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琪媚
【摘要】 2021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開展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努力奮斗。本文首先闡述黨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進而提出相關方法與路徑,為增強黨史教育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黨史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方法與路徑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有利于增強初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法 治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和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增強責任意識。作為政治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蘊含的黨史教育內容,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增強中學生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少年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書寫青春燦爛的人生華章,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續(xù)奮斗。
一、黨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價值
(一)黨史教育的使命指向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要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教育,思政課教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導青少年全面學習黨史,培養(yǎng)中學生的家國情懷,發(fā)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傳承紅色基因,這為加強中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指明了方向。2021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提出各校要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對黨史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學習黨史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擔當精神,增進中華民族價值認同。
(二)課程標準的價值取向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yǎng)面臨新挑戰(zhàn)。近年,“網紅”群體迅猛發(fā)展,網絡低俗文化泛濫,初中生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當前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思政課教師應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必備品格,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關鍵能力,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使學生明確人生的發(fā)展方向。思政課教師應把黨史教育有機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引導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塑造學生敢為人先、艱苦奮斗、堅韌不拔、勇于擔當?shù)膱詮娨庵酒焚|,培養(yǎng)愛國奉獻的精神,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把個人發(fā)展和國家命運聯(lián)系起來,自覺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二、黨史教育扎根思政課課堂,關鍵在教師
思政課教師要肩負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不斷增強政治素養(yǎng)、學識素養(yǎng),養(yǎng)成寬廣的知識視野和歷史視野,保持家國情懷,增強心系人民、胸懷祖國、關注時代發(fā)展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不斷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的水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力量。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網絡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思政教師要精選黨史教育資源,可以在“學習強國”APP平臺,收集有關黨史教育的資源,如黨史英雄人物故事,也可以在黨史學習教育官網下載《黨史故事100講》系列微視頻。教師要認真研讀《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研究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與黨史學習教育相契合的內容,深入挖掘學科教材中的黨史元素,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機融合,把握學生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弘揚紅色精神,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崇德、學史增信、學史力行,發(fā)揮黨史學習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
思政教師應找到黨史教育與思政學科教學相融合的知識點,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黨史內容融入課堂教學,讓黨史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引導學生學習黨史知識,不忘初心,凝聚精神力量。比如教師在講解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義》時,可以融合黨史教育,搜集廣州革命先烈的故事,如英勇就義的周文雍和陳鐵軍的革命事跡,優(yōu)秀共產黨員焦裕祿、黃文秀的故事,引導學生感悟英雄人物的生命價值,弘揚英雄精神,傳承英雄血脈,以先輩遺志作為自己的奮斗精神動力,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偉大,活出精彩人生。
講解八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二框《堅持國家利益至上》時,教師可以介紹講解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跡,如革命英烈彭士祿,一生專注造核潛艇,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核動力事業(yè)。充分發(fā)揮英雄榜樣的示范作用,引導學生以英雄為榜樣,厚植愛國主義,增強維護國家利益的意識,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發(fā)展相結合,堅定理想信念,勇于擔當,不負青春。教師在講解八年級下冊第一課第一框《黨的根本宗旨》時,教師可以講述廣東革命戰(zhàn)士的感人事跡,比如廣東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102歲老戰(zhàn)士鄺耀水的故事,荔灣區(qū)逢源街抗美援朝老戰(zhàn)士李洪信、余迎輝事跡,傳承紅色基因,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歷程,感受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精神,理解“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講解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二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fā)展時,教師可以呈現(xiàn)不同時期的英雄榜樣事跡,比如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保衛(wèi)國家和民族的安全,不怕犧牲,以生命赴使命;戰(zhàn)疫英雄鐘南山、張定宇院士不畏艱險,奔赴抗疫一線,在戰(zhàn)“疫”前線筑起長城,用無私奉獻詮釋偉大抗疫精神;“全國脫貧攻堅楷?!睆埞鹈沸貞褖粝耄吔逃痪€,堅守三尺講臺,用初心和信仰書寫對黨忠誠、為民奉獻的大愛情懷,把對黨的深厚感情轉化為立德樹人的實際行動。通過黨史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隨著時代進步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引導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賡續(xù)紅色基因,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三、黨史教育扎根思政課堂,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為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在黨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政教師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學習黨史,提高學生學習黨史的興趣。思政教師可以設計“行走的思政課”活動,充分挖掘廣州紅色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廣州紅色研學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繪制紅色研學路線,參觀廣州紅色教育基地,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聯(lián)系起來,賡續(xù)革命基因,講好紅色故事。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廣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廣州烈士陵園、廣州革命歷史博物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等,參觀歷史文物、珍貴圖片和文獻資料,緬懷革命先烈,感受革命先輩英勇不屈、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幫助學生了解黨的光輝歷史、英雄模范的故事,感悟黨的初心使命,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引導學生弘揚光榮傳統(tǒng),做自信的中國人,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人。
思政課教學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要將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導緊密結合,教師應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把黨史知識融入到思政教學中。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計“每天學黨史5分鐘”活動,講解黨史中的英雄人物事跡,引導學生每天學習黨史知識,回顧革命歷程,弘揚革命精神,弘揚黨史文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匯報的黨史學習活動,如講述紅色故事、誦讀《紅色家書》、誦讀紅色經典、制作黨史故事微視頻、“讀黨史·頌黨恩·跟黨走”演講比賽、“黨史在我心·爭做愛黨人”主題征文比賽等,引導學生回望百年黨史,分享自己學習黨史的心得,把黨史知識以不同的形式融入思政課教學中,通過黨史故事幫助學生在黨史學習中理解教材內容,弘揚紅色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革命先輩們的拼搏精神,勇于實踐,投身強國偉業(yè)。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思政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立足學生實際,深挖廣州紅色資源“鮮活教材”,講好黨史故事、英雄故事,讓黨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課,通過黨史學習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提升綜合素質,錘煉過硬本領,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弘揚民族精神和建黨精神,增強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責任感、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
[2]余曉蓉.活用百年黨史講好思政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1,6(6):16-20.
[3]王雪超.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實踐進路[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2021(2):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