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藥甘松的歷史沿革

      2022-08-15 03:57:50楊祎辰王二歡王繼強黨艷妮孫珍珍劉騰恬馬存德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22年14期
      關鍵詞:敗醬甘松松香

      楊祎辰 王二歡 王繼強 黨艷妮 孫珍珍 安 莉 劉騰恬 馬存德*

      1.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甘松既是藏藥,又為我國傳統(tǒng)中藥材,藥用歷史悠久。外用祛濕消腫,內服則有理氣止痛、開郁醒脾之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1]表明,甘松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調節(jié)血壓等作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yī)療保健意識的增強,甘松藥材的用量逐年增大。但是,甘松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嚴苛,常年以來,藥材供給完全依賴野生資源。因此,甘松的野生資源破壞嚴重,瀕臨滅絕。甘松被列入2019年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基于上述甘松的資源現(xiàn)狀,為更好地明確傳統(tǒng)中藥甘松的來源,規(guī)范甘松藥材的應用,有必要對甘松的名稱、基原、產地、采收、加工、炮制、性味歸經及功效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性考證,為甘松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1 名稱考證

      甘松,又稱甘松香、香松。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以甘松香之名首載此藥[2]。而后,《日華子本草》[3]及李珣的《海藥本草》[4]亦有著錄,《開寶本草》正式收載甘松香為正品[5]。蘇頌《本草圖經》收載甘松香,其曰:“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八月采,作湯浴,令人體香?!盵6]王好古的《湯液本草》[7]《珍珠囊補遺藥性賦》[8]及《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9]均以“甘松”之名收錄該藥材。李時珍對“甘松香”得名解釋為“產于川西松洲,其味甘,故名”[10]。松洲,即今松潘縣,為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轄縣?!侗静莩搜虐胭省酚性疲骸案仕上?,臭味如松,香草也?!盵11]而后,倪朱謨的《本草匯言》[12]、李梃的《醫(yī)學入門》[13]、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14]、汪讱庵的《本草易讀》[15]、張璐的《本經逢源》[16]、吳儀洛的《本草從新》[17]、嚴西亭的《得配本草》[18]、陳其瑞的《本草撮要》[19]、楊時泰的《本草述鉤元》[20]以及徐大椿的《藥性切用》[21]皆收載為“甘松香”。而姚瀾的《本草分經》[22]及黃宮繡的《本草求真》則收載為“甘松”[23]。可見,古代本草中多以“甘松香”之名收載甘松藥材,其中,“甘”即其味甘,“松”即產自川西松洲,“香”則因其芳香之氣。

      趙燏黃的《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24]、黃勞逸的《新中藥》[25]、吳克潛的《藥性辭典》[26]均以“甘松香”之名著錄?!吨袊帉W大辭典》[27]、陳仁山的《藥物出產辨》[28]、張山雷的《本草正義》[29]及《藥性易知》[30]則收載為“甘松”。近現(xiàn)代專著多沿用古代及民國時期本草著作中記載的甘松命名?!跋闼伞笔滓娪凇吨兴幹尽穂31]中,謝宗萬在《中藥材品種論述》[32]中收載甘松香、長匙甘松及云甘松,別名甘松、香松、芽甘松、蝦松及正甘松等。其余本草專著均未有發(fā)現(xiàn)。詳見表1。

      表1 甘松藥材在各時期本草專著中的收錄名及別名

      2 基原考證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1975)在敗醬科下收錄匙葉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C.和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43],如圖2 A所示?!吨袊参镏尽?1986)中收載甘松屬共3種,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區(qū),我國產2種,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分別為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Bat.和匙葉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 Don) DC.[44]?!吨袊叩戎参铩?2005)中記載,甘松屬為單種屬,為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 Don),別名匙葉甘松,產云南西北部、四川、西藏南部及青海東部[45]?!禙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版,2011)將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Bat.刪除,明確指出甘松屬共2種,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區(qū),我國產1種,即N.jatamansi(D. Don) DC.[46],沿用至今。李瑩等[47]學者通過對國內外文獻進行考證以及國內各藏區(qū)實地采樣,觀察并比對甘松原植物形態(tài),最終得出結論,即甘松N.chinensisBat.和匙葉甘松N.jatamansi(D. Don) DC.實為一個種,與現(xiàn)行《藥典》及《Flora of China》保持一致。故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現(xiàn)對古今本草專著中甘松藥材的基原進行系統(tǒng)性考證。

      2.1 古代 《本草拾遺》首次對甘松的植物形態(tài)作出描述“叢生,葉細”,《開寶本草》沿用此說法。《海藥本草》記載甘松“苗細,引蔓而生”,《本草圖經》曰:“叢生,葉細”,《本草乘雅半偈》又有“葉細如茅,引蔓叢生,根極繁密”?!皡采⑷~細”符合今甘松屬植物特征,但“根極繁密”無法與今甘松屬植物主根粗長的特點相對應。此一時期本草著作中所載甘松的原植物形態(tài)描述較少,難以作出準確的判斷。

      吳其浚在《植物實名圖考》中對甘松的植物形態(tài),作出較為詳盡的描述:“高僅五六寸,似初生茆而勁,根大如拇指,長寸余?!鼻宕?寸約為3.2~ 3.5cm,從形態(tài)、株高、根粗來看,符合今甘松屬植物的特征。又記載:“鮮時無香,干乃有臭?!贝颂?,原意應為甘松的根莖部有烈香,然葉子無味,確為今甘松屬植物。而后的古代本草著作在甘松的植物形態(tài)方面未有發(fā)現(xiàn)。《本草便讀》中收錄甘松,附圖如圖1所示與《本草圖經》的文州甘松香相近[48],或為須根系植物,根部特征不明顯。

      A B C

      2.2 民國 趙燏黃[24]對北平市場流通的甘松根部生藥與采自四川的敗醬科NardostachysjatamansiDC.帶根植物標本進行對比,認為二者基原一致。其在《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記載道:“本品為黑褐色乃至紅褐色之帶芽根莖,長3~5 cm,莖0.5~1.5 cm”,即根莖短??;又“根莖之大部分似已截除,僅余根出幼芽及1/3之根部矣,全體似蝦狀而彎曲有之,上戴許多根出葉片,呈暗紅褐色”,即上端有莖、葉殘基,多彎曲;“質頗輕脆,易于破折,破折面不平坦,呈木質狀而疏松”,即質松脆,易折斷;“有芳香性之特臭與苦味”,這與今《藥典》甘松藥材性狀一致。

      黃勞逸的《新中藥》中收錄甘松香,對其來源記載為:“敗醬科Nardostachysjatamansi之地下莖”,對其形態(tài)描述為“表面灰褐色,長三四寸、莖二三分,有副根,莖根屈曲多須根,狀如蝦?!秉S克潛在《藥性辭典》對甘松性狀描述為:“其地下莖如蝦狀,有須,灰褐色,味香。”均與今《藥典》甘松藥材性狀保持一致。

      2.3 近現(xiàn)代 《中藥學》收錄甘松,對其原植物形態(tài)描述為“敗醬科多年生草本,莖高一尺余,葉自根生,平滑,或有刺毛,全緣,花頂生,呈傘形花序”[49],符合甘松屬植物特征?!吨兴幹尽肥珍浀母仕稍参餅閿♂u科Nardostachyschinensis,并作詳述:“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有強烈松節(jié)油樣香氣,高20~35 cm,”典型的敗醬科植物特征;“莖上端略被短毛,靠根處有極少數細線狀棕色葉基”“葉片窄線狀倒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略成葉柄狀,基部稍擴展成鞘,全緣”“花成球狀密傘花序”及“瘦果倒卵形”均為甘松屬植物特征,故可斷定為今甘松N.jatamansi(D. Don) DC.。附圖如圖2 B所示。

      《藥材學》中收載甘松為“敗醬科(Valerianaceae)植物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及其他同屬植物的干燥根莖”,描述為:“葉倒披針形,無柄,全緣,頭鈍圓,基漸尖,葉脈平行”“夏日抽單一直立花莖”“頂端生聚傘花序”及“瘦果”[50],均為甘松屬植物特征。故可斷定為今甘松N.jatamansi(D. Don) DC.。附圖如圖2 C所示。

      A B C

      謝宗萬在《中藥材品種論述》中記載,當時市場流通的甘松藥材的原植物有三,分別為:“甘松香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in、長匙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C.及云甘松(大花甘松香)NardostachysgrandifloraDC.”,并指出前兩者系歷來藥用甘松香之正品,分別作形態(tài)描述。其中,甘松香“葉自地面叢生,葉片倒披針形,頂端鈍圓,基部漸狹,無柄,全緣,葉脈平行,微有柔毛”及“花生于花莖頂端,集為頭狀聚傘花序,瘦果”為甘松屬植物特征。長匙甘松與前者形態(tài)相似,僅葉片有區(qū)別,即“寬為長度的二分之一”,故可斷定此二種為今甘松N.jatamansi(D. Don) DC.。另有云甘松(大花甘松香),即Nardostachysgrandiflora,謝宗萬稱其“主產云南”,亦作藥用?!对颇现兴幹尽肥蛰d甘松,來源為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in及甘松香Nardostachysjatamanii(Wall.) DC. 的根及根莖,“生于海拔3500~4500 m的高山草原地帶,迪慶地區(qū)有分布”[51],并無Nardostachysgrandiflora的記載。

      《全國中草藥匯編》(1975)中收錄甘松為敗醬科甘松屬植物甘松香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及匙葉甘送香N.jatamansi(Wall.) DC.的根及根狀莖?!吨兴幋筠o典》(1977)和《中華本草》(1999)中均收錄甘松為敗醬科植物甘松香NardostachyschinensisBatal.或寬葉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 Don)DC.的根及根莖。上述均與《中國高等植物圖鑒》(1975)保持一致。

      綜上,我國古今本草專著收載的甘松藥材基原基本一致,且只有一種,為敗醬科甘松屬N.jatamansi(D. Don) DC.,《Flora of China》中文名為匙葉甘松,《藥典》稱甘松。

      3 產地變遷

      甘松的產地記載最早見于《本草拾遺》:“出涼州?!睕鲋?,即今甘肅武威。《本草圖經》記載甘松:“出姑臧,今黔、蜀及遼州亦有之?!惫藐埃唇窀拭C省武威市涼州區(qū),黔、蜀分別指貴州、四川。遼州,一說是今山西昔陽,一說是今遼寧遼陽,從地理環(huán)境來看,均非甘松適宜生長之地,故此處存疑?!侗静菥V目》及《得配本草》稱甘松“產于川西松洲”,松洲,即今四川松潘?!侗静菟幤分畬嵉赜^察》對我國甘松的分布區(qū)域描述為:“西北為甘肅及四川之松潘,西南為云、貴及川、滇邊界。”《藥物出產辨》記載甘松:“產四川松潘縣、江油縣、龍安府、茂州等?!薄吨兴幉钠贩N論述》對甘松的產地及分布記載詳盡,甘松香分布于四川西北部松潘草原,阿壩州甘松嶺、黃勝關、章臘營、毛兒蓋、鎮(zhèn)江關、若爾蓋等地,長匙松香分布于四川阿壩州及甘孜州與西藏喜馬拉雅山,云松香產自云南。詳見表2。

      表2 各歷史時期本草著作甘松收錄名及其產地變遷

      綜上,古代本草專著中甘松藥材的產地包括甘肅、四川及貴州,且主產區(qū)由甘肅武威變遷為四川松潘;民國時期本草專著中記載的甘松藥材的產地為:四川、甘肅、云南及貴州,以四川為主產地;而近現(xiàn)代本草專著中記載的甘松藥材主產于四川,甘肅、云南、西藏及青海亦有分布。可以看出,甘松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南部,而甘松藥材的古今產地并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變遷。

      4 采收與加工炮制考證

      關于甘松的采收時間,最早見于《本草圖經》:“八月采,作湯浴,令人體香?!倍庸ず团谥疲瑲v代本草未見記載。《中國藥學大辭典》首次對甘松的采收與加工炮制進行較為詳細的記載,即甘松“四季均有出”,通過“浸水,去土質”進行產地初加工,而后“曬干入藥”。近現(xiàn)代關于甘松的采收與加工炮制記載較多,見于各地區(qū)、地方志書以及炮制規(guī)范等。詳見表3。

      表3 各歷史時期本草著作所載甘松的采收與加工炮制

      5 功效考證

      表4 各歷史時期本草專著所載甘松的性味歸經及功效

      表4(續(xù))

      6 小結

      甘松是一種集藥用價值、生態(tài)價值與經濟價值于一體的高原植物資源。1963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藥典》)首次收載甘松之后,除1985年版,其余歷版《藥典》均有收載?,F(xiàn)行2020年版《藥典》收載其來源為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jatamansiDC.的干燥根及根莖[55-63]??梢姡仕勺鳛樾∽诔S弥兴幉?,在臨床應用中具有很高的價值。本課題組曾深入甘南、阿壩等地區(qū)進行實地調研,發(fā)現(xiàn)甘松的產區(qū)逐漸由四川阿壩地區(qū)向甘肅碌曲縣、青海久治縣變遷,即由近郊向深山轉移,采挖難度大幅增加。這是由于甘松的資源供給完全依賴于野生資源,隨著市場需求量的逐年增加,野生資源嚴重失衡。2000年7月,瑞士紅十字會在西藏拉薩舉辦的“關于保護和開發(fā)處于瀕危野生藏藥藥材資源研討會”上,將甘松列入二級瀕危藥材;到2019年,甘松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因此,甘松的資源現(xiàn)狀值得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通過對傳統(tǒng)中藥甘松進行系統(tǒng)的本草考證,規(guī)范甘松藥材的應用,為甘松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在國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盡早緩解當前甘松面臨的嚴峻的資源現(xiàn)狀。

      猜你喜歡
      敗醬甘松松香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烏梅敗醬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松香色度標準塊
      敗醬本草考證
      赤瓊光蘊碧松香 明代的琥珀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38
      中藥甘松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
      基于總量統(tǒng)計矩法綜合評價不同產地甘松揮發(fā)油成分
      中成藥(2018年9期)2018-10-09 07:18:50
      清熱解毒敗醬花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5:24:20
      甘松和匙葉甘松的比較研究
      可聚合松香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和熱穩(wěn)定性?
      趣味謎語·(每行一味中藥)
      永泰县| 莲花县| 汕头市| 信丰县| 大城县| 息烽县| 阳泉市| 永福县| 江西省| 同德县| 深泽县| 卫辉市| 安多县| 逊克县| 金堂县| 视频| 池州市| 申扎县| 河间市| 铅山县| 临高县| 哈密市| 陈巴尔虎旗| 井研县| 镇坪县| 专栏| 康乐县| 茌平县| 项城市| 石首市| 信阳市| 钟山县| 丁青县| 新建县| 井陉县| 达尔| 甘德县| 普兰县| 江阴市| 文安县|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