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談判歷時10個月之久,其中有半數時間處于停滯狀態(tài)。對于談判時日的遷延,學界多從中方的角度進行闡釋;但結合美國中華協會的歷史活動可知,這也是美商的阻撓所造成的。20世紀初的中美商約談判以“裁厘加稅”問題為中心,對此,美國從事對華貿易的商人雖極愿“裁厘”,卻不愿為此付出“加稅”的代價。因此,盡管他們在庚辛之際大力游說美國政府“裁厘”;但到中英《續(xù)議通商行船條約》議定“加稅”條款后,他們又極力反對英約中的“裁厘加稅”條款。美商阻止“裁厘加稅”的努力雖未落實到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中,但他們與美國政府長達數月的斡旋,仍對當時中美談判的進程造成了巨大阻力。
〔關鍵詞〕裁厘加稅;美國中華協會;美國亞洲協會;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
〔中圖分類號〕K5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22)04-0188-09
自1858年以來,美國從事對華貿易的商人一直不滿于《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有關子口稅的規(guī)定。義和團運動后,美商依托于“門戶開放”政策,曾要求美國政府將“中國改革厘金與其他內地稅”一事納入《辛丑和約》。然因中外欲盡速達成和議,故裁厘一事被暫時擱置,轉而成為后續(xù)中外改訂商約談判的中心問題。1902年9月5日,中英《續(xù)議通商行船條約》議定免厘加值百抽十二五之稅后,美商一改此前堅持“裁厘”的態(tài)度,力拒“裁厘加稅”條款。
此次中美商約談判,自1902年6月27日美方談判代表提交第一版新商約草案開始,至10月17日結束第一輪會談①;此后,至1903年2月28日中美雙方始重啟談判。在第二輪會談中,美方撤回第一版條約草案,并提出了16款新約草。在第二版條約草案中,美方欲多得利權而不負擔相應義務,故為中方代表所不容;雙方唇槍舌劍數月,終于在1903年10月8日簽訂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第一輪與第二輪談判之間長達4個多月的交涉停頓以及前后兩份不同條約草案的提出,頗為可異,但學界此前并未對此展開專門研究。②根據新發(fā)現的有關晚清時期美商在華活動的史料,有理由認為,從事對華貿易的美國商人為便論述,20世紀初美國從事對華貿易的商人群體在本文具象化為美國中華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ina,以下簡稱美華協會(AAC)]與美國亞洲協會[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以下簡稱亞洲協會(AAA)]。其中,前者地處上海,系以商業(yè)利益為主導的美國僑民組織,集合了大多數定居上海的美國商人;后者位于紐約,是純商業(yè)性質的團體,主要由美國從事對華進出口貿易的企業(yè)代表組成。有關兩會的概況以及兩會之間的關系,參見王慧穎:《晚清時期居華美僑的聯合:美國中華協會述論(1898—1913)》,《史學月刊》2021年第10期。此外,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詹姆斯J.勞倫斯從美國商業(yè)利益集團發(fā)展史視角,對亞洲協會的歷史做了詳細的梳理,參見James J.Lorence, “Organized Business and the Myth of the China Market: The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 1898-1937,”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vol.71,no.4, 1981.圍繞裁厘和加稅問題向華盛頓政府不斷施加的壓力,是美國政府拖延談判進程并改換新條約草案的重要原因。美商阻止“裁厘加稅”的努力雖最終落空,但他們與美國本土之間長達數月的斡旋,仍對當時的中美談判造成了巨大的阻力。當時的美華協會和亞洲協會分別是上海美商與美國本土商人向華盛頓施壓的重要渠道,通過考察兩會在20世紀初圍繞“裁厘加稅”問題所展開的歷史活動,可以厘清美國商人在此次商約談判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庚辛時期美商的裁厘不增稅傾向
在20世紀初有關修訂中外商約的諸多議題中,“裁厘加稅”是“具有頭等重要性”的問題。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3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396頁。加稅與裁厘本屬二事,但因前者是中國政府的訴求,后者為列強之夙愿,所以在中外官方媾和的過程中,常被視為充分必要條件而緊密聯系在一起。雖然如此,對于從事對華貿易的外國商人而言,他們不愿看到二者掛鉤。蓋外商只求裁厘“利己”,拒絕加稅“利華”;尤其是美國商人,他們甚至寧愿繳納厘金,也不肯讓中國增加關稅。因此,早在庚辛和談期間,美國商人便對“裁厘加稅”問題格外重視。
和談開啟后不久,亞洲協會為使政府重視并考慮其對新商約的意見,專門派出一支代表團,以華爾街和南部各州共計131家企業(yè)的名義,向時任總統(tǒng)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提交說帖。該會向麥金萊特別強調:“新商約應使中國明確且永久地廢除厘金及其他一切內地稅……這一點的重要性僅次于維護中國領土完整”。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abbreviated as JAAA below), NYC: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 vol.1, no.12 (January 21,1901), pp.119, 121.憚于該代表團的分量,麥金萊對該會的提議表示重視與贊同,并命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參考該會意見,起草相關訓令。
1901年1月25日,亞洲協會執(zhí)行委員會應海約翰之請,撰成《關于修改中美通商條約的說帖》(“Memorandum on the Revision of the Commercial Treaty with China”)并提交國務院。該說帖認為中國地方政府向洋貨征收各種內地稅,乃是對現行中外條約的“踐踏”;并再次重申了廢除厘金和其他一切內地稅的要求。作為交換條件,該說帖同意在裁厘前提下將關稅和附加稅稅率增加至15%。因亞洲協會在1903年4月12日對其此時提出的交換條件矢口否認,故此處特別摘錄原文如下:
考慮到中華帝國的財政需要,美國亞洲協會對提高進口稅的建議并不反對……即進口稅應定在10%的關稅加上5%的子口稅;與此同時,在中國全境永久且徹底地取消對進口商品征收的其他一切稅。易而言之,該提議建議將目前進口商品的關稅和子口稅稅率增加一倍?!癕r.Hay to Mr.Rockhill,”April 11, 1901,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abbreviated as FRUS below),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Deptartment of State, 1901, Appendix: Affairs in china, pp.217-218.
需注意,上文有兩處關于亞洲協會所“不反對”之“提高進口稅的建議”的表述:其一,對進口洋貨課收10%關稅加5%子口稅;其二,將目前進口洋貨的關稅和子口稅稅率增加一倍。彼時中國對進口商品課收5%正稅加2.5%的子口稅,將關稅和附加稅稅率按上文所述增加一倍后,即為10%正稅加5%子口稅,合計15%。如此,無論從第一種表述還是第二種表述看,該會都確鑿無疑地在1月25日說帖中對合計為15%的關稅及子口稅稅率表示了認可。
在紐約的意見送呈國務院的同時,上海美商也應美國駐京議和代表康格(E.H.Conger)之請,在1901年2月6日,以美華協會為代表,就改訂關稅、改革內地稅、內河航運權、土貨出口稅和保稅貨棧等5項問題全面發(fā)表意見。該會早在1900年12月20日,便表露過改革厘金和其他內地稅的愿望“Open Letter to the American People in Regard to the Settlement of the China Ques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ina (abbreviated as JAAC below), Shanghai: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ina, vol.1, no.7 (January, 1901), p.10.,至此,更明確地提出鏟除厘金和其他一切內地稅的要求?!癡.G.Lyman to Hon.E.H.Conger,” February 6, 1901, JAAC, vol.1, no.8 (July,1901), pp.4-5.
由上述史實可以發(fā)現,在裁廢厘金和改革內地稅的問題上,亞洲協會和美華協會保持了高度的統(tǒng)一;不過,在提高關稅稅率方面,亞洲協會明確支持加稅至15%,美華協會則對此不置一詞。對此,后者曾解釋稱,因當時上海萬國總商會正在籌備一份關于修改稅則的草案,故該會不便在總商會提出草案之前發(fā)表意見;但結合美華協會內部美商后續(xù)的舉動,可以發(fā)現他們在這一階段的沉默,更多的是在克制其對提高關稅的不滿。
1901年3月2日,美國特派全權委員凱森(John A.Kasson)綜合各方意見,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中國稅金、賠款和已提議的一般條款的報告》(“Report on Questions Relating to Chinese Taxation, Indemnity, and Proposed Conventional Provisions”)。報告在建議裁減厘金并將這一項稅收交由外國監(jiān)管征收的同時,支持提高關稅稅率至15%,以彌補中國因裁厘而蒙受的損失。“Report on Questions Relating to Chinese Taxation, Indemnity, and Proposed Conventional Provisions,” FRUS,1901, p.210.一個多月后,海約翰將各方關于修改商約問題的意見匯總并下發(fā)談判專使柔克義(William W.Rockhill),就商約修改問題做出具體訓令。在訓令中,海約翰對“裁厘加稅”表示支持,認為裁廢厘金之余,可以提高一定的進口稅。不過,這種提高并非整齊劃一的提高,而是按商品的不同種類分別征收5%到15%的稅率,其中,價格低廉的進口生活必需品以及農業(yè)用具、小型制造機械應維持較低的進口稅率?!癕r. Hay to Mr. Rockhill,” no.20, April 11, 1901; “Mr.Hay to Mr. Rockhill,” Telegram, April 11, 1901, FRUS, 1901, pp.208-218, 368.
得知華盛頓政府的這一決定后,上海的美國商人們立即表明態(tài)度,通過美華協會這一平臺,抗議本國政府同意中國海關增稅的傾向。在5月16日寫給亞洲協會的信中,上海美商措辭嚴厲,甚至對通過提高關稅稅率來減輕中國財政負擔的這一基本思路也提出反對?!癡.G.Lyman to John Foord,”May 4, 1901; “V. G. Lyman to John Foord,”May 16,1901,JAAC,vol.1,no.8(July,1901),pp.7-8.
華盛頓方面的決策者海約翰既希望盡快結束和談,又不能完全無視美商的態(tài)度,遂再次向柔克義發(fā)出訓令,一方面聲明,美國反對將關稅稅率提高到切實值百抽五以上;另一方面又表示,如可盡速結束談判,美國政府可以在這方面做出妥協?!癕r. Hay to Mr. Rockill,” Telegram, June 21,1901,FRUS,1901,p.375.海氏訓令的前半句雖看似符合上海美商的心意,但其重點實在后半句。蓋彼時美國政府持“門戶開放”政策,而俄國等列強在中國各隅蠢蠢欲動;如中國被列強瓜分,美國在華之利益便化為泡影,故華盛頓方面極欲中外早日達成和平協議,以免事態(tài)崩壞。海關增稅雖無益于美國在華商利之擴張,但對于美國在遠東的大局而言,則是美政府可以暫時割舍的小利。此后至1901年9月,中外最終簽訂的《辛丑條約》第6款規(guī)定,列強允許中國將進口貨稅增至切實值百抽五。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第1006頁。至此,美華協會對增稅的第一波反對意見落空。
庚辛和談時期,因美國本土商人與上海美商的影響力大小有別,美國政府在制定相關決策時,對商界意見的參考,主要以亞洲協會所代表的美國本土商人的意見為準,所以,上海美商反對中國提高海關關稅的要求,未能在最終簽訂的《辛丑條約》中實現。鑒于此,上海的美國商人在后續(xù)開啟的中外改訂商約談判中,大力拉攏亞洲協會,裹挾美國本土商人一起反對提高中國海關進口稅。美國本土商人與上海美商的聯合,對美國政府制定含有“裁厘加稅”條款的第二版約稿造成了嚴重的阻力。美國商界與官方遲遲不能在裁厘增稅問題上統(tǒng)一意見,是導致兩輪談判間隔近5個月的主要原因。
二、交涉籌備階段美商大力反對增稅
雖然《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提高中國現行海關關稅稅率,在形式上成為定議,但美華協會并未停止阻撓增稅。1901年12月18日,美華協會會長包爾(Frank P.Ball)在年終大會上重提加稅和裁厘問題。盡管在前一日與督辦商務大臣張之洞晤談的過程中,英方商約談判代表暨海關稅則修訂委員會常任主席馬凱(James L.Mackay)已有用加稅換裁厘的提議王彥威、王亮輯編:《清季外交史料》第6卷,李育民、劉利民、李傳斌、伍成泉點校整理,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853頁。,但因彼時中外尚無具體增稅方案在議,包爾不便直接反對,所以只是強調列強應先使中國保證裁厘,再議增稅?!癆nnual Meeting,”JAAC,vol.1,no.9(January,1902),p.2.至1902年1月,中英新商約談判正式啟動。馬凱在談判過程中采取暗免厘而不加稅的方針,以期“逼免全厘、稍加洋稅”王彥威、王亮輯編:《清季外交史料》第6卷,李育民、劉利民、李傳斌、伍成泉點校整理,第2862頁。;對此,商約談判大臣盛宣懷正式提出先使進口稅稅率提高至值百抽十五,方可將厘卡盡撤的條件。參見王爾敏、陳善偉編:《清末議訂中外商約交涉 盛宣懷往來函電稿》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46—48頁。值百抽十五的關稅稅率條件一出,美商終于有了發(fā)難的機會。
美使康格得知中方提出的條件后,迅即于1月29日指示上海總領事古納(John Goodnow),就即將展開的中美新商約談判與上海美商進行會商“Mr. Hay to Mr. Conger(encl.)”, January 21, 1902, Telegram, no. 893, Despatches from United States Ministers to China,1843-1906, https://link.gale.com/apps/doc/ADFDPG483226333/NCCO?u=cass&sid=bookmark-NCCO&xid=5230b3e8&pg=1,17 May,2022.,而會議的核心議題正是中國海關加稅問題。其時,美國國務院已任命美華協會兩名重要成員,古納和同孚洋行(Wisner & Co.)經理希孟(John F.Seaman)為中美商約談判專員,并由美華協會成員暨圣經會負責人海格思(John R.Hykes)擔任譯員。“Mr. Hay to Mr. Conger(encl.),”January 21,1902,Telegram,no.893,Despatches from United States Ministers to China,1843-1906;“The Commissioners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Commercial Treaty,”JAAC,vol.1,no.10(July,1902),p.3;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辛丑和約訂立以后的商約談判》,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研究室編譯,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47頁。對希孟的這一任命,上海英美外僑均十分滿意。參見“Readings for the Week,”The North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January 29,1902,pp.160,ProQuest,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369510568?accountid=41097,2021年2月27日。至1902年6月,康格啟程回京后,上海方面的談判,在美國一方,更是基本由古納和希孟二人負責。除此之外,修改商稅事務全權大臣沙萊茨(Thaddeus S.Sharretts)在此前的稅則談判過程中,也積極征求美華協會的意見。為此,美華協會還特別成立了一個小組委員會協助其工作。見“Changes in the Tariff,”JAAC,vol.1,no.10(July,1902),p.2.這為上海美商借助美華協會干涉談判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2月17日,古納致信美華協會副主席詹姆森(J.N.Jameson),建議該會執(zhí)行委員會盡速召集上海各大美國洋行負責人與商約談判專員舉行會議,討論相關事宜?!癕r.Goodnow to Mr.Conger,”no.389, Februry 22, 1902, Despatches from U.S.Consuls in Shanghai, vol. 48,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rchives, https://link.gale.com/apps/doc/AAMENA482246480/NCCO?u=cass&sid=bookmark-NCCO&xid=506537a0&pg=1, 17 May,2022.美華協會如之。2月20日下午5時許,會議召開,與會者包括美華協會副主席暨同孚洋行之詹姆森、協隆洋行斐倫(J.S.Fearon)和馬克米(J.H.McMichael)、驗船師羅伯特(John P.Roberts)、圣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F.L.Hawks Pott)、美孚石油公司韓德(Robert H.Hunt)、棉布商鮑德溫(C.C.Baldwin)、鄧寧洋行(Dunning & Co.)鄧寧(E.H.Dunning)、恒豐洋行(Fobes Co.Ltd.)佛不思(A.S.Fobes)和柔克(Rolker),以及紐約進出口公司奧斯古(A.J.Osgood)等。
據古納的記錄,所有與會美商在得知中方擬先使關稅稅率增至15%再行裁厘后,立刻放棄此前要求中國裁廢厘金等內地稅的主張,并對中方提出的上述條件表示強烈反對。其中,斐倫的意見最具代表性。當時美國對華貿易的大宗是棉紡織品,而斐倫所在的協隆洋行正是美國在中國從事棉紡織品貿易的主要洋行之一。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市國際貿易學會學術委員會:《上海對外貿易 1840—1949》上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第102頁?;谶@一立場,斐倫反對增稅,并羅列出三大理由:
1.目前中國93%的厘金來源于華中和華南地區(qū),而美國的對華貿易額只有1/4來自這兩個地區(qū),剩余3/4(主要以棉紡織品為主)集中在厘金問題并不嚴重的中國北方。因此,以增稅為代價換取裁厘,得不償失。
2.鑒于中國地方政府在落實子口稅規(guī)定方面的失信表現,中國政府未必能在增稅后徹底貫徹裁厘。
3.即使厘金果然被廢,中國地方官還是會巧立其他名目對進口到內地的洋貨課稅?!癕r.Goodnow to Mr.Conger,”no.389,Februry 22,1902,Despatches from U.S.Consuls in Shanghai.
兩日后,2月20日會議的相關記錄由古納送呈康格和美國國務院。3月21日,美華協會進一步擴大會議范圍,就同樣的議題召開全體會員大會。會上,執(zhí)行委員會要求全體成員對以下決議進行表決:新商約應維持《辛丑條約》關于將關稅稅率提高至切實值百抽五的規(guī)定(第6款),并使洋貨在支付百分之二點五的子口稅后,被免征一切內地稅?!癝peci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ina,”JAAC,vol.1,no.10(July,1902),p.4.
因《辛丑條約》第6款在規(guī)定切實值百抽五的增稅上限時,并未明確具體增幅,所以上述決議雖在字面上對《辛丑條約》第6款表示支持,但實質上是要美國政府在不對中方提出的具體增稅要求做出任何承諾、維持洋貨支付子口半稅舊例的情況下,換取中國切實廢除針對進口洋貨的其他一切內地稅。美華協會雖為僑民組織,但終究以商業(yè)利益為主導。當美商反對加稅,而不損害傳教及美僑集體利益時,這一決議很快得到了大多數成員的贊同。贊同者雖多以不信任清政府的誠意與能力為言反對提高中國海關進口稅者在會上表示:“即使列強都同意這一項條款,但是我們仍不得不承認,我們沒有絲毫把握能夠確信,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現有的行政體系下有能力和意愿去徹底廢除現有的枝蔓龐大的厘金、落地稅等雜稅。因為中國現行的行政體系實在有太多的分支,而現在要廢除的正是絕大多數分支的收入來源”。見“Speci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ina,”p.4.,但其反對增稅的本質,仍出于商人唯利是圖,不愿為裁厘而蒙受任何經濟損失。通過的上述決議,很快被送呈國務卿海約翰、康格以及古納和希孟處,以供他們參考?!癝peci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ina,”p.4.此后,古納和希孟再次將上述決議轉呈華府,以進一步引起國務院的重視希孟早在3月11日便將執(zhí)委會反對增加進口關稅的決議案提交給了柔克義,古納也在3月25日向國務院報告了美國協會的這個決議。參見James J.Lorence,“Organized Business and the Myth of the China Market: The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 1898-1937,”p.39.;與此同時,包爾也在2月27日明確電告亞洲協會理事富爾德(John Foord)約翰·富爾德,《紐約商報》(The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Commercial Bulletin)主編、亞洲協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富氏不但在華爾街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而且與柔克義等華盛頓決策層人士過從甚密。:美華協會堅決反對提高關稅稅率至15%的提議,并懷疑中國在廢除內地稅方面的意愿與能力?!癋rank P.Ball to John Foord,” March 27,1902,JAAC,vol.1,no.10(July,1902),p.15.
美華協會關于裁厘對美貨影響不大的論斷對當時的中外商約交涉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在中國上海,馬凱以此為藉口,反對中國的增稅方案。為此,中方代表甚至致電直督袁世凱,請加重北方厘金,以免美國商人反對加稅。李永勝:《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研究》,第29頁。在美國本土,一年前已對15%的關稅及附加稅稅率表示支持的亞洲協會,至此轉變態(tài)度。1902年4月4日,富爾德將包爾發(fā)來之信電轉呈海約翰,并對美華協會的決議表示強烈的支持。他引用上海商人關于裁厘對美貨影響不大的論斷,認為增加關稅會提高美國商品的成本,導致美商得不償失;為美國貿易利益最大化計,商約談判過程中應維持和約所規(guī)定的切實值百抽五的稅率,或者至少在提高關稅稅率前確保中國切實消滅一切內地稅?!癈urrent Comment,”JAAA, vol.2, no.4 (May, 1902), p.74.
4月10日,感到困惑的海約翰對富爾德做出答復,表示政府贊同增稅是參考了亞洲協會1901年1月25日說帖的結果。“John Hay to John Foord,” April 10, 1902, JAAA, vol.2, no.4 (May, 1902), pp.79-80.富爾德隨即于兩日后,借“字面”的稅率和“實際”的稅率兩個概念,進行狡辯。他說,該會原系考慮到中國因磅虧等問題,實際只征收得值百抽三多一點的關稅,才同意赫德等將“字面上”的關稅稅率增加一倍并增加一倍子口稅的做法,以便中國切實做到值百抽五,而這“絕不能認為是在贊同將切實5%的關稅稅率增加一倍,也即當時關稅稅率的三倍,并相應增加子口稅”,且“不應認為說帖中的任何一條內容構成了美華協會所堅決反對和本協會執(zhí)委會也抗議的提案的一部分”?!癑ohn Foord to John Hay,” April 12, 1902, JAAA, vol.2, no.4 (May, 1902), p.80.在次月發(fā)行的《亞洲協會雜志》中,亞洲協會就此前有關加稅問題的意見做了更詳細的解釋,認為其所贊同的是赫德為實現切實值百抽五而制定的增稅方案;而在馬凱的增稅提議中,增稅在達到切實值百抽五之余,還需賠償地方政府因裁厘而蒙受的損失?!癈urrent Comment,”JAAA, vol.2, no.4 (May, 1902), p.74.也就是說,馬凱的增稅方案在切實值百抽五之外還有溢出部分,用于彌補地方政府裁撤厘卡的損失,因此不能得到該會的認可。
美商自認為理直氣壯反對增稅的法理依據,乃系1858年《天津條約》。除進出口貨物一律征收5%關稅的條款外,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也在第28款對子口稅作出規(guī)定:“惟有英商已在內地買貨,欲運赴口下載,或在口有洋貨欲進售內地,倘愿一次納稅,免各子口征收紛繁,則準照行此一次之課。其內地貨,則在路上首經之子口輸交,洋貨則在海口完納,給票為他子口毫不另征之據。所征若干,綜算貨價為率,每百兩征銀二兩五錢,俟在上海彼此派員商酌重修稅則時,亦可將各貨分別種式應納之數議定。此僅免各子口零星抽課之法,海口關稅仍照例完納,兩例并無交礙?!眳⒁娡蹊F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第100頁。該條約規(guī)定洋貨支付子口半稅后可自由通行中國全境,故美商堅持中國裁厘分屬應當,不應再由外商為此付出任何代價。除此之外,《辛丑條約》第6款對關稅稅率的規(guī)定,也為美商提供了反對增稅的說辭。該條款在規(guī)定切實值百抽五的增稅上限同時,沒有明確具體提高多少才能達到切實值百抽五的效果,因此,美商既可借口維持上述條款來避免對中方提出的具體增稅要求作出承諾,又可以借口中方提出的增稅幅度超過了“切實值百抽五”,隨意對中國的增稅方案提出反對。
鑒于美華協會的反對和亞洲協會的態(tài)度轉變,美國政府無法向商約談判代表就裁厘加稅問題下達明確指令。于是,在1902年6月27日美國代表向中方遞交的40款條約草案中,無一語涉及“裁厘”,遑論“加稅”。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辛丑和約訂立以后的商約談判》,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研究室編譯,第147—157頁。
三、交涉停頓階段美政府尋求折中方案
自1902年6月27日第一次會晤后,中美談判代表雙方約兩個月沒有再行正式會面。在此期間,中英兩國代表于1902年8月中旬議定新商約各條款,其中規(guī)定對進口洋貨征收十二五關稅,并對以往免征關稅之貨物課征同等關稅。
對于英約在“提高關稅”方面做出的承諾,在華英商物議沸騰,美商亦甚不滿。蓋英國對華貿易比重最大,“如以加稅作賠款財源,則等于賠款由英商負擔”李永勝:《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研究》,第122頁。;而美國在華主要市場位于中國北方,厘金負擔不重,故美商與英商同情。此后,上海工部局斷然聯合英商呼吁倫敦政府勿授馬凱畫押之權。王彥威、王亮輯編:《清季外交史料》第6卷,李育民、劉利民、李傳斌、伍成泉點校整理,第2869頁。當上海英商積極聯絡英國本土商界抵制馬凱條約之際,紐約的美國亞洲協會也為上海美商所鼓動。富爾德向會眾公布了一封來自中國的電報,內稱英約可能會將進口稅提高至12.5%甚至15%以換取中國廢除厘金。對此,亞洲協會立刻在當月和次月的會刊上表示堅決反對,認為增稅“除對中外貿易帶來一個新障礙外,別無其他收獲”,要求美方除非厘金被切實裁廢,否則不可考慮增稅?!癈urrent Comment,”JAAA, vol.2, no.7 (August,1902), p.169.
盡管遭到了英美兩國商界的強烈反對,英國政府還是在1902年9月5日照原議與中國簽訂《續(xù)議通商行船條約》?!安美寮佣悺陛d入英約后的第四天,中美雙方代表亦開始第一輪會談的第二次會議。在此次會議過程中,盛宣懷以英約為援,主動提出裁厘加稅問題,但美方代表古納再次回避,表示在厘金問題上,他尚未接到政府的指示,所有關于厘金的問題,最好都先不討論。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辛丑和約訂立以后的商約談判》,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研究室編譯,第158—159頁。此后,由于美方代表回避“裁厘加稅”這一核心問題,中方代表劉坤一、盛宣懷亦相繼因故開缺,交涉難以為繼,1902年10月17日至1903年2月28日,中美新商約談判一度陷入停頓。
美國政府之所以遲遲未就“裁厘加稅”問題對美方談判代表做出具體指示,主要還是因為美國商界對英約增稅條款的強烈抵制。1902年10月3日,當中美雙方談判代表仍在磋商商標、版權、礦務、關棧等事宜之際,美華協會與亞洲協會先后召開會議,繼續(xù)對英約第8款即裁厘加稅條款,具體內容為:此后進口洋貨的稅率在值百抽五的基礎上增加一倍半(連正稅共為12.5%),出口土貨的稅率增加一半(連正稅共為7.5%),用以抵補原來對洋貨抽收的厘金、子口稅以及其他各項稅捐;中國應將原有“各厘卡及抽類似厘捐之關卡概行裁撤”;但各地常關均可照舊存留;原有“征抽土藥稅項之權”不受影響, 只是征抽辦法須加改變;“鹽厘”(只須改名“鹽稅”)仍可按現征數目等征抽;“不出洋之土貨”可在其銷售處“任便”征抽一種“銷場稅”;凡洋商在中國通商口岸或華商在中國各處用機器制成的棉紗、棉布及其他與洋貨相同的貨物, 都須繳10%的“出廠稅”,等等。參見張振鹍:《清末十年間中外關系史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提出強烈反對。隨后,美華協會致信海約翰,以代表所有美國在華商業(yè)利益的組織自居,正式對英約第8款提出抗議?!癛obert E.Lewis to Hon.John Hay,” October 4, 1902(按:原文記為1903年,因刊于1903年7月號上,疑誤), JAAC, vol.1,no. 11 (July,1903), p.3.與此同時,亞洲協會亦向政府重申中國不可能廢除厘金的觀點,強調增稅不但無法結束中國債務國的身份,而且會“阻礙她的內部發(fā)展和繁榮,并通過降低其購買力,嚴重影響中外貿易”。鑒于此,亞洲協會執(zhí)行委員會堅決地建議政府,應“在主要貿易國支持下,努力談判一項糾正中英商約這一重要缺陷的條約。”“Resolutions,”JAAA, vol.2, no.11(December, 1902), p.300;又見Foord, “Annual Report of the Secretary,”O(jiān)ctober 16, 1902, JAAA, vol.2, no.10, (November, 1902), p.270.此外,勞倫斯在其研究中還指出,兩會對中英商約的態(tài)度與柔克義十分一致,見James J.Lorence, “Organized Business and the Myth of the China Market: The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 1898-1937,”p.40.不數日,華爾街的《紐約商報》也對兩會的主張表示支持,認為中英商約注定失敗;華爾街眾多商業(yè)巨頭亦表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政府將中英新商約作為談判基礎,來修訂天津條約。James J.Lorence, “Organized Business and the Myth of the China Market: The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 1898-1937,”p.40.
面對美國商界普遍抗拒加稅的態(tài)度,美國政府陷入兩難境地。海約翰在11月向富爾德述說他所面臨的處境:一方面,任何不為其他列強同意的條約都是無效的,因此美國政府認為應不得不將中英商約視為現有商約談判的基礎;另一方面,美國商人“如此強烈地抗議中英商約的某些條款”,使他不能違背他們的意愿而繼續(xù)談判。為尋求商界對政府決策的支持與認可,海約翰將一份折中的新商約草案交給富爾德,請他在此基礎上與商人們進行協商,以便推進新商約的議定。在這份條約草案中,中國政府必須徹底廢除所有內地稅,而為彌補此舉造成的損失,中國可以在維持進出口關稅5%稅率不變的同時,增加5%的進口附加稅和2.5%的出口稅。James J.Lorence, “Organized Business and the Myth of the China Market: The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 1898-1937,” p.40.要而言之,美國政府所提出的折中方案的核心,是將英約議定的12.5%進口稅率減至10%,而這顯然是為了迎合美華協會和亞洲協會的意見。
幾天后,富爾德作為商界代表前往華盛頓,與政府協商條約草案的相關問題。在此期間,柔克義提醒富爾德,美國政府遲遲不向中國政府提交新約草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們的不同意見;美方代表在與中方談判過程中的態(tài)度,也完全取決于他們。原文譯文如右:“目前唯一使我們遲遲不向中國政府提交條約草案的原因是,國務卿決心在得到貴會經過深思熟慮的建議之前,不在該問題上采取任何行動。易而言之,我們是積極參與談判,還是袖手旁觀……都取決于你們?!盝ames J.Lorence, “Organized Business and the Myth of the China Market: The American Asiatic Association, 1898-1937,”p.41.對此,富爾德承諾將盡一切努力促使商界與華盛頓達成一致意見。美國商人在此次中美新商約談判過程中的分量可見一斑。
美國本土從事對華貿易的商人們經過討論,在1902年12月由亞洲協會召開會議,決定在海約翰所提供的草案基礎上,向政府提交包含下述要點的請愿書:
1.倘不能完全廢除常關,至少應保證大大減少常關數量;
2.裁撤征收鴉片稅的土藥稅所和稽查私鹽走私的鹽報驗公所;
3.不準中國對其國內貿易和商品征收銷場稅蓋外商認為,因為中國地方官可以借征銷場稅之機對洋貨額外課稅,所以英約第8款有關中國各地仍可繼續(xù)征收銷場稅的規(guī)定,無異使裁厘成為一紙空話,最終的結果只是徒增關稅。出于這樣的考慮,取消銷場稅成為英美等國商人的共同目標。;
4.出口稅最高應不超過值百抽五,從價抽取;進口稅定為值百抽十,或將目前稅率增加一倍,以補償各省廢除厘金和其他各項內地稅的損失。“The American Commercial Treaty with China,”JAAA, vol.2, no.7(January,1903), pp.334-335.
從上述請愿書的內容可以發(fā)現,在增稅問題上態(tài)度反復的亞洲協會,其反對中國提高關稅的態(tài)度并不像美華協會那么堅決。該會充分尊重了海約翰所提出的加稅一倍的折中方案,至于其他有關取消銷場稅,以及裁撤常關、土藥稅所及鹽報驗公所的要求,主要是出于避免厘金以其他形式繼續(xù)存在的目的,這符合該會在此前提出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即至少在提高關稅稅率前確保中國切實消滅一切內地稅?!癈urrent Comment,”JAAA, vol.2, no.4 (May, 1902), p.74.
當華盛頓政府在1902年底尋求美國商界對其新商約計劃的支持時,中方代表也曾多次催促美方代表續(xù)議商約修訂事宜,但美方代表始終以未奉國務院指令為由拒絕李永勝:《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研究》,第30頁。;直到1902年2月,美國國務院結合商界意見擬定新的條約草案后,美國代表才接到國務卿的指示,與中方代表重續(xù)交涉。因美國本土商人在“加稅”問題上的妥協,新的條約草案不再回避“裁厘加稅”問題,而是專門在第4款規(guī)定了具體方案。新約稿第4款與英約第8款有兩項重要區(qū)別:其一,新約稿規(guī)定進口稅改加一倍,而非英約的一倍半;其二,新約稿不但裁撤厘金和厘卡,而且要取消包括內地常關、土藥稅所、鹽報驗公所等一切可能留難進口洋貨的機構。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辛丑和約訂立以后的商約談判》,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研究室編譯,第162—166、170、176頁。可以發(fā)現,除未滿足免征銷場稅這一條外,第二版約稿基本體現了亞洲協會1902年12月請愿書的精神。
基于這份新的條約草案,中美雙方談判代表進行了長達六個月的交涉。美國政府雖一直有意跟隨英約的“加稅”方案,但不能罔顧美商的意志。出于對美國商界的安撫,華盛頓政府極力滿足其在“徹底裁厘”方面的強烈愿望,為此頻頻以反對加稅至12.5%來迫使清政府在裁撤內地常關上做出讓步。如崔志海指出,在后來加稅免厘的談判中,美方代表也不時以反對加稅至12.5%來要挾中方滿足他們在免厘方面所提的要求。在免厘加稅條款基本達成協議后,美方代表曾向呂、伍透露說:美國政府實際上在西歷3月份即同意加稅至12.5%,條件是“必須將內地常關撤去”。4月初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在拜見美國國務卿后也致電清政府,報告美國政府可能會同意加稅至12.5%,不致與中國為難。參見崔志海:《試論1903年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經過雙方談判代表的激烈爭鋒,中美兩國談判代表終于在1903年10月8日簽訂《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該條約雖然與英約一樣,允許中國海關增加進口稅稅率至12.5%,但額外規(guī)定中國須裁撤內地常關。盡管如此,上海美商仍未饜足。在1903年7月發(fā)行的會刊上,美華協會刊登《展望》(“The Outlook”)一文,繼續(xù)對提高關稅稅率大發(fā)牢騷。該文認為,中英新商約中沒有能夠確保中國實行改革的條款,使外國人在付出更高的關稅代價后,得不到任何回報;以中國目前腐敗的行政系統(tǒng)觀之,很難相信中國政府有整頓現狀、落實條約義務的意愿與能力。該文最后寫道:“過去簽訂的所有中外條約都成一紙?zhí)撗?。既然中國在過去無法履行條約義務,那人們現在質疑她是否打算去履行這些新條約也就不足為奇了?!薄癟he Outlook,”JAAC, vol.1, no.11 (July,1903), pp.1-2.彼時中美商約已大體達成定議,上海方面的談判亦暫告一段落。上述評價與其說是針對早已簽訂十個月之久的英約,毋寧說是針對延續(xù)英約12.5%進口稅率的中美商約。
余論
除“裁厘加稅”外,在1900年2月至1903年10月8日的中美交涉過程中間,美國商人以美華協會和亞洲協會為代表,提出了降低出口稅、裁撤土藥稅所和鹽卡、取消銷場稅、設置關棧、同意外人在華定居和開礦利權以及保護在華傳教士等6項要求。其中,反對加稅一項雖然失敗,其他方面的要求則大多得到滿足。
如裁厘問題,美華協會要求保證裁厘,并對中國整套財政、行政體系進行全面改革;亞洲協會則要求“在中國全境徹底取消對進口商品征收的其他所有稅”;“倘不能完全廢除常關,至少應保證大大減少常關數量”?!癕emorandum on the Revision of the Commercial Treaty with China,”April 11,1901,FRUS,1901,p.217.對此,1903年簽訂的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第4款規(guī)定,洋貨完納關稅及附加稅后,“無論在華人之手,或洋商之手,亦無論原件或分裝,均得全免重征各項稅捐以及查驗或留難情事”;與此同時,“中國允將十九省及東三省陸路鐵路及水道所設征收行貨厘捐及類似行貨厘捐之各項局卡,概予裁撤”。因中英《續(xù)議通商行船條約》規(guī)定,“裁厘加稅”條款須俟各國一律允準后方可實行,而中國與俄、法、德、意、瑞典等國之談判皆不利,故“裁厘加稅”條款最終并未實現。在降低出口稅方面,美華協會曾要求中國改行在商品出口到另一國時,向商人退還一定金額以便直接用于支付關稅?!癡.G.Lyman to Hon.E.H.Conger,” Februry 6, 1901,pp.4-5.亞洲協會則要求“出口稅最高應不超過5%”“The American Commercial Treaty with China,”pp.334-335.,按購入地和出口口岸之間課稅稅率一半以上的比例向出口商退稅?!癕emorandum on the Revision of the Commercial Treaty with China,”April 11, 1901, FRUS, 1901, pp.217-218.對此,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第8款規(guī)定,退稅單自美商申請之日起,限于21日內發(fā)給,并可在發(fā)給退稅單的新關,“按全數領取現銀”。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2冊,第186頁。對于美商裁撤征收鴉片稅的土藥稅所和稽查私鹽走私的鹽報驗公所的要求“The American Commercial Treaty with China,” pp.334-335.,約文正文雖不曾提及,但附件中則表示二者“均任由中國政府自行辦理,但不得與本約第四款所載別項貨物轉運時不得阻滯各節(jié)有干礙”。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2冊,第189頁。在關棧問題上,美華協會要求所有能夠提供相應設施,且愿意遵守中國相關規(guī)定的公共倉庫都可以作為關棧?!癡.G.Lyman to Hon.E.H.Conger,” February 6, 1901, p.5.對此,約文第6款規(guī)定,經過通商口岸相關管事官員核準的美國倉庫可以作為關棧。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2冊,第185頁。在保護傳教士問題上,美華協會要求中方必須保證其地方政府會對傳教士的工作進行切實保護?!癘pen Letter to the American People in Regard to the Settlement of the China Question,”pp.9-11.對此,約文第14款規(guī)定,所有“安分習教、傳教”的人,不得因奉教致受欺侮凌虐或因此稍被騷擾;允許中國人自愿信奉基督教;中國官員不得歧視入教、不入教者。至于外人定居中國通商各口岸方面,約文第3款規(guī)定美國人民準在中國已開或日后所開為外國人民居住通商各口岸往來、定居、賃買房屋行棧、租賃或永租地基、自行建造房屋;第14款又規(guī)定,教會公產俟地方官查明地契并妥當蓋印后,可由教士自行建屋。此外,有關外人在華開礦問題,約文第7款規(guī)定,在遵守中國相關章程和規(guī)定的前提下,美國人民得在中國地方開辦礦務。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2冊,第187、183、188、185頁。
由美華協會與亞洲協會在20世紀初中美商約交涉過程中的歷史活動可以發(fā)現,20世紀初,因美國在華利益以商業(yè)利益為主導,所以美國從事對華貿易的商人,在美中交往過程中扮演了具有相當分量的角色。中美新商約談判前后,上海美商與美國本土商人分別對美方談判代表以及華府施加的壓力,不但導致美國一再拖延談判進度,而且對美方第二次約稿乃至最終簽訂的新商約內容造成了相當的影響。這是因為商約談判主要牽涉商業(yè)利益,所以華盛頓政府在展開相關談判時,不得不尊重商人的意見。在此過程中,地處中國的上海美商能夠更多、更及時地獲取商約談判的情報,并利用各種情報支撐其意見,促使美國本土集團采信其建議;而美國本土商人在代表美國對華貿易利益方面的權威地位,可使華府不得不依據該會的意志對談判內容進行調整。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對華府形成直接影響力的上海美商,如能說服亞洲協會對其活動給予充分支持,便可間接地引導華府決策走向。如第一節(jié)所討論的增稅問題,亞洲協會原本支持國際稅則委員會關于提高進口稅稅率至15%的方案,但在被上海美商說服后,立刻轉變態(tài)度,配合上海美商,積極向華府施加壓力。盡管最終議定的新商約未能滿足上海美商的預期,但兩會圍繞裁厘加稅問題展開的游說活動,竟導致中美兩國的官方談判持續(xù)半年無實質性進展,可知美商意見的分量。
〔作者簡介〕王慧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100101。
①李永勝:《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32—334頁。
②關于這一階段的交涉停滯,學界多認為是受中方談判代表人事變動的影響:時商約大臣盛宣懷丁憂開缺;督辦商約大臣、兩江總督劉坤一因病出缺;至10月16日,始由清廷任命駐美公使伍廷芳為商約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為督辦商約大臣,填補空缺。值得注意的是,崔志海先生曾在《試論1903年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中指出:“主要還是因為美方談判代表等待美國政府的指示,沒有要求繼續(xù)會談”。這是一個比較符合史實的判斷,但文中未對為何美國政府遲遲不下達指示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