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會通詩心,立足文本
      ——林庚楚辭研究的創(chuàng)見

      2022-07-30 09:19:46
      中國韻文學刊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林庚天問楚辭

      李 霖

      (中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林庚是我國楚辭學史上貫通楚辭與新詩、勾連古今詩脈的關(guān)鍵學者。他所著的《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問〉論箋》,研究時間均長達數(shù)十年,但篇幅皆極簡潔。林庚在極簡潔的論述中,辨析楚辭之“體”、校釋楚辭之“文”、考證楚辭之“史”、破譯楚辭之“義”、闡釋楚辭之“美”,涉及了楚辭研究的多個層面。憑借這兩本楚辭學著作,林庚在20世紀楚辭學界有較大影響力,然目前學界對其楚辭研究的成果關(guān)注較少。我們通過對林庚用力較勤、影響較突出的創(chuàng)見展開重點討論,分析他關(guān)于楚辭詩體、詩人、詩篇的重要觀點,探究其觀點的創(chuàng)新之處,以期呈現(xiàn)林庚對楚辭學史上重點問題的回答,展現(xiàn)他獨特的審美趣味與研究思維,及其楚辭研究的特有風貌。

      一 “楚辭源于諸子散文”說

      關(guān)于楚辭體裁淵源,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楚辭源于《詩經(jīng)》”。劉安于《離騷傳》中言,“《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較早闡述楚辭源于《詩經(jīng)》。劉勰認為,“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認為《詩經(jīng)》乃諸文學之本源。在劉師培看來,“《二南》之詩,感物興懷,引辭表旨,譬物連類,比興二體,厥制亦繁……屈平之文,……符于《二南》之比興”,將楚辭淵源具體至“二南”。游國恩則認為,《楚辭》上源很多,《詩經(jīng)》中許多帶“兮”字的詩篇皆楚辭的老祖宗;老子是“南方學術(shù)的鼻祖,同時又是楚辭的禰祖”;流傳下來的不少“古代南方詩歌,無一首不影響于楚辭”,遂將楚辭上源擴大,但《詩經(jīng)》仍是其中之一。

      及至林庚,突破陳見,另立一說。他認為,楚辭源于諸子散文,楚辭詩體是屈原所獨創(chuàng)。在林庚看來:

      屈原統(tǒng)一了這時代(戰(zhàn)國時代)的節(jié)奏,與文字上的辭令,感情上的矛盾,就發(fā)展為所謂“楚辭”的詩體……楚辭的紛繁變化、緊張尖銳,與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無一不是當時散文的形態(tài)。

      林庚是綜合時代環(huán)境、情感節(jié)奏的變化、語言形式的變遷等因素,來考察楚辭因何源于諸子散文。針對“《九歌》源于‘二南’”這一流行觀點,林庚指出,《詩經(jīng)》“二南”的“兮”字運用極少,與《九歌》“兮”字運用極多的特點不相近;且“南”屬雅樂,與具世俗性質(zhì)的楚聲不一致。故從“兮”字運用與音樂性質(zhì)兩方面予以否定。

      林庚將楚辭淵源探索的視角由《詩經(jīng)》轉(zhuǎn)向諸子散文,體現(xiàn)出他勾連詩歌與散文這兩類不同文體之“通”的意識。這一“通”的意識的實現(xiàn),具體是從語言形式的角度切入。林庚分析指出,楚辭由諸子散文發(fā)展成詩的方式包含兩種。其一,承續(xù)《詩經(jīng)》句式,重疊四言以趨于散文語吻;其二,根據(jù)散文創(chuàng)制詩的新形式,“兮”字居句中,句式較長,參差不齊。他稱前種體式為“改良體”,后者為“革新體”。并指出這兩種體式普遍用“兮”字;講求重疊排偶;除了極短的句子外,幾乎句句用韻;開始采用“三字節(jié)奏”作為它的基本單位。林庚從語言的結(jié)構(gòu)形式上確定了楚辭體裁的一致特征。

      在分析楚辭由散文而詩歌的兩種方式的基礎(chǔ)上,林庚打通楚辭內(nèi)部篇目,探析楚辭各詩篇本身的“詩化”路徑,并由源至流探索楚辭體至七言詩的發(fā)展過程,呈現(xiàn)出“史”的勾連。

      林庚認為,楚辭體是由《橘頌》《離騷》的“散文化”,最終發(fā)展至《九歌》而實現(xiàn)“詩化”。改良體的《橘頌》、革新體的《離騷》等篇,都是“散文化”的結(jié)果。其句法重疊變長,押韻形式一律為aabb(或aaaa);由“散文化”至“詩化”的《九歌》則恢復了詩的常態(tài),“在形式上離開過渡的階段而漸次是純粹的詩”。《九歌》本身則經(jīng)歷“《國殤》—《山鬼》—其他敬神諸曲”的“詩化”過程,句式逐漸變短,由近于散文的形式演化為詩的形式。林庚進一步從音韻與句式的角度指出,楚辭“每句葉韻的方式又直接影響到后來的‘柏梁詩’體”,“七言詩的來源也就是去掉了‘兮’字或換上一個實字”。楚辭體即是七言的胚胎。要之,林庚對楚辭源流“史”的勾連,具體可概括為“諸子散文—楚辭(《橘頌》《離騷》體—《九歌》體)—七言詩”的發(fā)展過程。

      關(guān)于楚辭體裁的來源,林庚未一般地從詩與詩的關(guān)系上切入,也未一般地從地域上找聯(lián)系,而是打通詩歌與散文的界限,從先秦諸子散文上找依據(jù)。這與其作為詩人,面臨新詩創(chuàng)作困惑的背景有關(guān)。20世紀30年代以后,新詩受散文影響而漸趨散文化,林庚將視角投向古典詩歌以探尋詩化的策略。他發(fā)現(xiàn)“五四”與先秦在文化及創(chuàng)作上極為相似,遂開始探索楚辭是否如新詩一般受當時散文的影響,這便是林庚“楚辭源于諸子散文”觀的觸發(fā)所在。而作為詩人,林庚深諳詩理,注重探索新詩語言形式的改進;作為文學史家,他注重古典詩歌形式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jié)。因此,對楚辭詩體淵源的探索,林庚注重從“語言形式”這一角度,打“通”詩歌與散文,并進行詩體變遷之“史”的勾連。

      高國興發(fā)展了林庚的觀點,他更具體地指出,“實際給予楚辭體形成最有影響的是老莊散文。”他從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對楚辭詩句四種基礎(chǔ)用法的分析出發(fā),指出楚辭不同于《詩經(jīng)》兩句話表達一個意思,而往往一句中含多個動詞,此乃源于散文的結(jié)果。相較于林庚從“語言形式”上探求諸子散文對楚辭的影響,高國興認為,老莊散文在“創(chuàng)作思維”與“表現(xiàn)手法”上影響了楚辭。故林、高兩人的觀點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游國恩曾指出,楚辭之生成,“必有許多原因,而且必須經(jīng)過許久的醞釀?!眰鹘y(tǒng)的觀點不可隨意否定,新穎的觀點自有其存在的價值。林庚不囿于陳見,從語言形式這一角度探析楚辭詩體源流,展示了由散文語言向詩歌語言演化的方式,提供了勾連詩歌與散文的新思路,可見其視角之獨到、研究之創(chuàng)新。

      二 “楚辭兮字為句逗”說

      《說文》言:“兮,語所稽也?!眲⒅獛住妒吠āじ≡~》曰:“焉哉矣兮,斷句之助也?!薄百狻弊痔厥獾臄嗑湫Ч?,常是學者關(guān)注的對象。林庚研究楚辭“兮”字,也主要解決相關(guān)問題。

      林庚的“兮”字研究是其楚辭詩體探索的重要一環(huán),見解新穎,論述全面,且對其“詩化”探索有重要啟發(fā),對其新詩創(chuàng)作有較大影響。林庚楚辭“兮”字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從〈楚辭〉的斷句說到〈涉江〉》《〈楚辭〉里“兮”字的性質(zhì)》《〈九歌〉不源于二南》三文。各篇分別作于1941年、1948年、1950年,歷時10年,核心觀點為:楚辭“兮”字是“表音不表情”的“句逗”字?!氨硪簟鄙婕啊百狻弊种當嗑?、調(diào)節(jié)奏等作用,“表情”涉及“兮”字之詠嘆抒情的意味。林庚將楚辭“兮”字定位為“表音不表情”的“逗”,乃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對這一觀點,林庚主要通過兩條路徑予以闡明。

      其一,諸子散文語言向楚辭語言的演變路徑。如前所述,林庚認為楚辭源于諸子散文,在由散文到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改良體”與“革新體”兩種體式。林庚指出,“兮”字在這兩種體式的形成中用法不同,作用不一?!案牧俭w”的“兮”字置于句尾,如《橘頌》“后皇嘉樹橘來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按:林庚因認為楚辭“兮”字是“句逗”字,因此他對屈原詩作的標點斷句和通常的迥異。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因句法較整齊,“兮”字可有可無,由于“改良”自《詩經(jīng)》,人們習慣在句尾安排“兮”“些”等“語吻字”以斷句;“革新體”的“兮”字則居于句中,如《離騷》:“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兮”字間連接不太整齊的詩行。林庚從音樂關(guān)系的角度指出,“革新體”之“兮”字不含有字義,也非“語吻字”,只是一個音符;并從詩體變遷的角度進一步強調(diào),“兮”字這一“音符”使由散文演化而來的語言構(gòu)成詩歌的節(jié)奏,產(chǎn)生“逗”的效果。

      顯然,林庚注意到了“兮”字在楚辭詩體形成、語言詩化過程中的意義。由《詩經(jīng)》到散文再到楚辭的過程,即為“詩歌――散文――詩歌”的過程。在林庚眼里,“兮”字在此過程中起到重回詩歌體的作用,林庚已將“兮”字視為一種文體進化的關(guān)鍵性符號。

      林庚此研究稍前,聞一多已從詩體變遷與音樂關(guān)系的角度研究“兮”字的作用。在聞一多看來,楚辭“兮”字的運用,對于楚辭進展到五言句法意義重大,是“煉句技巧在邁進途中的一種姿態(tài)”。他指出,《九歌》“兮”字是一切虛字的總替代,通過節(jié)省虛字,詩的語言更富彈性。聞、林兩人的不同在于,聞一多是從“詩→詩”的變遷角度看“兮”字的作用,林庚則是從“散文→詩”的路徑下予以審視。且林庚結(jié)合句法結(jié)構(gòu)更深入具體地指出,“革新體”的“兮”字居半句處,平衡了句子上下部分,產(chǎn)生了“句逗”作用,這一獨特印象由楚辭所創(chuàng)造。這也正是林庚“兮”字研究的創(chuàng)新所在。

      其二,楚辭與《詩經(jīng)》“兮”字句的對比路徑。林庚指出,楚辭與《詩經(jīng)》“兮”字在數(shù)量和性質(zhì)上均有很大差別。

      從數(shù)量上來看,楚辭里差不多每句都有“兮”字,而《詩經(jīng)》則偶然用“兮”字。從性質(zhì)上來看,林庚指出《詩經(jīng)》的“兮”字皆有“表情”作用,因“表情”成分不一而分為三種類型,而楚辭因其句法多上下對稱,感情相一致,因此其“兮”字不表情,純?nèi)黄稹熬涠骸弊饔?。他將楚辭“兮”字與民歌中的“來”字相比較,指出“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之“兮”字,即相當于“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點紅燈”的“來”字,認為兩者本身都無意義,只是構(gòu)成節(jié)奏,與《詩經(jīng)》中“兮”字性質(zhì)不同。游國恩也曾考察《詩經(jīng)》與楚辭“兮”字句的異同。他以《詩經(jīng)》一章為單位,總結(jié)出《詩經(jīng)》“兮”字句包括八種類型,并指出楚辭由《詩經(jīng)》過渡而來,具體過程涉及五個階段。游國恩是從章到句看句式變化中的“兮”字位置,林庚則從句到字看“兮”字性質(zhì)與作用,兩人著眼點不同,結(jié)論自不一樣。

      通過結(jié)合上述兩條路徑,林庚較完整地論證了“楚辭‘兮’字乃‘表音不表情’的‘句逗’字”的觀點。學界對林庚楚辭“兮”字的研究有所繼承與發(fā)展。林庚關(guān)于楚辭“兮”字的“表音”作用一直為學界所重視。如姜亮夫強調(diào),楚辭“兮”字有“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或音步”的作用;湯炳正指出,楚辭“兮”字的運用,“是為了使詩歌跟舞蹈、音樂的旋律互相諧和?!比欢指P(guān)于楚辭“兮”字的用法及其認為“兮”字“不表情”的觀點,則不被學界認同。學界公認的楚辭“兮”字用法為三種:用于單句末尾的《離騷》模式、用于偶句末尾的《橘頌》模式、用于句中的《九歌》模式。且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楚辭“兮”字的“表情”作用不可忽視。如王延海在《楚辭釋論》中指出,楚辭“兮”字既調(diào)整節(jié)奏又表情;郭建勛認為,“‘兮’字具有特別強烈的詠嘆表情色彩、構(gòu)成詩歌節(jié)奏的能力?!彼ㄟ^結(jié)合楚辭“兮”字所具有的詠嘆意味、節(jié)奏意味、楚文化意味,以及與屈原身世相聯(lián)系的悲劇意味等方面指出,“兮”字是楚辭體的表征,是楚辭體區(qū)別于他種文體的特征所在。

      林庚從“散文→詩歌”這一動態(tài)變遷的角度審視“兮”字,無疑有其新意,應引起重視。但“兮”字作為一個特殊的語氣詞,作為騷體詩的符號標志,在情感抒發(fā)上有重要作用。因此,從“兮”字本身所具有的“氣分而揚”的發(fā)聲特征出發(fā),看其在句中位置間隔及章節(jié)行文上所產(chǎn)生的抒情效果,也不可忽視。

      三 “屈原享年40歲”說

      20世紀初,學界掀起疑古之風,廖平、胡適、何天行等否定屈原的存在。林庚自始至終肯定屈原的存在,并詳細考證屈原生年、放逐、沉江等問題,勾勒了屈原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推斷得出“屈原享年40歲”的獨特觀點。

      關(guān)于屈原之出生年月日,學界目前大致有13種觀點,較為公認的為郭沫若、浦江清、胡念貽三家之說。郭沫若推算屈原出生年月日為“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夏歷正月初七日庚寅”。以郭沫若之說為基準,浦江清往后推,認為屈原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夏歷正月十四日庚寅”。胡念貽則往前推,得出屈原出生年月日為“楚宣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正月二十三日庚寅”。林庚認為,“屈原生于楚威王五年(公元前335年)”,是諸說中推定屈原生年最晚的一種。13種觀點中推定屈原生年最早的則由清人劉夢鵬提出:“平生于楚宣王之四年(公元前366年)甲寅歲正月庚寅日”。林庚的推算與其說相差31年。

      推定屈原生年,諸家主要著眼于《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兩句。然因其涉及古代天文歷法等諸多問題,較為復雜,故而各家解說不一。其中關(guān)于“攝提”一詞,因理解不同而主要形成兩派。一派以王逸為代表,認為“攝提”為“攝提格”的省略,指“年”,這兩句涉及屈原之出生年月日。另一派以朱熹為代表,指出“攝提”并非“攝提格”的省略,而是星名,故認為這兩句未涉及屈原生年,只涉及屈原出生之月、日。林庚屬朱熹一派。

      1951年3月,林庚在《民族詩人屈原傳》一文中,首次提出屈原生于楚威王五年(公元前335年)。同年4月,他撰寫《屈原生卒年考》一文,詳細交代推算過程。林庚著眼于“攝提”“孟陬”“庚寅”等關(guān)鍵詞,結(jié)合《離騷》詩句,引述天文史書典籍,先是否定“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含“年”之意。接而聯(lián)系“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兩句,確定屈原生于“初春正月人日”。最終通過翻閱新城新藏的戰(zhàn)國秦漢長歷,推算出楚宣王、楚威王兩代唯有楚威王五年(公元前335年)正月初七日為庚寅日,由此得出屈原出生年月日。同年10月,張汝舟發(fā)表《談屈原的生卒》一文,否定林庚之說。張汝舟指出,林庚依據(jù)魏晉以后才有的“人日”風俗來推算,不符實際。

      1979年,林庚又撰寫《攝提與孟陬》一文,進一步論證“攝提”為星名,探究“攝提”與“孟陬”二者間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并結(jié)合對“貞”字的闡釋,深入分析“攝提貞于孟陬兮”一句所指。林庚認為,“攝提貞于孟陬兮”是吉占,此句即意味著天象上安定正常的吉祥好景。這一論證豐富了對“攝提”“孟陬”的研究,但他仍是堅持此前對屈原生年的推定方法與結(jié)論。1989年,蔣南華發(fā)表《屈原生年考辨》一文,綜合采用歲星紀年、太歲紀年以及四分歷術(shù)等方法,推算出屈原生年為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3年)戊寅夏歷正月二十一日庚寅,并對林庚等各家觀點一一考辨。他指出,林庚所推算出的屈原生年——公元前335年,是丙戌而非庚寅年。且通過翻閱《一甲數(shù)次表》,他指出從壬寅(正月初一)往下數(shù)二十九位(因該月小)或三十位,其中均無“庚寅”。故而否定林庚之說,并指出林庚根據(jù)新城新藏的戰(zhàn)國長歷來推算屈原生年,實不可信。

      綜合林庚對屈原生年的推算來看,確有不足,然其對“攝提”與“孟陬”的考究有值得注意與肯定之處。其一,林庚否定王逸之“攝提為攝提格”說并提供了自己的根據(jù)。他指出,《史記·天官書》言:“攝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jié),故曰攝提(格)”。而日本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引豬飼彥博所注曰“格字衍”,指出《史記》中原本并無“格”字。林庚認為,王逸注“攝提為攝提格”,是未對此句詳加??倍S意引用,此乃其錯誤之源。林庚此論為探索王逸、朱熹二說分歧產(chǎn)生的根源提供了線索。其二,一般而言,學者多單從天文歷法的角度論證“攝提”是否為“攝提格”,林庚則從字句校勘的角度來考究。他從字數(shù)特點上指出,《離騷》句法沒有字數(shù)限制,沒有省略“格”字的必要。從文通義順的角度指出,若用“格”字,詩句意思即為“寅年‘貞于’初春的正月”,別扭不通。并結(jié)合《離騷》常用“之”字以使句法整齊的特點,如“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其猶未央”,指出“攝提格”較易說全,可寫成“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格之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林庚從??钡囊暯翘骄俊皵z提”,結(jié)合楚辭字詞句法的特征來考證,較有新意。

      關(guān)于屈原之放逐,學界亦眾說紛紜。如:劉向、游國恩、陳子展等持“兩次放逐”說;陸侃如、潘嘯龍等持“一疏兩放”說;林云銘、郭沫若、姜亮夫等持“一疏一放”說等。林庚在《民族詩人屈原傳》《楚圖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論辯》等文中,通過對《哀郢》《涉江》《懷沙》等篇的解讀,認為屈原經(jīng)歷“一疏一放一遷”。

      一次疏遠在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屈原受讒,流浪于漢北,此年作有《離騷》。林庚此論,即是其不同于“一疏兩放”“兩次放逐”說的關(guān)鍵。持“一疏兩放”“兩次放逐”說的大部分學者認為,屈原之所以于楚懷王十六年到“漢北”,不是因“疏遠”,而是由于遭“放逐”。然林庚依據(jù)《枯樹賦》《晉書》《史記·楚世家》所載,指出“漢北”乃樊城一帶。他認為樊城為通都重鎮(zhèn),商賈孔道,溪流回環(huán),可登臨游覽,不是放逐罪人的地方。因而屈原只是流浪至此,并非放逐至此。林庚此解有一定可取性。從地理位置而論,漢北地區(qū)與南陽盆地相接,為戰(zhàn)國時期各國相爭的戰(zhàn)略要地,并不適合放逐罪人。故,楚懷王十六年,屈原或并未遭放逐,但其已不得志于楚國則是肯定的。

      林庚認可屈原確曾遭放逐,且認為其自此之后再未被召回,而是放逐后又被遷逐,并在遷逐過程中沉江。此論在諸說中較為特殊,這主要與林庚對《哀郢》文本的獨特理解有關(guān),與其主要以《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為依據(jù)探索屈原生平有關(guān)。

      汪瑗、郭沫若、游國恩等認為“《哀郢》與白起破郢事件有關(guān)”,故此篇大致作于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林庚結(jié)合《哀郢》文本與《史記·屈原列傳》所載,認為《哀郢》并非哀嘆郢都被秦攻占,而是屈原哀嘆自己遭到放逐,難歸故都,無法勸諫懷王入秦。并聯(lián)系《史記·張儀列傳》《史記·鄭世家》所載,推測《哀郢》開篇所述“流亡東遷”之事與懷王十八年丹陽藍田之戰(zhàn)有關(guān),進而推斷出《哀郢》作于懷王被秦國軟禁之時,即為頃襄王二年(公元前297年)二月。林庚以此時間點為基準,結(jié)合《哀郢》所言“至今九年而不復”往前推,將屈原具體放逐時間定為楚懷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并認為屈原因作《哀郢》得罪令尹子蘭與頃襄王,遂于頃襄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被下令遷放至更遠更荒涼的溆浦。又根據(jù)《涉江》《懷沙》等篇,林庚得出屈原從鄂渚出發(fā)、往南再向西的遷逐路徑。林庚上述考證,大體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所載相一致。但他認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所言“屈原曾勸諫楚懷王不要入秦”為誤說,認為此時的屈原仍在放逐之中,應是遠離楚國政治中心已久。并根據(jù)《史記·楚世家》所載,指出“諫入秦”者是昭睢。

      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于秦國。林庚指出,無罪遷放、政治理想無望,加之國君受辱而死的消息,致使屈原亦于同年憤而沉江于汨羅,享年僅40歲。錢穆與林庚關(guān)于屈原卒年的觀點較為接近,他認為屈原卒于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林庚所論屈原沉江的另一重要特點,乃在于他認為屈原在被遷放到溆浦的路上即投水而死。但他未深入分析,只是從他所考訂的遷逐路徑出發(fā),認為屈原若到過溆浦,再折回汨羅沉江,不合邏輯。

      當代楚辭學者黃震云也認為屈原分別經(jīng)歷了疏、放、逐,其推斷屈原疏、放時間分別為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懷王二十年(公元前309年)后,認為屈原卒于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或楚頃襄王四年(公元前295年)。黃震云所論與林庚之說大體相近,但沒有林庚那般絕對。

      林庚“屈原享年40歲”的觀點,在屈原生年、放逐、沉江的考證上,皆提供了新的見解。從論證過程來看,林庚對屈原放逐、沉江的考證,沒有其對屈原生年的考證客觀充分,這或與研究對象本身有關(guān)。對于屈原生年,《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兩句,提供了較大信息。而對屈原之放逐、沉江的確定,主要在于《哀郢》《涉江》《懷沙》等篇,對這些詩篇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多主觀闡釋,故難以得出較準確、一致的結(jié)論。周建忠《楚辭考論》一書,詳細總結(jié)評價了古今學者對屈原生平的研究成果,指出各家所論皆有可駁之處?;蛟S,不論是屈原生年還是卒年之考證,均有待于更多考古資料的發(fā)現(xiàn)與更為科學的研究方法的掌握。

      四 “《天問》興亡史詩”說

      《〈天問〉論箋》是林庚晚年的學術(shù)力作,也是其楚辭研究成果中影響力最為顯著的專著。探究林庚的楚辭研究,必須熟稔其對《天問》的箋注、詮釋。就《天問》文本而論,自東漢王逸以來素稱難解,文義、次序皆為各楚辭學家熱論之點。王逸認為《天問》:“文義不次序。”游國恩也指出:“《天問》之文,若有序而無序。”胡適甚至指出:“《天問》文理不通,見解卑陋,全無文學價值?!绷指齽t認為,《天問》是一部次序井然,以夏、商、周三代為中心的興亡史詩。

      其實,在林庚之前,已有學者從“興亡”角度對《天問》進行相關(guān)闡述。明人黃文煥指出《天問》:“蓋首末共三大段焉。首溯天地之開辟,一也;中臚夏、商、周之治亂,二也;末乃歸于楚國之事……三也。布陣至大,布勢至順?!贝苏f認識到了《天問》明晰的結(jié)構(gòu)層次,看到了《天問》對夏、商、周三代興亡的描繪。其后,林云銘、蔣驥皆補充其說。林云銘言:“茲細味其立言之意,以三代之興亡作骨。其所以興,在賢臣;所以亡,在惑婦?!笔Y驥言:“其意念所結(jié),每于國運興廢,賢才去留,讒臣女戎之構(gòu)禍,感激徘徊,太息而不能自已?!贝硕f均著眼《天問》之“興亡”進行論述,豐富了黃文煥的觀點。然前人所論多只言片語,論證不夠充分。林庚在此基礎(chǔ)上,通過對《天問》每一字、詞、句的箋注,以及對《天問》結(jié)構(gòu)的梳理,從而對《天問》的“興亡感”進行了更為深入的闡發(fā)。他闡述道:

      《天問》的興亡史是以夏、商、周三代為中心的,這三代歷史的發(fā)問占了整整一百句,超過全詩一半以上的篇幅,它的興亡感也就是全詩主題的焦點。

      林庚將《天問》定位為“興亡史詩”,破譯了《天問》的主旨,肯定了《天問》的文學價值及歷史文獻價值。其論《天問》為“興亡史詩”,雖無專門文章進行闡述,但“興亡”之解貫穿于其對《天問》之注、譯、論之中。細究林庚之“《天問》興亡史詩”論,有三點值得注意。

      其一,對《天問》“帝”字的新解。林庚通過將《天問》《離騷》《詩經(jīng)》中的“帝”字進行排列對照,結(jié)合《天問》中關(guān)于“人君”的全部用法,否定王逸將“帝”或釋為天帝、或釋為圣君(如堯湯)、或釋為昏君(如桀紂),指出《天問》中的“帝”字應統(tǒng)一釋為“擁有主宰人間興衰力量”的天帝、上帝。林庚此解釋,是其梳理《天問》中相關(guān)歷史次序的重要一步,也是解釋歷代興衰的重要一環(huán)。

      其二,對《天問》所涉?zhèn)髡f進行新的整理。人王化使原始的神話故事被改造,而林庚認為,“《天問》基本上卻是根據(jù)楚人所保存下來的較原始的故事傳說以發(fā)問?!痹诹指磥恚短靻枴分械纳裨捘藢儆凇胺荷裾摗钡南到y(tǒng)。由此出發(fā),林庚初步勾勒了由禹至啟、由舜至后羿以及啟、羿相爭的歷史輪廓。這打破了傳統(tǒng)的堯舜禹固有的說法,理清了《天問》中涉及的傳說與正統(tǒng)傳說的區(qū)別,是林庚破譯《天問》為“興亡史詩”的關(guān)鍵。

      其三,對《天問》次序進行新的梳理。林庚認為《天問》并非如前人所言零亂無序,雖存在錯簡,但只四處,無須太多校訂即可劃分為有秩序的八段?,F(xiàn)用表格將林庚的整理結(jié)果表示如下:

      表3.1 林庚《天問》段落劃分表

      林庚將《天問》歸納為問天體之事、問大地之物、問人間歷史,并依序概括出了上古時期夏、商、周的興衰史,次序緊湊,邏輯連接緊密,讓人耳目一新?!啊短靻枴肥且徊颗d亡史詩”的觀點也在這一梳理中更加明晰。

      趙輝認為林庚的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又不夠全面。他結(jié)合屈原所處時代的政治思潮與社會形勢,將《天問》與戰(zhàn)國諸子散文進行作意上的探究、對比,并聯(lián)系楚國貴族的教育,指出《天問》的創(chuàng)作用心在于,“引導學生從天人關(guān)系的角度,對歷史興衰進行探討,明白楚國怎樣才能興盛,怎樣就會衰敗。”此說從創(chuàng)作動機的角度豐富了林庚的觀點。另有學者董楚平指出,“從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古老敘事民歌里,可以發(fā)現(xiàn)《天問》的藝術(shù)血統(tǒng)。苗族、白族、彝族至今仍有多部史詩流傳于世,采取問答形式。它們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與《天問》有相似之處。”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林庚所提出的——“《天問》是反映南方民族活動的詩歌,是以夏楚等南方民族為中心的興亡史詩”這一觀點的可信度。

      此外,林庚在對《天問》為“興亡史詩”進行詮解的過程中,蘊含著屈原“受命于天”與“人定勝天”相統(tǒng)一的思想,這也是值得探究的。

      關(guān)于《天問》“天命觀”,含尊天與疑天兩派。王逸言“天尊不可問”,即認為屈原尊天。與之相反,李陳玉在《楚辭箋注》中認為“天道多不可解”。后人多從此疑天說。但在林庚看來,屈原既不單純尊天,也不疑天。他解讀出屈原只是對天保有“敬畏”之心,但對于“人”,屈原持肯定、樂觀的態(tài)度。如林庚在《〈天問〉尾章“薄暮雷電歸何憂”以下十句》一文中,既肯定了“天帝”對楚國君主選擇的重要作用,又指出像子文這樣的賢臣可以助君主成就一番事業(yè),從而暗指屈原以子文之事終篇,含有自比之意、向往之情。又如在《〈天問〉中有關(guān)秦民族的歷史傳說》一文中,林庚指出“使秦民族在一度銷聲匿跡于無后的情況下又重新振作起來”,是“非子”這一非神話性的“普通人”,從而肯定了“人”在歷史興亡中的作用。故而,竊以為林庚認可《天問》中所涉歷史興亡,是一種“天與人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林庚將《天問》中所有“帝”字均釋為“天帝”,或忽略了“帝”字的多義性。但林庚對《天問》結(jié)構(gòu)的梳理、內(nèi)容的把握、主旨的詮釋,新義迭現(xiàn),不可否認林庚解讀《天問》主旨為“興亡史詩”的創(chuàng)新所在。

      結(jié)語

      林庚以《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問〉論箋》二著,構(gòu)建了其楚辭研究的獨家坐標系,回答了關(guān)于楚辭體裁、屈原生平、《天問》結(jié)構(gòu)與主旨等楚辭學重點問題。不論是楚辭詩體淵源的考辨、楚辭“兮”字的考究、屈原生平的考證,還是《天問》主旨的破譯,林庚注重會通其創(chuàng)作的詩心,著眼楚辭文本,新義頻現(xiàn),創(chuàng)見迭出。創(chuàng)見中凝聚著詩人型學者林庚獨特的審美趣味與思維習慣,凝聚著林庚敢破敢立、大膽假設(shè)的探究精神,呈現(xiàn)出其以楚辭本體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不囿于已有思維、不困于已有觀點的楚辭研究態(tài)度,展示出了其特有的楚辭研究價值。

      猜你喜歡
      林庚天問楚辭
      “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前傳”
      軍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 08:49:20
      無題
      詩潮(2021年6期)2021-06-28 01:00:01
      《楚辭·九章·惜往日》校讀一則
      “天問一號”的絕招
      新民周刊(2020年28期)2020-08-06 14:50:32
      尋找水源
      故事大王(2020年8期)2020-08-04 16:55:33
      屈原和楚辭
      《讀屈原〈天問〉之一》
      中華詩詞(2019年6期)2019-11-25 01:46:02
      秋夜讀《楚辭》
      中學語文(2019年7期)2019-03-27 01:21:40
      屈原詩·天問
      文藝論壇(2017年6期)2017-04-24 07:04:38
      林庚:什么是詩
      做人與處世(2016年6期)2016-04-20 06:02:26
      凯里市| 灵璧县| 广平县| 连江县| 文山县| 饶阳县| 普兰店市| 巴林右旗| 中阳县| 桦南县| 长乐市| 社旗县| 上高县| 淮南市| 灌南县| 杨浦区| 如皋市| 巨鹿县| 大荔县| 宣汉县| 郑州市| 城口县| 岳西县| 邢台市| 龙口市| 乌鲁木齐市| 珠海市| 鹿邑县| 长葛市| 枞阳县| 正阳县| 南雄市| 鹤庆县| 常州市| 合作市| 天长市| 谢通门县| 定远县| 芜湖县| 长寿区|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