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鴻彬
我最早是在村子附近的農(nóng)場讀小學的。開學第一天,走到農(nóng)場正中一座大房子附近,突然傳來一聲吼叫,接著是“哐當”一聲悶響,嚇得我不由得打了一個激靈。走在身后的高年級學長、家門口的鄰居趕緊走上前,告訴我:“榨油的?!?/p>
在學長的帶領下,我們走到油坊門口,立刻被濃郁的麻油香所籠罩。油坊正中,一段滿身油膩、黑乎乎的巨木橫臥。巨木有三個成人合抱粗細,肚子里一邊是排列整齊的發(fā)亮鋼圈,一邊是參差不齊擁擠著的木楔。房梁上有長長的粗繩吊下來,懸著丈把長、兩頭套著鐵帽子的木桿,碗口粗細。一個目光明亮的漢子緊握粗繩,輕聲詠嘆著悠悠的調(diào)子,將木桿揚起,蕩秋千一般,躍到房梁上方,然后借著慣性,扶住木桿向前猛沖,隨著他的吼叫,木桿一端鐵帽子撞到一根木楔上,“哐當”悶響由此發(fā)出。巨木下方,一股清亮的麻油歡騰而下,流淌到半埋在地上的一口缸內(nèi)。
這是我最早見到的木榨榨油。后來到公社街道讀初中,在綜合廠油坊,也曾看到。
按《漢書》所說,芝麻乃張騫從西域帶回的種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秹粝P談》上也有記載:“漢史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來,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國名,位于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漢時,芝麻已有大量種植,榨油技術如何發(fā)明,早期如何操作,卻并無文字記載。
《三國志·魏志》中記載:“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赴募壯士數(shù)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边@說明,當時麻油不僅食用,而且用作照明等其他用處,足見榨油工藝在漢末三國時已經(jīng)很成熟了。
木榨榨油工藝有明確、系統(tǒng)記載的,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草木之實,其中蘊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憑藉木石,而后傾注而出焉?!薄胺踩∮停シǘ?,有兩鑊煮取法,以治蓖麻與蘇麻;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皆從榨出也。凡榨,木巨者圍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為上,檀與杞次之。”這其中說的“北京磨法”治胡麻,就是制作芝麻油。對于木榨榨油,從工具到流程,從原料到技術要領,書中都做了詳盡的說明。除文字外,還附了圖。圖中所繪木榨榨油,和我小時候在農(nóng)場油坊看見的幾乎一樣。這種傳統(tǒng)工藝壓榨出的油和現(xiàn)代工業(yè)化生產(chǎn)出來的油相比,營養(yǎng)成分保留完整,具有獨特醇香。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榨油術和釀酒術,直接促進了第二次社會勞動大分工,即手工業(yè)從農(nóng)業(yè)中分離出來,是人類文明初期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重要成就。這一重要成就,點亮了中國農(nóng)耕文明,到上個世紀90年代,在華夏大地許多鄉(xiāng)村還依然使用。進入新世紀,隨著自動化榨油設備的普及,尤其是大的食用油企業(yè)集團的產(chǎn)生,木榨榨油漸行漸遠,芬芳不在,在很多地方已難見蹤影。所以,當我在鳳陽縣御膳油脂有限公司看見木榨榨油時,覺得如同走進了《天工開物》,穿越了木榨榨油歷史。
鳳陽縣御膳油脂有限公司專門生產(chǎn)麻油,是滁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基地,項目為鳳陽“木榨油制作工藝”。董事長馬家山是滁州市級傳承人,總經(jīng)理、馬家山之子馬友水為鳳陽縣級傳承人。所以,公司在現(xiàn)代工業(yè)化生產(chǎn)麻油的同時,專門保留了木榨榨油的生產(chǎn)油坊。在總經(jīng)理馬友水的引領下,我走進木榨油坊,完整地觀看了木榨榨油的生產(chǎn)過程。木榨榨油有十多道工序:選籽、車籽、炒籽、磨粉、蒸粉、包餅、上榨、插楔、撞榨、接油、存放、包裝等,除了磨粉是機械作業(yè)外,其他全部靠手工完成。這些工序每一道都很重要,但選籽是第一道關。選籽就是收購芝麻。芝麻必須是白芝麻,籽粒飽滿,胖墩墩的,一掐開就能感到油膩。僅僅是一層皮的癟芝麻即使夾雜著帶進來了,在第二道工序車籽時,也連同草末、灰塵等被風吹走。炒籽的關鍵是掌握好溫度。在電子控溫的今天,依然離不開技藝高超的老師傅——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產(chǎn)地的原料,同樣的溫度,炒出來的芝麻的成熟度也不一樣。作為傳承人的馬家山在炒制過程中看色、聞香、觀氣,能恰到好處地感覺到芝麻炒制的成熟度。這種感覺,是一種物我相融的意會,是多年經(jīng)驗的結(jié)晶。馬家山告訴兒子馬友水:要掌握好這種技藝,除掉勤奮學習,還要千百次地追尋感覺,去領悟。我以為,這應該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靈魂所在。磨粉越細越好。蒸粉也是一道很關鍵的程序。蒸粉一次只蒸一個餅的芝麻籽粉,每個餅需粉16斤上下。蒸鍋里是開水,上擱一個鐵架子,再鋪一塊棉包袱,粉就放在包袱上。蒸好的粉用包袱提起,倒進放了稻草的鋼圈中。稻草是蒸煮過后曬干的,以保其潔凈柔軟。用稻草把粉包好,踩壓為粉餅。蒸熟的芝麻粉溫度正高,赤腳踩上如踩在蒸籠上一般,沒有十年以上的道行難以完成。踩好的粉餅高度大約在7厘米左右,榨干油后就變成了枯餅,厚度為4厘米左右。一榨可以榨25個餅,400來斤芝麻。通常要一個多小時,師傅們才能做齊一榨餅,用拖車將餅拖到木榨旁。包好的餅被平躺著放入榨中,再站起來,排好隊,加壓,擠實。這以后插楔,先是兩三根,隨著撞榨的持續(xù),插進的木楔越來越多,直到把餅中的油最大限度地擠出來。新榨出來的油,存放很有講究。為保麻油香高味醇,需提前降溫,讓油雜質(zhì)迅速沉淀。御膳油脂公司和安徽科技學院的科研團隊合作開發(fā)出了先進的冬化工藝,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營養(yǎng)物質(zhì),待灌裝時,麻油變得紅潤透明,香更高,味更醇。
相對于現(xiàn)代工業(yè)化榨油,木榨榨油工序繁雜,需要大量的人力,工時成本高。而出油率卻比機榨低,每100斤芝麻出油不到35斤,與《天工開物》中的記載沒有多大差別,而機榨則可達到45斤以上。油坊內(nèi)氣溫高,尤其是夏天,氣溫會高達四十好幾度,不干活都揮汗如雨。撞撞桿,打木楔,一般的人是吃不消的。
《天工開物》中說的“北京有磨法”,是指小磨麻油的加工方法,鳳陽縣御膳油脂有限公司也保留了這一生產(chǎn)工藝。主要有選料、清洗、炒籽、磨漿、攪拌、振蕩、沉淀、撇油、包裝等諸道工序,相對于木榨榨油,小磨麻油加工設備簡單,有石磨、蒸鍋、晃鍋等即可,投資小,便于操作,一些邊遠農(nóng)村還有保留。
小磨麻油是通過石磨磨制出來的麻油,石磨磨制的最大好處就是低溫研磨,磨制的整個過程只有60℃。65℃左右,在這一溫度下,麻油中的主要芳香物質(zhì)及功能性營養(yǎng)成分幾乎不受任何損失,而且越磨越香。磨制流程研磨出來的芝麻漿,倒入晃鍋,分三四次加入一定比例的飲用開水,反復震蕩、攪拌、搖晃,利用水和油比重不同這一特點,水將油從芝麻漿中置換出來,浮到上層,用真空吸管將油吸出,放置沉淀。這就是所謂的水代法。小磨麻油取油過程無須添加任何化學溶劑,所以不存在任何化學溶劑的殘留。將油取出來以后,剩下的就是大量的水和漿的混合物——香油渣。這種東西人不能食用,卻是很好的動物飼料和植物肥料。
鳳陽縣御膳油脂有限公司坐落在臨淮關,這座淮河岸邊的千年古鎮(zhèn)是古代濠州所在地,朱元璋投軍即是在這里。他因為英勇聰慧被郭子興大帥招為乘龍快婿。朱元璋與馬秀英舉行婚禮時,當?shù)伛R家油坊的馬老板帶著伙計提了兩桶麻油前來祝賀。廚師當即用麻油煎雞蛋,整個大帥府香氣氤氳,令朱元璋終生難忘。待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就敕令馬家油坊為御膳油坊,制出的麻油為御膳麻油,年年進貢。這就是鳳陽縣御膳油脂有限公司“御膳”商標二字的來歷,當然,這個傳說《天工開物》中沒有記載。
至于馬家山、馬友水父子,是不是元末明初馬家油坊馬老板的后代,待考。
責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