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斌娬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多家思想都涉及“道”??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笨鬃拥摹暗馈笔且环N規(guī)律性的存在。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闭J為“道”是萬物生發(fā)的根本。莊子作為道家之集大成者,繼承了老子之“道”的形上依據(jù)。莊子說:“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蓄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于天矣?!背尚⑹?,“此之真力,是道一本”。莊子又說:“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庇纱丝芍f子認為“道”是萬物之本,決定著萬事萬物的存有和發(fā)展。
莊子的“道”是全面的,他說:“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所謂“天道”,是指宇宙間萬事萬物自然存在的內在規(guī)律和固有之理,如《秋水》中所云:“知道者必達于理?!彼^“人道”則是指社會人倫中所遵循的內在規(guī)律,如“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可見,莊子的“道”包含著社會運轉規(guī)律與人們日常道德行為規(guī)范之意蘊。不論是“天道”還是“人道”從生命本根出發(fā),其平等意蘊體現(xiàn)在“自本自根”“于大不終,于小不遺”“道無終始”三個方面。
老子之“道”是虛無的絕對存有,具有創(chuàng)生萬物的特性。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這里,莊子明確指出“道”是萬事萬物的根源,是先天地生,并且是自古固存的。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說,莊子的“道”是天地萬物生發(fā)的總原理,所以“道”具有“自本自根”的特點,是沒有終始的永存。天地萬物都是依“道”而生生不已的。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論,認為“道”是無形無狀的,是真實存有卻又說不清道不明的萬物本根。他認為,世間的萬物種類繁多,各自依循“道”的規(guī)律生發(fā),各自遵循著各自的本性。萬物這種對自然本性的遵循是無心的,渾然天成地保持自己的本真,并且始終不違于“道”。相反,如果萬物能對這種自然本性有所感知,那就是對本真的違背了。在莊子看來,萬物都有自己的本原,都有自身運行的規(guī)律,而這種規(guī)律也是“道”的體現(xiàn)。
在莊子看來,“自本自根”的“道”是構成萬事萬物的基本元素,是具有絕對性和唯一性的。莊子之“道”所具備的這種絕對性體現(xiàn)在其構成萬物的無條件性上,這種無條件性正是“自本自根”的前提?!暗馈辈皇芷渌魏我蛩氐闹萍s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其本身卻又不依賴于任何一種實體而存在,是虛空、無條件的存在的一種真實存有。
莊子哲學中這種“道”的無條件性說明,既是生命的根據(jù),也是生命的展開,其實質是每一個生命的存在本身。莊子的“道”是與生命本身的生存語境密不可分的,是通過生命的生死往復而建構出的一種場域。在莊子思想中,“道”是矛盾的,是既絕對又相對的。從不同視角體察“道”,既具有無限性,又具有有限性。它沒有任何實在的、具體的限定性,不同于世間任何一種事物,但又不離于世間任何一種事物。所以,在莊子思想中,“道”是與萬事萬物相互融通的。莊子說:“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知道之數(shù)也。”《莊子》中,“道”不再像《道德經》中那樣,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而遙不可及。在《莊子》中,“道”被下放到每個生命個體之中,變得近在咫尺,每一個具體事物,每一草,每一木,甚至每一粒塵埃都是“道”的體現(xiàn),因此,莊子的“道”隨物而就。
莊子說:“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對于莊子來說,“道”的境界是生命所應該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之個體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莊子認為,生命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xiàn)與“道”合一,從而逐步達到“以通乎物之所造”“浮游乎萬物之祖”“吾游心于物之初”的境界。
“道”生養(yǎng)萬物,給了萬物內在相同的存活條件,也給了萬物外在同樣的生存環(huán)境。因此,從“道”的層面來看待世界,世間萬物是沒有本質區(qū)別的,也正因萬物構成基本元素的同一性,才能從根源處消除人們對萬事萬物已有的成見,從而消除物我之間的隔閡,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絕對的平等。如若生命個體真正做到與“道”合一,即可達“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自由之境,實現(xiàn)“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至真至善之境界。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道”的產物,而每一種事物均有自身的特點,存在著各種差異,這說明萬事萬物在形成的過程中存在著體“道”程度的差別。所以,每一個具體事物又都是有自身局限性的,用莊子的概念來定義這種“道”的差別便是“有待”。而莊子之“道”是具有無限性的,是“無待”的。故萬物在世間生長的過程應該消除這種約束自身的“有待”,向“道”的“無待”無限趨近。從萬物的“有待”反觀“無待”之“道”,也能說明在莊子的思想世界中,“道”是至上的,具有主宰性、絕對性。
“道”是莊子哲學中的生命之本,因為萬物皆有“道”且皆源于“道”,所以從“道”的本源性上來看,萬物都是平等的。萬物之所以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是因為萬物所屬的種類不同,而使其具有不同的性質?!暗馈迸c世間萬物共沉浮,所以莊子才有“齊物”之觀點,認為“道”就是物之內在,物就是“道”之表象。莊子在《養(yǎng)生主》中用野雞來舉例,說明生命對自由、自然的向往。他說,野雞在水澤中踱步,可能需要向前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物,向前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然而即使這么辛苦,它也不愿意被養(yǎng)在籠子里。這就是野雞所遵循的“道”的自然。在生命的視域下,“道”是莊子平等思想的本根,是生命之本源,是永恒的生命追求。
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薄暗馈贝嬖谟谑篱g萬物之中,存在于宇宙的每個角落,具有普遍性。對于萬物來說,“道”是均等的、無差別的且始終如一的絕對存在?!胺蛭锸|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弊鳛槿f物之本的“道”,亦是人之本。人是因“道”而生,最后又復歸于“道”,人的整個生命歷程就是一個順應“道”的自然發(fā)展過程。這是老子以“道”為根基的生命觀,也是被莊子所繼承的生命觀。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道:“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薄墩f文解字》中說:“封,爵諸侯之土也?!币簿褪钦f“封”指的是界限。莊子說:“道未始有封?!币簿褪钦f“道”是沒有界限的。莊子認為“道”具有均等性和無差別性。他認為,事物都有正確的一面,都有值得認可的一面,所以他可以列舉草莖和庭柱,可以列舉各種千奇百怪的事物來說明“道通為一”這一特點。莊子的“道通為一”,說明在“道”是公允的同時,也能說明“道”的普遍存在。這種普遍存在性決定了“道”是絕對的同一,“道”的無差別性正是其絕對抽象性的反映?!暗馈彪m然無差別的含藏于萬物之中,但卻不以事物的外在形態(tài)而展現(xiàn),而是蘊藏于事物的內在本性之中。所以“道”是沒有任何具體內容的純粹的抽象,是無差別、無界限、無固定性的存有。
莊子之“道”是無處不在的。“道”體現(xiàn)在個體生命中,是個體的生命之道,貫穿于任何一個生命的始終,甚至潛行于構成生命的每一個細胞中。生命的價值和追求皆因“道”而得以體現(xiàn),同時,“道”也因生命而崇高。《知北游》中東郭先生向莊子請教“道”的所在之處。莊子告訴東郭先生,“道”是無處不在的?!暗馈痹谔镞吚?、稻穗里,在墻頭的磚瓦中,甚至在動物的排泄物里。莊子認為,“道”并不僅僅存在于某一具體事物之中,如存在于螻蟻之中、稊稗之中、瓦甓之中,甚至屎溺之中?!暗馈庇趾w一切,從大到小,由尊到卑,是不可想象、不可理喻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萬事萬物生存發(fā)展更是離不開“道”。莊子正是用這種細小入微的例子,來向我們說明“道”的“于大不終,于小不遺”,這說明莊子之“道”具有普遍存在性?!暗馈钡倪@種普遍存在性使世間萬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證明了“道”“無乎逃物”的生命平等性?!暗馈敝降刃裕从凇暗馈焙赜谌f物之中的無差別之境,體現(xiàn)在“道”潛行于萬物之中卻又與“道”和諧共存的虛無境域中,所以莊子強調,“道者為之公”。從生命的視域來考察莊子的“道”,他認為站在“道”的高度所得到的對萬物的認識是大成的,是剔除了個體本身對任一具體事物的小成之見的。“道”正是因為這種細致入微才使其隱而不顯,而單純的對單一事物的判斷都會成為“道”體虧損的原因。莊子生命視域下的“道”正是超越了種種小成,沒有是非、愛憎,沒有分別與界限的無差別的絕對平等。
莊子之“道”除了具有本根性和普遍性之外,還有永恒無窮的特性。他說:“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 ,時不可止。”同樣的,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边@里所說的“一”就是“道”,是一切事物不可或缺的要素。即便是天地消亡了,“道”也不會消失。任繼愈先生在《中國哲學發(fā)展史(先秦)》中說:“所謂道,就是指天地、陰陽的共性,這個共性不是別的東西,而是陰陽之氣?!鼻f子的“氣”是永恒存在的。他說:“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鼻f子認為“道”是“自古以固存”的。說明在莊子看來,“道”是永恒存在的,“道”是沒有終始、沒有生死、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永恒存在?!洞笞趲煛防锴f子對“道”的描述是,“道”是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的。在他看來,“道”只有通過理性的直覺認知才能體認“道”。莊子所說“以無知知者”,就是說在超越外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用理性的方法去體認“道”的存有,去體悟“道”所具有的永久性和無限性。
莊子的“道”是生命運轉的法則。順“道”而行,才會無往不利,無事不成。作為生命本源的“道”引導著萬事萬物的起止和興衰。世間事物總在不息的循環(huán)往復中,因此“道”也是沒有始終的。莊子的“道無終始”,討論的是“道”的恒常性,這種恒常性是通過莊子對“有無”問題的探討來展現(xiàn)的。莊子的“道”非“有”非“無”,但又亦“有”亦“無”的一種“無待”。莊子的“有”和“無”所共同體現(xiàn)的就是完整的“道”,“有”是“無”的積累,“有”以“無”為根本。莊子形容“有”與“無”的關系問題時指出,“無”是虛空沒有行跡的,千變萬化沒有定律,無所謂死也無所謂生,能與天地共存,能與神明交往,飄忽于來去之間,萬物都囊括其中。莊子的“道”往來于有形與無形之中,因此是超越了“有”和“無”的。“道”是永恒無窮的。關于無窮之“道”,莊子在《大宗師》里這樣描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薄暗馈钡钠鹗际菑拇嬖诘摹笆肌遍_始不斷往前追根溯源,從而沒有一個真正的“始”,也就是說“道”在時間上是沒有開端的。生命的循環(huán)往復都是“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窮無盡,因此“道”也沒有真正的結束,在時間上“道”也是沒有終點的。正是由于“道”的無始無終,才體現(xiàn)了“道”的平等性。在生命的視域下,“道”成為生命平等的形上依據(jù)。
“道”是莊子思想的理論根基,莊子認為世間萬物皆因“道”而生,由“道”而成,“道”給予萬物的是同樣的內在因素和同樣的外在環(huán)境。因此,從“道”的層面來看待世間萬物,能消除主體對萬物已有的認知成見,從而消除物我關系的差別對待,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暗馈睙o差別的含藏于萬物之中,是沒有任何具體內容,又無差別、無界限的純粹的抽象。“道”隱而不顯又普遍存在。莊子生命視域下的“道”“無乎逃物”,超越了種種小成,實現(xiàn)了沒有分別與界限的無差別的絕對平等。莊子的“道”是萬物起止和興衰的總規(guī)律,世間的事物總在不息的循環(huán)往復中,作為宇宙之本的“道”沒有始終。世間萬物,以“道”觀之,生命才能真正實現(xiàn)平等。莊子生命平等思想的意義在于他對個體人格的捍衛(wèi)和對個體價值的尊重。生命視域下的莊子平等思想是對日益世俗化、物欲化世界觀的一種凈化和升華,關系到每個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