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國時期,中西方文化結合的現象日益明顯。關于中國寫實主義繪畫的研究,民國時期是中國油畫很重要的啟蒙階段。以中西文化碰撞與融合為前提,以徐悲鴻為例進一步研究民國時期油畫作品中寫實主義觀念,并從油畫傳入和影響的角度來研究民國時期的繪畫發(fā)展。根據西方繪畫與民國時期國情和社會的聯系,以徐悲鴻為代表進行研究,為什么能夠接受寫實主義,寫實主義在傳入國內時經歷了什么。首先,在社會變革中造成了大眾思想的轉變,以新文化的融入和接納為前提進行了解;其次,對于民國時期寫實主義傳入的選擇性進行研究;最后,在思想轉變過程中對寫實主義的發(fā)展狀況進行研究。
關鍵詞:徐悲鴻;寫實主義;觀念轉變;選擇;發(fā)展
在封建帝制下,我國寫實主義油畫還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發(fā)展主體,西方先進文化的影響比較有限。但是到了晚清民初,國門大開,不管是自愿學習還是被迫輸入,西化的現象越發(fā)明顯,發(fā)展進程加快。其中,和中國傳統繪畫毫無聯系的文化個體——油畫就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它看似在這場文化輸入中作用不明顯,但實則無處不在,滲透于各個文化體系中,如宗教的傳入需要繪畫,教育的輸入也有繪畫的身影。
清朝時期,西方文化的輸入主要是西方傳教士的進入,他們會通過宗教畫、有插圖的書籍以及各類版畫進行傳教。在當時,人們會經??吹酵饧嫾业纳碛?。雖說是外籍畫家,但是在中國的宮廷中還是要按照統治者的意愿來作畫,產生了一種特殊的“中歐式”的風格。在后來西方列強入侵的過程中,我國的愛國人士開始對自己國家的一切產生懷疑,因此掀起了出國留學的熱潮,試圖通過學習西方文化來拯救中國,這就加快了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度。在西方文化對于中國繪畫的影響中,寫實主義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存在,而對于寫實主義的傳播和發(fā)展,徐悲鴻是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可以通過徐悲鴻在繪畫中對于寫實主義的選擇,來研究寫實主義的發(fā)展。
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前提下大眾思想的轉變
在民國初期,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從封建統治中走出來,一些知識分子已經發(fā)現這一點。比如在美術領域,陳獨秀表達過對“美術革命”的看法,提出美術改革就要革“王畫”的命,也提出了斷不能不采用洋畫的寫實主義。在當時的社會,人們對寫實主義油畫理解得并不透徹,認為寫實主義就是寫生實物,不需要表達自己的風格,但是從思想上來看,藝術家的眼光已經開始放在客觀世界中了。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寫實主義的思想也開始在社會中擴散,并且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影響下,寫實主義在教育系統中快速擴散。
留學生出國留學是油畫傳入中國最主要的一個形式,1910年以后,出國學畫成為了中國美術界的一大潮流。留學生們留學歸來后,大多都在各地學校教學,這就成為油畫在中國大規(guī)模和專業(yè)性傳播的主要途徑。油畫以很快的速度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了可以與國畫相抗衡的畫種。在傳統的中國繪畫中,注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相對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繪畫更重要的一點。中國繪畫更注重主觀意境的表達,對于形似和科學性反而沒有過分看重。油畫傳入后,這種繪畫方式開始發(fā)生轉變。當時的一些愛國人士急于學習西方文化來改變中國的狀態(tài),特別是對科學的重視,這也體現在了繪畫領域。在極其需要科學、渴望新文化輸入的民國時期,寫實主義看起來會更加科學和客觀,就連蔡元培也把寫實主義藝術歸結為科學。足見當時社會對寫實主義的評價之高,當時的藝術家們滿腔熱血,必然也會更加重視他們認為更科學的內容。在各方面都重視的前提下,不論是出國留學還是在國內傳輸,都更加強調寫實主義,摒棄和寫實主義無關的一切,而寫實主義的典型代表是畫家。
徐悲鴻先生在國外留學時結識了一些寫實主義大師,但這不是完全被動的結識,有主觀的因素存在。在寫實性繪畫傳入國內的時候,國外已經開始不太重視寫實主義了,按理說徐悲鴻接觸別的繪畫形式應該會更方便,但是他還是堅持對寫實主義的學習,可見其主觀性還是比較強的。而徐悲鴻的主觀選擇,也是當時社會思潮的主觀選擇,徐悲鴻回國后的教學也擯棄了一切與寫實主義無關的其它繪畫形式。
1929年4月10日,民國政府教育部在上海舉辦了“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這次由政府主辦的全國美展是辛亥革命之后在文化領域對西方體制學習的一部分,包含了很多風格的繪畫,其中就有寫實主義畫作,這些逼近真人形象和動物形象的繪畫作品和雕塑作品讓當時的媒體和大眾非常震驚。根據當時社會的情況,和西方寫實主義產生的社會效應相比,寫實主義如此受重視和當時社會需要表現真實性,及可以為政治利用等因素有關。比如梁鼎銘和梁又銘利用軍事題材來表現國民黨意識形態(tài)及政治宣傳,也是寫實繪畫的成果之一。由于當時中國社會對于西方文化的這種需求,為油畫在中國的發(fā)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生存“土壤”,但是在對新文化的學習過程中,也會產生一種與社會相符合的微妙變化,特別是中國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文化積淀的大國,不可能完全拋棄本土思想文化。因此,這種學習為日后油畫在中國的和諧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每一種文化的改變都是多方面因素影響的結果,社會、文化背景、傳播者的主觀意愿等都是重要因素。中西文化的不斷深入交流為民國時期寫實主義油畫的引入和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必要前提,至于對寫實主義的選擇,從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化的重視情況可以看出,寫實主義的科學性形態(tài)和學習方式是該時期必然的選擇。這一時期提倡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廣義來說是接受一切的文化和科學性;狹義來看,具有科學性和理性的寫實主義必然更受重視。
二、以徐悲鴻為例,
民國時期對于寫實繪畫的選擇性理解
民國時期產生了很多的藝術社團,不過大部分美術社團都以學校為中心。關于寫實主義的代表性美術社團,主要是1918年成立的北大畫法研究會,受到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代表畫家有李毅士、徐悲鴻等,并創(chuàng)辦《繪學雜志》。畫法研究會的成員都是高舉寫實主義大旗的大家,受古典和寫實繪畫影響較深。
徐悲鴻大膽地懷疑所謂來自自然的許多傳統筆法的有效性,在他看來,界畫雖然與寫實主義繪畫比較相似,但是通過透視學的理論界定后,還是不能稱其為寫實。對于中國繪畫中的人物畫,徐悲鴻運用西方的科學知識進行批評,足見他對于寫實性的重視。寫實主義還得到了康有為、陳獨秀以及蔡元培的鼓勵和支持,康有為曾贈給徐悲鴻“寫生入神”,徐悲鴻也就更加有信心推廣寫實性繪畫。徐悲鴻還對西方其他藝術風格進行批判,認為那些現實主義藝術能夠成功,是有一些商業(yè)氣息存在的,受到了金錢的嚴重腐蝕。
徐悲鴻的寫實主義觀念主要是來自學院教授的寫實方法,他很重視美術館中英雄主義題材,認為繪畫是一種需要敘述、修飾以及精神提升的表現。這也是徐悲鴻對早期現代主義和傳統繪畫形式產生反感的原因之一。雖說徐志摩認為徐悲鴻存在思想偏見,但是根據當時的社會實際,這種偏見是可以理解的。試想歐洲寫實性繪畫的典型為古典主義繪畫,這個風格也被稱為革命古典主義,是一種充滿熱血的繪畫風格,與民國時期對于外國文化的渴求和當時年輕人的思想有很高契合度。徐悲鴻身邊有很多參與政治活動的友人,所以他的生活和藝術并沒有遠離政治現實,反映出藝術與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密切聯系。根據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和西方寫實主義所盛行的環(huán)境契合度,寫實主義繪畫的發(fā)展是能夠理解的,也是合理的。
徐悲鴻回國后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必然會把自己的思想和風格傳遞到眾多學生身上。徐悲鴻的寫實主義思想主要是關心社會,充滿人道主義同情心,畫面具有戲劇性,與西方的寫實主義繪畫的感覺很相似。在他的影響下,他學生的創(chuàng)作也表現出這種特點,比如呂斯。
在同時期的畫家中,唐一禾是該風格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他將視線放在日常生活中,并且采用寫實手法表現不同階層的人的覺醒,與徐悲鴻主張的寫實主義相一致。在法國學校的教學模式中,唐一禾創(chuàng)作了很多偏于理想造型的素描繪畫。而導師所提倡的“真實性”使他在繪畫語言上保留寫實繪畫手法的同時,在創(chuàng)作題材的選擇上也更傾向于對社會現實的描繪。留法期間,唐一禾接受新古典主義的繪畫技法訓練,這使他可以熟練運用構圖和光影,并對藝術創(chuàng)作有著更深層次的認知。唐一禾并沒有完全沉溺于藝術世界中,在藝術語言、藝術技法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他深入大眾、走向民間,通過一幅又一幅的藝術作品,生動地展現時代的面貌??箲?zhàn)時期,他的作品所體現的直面現實、關注民眾的藝術精神也一直鼓舞和影響著他的學生們,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和思路在西南地區(qū)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傳承。
三、以徐悲鴻為代表的
寫實油畫在中國的發(fā)展樣貌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要想長遠發(fā)展下去,自然要在已有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在思想大轉變的民國時期,社會對寫實主義油畫的需求明顯,在接納和發(fā)展寫實主義思想的過程中,也開始進行反思。無論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還是社會各種活動的發(fā)展中,都開始結合自身文化的發(fā)展情況,進行適當引用,使寫實主義在中國畫壇上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極大生命力。
徐悲鴻是民國時期藝術界比較重要的人物。他學貫中西,將西方的寫實主義技巧融于中國的繪畫當中,為傳統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開拓了新道路,被稱為“中國近現代繪畫之父”。他的作品在20世紀的初期就已經成為了大眾追捧的對象,徐悲鴻大師也成為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的“風向標”。結合他在寫實主義油畫中的突出貢獻,可以說他在民國時期的寫實主義油畫是當時整個社會寫實主義油畫的典型代表。
從徐悲鴻早年的經歷來看,個體意識和民族意識對于寫實油畫的學習和創(chuàng)新是寫實油畫在中國發(fā)展起來的后期動力。從徐悲鴻回國后的很多作品來看,儒家的道德指向、社會關懷與歷史參與的意識比較強烈,典雅、嚴正、崇高的精神是其藝術理想。徐悲鴻的寫實主張產生于其藝術理解和對于中國藝術所承擔的歷史責任。從當時的文化潮流和社會需求來看,這不僅是徐悲鴻藝術創(chuàng)作的來源,也是很多寫實畫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來源。也就是說,當時寫實油畫的創(chuàng)作樣貌是儒家傳統思想、西方文化和繪畫思想等多種因素相互融合的結果,尤其是儒家思想、歷史的使命感、民族意識在畫家們面對西方文化和藝術創(chuàng)作時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用寫實手法表現不同階層人們的覺醒和其他風格的表達是不同的,比如抽象風格主要通過狂野的筆觸和大膽的色彩來表現主觀情感,對于社會的發(fā)泄,不是反映整個社會的情況,而是表現社會各個階層的意志。而寫實主義對于科學性的重視,正是適合民國時期社會實踐需要的一種風格。包括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藝救國的行為更加促進了繪畫的發(fā)展,現實主義被用于救國救民的愛國運動中,特別是寫實主義更適合表現社會狀態(tài),與當時的國民產生共鳴,所以寫實主義的繪畫更加得到重視。
四、結語
寫實主義主要運用具象寫實的語言來表現社會,具有可讀性和民族性的人文主義精神,與躁動的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民國時期的寫實主義是為國家民族救亡圖存的創(chuàng)新和學習,既與傳統藝術背道而馳,又與同時代的西方藝術背向而行,是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以西方藝術的影響來解釋中國近代藝術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畢竟畫家們選擇性地學習接受,是受主觀因素影響的。就民國早期繪畫種類傳入的研究而言,不是只有寫實主義,其它繪畫類型也有傳入,但后來是寫實主義占據了主導地位。寫實主義的提出和教學體系在民國早期的美術教學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改良了當時的繪畫風格。但是在發(fā)展中對于寫實的過分推崇也限制與扼殺了其他現代主義繪畫風格的發(fā)展。這種情況造成了油畫體系過于單一,也就更加需要后期的發(fā)展完善和文化的多元性融入。
參考文獻:
[1]賈歷媛.淺析油畫的藝術語言——以徐悲鴻作品為例[J].牡丹,2020(20):57-58.
[2]李所期.中國近代寫實主義藝術的時代特征與歷史功過[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8-95.
[3]丁香陽.從“西畫”到“油畫”——兼談民國時期與新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的歷史分野[J].美術觀察,2019(12):65-66.
[4]邵大箴.美術,穿越中西:邵大箴自選集[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6]呂澎.美術的故事 從晚清到今天[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7]李超.中國早期油畫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
[8]范達明,李妤.學貫中西——朱伯雄美術文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9]陳池瑜.中國現代美術學史[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10]呂澎,易丹.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11]素頤.民國美術思潮論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12]柴佳.民國油畫家對詩意美的形式與技法探索——以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樑為例[J].藝術研究,2020(5):16-19.
作者簡介:楊春雨,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