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概念內涵、面向與價值歸屬*
      ——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視角

      2022-08-15 00:46:51袁同凱張耀武
      廣西民族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民族團結共同體中華民族

      袁同凱 張耀武

      一、前言

      本文從以下幾個層面歸結出研究聚焦:首先,從思想層面來說,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一是基于我國是多民族國家的國情而言。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礎,民族進步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有力支撐,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進步的意識形態(tài)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國家戰(zhàn)略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站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高度,圍繞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團結進步問題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民族團結進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提出了新時代加強民族團結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為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其次,從實踐層面來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總體上逐步得到重視、推廣、普及,但我們仍然面臨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成效不佳的事實:1.盡管各民族間的經(jīng)濟交往、社會交流更加頻繁,但各族民眾對我國民族的認知仍然較孤立淺顯,甚至很多認知是來源于廣告宣傳,缺乏一種實在的、整體的民族觀,以致于人們的民族觀總是與現(xiàn)實存在較大反差。2.觀念上的認知與現(xiàn)實中的行動有脫節(jié),大多數(shù)人對尊重各民族差異表示認同,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沒有問題則天下太平,一出問題則追究民族劣根性”的現(xiàn)象,這極大傷害了各民族間的感情。3.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在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多。如有學者指出當前以《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為重點的課程講授中僅穿插一些民族團結知識,缺乏相應的民族團結授課教材和課程體系建設,內容陳舊且缺乏民族團結教育內容和教育實踐引導;教師本身對民族理論與政策了解不夠,教學效果差等問題。[1]有學者提出“民族團結教育要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等全方位教育中,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知識要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2]??傮w而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具體的體制機制、認知過程、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等方面仍存在很大改進和提升空間。同時可以看出,當前許多學者在論述區(qū)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時僅聚焦于理論指導、教材和課程的設置、教學形式等要素。

      最后,從研究層面來講,當前的研究面廣、集中,聚焦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如徐欣順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研究文獻的基礎上較為全面地總結了當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研究概念不清、研究理論匱乏、研究內容缺失、研究話語非學術化等問題,這也影響了認知的持續(xù)性與深刻性,因而他提出相關建議,即提煉概念的本土意涵、嘗試理論范式的整合、引入他者視域的對應內容以及實現(xiàn)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將成為未來研究的基本趨勢和著力點。[3]青覺梳理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變遷軌跡,指出當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中存在的教育機制有待完善及優(yōu)化、過程視角的缺失、共同體脆弱等問題,其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宏觀的審視框架。[4]褚遠輝等開展了基于政策、功能、內容、方法、效果、示范校創(chuàng)建和研究特征的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多維視域研究,讓我們對相關研究的現(xiàn)狀、動態(tài)、進展及趨勢也有一定了解。[5]但以上基本上聚焦在概念及其判斷階段,在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過程中,仍需要就其概念生發(fā)到實踐應用過程中的推理及演繹方面做進一步詳細深入的闡釋。

      基于當前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視角,主要專注于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從概念到實踐演繹過程中三個微觀層面具體的深入的剖析和闡釋:1.對本文所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行內涵澄清,進一步明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什么;2.在當前語境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實踐應用中需要把握的基本面向,其中著重深描民族團結進步中“團結”和“進步”的關系問題;3.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演進中的價值歸屬問題。

      二、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概念內涵及其研究視角

      (一)概念內涵:新時代境遇下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2018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強民族團結,基礎在于搞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守衛(wèi)祖國邊疆、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保?]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當包含“團結”和“進步”兩個層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之于民族團結教育而言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是正確的科學決策。團結是基于我國民族因素的考慮,是人心的凝聚;進步則是基于民族、國家在未來發(fā)展的考量,是一種大家都向好的憧憬和希望;團結進步都是有跡可循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最初并沒有將“進步”兩個字包含在內,從知網(wǎng)的檢索結果來看,八十年代開始使用得較多的表述是“發(fā)展民族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其中“進步”并沒有作為一個內容要素包含在民族教育之中,而是作為一種輸出結果來使用。一直到2011年才開始出現(xiàn)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賓語的表述,2016年此概念的使用頻率開始明顯增多,但并沒有對其進行詳細解釋。一些學者也關注到這個細微的差別,并指出這方面研究的欠缺,如徐欣順認為“相較于‘團結’,對‘進步’的研究多處于缺失狀態(tài)”,不過,“就進步教育而言,民族經(jīng)濟學已經(jīng)將‘進步’視作重要的研究內容”。[7]盡管如此,從當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將“進步”與教育進行有益聯(lián)系的研究還不是很多。

      2008 年,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聯(lián)合印發(fā)的《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2012年教育部辦公廳和國家民委辦公廳印發(fā)的《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都未涵蓋“進步”一詞,但都針對民族團結教育明確了主要目標,即“使各族學生思想認識和行為自覺地統(tǒng)一到黨和國家的要求上來,增進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歷史、文化的了解,促進56個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相互交流、繼承和發(fā)揚;增進各族學生對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偉大祖國歷史的認識,增強各族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反對分裂的責任感和自覺性;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及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在社會交往中,具備正確對待和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素質;自覺維護我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關系,促進各民族的共同進步和祖國繁榮昌盛”[8]??梢钥闯?,中央制定的民族團結教育的目標也涵蓋了其內涵和意義,不過該指向的民族團結教育更強調的是意識形態(tài)層面,是出于國家整合、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需要的教育,這也是當前研究視角的主流。

      學界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更多的是強調“團結”,較少涉及到“進步”,但是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這與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水平有極大關系。當前民族“進步”研究主要是強調物質經(jīng)濟上的高速發(fā)展,現(xiàn)有研究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強調“進步”時,多以民族地區(qū)獲得的經(jīng)濟上快速發(fā)展和教育上的趨于平等這些視角切入,試圖說明和展示當前各民族發(fā)展取得的成果,以此來強化各民族的團結及認同感。這里面蘊含著一個假設前提,即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生活的豐富是建立人們自信的基本條件,然而物質生活是否豐盈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并不是“教育”出來的,那么對人們進行“進步”維度的教育又何以可能呢?新時代以來,“進步”之所以逐步納入到教育的話語體系中,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增強各民族對社會進步的理性認知,包括對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物質)和社會文化水平(精神)的理性認知;二是進步是各民族團結的終極追求和目標,是各民族要達成的共識;三是教育本身是先進發(fā)展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境遇下有其更為進步的一面。

      因此簡單來說,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是一種在多民族語境下的旨在凝聚人心、匯聚人力,增強各民族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理性認知,旨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各民族在新時代和未來共同進步、全面發(fā)展的先進教育形式。

      (二)研究視角: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分析概念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研究存在許多研究視角,不同視角分析的結果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哪種視角都是殊途同歸,都構成了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前行發(fā)展的理論基礎。本文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視角切入,首先就要明確它的理論內涵,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的把握要從其產生過程入手。1902年,“中華民族”一詞由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首次提出,而后經(jīng)由顧頡剛、費孝通等學者進行系統(tǒng)闡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費孝通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思想引發(fā)了廣泛討論,對于中華民族是自在的民族實體還是自發(fā)的民族想象共同體的討論進一步激發(fā)了人們對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想象。1987年周維衍第一次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此后學者多延用這個概念內涵,但并未進行明確界定。[9]2014 年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的講話中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又引發(fā)了新一輪討論。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討論和使用達到新一輪高潮,也形成了許多大同小異的概念成果。共同體的提法不僅明確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實體,而且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統(tǒng)一體。

      與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相比,“中華民族共同體”更加凸顯出各民族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屬性,如果說“格局”是一種變化中特定時期的狀態(tài)的話,那么“共同體”則是一種就此定性的事實和結論,是事實上不可否認的穩(wěn)定狀態(tài),而這種“命運共同體”定性的現(xiàn)實基礎正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從這個層面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中國各民族經(jīng)過文化上的融合、經(jīng)濟上的互惠和政治上的協(xié)商,匯聚為‘中華民族’整體”,是中國各民族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文化共同體、經(jīng)濟發(fā)展共同體和政治生活共同體的總和。[10]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不僅強調歷史,還進一步展望未來,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內涵的發(fā)展、深化與教育事業(yè)密不可分,理應作為社會文化境遇中的一個教育子系統(tǒng)來看待,需從教育與社會文化變遷的角度將其放置在國內外環(huán)境變遷的動態(tài)情景中去把握,以理解共同體與人、共同體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與之相應,伴隨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從產生到發(fā)展、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演化歷程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也緊緊的與新時代的變遷相結合,是以人和各民族為主體的工作??梢哉f兩者都是在時間維度上不斷夯實基礎,在空間維度中交互共生,以達致“吐故納新”的新時代產物。因此,緊緊把握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以“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角來分析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可以從三個角度著眼:一是作為共同體的中華民族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起點,這表現(xiàn)為強化民族團結,增強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認同和事實認同;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經(jīng)濟發(fā)展共同體,對于各民族的進步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是進步教育的基礎;三是區(qū)別于外部群體的政治共同體,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具有強化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

      三、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面向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正確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以及推動社會整體共同邁進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自身也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國情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必不可少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支撐部分,因此,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需要依據(jù)我國的基礎教育國情,緊跟時代變化的發(fā)展,應對新時代共同體建設的要求,牢牢把握好以下幾個面向:

      (一)基礎性教育面向

      2019 年9 月27 日,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xiàn)的根本保證。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作為基礎性事業(yè)抓緊抓好。”[11]強調“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作為基礎性事業(yè)抓緊抓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而言,當納入基礎教育體系中來。“基礎教育是奠基工程性質的教育,對國家而言,它奠定國民素質基礎,是國家人力資源大廈的基礎……對個體而言,基礎教育奠定人一生發(fā)展的基礎。”[12]1我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已趨于常態(tài)化,如2018 年教育部辦公廳和國家民委辦公廳頒發(fā)的《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guī)定小學中年級階(三、四年級)進行民族知識啟蒙教育,小學高年級階段(五、六年級)進行民族常識教育,初中階段(七、八年級)進行民族政策常識教育,高中階段(包括普通高級中學十、十一年級和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一、二年級)進行民族理論常識教育,可以說是分階段、有重點地鋪開。然而,當前的民族歷史教育、民族理論教育、民族政策教育、民族文化宣傳等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價值引導,而不是真正發(fā)揮它們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的基礎性質?;A性質的教育應該以事實為準則,而不是價值判斷,然而我們現(xiàn)在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已經(jīng)給人們造成一種似是而非的印象,盡管這些印象存在事實的成分,但已經(jīng)在現(xiàn)有環(huán)境下被扭曲了,如少數(shù)民族不僅在人數(shù)上占少數(shù),甚至在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較為落后。這種說法看似沒有問題,實則在強調一種民族間的差序而不是差異,這種印象在理論上體現(xiàn)出主體民族的優(yōu)越感,但又與現(xiàn)實形成反差,無形中造成民族間的偏見與矛盾。當下存在的一些問題就是這種印象引發(fā)的一系列行為后果和行為的再生后果,最引人深思的是由于媒體的渲染和宣傳,人們頭腦中產生了對少數(shù)民族的刻板印象。這些問題可以說是相關民族志教育在人們頭腦中的扭曲反映。

      事實上,“所有的民族都是不斷有人被其他民族所吸收,同時也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人”,認為經(jīng)濟文化水平較低的民族必然會融合于經(jīng)濟文化較高的民族的看法是片面性的,“因為歷史上確有經(jīng)濟文化水平較高的漢人融合于四周的其他經(jīng)濟文化較低的民族……在看到漢族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成分時,不應忽視漢族也不斷給其他民族輸入新的血液……中華民族這個一體經(jīng)常在發(fā)生混合、交雜的作用,沒有哪一個民族在血統(tǒng)上可說是‘純種’”。[13]22~23各民族在一體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從而相互借鑒、共同進步。然而,我們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卻沒有給人民大眾普及這樣的常識,正如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受到過分保護只是因為它是少數(shù),而不是因為它們的文化本身的絢爛獨特……這種隱含偏見的基礎教育灌輸只會加深人們的偏見。我們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作為指導,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結合民族知識文化,從內容上看已是面面俱到,也覆蓋到各級各類學校,然而問題在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基礎性質不明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基礎性質是事實的而不是價值的,與此同時還要回答的本質問題是作為具有一定民族屬性的國民如何認識自己的民族屬性及民族起源?!懊褡宓谋举|就是一個帶有政治性的社會文化共同體,其特點有三:一是政治性,二是社會性,三是文化性。而在‘中華民族’后加‘共同體’,就凸顯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性、整體性和一體性特征,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一個基礎。所以,只有‘中華民族’這個共同體所組成有機體的各部分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其內部才能呈現(xiàn)出一種相互交融的狀態(tài),成為不可分離的整體。”[14]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只是單純培養(yǎng)良性的民族關系,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基于不同民族屬性的國民關系,增強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不可分割,民族只是每個人身上有限特征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將“民族”放大、抽離出來分析,因為這樣會影響彼此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隨著各民族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更加強烈、交往交流更加頻繁,各民族的民族屬性勢必會逐漸退居到不那么重要的地位,而取而代之的則會是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不因民族屬性而差別化的平等的社會生活參與權。因此在這之前,作為具有基礎性質面向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需要不斷深化這種淡化民族屬性的平等的觀念意識。

      (二)全民化教育面向

      從1994 年開展7 省市民族團結教育試點活動,到1999 年將試點地區(qū)增加到21 個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再到目前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都正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15]240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開展和推進是值得肯定的,但其中不乏有部分地方部門及個人錯誤的認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只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群眾抑或所轄區(qū)域內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事情,而忽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角下各民族群眾全體參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諸多研究指出當前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過于集中在民族聚居地區(qū),主要由民族工作部門與教育工作部門牽頭,僅分布于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行業(yè),這無疑使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僅能在有限的范圍內發(fā)揮作用,因此學者們建議要建立社會各地區(qū)、各部門的協(xié)調機制、優(yōu)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方法(注重社會化、突出生活化、彰顯立體化)。[16]由于問題是針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重點強調、大力推行帶來的不足,因此這些意見措施更多的是強調教育的“覆蓋面”和普及性。筆者認為這種分析問題的視野不夠寬廣,并有簡化問題的嫌疑。

      一是分析沒有從共同體的本質上看到過去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重點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意義,拋開民族地區(qū)本身具有多民族聚居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意味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成了民族不團結不進步的“替罪羊”。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其中必然包括主流群體和非主流群體,然而事實上,占人口少部分且多處于相對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處于弱勢地位的,他們并非是造成不穩(wěn)定、不先進因素的原因,而是被忽視掉的共同體中的非主流群體。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尊重民族差異、包容文化多樣,深化創(chuàng)建活動,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fā)展。”[17]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要在非民族地區(qū)更大力度推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回答的問題不僅是簡單的各民族如何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而且是各個民族之間如何看待彼此的問題。各民族不能正確看待彼此,不能強化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往往容易導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摩擦和沖突上升到民族問題的高度。

      二是分析未能很好的兼顧到深度上的同步推進,形式上的全面普及并不意味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在實質上的進步。雖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逐漸普及開來,但仍未取得良好的成效,從現(xiàn)實層面來看,盡管區(qū)域間各民族的交往互動更加頻繁,但國人對我國民族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孤立的、較為淺顯的層面,譬如人們普遍知道我國是由占人口總數(shù)大多數(shù)的漢族和另外55個少數(shù)民族構成的多民族國家的現(xiàn)實,但對各民族融合發(fā)展的過程缺乏認識,缺乏一種整體的民族觀,以致于看待各個少數(shù)民族時,只看到他們作為特殊群體的他者的存在,看不到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民族演化史,甚至將自己置身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之外。從觀念到行為上的偏頗,都不利于更廣層面的民族團結進步,沒有將自身放到整個民族發(fā)展的動態(tài)史中去就難以全面理解當前的民族關系。2021 年3 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牢記漢族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在促進民族團結方面把工作做細做實,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保?8]也就是說,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推進背后的邏輯不只是簡單地擴大民族團結進步的覆蓋面,而且需要民眾深層次上意識到全球化背景下國內興起的經(jīng)濟社會多邊合作帶來的人口流動更加頻繁、各族人民追求的利益更趨一致的現(xiàn)實狀況,各族人民之間誰也離不開誰,這也就是我們強調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因為各民族有著更加一致的利益追求,所以我們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需要共同協(xié)商的事情趨于更多。

      從這兩個層面來說,當前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覆蓋面”上,它能夠最終發(fā)揮的作用要體現(xiàn)在它的“滲透性”上。正如青覺指出的:“民族團結與國家統(tǒng)一、人民幸福是一體的,促進和維護各民族大團結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也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必須履行的憲法義務。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一項全體國民共同需要、共同參與、共同奮斗的綜合性事業(yè),是‘大眾的’而不是‘小眾的’,是全民的而不是少數(shù)的?!保?9]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是多維的,是“量”與“質”的綜合體。合理把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民化過程中廣度與深度的統(tǒng)一,才可以促使人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視角下在整個社會生活過程中不斷相互認識彼此、思考民族團結進步何以能、何以必要、何以必須,才能真正達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覆蓋,而不是在有限的地區(qū)、有限的部門內形成常態(tài)化教育就可以了。

      (三)協(xié)同性教育面向

      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就要創(chuàng)造民族團結的情緒與能量。從常識看,各民族之間彼此有差異,因而存在阻撓民族抱團的潛在因子,這就使得教育國人“團結”具有現(xiàn)實性,民族團結既是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動關系,又要具有廣泛的民族認同,[20]因此進行團結教育的實質是通過團結教育進一步增強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國家認同感等。然而關于“團結”模塊的內容頗為豐富,關于“進步”模塊的話題卻相對稀疏,畢竟人們感知到的“進步”來自于日常生活的體驗,而不是“拔苗助長”式的教化就能夠實現(xiàn)的,促進某個事物的進步發(fā)展并不能靠一整套教材就能達到,也不能通過總結當前的進步發(fā)展來促進更高層次的進步發(fā)展,那么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的“進步”如何實現(xiàn)呢?事實上,進步有兩層含義:一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對民族團結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教育變化,是針對教育體制和教育內核、內容、形式上的新要求;二是回答如何促進各民族追求共同進步的問題,如何通過團結各民族力量激發(fā)各民族追求、實現(xiàn)共同進步的動力。如何實現(xiàn)進步很大程度依賴于現(xiàn)實條件,如果缺乏進步的現(xiàn)實物質基礎,則進步將沒有靈魂,可謂空中樓閣。與此同時在現(xiàn)有愛國主義、民族理論、政策法規(guī)、民族文化等基礎上增加民族經(jīng)濟的內容是非常必要的。所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只有將團結和進步有益結合才能發(fā)揮最大效用,進而真正做到密切民族關系、增進國家認同、維護祖國統(tǒng)一、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與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教育,最終達致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

      在以上論述中,我們認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包含團結與進步兩個方面,團結是凝聚人心的工作,進步是與時俱進的追求,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闡釋我國民族格局與民族關系的基礎上預示著中華民族已經(jīng)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無論民族間過去有著怎樣的命運糾葛,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個民族都不可能各自安好,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也是從“團結教育”到“團結進步教育”的支撐所在,之所以要團結,亦是進步的需要,有團結而沒有進步,則維系團結的紐帶不可能持續(xù)長久。

      在社會學家涂爾干看來,基于信仰和情感的聯(lián)結促成了機械團結,基于社會分工不同促成的團結為有機團結。在一個龐大的社會體系中,總是包含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的組織或社會,并形成不同的團結方式,維系著社會的良性運轉。以社會團結的視角來看待我國的民族團結,中華民族已然是一個經(jīng)濟、政治、文化聯(lián)合的社會共同體,各民族間不僅有著天然的情感聯(lián)系,在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上也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分工、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此看來,我國的民族團結應該既包含情感型的機械團結,也包含著不同分工帶來的有機團結。當前的團結教育較多關注重視情感性的機械團結,追根溯源式的講授,一說到此類問題都要回到歷史上去才顯底氣。其實不然,團結的本質是認同。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基礎,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木。團結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強化國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和對各民族“相依為命、守望相助”的事實認同,這種情感認同是基于對各民族同胞的友愛之情,這種事實認同是基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現(xiàn)實的理性認識。

      進步是與團結相輔相成的。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當前的“進步”盡管沒有系統(tǒng)論述,但總體表現(xiàn)為內容上肯定當前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社會、政治、制度方面的發(fā)展成果;形式上最為顯著的則是借用互聯(lián)網(wǎng)、融媒體等現(xiàn)代科技作為載體,輔助以各種“幫、講、唱、行”①幫、講、唱、行作為多樣化的傳播形式:幫,幫扶計劃,比如針對少數(shù)民族貧困家庭的教育問題實施“結對子”助學活動;講,組織干部和群眾進行面對面宣講,讓大家談自己對民族團結進步重要性的認識和感受,以及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曾受益于民族團結進步帶來的實例;唱,紅歌唱誦、民族團結進步之歌傳唱、舉辦歌詠比賽等;行,在實際工作與生活中踐行民族團結進步,多表現(xiàn)在日常中各民族之間互幫互助,落實到具體事跡上。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或融媒體等載體對以上進行宣揚報道,以此在更大范圍內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的開展。等多樣化方式傳播,從而凸顯出優(yōu)于以往單純講授式的教育形式。然而這與我們認為的“進步”仍有一定距離,與時俱進的“進步”更應該體現(xiàn)在它的內核上。與科技的發(fā)達、經(jīng)濟的增長、生活的小康等不相適應的是民族間的偏見并沒有隨著物質的豐富而趨于消除,各民族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民族自我意識并未得到真正的覺醒,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團結進步中“進步”所要解決的問題所在。民族的進步是與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并行的,邁入新時代,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絕不是居高臨下的自我優(yōu)越感,更不是高舉“民族主義”旗幟的狹隘民族觀,而是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基礎上的開放、包容心態(tài)。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意味著民族自信的建立,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高度自信,非必須建立在外界的肯定上,是對自我的肯定和信心,而這真正的自信是謙和與包容,而不是毫無緣由的偏見與針鋒相對,因而不會因外界的評價患得患失,這便是民族進步的內核。由此看來,進步教育不只是宣傳我們擁有什么、我們取得了怎樣的進步,最重要的是激發(fā)民族自信心,無論作為獨特的少數(shù)民族的自信心,還是作為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信是生而為人、生而為某一族所帶來的天然自信,當然也依賴于實質性的先進,因而進步教育亦是強調對當前國家、民族進步的認同感,“對社會進步的認同危機必然導致信仰危機,人們的精神支柱也就此趨于崩潰”[21]170。

      以上我們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范疇分別論述了團結與進步的深刻內涵和必要性,但兩者不是割裂開來的,不應厚此薄彼,不應強調團結而忽視進步。進步不僅是教育的進步,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和進步,因而可以說進步是團結教育的動力源泉。當前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該是團結與進步協(xié)同進行的教育,協(xié)同不只是部門間的聯(lián)動,還是包含著團結教育與進步教育雙核運作的系統(tǒng)教育,也只有這樣,中華民族共同體才能夠牢固和長久。

      四、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價值歸屬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推動者,是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的主體,自然而然地,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價值主體理應是各族人民群眾,團結的本質是凝聚人心,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也是人心工程,“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必須在知心、貼心、交心、暖心、順心、得心、聚心方面多下功夫,真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身的力量”[22]。只有各族人民群眾齊心協(xié)力,與共產黨一條心,與國家一條心,始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擼起袖子加油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才能達致期許的價值歸屬。而觀念的導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行動取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民族觀、價值觀是加強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根本要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當強調國家觀念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而不應僅僅是針對某個民族或某些民族。因此,對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我們應當強調的是促進我國各民族的團結、進步和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保?3]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既是國情教育、愛國教育,也是意識形態(tài)教育,本質是獲取民心,在民族團結進步方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各族人民群眾意識到、并且堅信他們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不可分裂的整體這一事實。而“中華民族是天然的命運共同體,包含著政治命運共同體、經(jīng)濟命運共同體、文化命運共同體和情感命運共同體,多民族復合互嵌型的‘命運共同體’彼此交往交流融合”[24],可見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價值歸屬。

      “從價值論維度看,中華民族共同進步之所以能成為各族人民美好的價值訴求,是因為其蘊涵著各民族文化有機交融的共同精神所在,其建構意義是通過促進各民族共同努力而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共進的文化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初努力的目標就是為各族人民生活在和平環(huán)境中而奮斗。這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由民族‘聯(lián)合’到民族‘團結’開展民族革命,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成立了新中國,為各族人民‘完滿’生存創(chuàng)建了環(huán)境基礎?!保?5]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產生有著深厚的民族團結進步底蘊。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結構轉型、經(jīng)濟結構轉軌時期,社會結構由整合型社會向分化型社會轉變,不可否認的是,“社群思潮多樣化、網(wǎng)絡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席卷的當下,民眾之間很難形成共同的目標和行動,加之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差異,不同民族之間的價值觀念就更不容易聚焦”[26],在社會共識出現(xiàn)面臨漸趨坍塌、社群陷于漸趨離散的形勢下,要想將無規(guī)則運動的原子化社會再次凝結為穩(wěn)定的整體,就需要引入全新的社會共識。2022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著力保持平穩(wěn)健康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huán)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huán)境?!保?7]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契合于當前大環(huán)境的一種社會共識,生發(fā)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過程中,是“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評價和認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的總和”[28],是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新的國家認同、政治認同、經(jīng)濟認同、社會認同、文化認同的總和,它不僅是在與外國敵對勢力對抗中產生的,而且是新形勢下各族人民群眾自覺的、共同的利益選擇和集體意識,是新形勢下各民族團結的認同紐帶?!爸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56 個民族在體認‘彼此生存發(fā)展的共性條件與歷史基礎上,秉持共善價值規(guī)范與能動維護意愿的復興凝聚心態(tài)’,在新時代,它是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血緣、地緣與精神基礎”[29],換句話即是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各民族團結的認同紐帶,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進步的和諧基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合乎實際的重要舉措,兩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費孝通先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書中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30]3從自在到自覺,是各民族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意識的過程,也是各民族利益整合和社會共識(意識形態(tài))整合的過程,最終將促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在觀念、行動上顯示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協(xié)同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混亂和無序,達到既定的民族團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識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青覺在總結當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必要性的內外部原因基礎上提出現(xiàn)代化轉型過程中民族共同體的脆弱問題,指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深化路向應在全民屬性、生活屬性和意義屬性上著力,“生活在一個主權共同體中的各族民眾,就如同生長在一個大家庭,自然有義務了解和熟悉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并能夠學會彼此和諧相處,共興家業(yè)、國業(yè)與族業(yè)”[31]。因此,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是一脈相承的社會共識紐帶,有著共同的本質屬性。

      五、結語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民族關系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助推力,是維護我國多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實踐,其內涵的豐富和發(fā)展是我國民族工作、民族關系、民族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演繹。當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從內容到形式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形勢,學術界也在努力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部分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本研究認為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一種在多民族語境下的旨在凝聚人心、匯聚人力,增強各民族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理性認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各民族在新時代共同進步、全面發(fā)展的先進教育形式。本文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分析概念和視角,試圖觸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本質屬性,強調新時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把握基礎性、注重全民化、重視團結與進步的共同推進,并在此基礎上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價值歸屬進行判斷和選擇,走符合本國國情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之路。

      “中華民族共同體”強調民族共情共融共命運,重視民族之間的團結進步,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yè)強有力的理論依托。同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穩(wěn)步推進也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全民范圍內的構建,兩者相互促進、互為保障,共同造就了中華民族各成員對自身的民族認同以及更高層次的國家認同,兩者具有一定的歷史共在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32]。這即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何以相互促進的最精辟的闡釋,兩者均是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繁榮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觸及人類本質屬性的教育,是以各民族為主體的教育事業(yè),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基礎性內容之一,必須納入到基礎教育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歡
      民族團結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民族團結之歌
      草原歌聲(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北廣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中國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靖边县| 平罗县| 阿合奇县| 齐河县| 育儿| 郴州市| 大兴区| 台中市| 含山县| 双流县| 根河市| 内黄县| 大方县| 墨江| 永和县| 海盐县| 垫江县| 基隆市| 长顺县| 尉犁县| 黄骅市| 辽阳县| 青川县| 榆林市| 东丽区| 麦盖提县| 定州市| 红河县| 桐梓县| 贡嘎县| 清原| 武功县| 清涧县| 西宁市| 松江区| 桓台县| 保亭| 正定县| 白水县| 凉城县|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