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洪君
摘要:目的:探究骨科康復中運動療法的應用及其臨床價值。方法:隨機選取本院80例骨折患者,采用平行對照法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訓練方案,40例)與觀察組(運動療法,40例),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VAS評分和炎性因子指標進行比較。結果:疼痛評分方面,干預前,兩組未見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比對照組低,差異明顯(P<0.05);TNF-α及IL-6方面,觀察組更低,與對照組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論:在骨科康復方案中加入運動療法,能提升患者的質量,降低患者治療后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對骨科康復的滿意程度。
關鍵詞:骨科康復;運動療法;臨床價值
骨科患者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是極其必要的,且為基礎治療方案,而輔以相應的康復方案能明顯提升患者各功能的康復速度,改善患者的預后,因此給予患者骨科康復方案是極其必要的。骨科中運動療法主要是診斷患者的機體障礙狀態(tài),給予其主動性或被動性運動鍛煉,促進患者周身及局部功能性恢復,包含運動功能及感覺功能等,從而為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提供保障。本次研究主要對骨科康復中運動療法的應用及其臨床價值加以探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本次研究80例骨折患者均為本院接收,分組基于平行對照法,每組40例;對照組:男、女分別有23例與17例;年齡45-71歲,均值(59.65±3.14)歲;觀察組:男、女分別有25例與15例;年齡:43-69歲,均值(59.62±3.21);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未見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常規(guī)康復訓練:由醫(yī)護人員組成康復小組,在患者采取治療后,綜合評估患者具體狀況,根據(jù)評估結果判斷患者的需求,同時制定康復訓練方法。同時,為患者介紹骨折后需要注意的內容和治療方法等,康復訓練期間,對患者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進行糾正。最后,實施心理調節(jié),并對常規(guī)肢體鍛煉進行指導。
1.2.2觀察組
基于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治療期間,對患者實際狀況綜合評估,在身體各項指標平穩(wěn)后指導患者進行床下活動,利用該方法盡量降低褥瘡發(fā)生率。骨折復位后,醫(yī)護人員需要多關心、安慰患者,引導并支持患者參與被動或者主動康復運動訓練,加快周圍血液循環(huán)速度,降低淤血、血腫等發(fā)生率。此外,采用石膏或者下夾板等固定骨折位置,每日按摩一次肢體穴位,加快血液循環(huán),并對患側肢體鍛煉進行指導。運動過程中,告知患者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展開,避免過度運動損傷造成二次損傷。
1.3觀察指標
綜合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判定,分值與疼痛程度呈負相關。檢測炎性因子水平,指標有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L-6)。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數(shù)據(jù)開展分析,以(%)表達計數(shù)資料,并行χ2檢驗;以(x±s)表達計量資料,并行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疼痛評分對比
兩組干預前疼痛評分對比,差異較?。≒>0.05);觀察組干預后比對照組低,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兩組炎性因子指標比較
觀察組炎性因子指標水平比對照組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骨科患者臨床治療期間往往伴有運動功能損傷現(xiàn)象,因此,骨科患者采取針對性治療期間,除具有較高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外,也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和循環(huán)狀況。運動療法是一種全新的康復理念,其以患者機體障礙狀況為依據(jù)制定系統(tǒng)、規(guī)范、全面的康復方案,結合被動活動或者主動活動,及早恢復患者感覺功能和肢體功能。據(jù)有關資料顯示,運動療法的骨科康復中具有顯著應用效果,其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復健康。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比對照組高,而疼痛評分比對照組低,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比對照組TNF-α及IL-6低,差異顯著(P<0.05),根據(jù)以上結果分析,運動療法實施過程中,在完成針對性治療后,在條件允許時,指導患者及早進行床下活動,通過適當?shù)倪\動有助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骨折復位后,在護理人員的陪同下進行康復運動訓練,能夠加快血液循環(huán)速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此外,根據(jù)醫(yī)囑固定骨折位置,并對相應穴位進行按摩,能夠改善血液循環(huán),協(xié)助患者更好的運動,促進自身生活質量的提高。運動過程中,加強對患者各項指標的關注,合理控制運動量。
運動療法指的是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或者生物系統(tǒng)等作用,影響患者全部或者部分身體,改進身體機能,及早恢復身體器官形態(tài)及功能,最后發(fā)展身體機制。運動療法在骨科康復運動中的作用機制包括以下四點:首先,其有助于患者肌肉收縮正常,改善部分血液循環(huán)及淋巴循環(huán)。肌肉收縮對于加快骨骼愈合十分有利;其次,肌肉可以保持一定的收縮,降低肌肉萎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再次,
因為運動的作用,導致韌帶伸縮,關節(jié)潤滑、循環(huán),進而避免粘連的發(fā)生;最后,其有助于部分水腫或者粘連發(fā)生率降低,促進患者身體抵抗能力及免疫能力的提高。
現(xiàn)階段,骨科運動醫(yī)學對早期康復及功能恢復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首先,加強對功能的關注。運動方法選擇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功能的關注,盡可能的減小對組織的損傷,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秉持加快患者康復速度的原則,目的是盡量增強患者身體機能及功能。其次,早期康復。骨折疾病發(fā)生后,采取非手術或者手術治療前及治療后,以組織修復能力、運動創(chuàng)傷程度、生物力學原則為依據(jù),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盡量及早開展康復訓練,包括肌肉力量、關節(jié)活動、重返運動和本體感覺等。
綜上所述,在骨科康復方案中加入運動療法,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患者治療后的疼痛程度,從而提升患者對骨科的滿意程度,在骨科中具有一定的影響意義。運動療法在骨科康復治療中的應用還沒有得到普及,同時也沒有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用,還需要各個醫(yī)院和專家學者加大運動療法的宣傳和教育。
參考文獻
[1]朱順昌。傳統(tǒng)運動療法防治脊柱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9,27(3):86-88.
[2]朱勇??灬樈Y合運動療法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8,25(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