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君良
在美國音樂影片《樂府春秋》(CarnegieHall)中,有位女演員演唱“鈴之歌”(德里布歌劇《拉克美》第二幕拉克美詠嘆調(diào)),那輕巧、清脆的歌聲,閃爍奪目,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令人難忘。她就是20世紀(jì)著名的法國花腔女高音麗莉·龐絲(LilyPons),被譽為“法國夜鶯”。
1898年4月12日,麗莉·龐絲出生于法國戛納附近的德拉吉尼昂(Draguignan),早年進(jìn)入巴黎音樂學(xué)院學(xué)鋼琴,15歲時獲得首獎。“一戰(zhàn)”期間,她曾在酒店為士兵們彈琴歌唱。
1925年在巴黎,麗莉·龐跟隨西班牙聲樂導(dǎo)師德戈洛斯蒂亞加(A.deGorostiaga)正式學(xué)聲樂,后在紐約跟澤皮利(A.Zeppilli)學(xué)唱。麗莉·龐絲于1927年11月25日在法國米盧斯首次登臺飾唱歌劇,在哈恩(R.Hahn)指揮下,主演拉克美。隨后3年中,她在法國各地巡回演出飾唱過不少歌劇,如威爾第的《弄臣》、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理發(fā)師》、奧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莫扎特的《魔笛》、洪佩爾丁克的《漢澤爾與格蕾泰爾》、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和古諾的《費勒蒙與博西斯》(PhilemonetBaucis)等??墒?,她仍然是默默無聞,鮮為人知。她曾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試唱,但未被錄取。
1930年10月15日,麗莉·龐絲與出版商人梅斯里茲(A.Mesritz)結(jié)婚,三年后以離婚告終。
意大利戲劇性男高音澤納泰洛(G.Zenatello)慧眼獨具,認(rèn)為麗莉·龐絲是可塑之才,特意向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總經(jīng)理加蒂-卡薩扎(Gatti-Casazza)推薦了她。在總經(jīng)理和指揮大師賽拉芬(T.Serafin)審聽之下,她唱了露契婭詠嘆調(diào)“那柔和的聲音”“鈴之歌”和吉爾達(dá)詠嘆調(diào)“可愛的名字”。結(jié)果,她成功了。
在24小時內(nèi),麗莉·龐絲簽了三份合約,一份是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合約(5年),一份是音樂會演唱合約(2年),一份是勝利唱片公司錄音合約(3年)。麗莉·龐絲在業(yè)界大放異彩之時,正是加利-庫爾奇(A.Galli-Curci)退休之際。
麗莉·龐絲在大都會歌劇院登臺近30年之久,從1931年到1960年在10個角色中出演了300場次。她最頻繁的演出是露契婭(93場演出)、拉克美(50場演出)、吉爾達(dá)(49場演出)、羅西娜(33場演出)等。
1938年6月2日,麗莉·龐絲二婚,丈夫是美國著名指揮家科斯特拉涅茨(A.Kostelanetz)。他倆在音樂上成為最佳搭檔,除大都會歌劇院外,她的演出幾乎全由丈夫指揮。1940年,麗莉·龐絲加入美國籍。
“二戰(zhàn)”期間,在丈夫率領(lǐng)下,麗莉·龐絲十分熱情地參與勞軍演出活動。1944年,她赴北非、意大利、中東、波斯灣、印度和緬甸等軍事基地進(jìn)行表演。翌年繼續(xù)巡演,穿越中國、比利時、法國和德國等地。她在巴黎歌劇院外為法國解放高唱《馬賽曲》,在場的千千萬萬民眾含淚歡呼。
1958年,麗莉·龐絲維持20年的婚姻又一次以離婚收場。
1962年,美國沃思堡歌劇院,麗莉·龐絲最后一場歌劇演出是與時年才21歲的多明戈合作,她飾唱露契婭,多明戈飾唱埃德加爾多。1964年退休后,麗莉·龐絲在得克薩斯州達(dá)拉斯棕櫚泉安度晚年。
1972年5月31日,林肯中心逍遙音樂會,在前夫科斯特拉涅茨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伴奏下,74歲高齡的麗莉·龐絲成功地舉行了一場晚年的獨唱會。
1976年1月13日,麗莉·龐絲在達(dá)拉斯醫(yī)院因胰腺癌去世,享年78歲。
麗莉·龐絲在1935年至1937年期間,拍了四部影片:《夢太多了》(IDreamTooMuch,1935年),《亨利·方達(dá)》(HenryFonda,1935年),《來自巴黎的那個女孩》(TheGirlFromParis,1936年)和《創(chuàng)下新高》(HittingaNewHigh,1937年)。她還在1947年音樂影片《樂府春秋》中演唱。
麗莉·龐絲錄有大量的78rpm唱片,不過已絕版,CD也不多見。我手頭的這款索尼唱片(SONY)采用20bit錄音技術(shù)重制的《麗莉·龐絲——首席花腔女高音》(SONYMH2K60655),音樂重放的音效很棒,極為珍貴。這兩張CD收入了麗莉·龐絲20世紀(jì)40年代灌錄的著名曲目,也是78rpm時期最受歡迎的歌曲。21首歌劇詠嘆調(diào)都是傳統(tǒng)花腔女高音中最難唱與最富于技巧性的經(jīng)典作品,也是她最拿手的保留曲目。如多尼采蒂《軍中女郎》中的“團隊之歌”和“離別之歌”、《拉美莫爾的露契婭》中的“我聽到了他那柔美的聲音”、《夏莫尼的琳達(dá)》中的“我心靈中的光芒”,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薩特闊》中的“印度之歌”、《金雞》中的“太陽頌”,梅耶貝爾《迪諾拉》中的“影子之歌”,威爾第《弄臣》中的“可愛的名字”、《茶花女》中的“在我狂歡的日子里”,古諾《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圓舞曲“在這醉人的夢境之中”、奧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中的木偶之歌“林蔭小路中的小鳥”等。
另外13首是藝術(shù)歌曲,即格什溫的《夏日》、阿里亞比耶夫的《夜鶯》、約翰·施特勞斯的《蝙蝠幻想曲》(拉·福奇改編)、福雷的《伊斯帕罕的玫瑰》、杜帕的《遨游》、德彪西的《月光》《木偶》、馬蒂尼的《愛情的喜悅》、畢肖普的《可愛的家》等。
她的演唱用聲不多,松弛自如,注重音調(diào)的優(yōu)美、音色的華麗、分句的完整以及吐字的清晰,是典型的BelCanto。
CBS發(fā)行的《麗莉·龐絲獨唱會》(CD45694)也很珍貴。片中收入的6首歌劇詠嘆調(diào),都是傳統(tǒng)花腔女高音中最難唱且最富于技巧性的經(jīng)典作品,也是麗莉·龐絲的音樂會曲目。如“鈴之歌”、《弄臣》中的吉爾達(dá)詠嘆調(diào)“每逢那節(jié)期來到”、《清教徒》中埃爾維拉詠嘆調(diào)“我是一個愉快的少女”、《塞維利亞理發(fā)師》中羅西娜詠嘆調(diào)“我剛才聽見一點聲息”、《迷娘》中費琳娜詠嘆調(diào)“我是蒂塔妮亞”、《迪諾拉》中的迪諾拉詠嘆調(diào)“影子之歌”等。在這些難度極高的花腔曲目中,她充分發(fā)揮出非凡的歌唱才華與驚人的花腔技巧,不論是高音區(qū)連續(xù)的跳躍頓音或琶音式的曲調(diào)進(jìn)行,還是快速的音階式級進(jìn)的華彩性旋律進(jìn)行,麗莉·龐絲唱來都輕松自然,綽綽有余。
另外6首藝術(shù)歌曲,即福雷的《夢后》、龐塞的《小星星》、拉赫瑪尼諾夫的《別唱吧,美人!》、巴歇萊(A.Bachelet)的《可愛的夜》、約翰·施特勞斯的《藍(lán)色多瑙河圓舞曲》等,她的演唱用聲不多,松弛自如,注重音調(diào)的華美、音色的美妙、分句的工整以及吐字的清晰,全然體現(xiàn)出BelCanto中的花腔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