效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夯實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應用實物演示、科學小實驗或者其他一些趣味性教學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熱的傳遞”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在下節(jié)課帶上自己的保溫壺,或者為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風扇、空調等實物,讓他們在對這些實物進行認真觀察的基礎上,仔細地分析它們的作用與特征。通過對實物進行分析這一方式,學生能逐漸領會散熱與保溫等熱傳遞方面的科學知識,同時這一新課知識導入方式也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保證學生的注意力能快速集中到課堂上,并促使他們積極進行自主思考。
(二)基于生活化資源,有效開展概念教學
概念教學是科學教學的基礎,其教學質量的好壞關系到科學課的整體教學效果,尤其是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及其科學技能水平的提升有極大影響。因為科學概念知識教學的根本目標是輔助學生完成科學實踐活動,包括指導他們利用所學科學知識來完成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任務,夯實他們的科學理論知識基礎。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采用一些生活化教學資源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科學概念,使他們切實體會及感受到科學知識同自己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提升其科學探究能力,保證三維課程教學目標任務在整個科學教學實踐中得以順利貫徹落實,避免因為某個環(huán)節(jié)的課程資源短缺而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根和莖”相關的科學課程知識時,為了加深小學生對須根、直根等科學概念的理解,加強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實效性,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資源。比如,可以將用以種植花草的槽、盆等搬到課堂當中,將全體學生相應地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并組織他們分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進行種植,引導他們仔細地觀察和記錄自己所種植植物的實際生長過程。為了豐富課堂學習內容,教師還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如指導學生在課后自主準備甘薯、土豆等具有根與莖的可食用植物,教師一邊講解相關科學知識一邊讓學生親自觀察和觸摸、研究這些植物,保證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對塊莖、根等科學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這樣的教學手段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其學科學、愛科學的良好情感。
(三)基于生活化資源,改進課程教學方法
正確的教學方法是構建高效科學課堂的重要保障,也是促使學生開展深入思考和深度學習活動的有效催化劑。小學科學課程的專業(yè)性特性非常突出,為了深化學生對這些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過硬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這恰好是學生現階段學習及發(fā)展過程中較薄弱的一種能力。如果教師在科學課程教學中創(chuàng)新地融合一些生活化資源,使得科學知識的機理、內在本質等能以更加簡單直白的方式表現出來,就可以促進學生對其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有助于教師立足于現實生活問題的創(chuàng)設及剖析視角,對學生科學思維進行有效磨煉,靈活應用探究型、合作型等多樣的教學手段有效鍛煉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助力其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火山和地震”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大多數小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地震或火山噴發(fā)等自然災害,所以他們對火山噴發(fā)或者地震現象的理解一般停留在表面,對這些現象缺乏深層次的認知。此時,教師可以靈活開發(fā)及應用生活化課程資源,設計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實驗,如可以利用酒精燈、漏斗、三腳架、燒杯、土豆泥與番茄醬等模擬火山噴發(fā)情景。具體操作流程如下:在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番茄醬,在燒杯口倒扣一個外口直徑比該燒杯口徑略小一些的玻璃漏斗,之后稍微發(fā)力,對其進行擠壓,保證番茄醬可以填充漏斗的大部分空間。接著,繼續(xù)向燒杯中添加一些土豆泥,使其覆蓋底部的番茄醬,然后將燒杯放在設置有石棉瓦的三腳架上,利用酒精燈對其進行加熱處理。加熱一段時間后,學生就能直觀地觀察到燒杯中的番茄醬從漏斗中“噴”出來,就像“火山噴發(fā)”一般。借助這些現實生活中常見的道具來為學生課堂模擬“火山噴發(fā)”的場景,用這種生活化的實驗場景將科學知識清晰、簡潔地展示出來,諸如利用生活化資源模擬火山噴發(fā)的此類實驗設計,在增添教學趣味性的基礎上,能使學生對相關科學原理形成深刻認知,顯著提高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效果。此外,針對某些難度較小的科學實驗,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物品自主設計探究性或驗證性實驗項目,促進他們在這一過程中的積極思考以及幫助他們進一步通過自己的探究理解相關科學知識,提高科學課程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生活化資源是助力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活動高效開展的寶貴資源。在挖掘面向小學科學教學的課程資源時,教師要遵從以生為本、以趣為核、以量為主、以輔為基的原則,在新課導入、概念教學以及教法革新等方面有效地應用生活化資源,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生活化資源在助力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水平提升方面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梁昌勇.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目標與追求[J].天天愛科學,2016(18):98.
易傳發(fā),丁鋒,王建平,等.解讀教材 引領航向:教科版小學科學新教材遠程培訓參訓紀實[J].科教導刊,2021(36):57-60.
楊正宇,張曉麗.論近代中國小學科學教育及啟示[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1(6):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