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生成脈絡

      2022-08-15 00:46:51周建新
      廣西民族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同源神話共同體

      周建新

      “敘事(Narrative)”是許多學科研究中常用的詞匯,一般指對于故事的描述?!皵⑹隆卑J知、記憶、情感、交流、傳承、宣傳等內容和功能。這些內容中的要素怎樣有機組織起來,關系到如何“敘事”,即如何表達敘事者的基本立場和核心觀點,其中包涵著故事的基本邏輯,是一種話語導向,以及話語權力、地位的表現(xiàn),也是一種話語和實踐傳承。如果從敘事的主體觀察,大致可以分為主位敘事和客位敘事兩類。主位敘事即將事情的原委通過主位個體或群體表達出來,是一種主位情感、認識或思想觀念的主動表達和自我展示,是一種自己講述自己故事的方式,而故事背后的邏輯合理性是主位意識深處一種已經內化的認同,是自然情感和認同的表達。客位敘事與主位敘事有所不同,是他者講述他者的故事,即講述者用自己的方式講述別人的故事,其真實性、可信度、站位立場等遠不如主位敘事那樣更容易讓人接受和信服。

      “敘事是一種交流手段、知識形式和認知模式,是自我與世界、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中介?!保?]從交流的視角看,中國各民族之間存在著大量的各種族際關聯(lián)敘事,敘事的內容包含著人世間所有的悲歡離合故事。在這些族際關聯(lián)的敘事中,有一類是關于不同民族源于共同“祖先”的敘事,這種族源關聯(lián)敘事主要表達的是不同民族之間彼此具有共同或相互關聯(lián)的“祖先”,早期主要以神話的形式進行敘事。這類敘事不同于近現(xiàn)代民族志文本敘事,往往屬于文學色彩濃厚的所謂古典口頭敘事?!岸嗝褡逋瓷裨挕蔽膶W性的口頭敘事帶有明顯的虛構色彩,不是所謂“科學性”的民族志文本敘事,但其中表達的精神主旨和思想意識卻值得深入探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尤其是國家社會的不斷演進,虛擬的神話敘事逐漸走進真實的歷史和現(xiàn)實,并最終形成了神話敘事—歷史敘事—現(xiàn)實敘事的線性發(fā)展脈絡。中國各民族族際關聯(lián)敘事從神話走向現(xiàn)實,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脈相承的路徑,其韌性和活力源自各民族水乳交融的情感和共同走過的歷史。

      一、各民族族源關聯(lián)和“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

      “作為一個共同體,需擁有一個能夠解釋他們同宗同源的神話。”[2]31中華民族共同體也不能例外,而“任何宏大敘事都需要具備微觀基礎,民族同源神話恰好可以作為探討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切入點?!保?]

      1996 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紅河谷》上映,電影以中國西藏江孜地區(qū)1904 年爆發(fā)的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歷史事件為主題。電影在開始和結尾使用蒙太奇手法,表現(xiàn)一位藏族老阿媽手搖轉經筒,步履蹣跚地行走在神山之間,并且口中念念有詞:“雪山女神珠穆朗瑪剛生下來的時候,是一個大海中的貝殼,過了很久才長成一個美麗的女神,她有10個雪山姐妹,生下來的孩子中有3個最要好的兄弟,老大叫黃河,老二叫長江,最小的弟弟叫雅魯藏布江?!边@一神話將中國的黃河、長江、雅魯藏布江比作一脈姐妹所生的3個孩子,黃河隱喻著中原地區(qū),長江隱喻著東部沿海地區(qū),雅魯藏布江隱喻著青藏高原,將內地與西藏有機連接為一個整體,也就是在內地各民族與青藏高原各民族之間建立了彼此族源關聯(lián)敘事。筆者最初以為這段開頭和結尾刻意重復的神話敘事是當時的一種政治話語建構,是導演和編劇服務于現(xiàn)實社會的精心設計。

      但是,在偶然讀了亨利·奧爾良的《云南游記——從東京灣到印度》之后發(fā)現(xiàn),這本寫于1895的書中,竟然有著跟電影中藏族老阿媽類似的神話敘事記載?!芭迦诉@樣講述他們的起源……有一男一女生育了九個兒子。兒子們娶了九個媳婦,一個兒子做了西藏的王,另一個做了北京的王。他們要求七個兄弟給自己納貢。兄弟們拒絕了他們的要求,而且想發(fā)動戰(zhàn)爭。母親開始干預了,對他們說:‘我是你們九個人的母親,你們不應該打仗,你們七個兄弟應該給兩個王納貢?!蠹医邮芰四赣H的旨意,從此七個兄弟的后代開始在怒江流域繁衍生息,成為了怒族人,并且向中國政府納貢?!保?]235這種當時怒族以歌唱形式表達的神話敘事,是一種主位敘事的對外展演,是表達自我情感和認知立場的方式,是維護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儀式,既唱給自己也唱給他者。顯然,一個法國殖民者不會在一百多年前刻意去編造這種口頭神話敘事,唯一的解釋只能是他當時真實的現(xiàn)場記錄。

      從電影《紅河谷》到《云南游記——從東京灣到印度》中的相關神話敘事,使得筆者產生了尋找其他類似神話敘事的聯(lián)想。在有意查閱了大量中國各民族族源關聯(lián)敘事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各民族幾乎都有類似的神話或者傳說敘事。例如,彝族的創(chuàng)世長篇敘事史詩《查姆》,在講到人類起源和民族來源時說:洪水消退后,世上只有兄妹倆生存,于是結成夫妻,生下36個小娃娃……成為今天的彝族、哈尼族、漢族的祖先。納西族的長篇敘事史詩《創(chuàng)世紀》,在講到民族形成時說:利恩小伙子和白鶴姑娘結成夫妻后,生了3 個兒子,老大講的是藏語,老二講的是納西族語,老三講的是白族話。同一個母親,生下三個民族的祖先;同一個意思,用三種不同的語言表達。傈僳族的一個神話說,洪水滔天之后,世上只剩下兄妹倆人,后來結成夫妻,生下5 個子女,分別變成了漢族、傈僳族、彝族、獨龍族和怒族。獨龍族《創(chuàng)世紀》神話說:遠古時代,洪水淹沒大地,世上只剩下阿波、阿朋兩兄妹。兄妹倆婚后生下九男九女,分別演變?yōu)闈h族、白族、納西族、藏族、傈僳族、怒族和獨龍族等。苗族《創(chuàng)世神話》中,兄妹成婚,生出苗族、彝族、漢族。[5]佤族“司崗里”的神話,是講包括佤族祖先在內的人類祖先都是從“司崗”(石洞)里出來的。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依次是漢族、拉祜族、傣族,最后是撣族。在莽人《洪水滔天》的傳說中,也有兄妹成婚的故事,并由他們所生的“皮蛋”碎末變出了漢族、傣族、哈尼族、苗族、瑤族和莽人。①莽人現(xiàn)在被歸并入布朗族。參見楊六金:《莽人的過去和現(xiàn)在》,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這種多民族同源敘事,往往是某個地區(qū),幾個相互聯(lián)系緊密的民族,彼此表達他們來自同一個祖先的情感和立場。這些同源民族的認識范圍是有限的,他們的神話敘事一般不涉及超出他們認知范圍的其他民族,因此,一般的多民族同源神話所涉及的民族往往是特定區(qū)域內有限的幾個。這種神話敘事在中國西南地區(qū)廣泛存在,同樣在中國東北、西北地區(qū)也有流傳,例如,東北地區(qū)額爾古納旗鄂倫春族神話說,一對夫婦生活在洞中,生7男1女,后來7個男子變成鄂溫克族、蒙古族等7個民族。[6]243西北地區(qū)維吾爾族中流傳的《天神創(chuàng)世》中,描述女神讓成活的泥巴人分出男女后,讓他們去繁殖各個民族。[7]236當然,由于中國疆域遼闊、幅員廣大,不同地區(qū)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彼此接觸的范圍以及頻率都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受自然地理阻隔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區(qū)域性因素影響較大,因此多民族同源神話在不同地區(qū)產生的數(shù)量也存在著較大差距。據王憲昭“少數(shù)民族多民族同源神話及母題統(tǒng)計數(shù)據表”,我國北方地區(qū)有同源神話9個,其中包括主位敘事者在內,神話內容涉及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滿族、俄羅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等;西北地區(qū)有同源神話10 個,涉及秦、突厥、蒙古族、塔吉克族、漢族和“多民族”“多部落”等;西南地區(qū)有178 個,是同源神話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qū),涉及藏族、漢族、珞巴族、僜人、納西族、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拉祜族、傣族、哈尼族、白族、佤族、普米族、獨龍族、怒族、景頗族、門巴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瑤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阿昌族和其他“多民族”“多支系”等;華南地區(qū)有41個,涉及布依族、苗族、漢族、彝族、藏族、侗族、瑤族、水族、黎族、壯族、毛南族、土家族和其他“多民族”“多支系”等;中東南地區(qū)有35 個,涉及漢族、高山族、苗族、彝族、侗族、黎族、瑤族、壯族、水族、布依族和其他“多民族”“多支系”等。[7]231~307

      通過對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的梳理可以看出,只要是多民族聚居或雜居地區(qū)都有多民族同源的母題神話敘事,而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越高的地區(qū)同源神話敘事越多。由此我們可以肯定,電影《紅河谷》中的神話敘事,絕不是當時中國電影人專門“制造的敘事”或者是“神話的發(fā)明”,而是劇本撰寫者從中國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中挖掘出的一個古老神話而已。“從目前搜集到的我國少數(shù)民族較為典型的1436 篇人類起源神話看,含有多民族同源母題的作品有272 篇(含異文),占到總數(shù)的近18.9%。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7]14

      二、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的兩大類型和基本邏輯

      關于神話大致可以分為口頭神話、文獻神話、文物神話和民俗中的神話四類。[7]17~18而四類神話中有關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口頭神話敘事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從現(xiàn)有的口頭神話資料分析,中國多民族同源敘事可以分為兩大母題類型。一是男女成婚(多為兄妹成婚),然后同一“母親”生養(yǎng)多個兒女,而多個兒女即形成多個民族;二是一個“物”作為源頭產生多個民族,這個“物”有葫蘆、肉團、山洞等等,例如佤族的“司崗里”神話,就是同一個山洞走出了不同的多個民族。

      普列漢諾夫說,“神話是回答為什么和怎么樣這兩個問題的故事。神話是人對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的意識的最初表現(xiàn)?!保?]365那么這種多民族同源族神話為什么要如此敘事,其基本邏輯的起點和落腳點是什么?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人們?yōu)槭裁匆嬤@樣一種帶有普遍性的母題神話?

      從這些多民族同源的神話里,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出所謂“兄妹結婚”可能是相關民族早期社會血緣婚姻形態(tài)的反映;另一方面,這些創(chuàng)世神話將“同一個母親”或“同一個物”所生子女表述為不同民族的祖先,從而形成了一個家庭內部的兄弟姊妹關系,是一種家庭或家族血緣關系的有意建構。這充分說明了各民族自古以來彼此就有許多密切的親緣關系,以及密切的交往或共生的地緣關系,甚至共同的血緣起源關系。這兩種類型,無論是一個母親還是一個物所生的兄弟姐妹,都是以“家”的內部成員結構連接在一起,其中包含著“天下即家”與“家即天下”的早期樸素思想。

      這種多民族同源的神話敘事建構,其基本條件和邏輯應當包含以下幾點:1.相關各民族彼此主觀上具有認知,共同居住在一個有限的地域內,或者居住于相互臨近地域;2.相關民族彼此在實踐中存在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關系,為了形成地域聯(lián)盟關系,他們彼此以源于同一母親的“家庭內部”的兄弟姊妹關系相連接,以顯示彼此的內部聯(lián)盟關系和共同體意識,以及對外的區(qū)隔意識;3.相關民族同時也認識到彼此差異的存在,因此以所謂“民族”彼此進行區(qū)分,具體差異往往按老大、老二、老三等出生先后的順序區(qū)別,或者以語言、生計方式、居住環(huán)境等不同顯示;4.表達彼此和平相處、平等共生的愿望和關系原則,是一種社會秩序結構的描述,是一種主位生存策略表達。以上四點是有機關聯(lián)的整體,是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其中包含著各民族“一脈共生”與“和而不同”的早期思想理念。顯然,各民族同源神話追求的精神內核是家的倫理和秩序,說明各民族很早就認識到了彼此友好共存和利害攸關的重要性,因此多民族同源神話是一種民族生存哲學的正面敘事。

      從區(qū)域文化和社會以及精神領域的各種關系看,多民族同源敘事是以血緣、姻緣、地緣、族緣關系為紐帶構建或想象的社會關系系統(tǒng),是一種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總體兼容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敘事。相關地理區(qū)域內,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差異雖然非常顯著,但是講不同語言、穿不同服飾、拜不同神靈的人們并不被視為是超出家庭共同體范圍的“他者”。語言、服飾、儀式等文化差異都只是象征標志,并不影響同一個幅員廣大的結構體系中各個民族對共同祖先的認同。這些敘事所表現(xiàn)的社會結構是一種多元統(tǒng)一的整合形式,是一種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秩序結構,是區(qū)域空間內地方族群政治、經濟、文化等關系的體現(xiàn)。其主位敘事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在回答不同族群之間如何相處的問題,如何共生的問題,其實質就是生存戰(zhàn)略和策略的問題,這就是多民族同源敘事的基本邏輯。

      “神話中的民族關系是現(xiàn)實民族關系的折射,‘民族兄弟’的敘事方式寄托著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團結進步的美好愿望?!保?]

      關于多民族同源神話的知識生產,其細微的過程我們不得而知,但其產生的社會功能卻是不可忽視。雖然神話表達的是人們觀念中的理想秩序,但在真實的行動中人們必然會付諸社會實踐的過程?!吧裨捠顾枷敕ǖ浠瑥娀赖?,確立一定的處世準則,認可種種禮儀,使社會體制合理化并獲得論證?!保?0]37當神話產生巨大的社會規(guī)范功能時,神話即從虛構走向現(xiàn)實。當神話變?yōu)槊耖g傳說,傳說變?yōu)闅v史故事,社會群體的集體記憶也就自然產生并世代流傳,同時這些集體記憶又進一步強化著源自神話的多民族同源敘事,使得這種建構性神話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敘事結構和主題思想,對未來社會產生持續(xù)而深遠的影響。

      三、從區(qū)域關聯(lián)到整體鏈接:民族—地方—國家的歷史敘事進路

      從空間維度看,中國早期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全部都帶有區(qū)域性特點,表現(xiàn)的往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范圍內一些經常相互往來的民族之間的族源關聯(lián)。這些特定區(qū)域內的地方性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都是從相關民族本位局部的有限的地域范圍視野出發(fā),而且全部來自底層民間社會的口述表達,其帶有政治共同體特征的早期認知只能停留在“家”的結構層面,并未形成中央集權統(tǒng)一的國家話語敘事。因此,從當時相關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地理范圍看,早期多民族同源神話所涉及的民族和地域都是局部的,是前現(xiàn)代國家時期區(qū)域性的族源關聯(lián)敘事。這些敘事一般只涉及有限的若干民族,同時涉及這些民族共同生息的地方或區(qū)域,很少涉及國家層面的政治敘事。這種區(qū)域性的敘事,具體表現(xiàn)為中國西南地區(qū)多民族同源的神話敘事最多,其他地區(qū)相對較少,這與不同地區(qū)各民族人口密度、生計方式、所處地理區(qū)位環(huán)境等關系密切。由于“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保證集體記憶傳承條件是社會交往及群體意識需要提取記憶的延續(xù)性?!保?1]40因此,從時間維度看,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具有代際傳遞的集體記憶特點。早期的神話敘事,在相關民族的集體記憶代際傳遞中,逐漸從口耳相傳進入了有文本記載的信史社會,并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fā)展,在國家社會主導下,中央王朝往往以統(tǒng)一的思想理念將“多民族同源”神話表述為“四海一家”式的國家結構,從而將多民族同源神話納入了國家政治建構的話語框架并進一步強化著相關民族的集體記憶。

      民族同源神話蘊含著民族交往特定的社會記憶和歷史經驗,具有維系民族關系的正向功能以及表達共同體意識的美好愿望。亨利·奧爾良在《云南游記》中還記錄了一段藏族人合唱的內容?!安刈迦?、漢族人和韃靼人,有朝一日可以聚攏嗎?如果會聚攏來,他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如果天下太平,他們可以彼此相聚。如果天下太平,他們可以彼此相聚?!保?]215顯然,至少在一百多年前藏族社會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中國西北地區(qū)更加遙遠的“韃靼人”的存在,并且有意將西南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以“聚攏”的方式連接起來。實際上是將“五湖四?!辈煌瑓^(qū)域的民族連接起來。在這段合唱里,歌詞內容已經走出了同源神話的敘事,而是將真實的區(qū)域性民族與民族關聯(lián)敘事,擴大為跨區(qū)域的民族與民族、地方與地方相互關聯(lián),從而建構起了更加廣大的地域敘事,將單純的民族-民族敘事結構擴展為地方—地方的關聯(lián)結構。這里的“藏族人”代表著青藏高原地區(qū),“漢族人”代表著中原和廣大的東部沿海地區(qū),而“韃靼人”則代表著廣闊的西北地區(qū),從而將三大區(qū)域連接起來具有了中國疆域基本范圍的大視野。因此,當我們以整個近現(xiàn)代國家的領土范圍觀察時,一些局部的與另一些局部的多民族同源敘事開始出現(xiàn)交集,從而逐漸將不同局部的“多民族同源”敘事連接成一個整體,表現(xiàn)出民族—地方—國家逐漸擴大的線性發(fā)展敘事,并最終連接成全局結構成為現(xiàn)代中國的國家敘事。顯然,如果沒有地方多民族同源敘事,沒有各民族主位認同的民間基礎,共同體建構就不可能實現(xiàn),更不可能有整合地方敘事上升為國家敘事的可能。

      雖然“意識和觀念是精神力量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人的行為活動的內在和關鍵因素,人類的各種行為是意識、觀念的外化形式?!保?2]但是,如果我們單純強調意識勝于實踐的活動必然會陷入理念論的窠臼。因此只講多民族同源神話還遠遠不夠,共同體建設必須從虛構走向真實的歷史敘事。事實上,這種理念也早已在歷史進程中付諸實踐。從中國歷史看,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一統(tǒng)”思想已經廣為流傳,這種在政治上追求將不同地域連接為共同體的思想,延續(xù)為“四海一家”的國家建構思想和行動,而其中“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思想源頭與“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關系密切。這就使得多民族同源敘事的神話內容,逐漸轉變?yōu)楦髅褡逭鎸嵉臍v史關聯(lián)敘事,同時這種敘事反過來進一步強化著多民族同源敘事的表達。漢朝記載的王昭君出塞,唐朝記載的文成公主進藏,以及清朝廣為人知的香妃故事等真實的歷史敘事,都是各民族族際關聯(lián)的歷史見證,并且這種族際關聯(lián)逐漸從具體的皇家成員個體聯(lián)姻發(fā)展到廣泛的來自民間底層的姻緣連接,產生了“蒙漢聯(lián)姻”“藏漢聯(lián)姻”“滿蒙一家”“滿漢一家”等等親緣關系敘事。同時來自民間古老傳說的“苗瑤畬同源共祖”等等,已經在分子人類學領域得到科學驗證。而回漢兩個民族之間共同認同的“回爹漢娘”真實歷史敘事,更是家喻戶曉。由此可見,無論是各民族上層精英還是草根社會,真實的“三交”關系自古以來就延綿不斷。因此,各民族地方主位敘事是國家敘事生成的基礎,其內在關聯(lián)與實踐路徑是清晰可辨的,也是各民族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三交”實踐的依據。這些真實的歷史敘事,是多民族同源神話的歷史延續(xù)和社會再造,也是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家庭倫理秩序的社會體現(xiàn),因此為近現(xiàn)代多民族中國的國家敘事奠定了堅實的認同基礎。

      從想象的虛構的神話敘事,到真實的具體的歷史敘事,多民族同源理念在各民族代際間不斷傳遞,這種觀念的再生產意味著意識的不斷加強,并產生出維持這種關系運行和再生產的社會組織與社會行為。正是有了來自各民族內部族源關聯(lián)的主位敘事,當近現(xiàn)代民族國家成為時代發(fā)展大趨勢時,中國的王朝國家在向民族-國家轉變時,便逐漸產生了知識精英概括的“中華民族”國族敘事?!爸腥A民族”概念從無到有,經過歷史的不斷打磨修正豐富和考驗,尤其是在中國近代以來的反侵略戰(zhàn)爭中,中國內部各民族的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啊腥A民族是整個的’一句話,是歷史的事實,更是現(xiàn)在的事實”。[13]顧頡剛先生則在《益世報·邊疆(周刊)》多次撰文指出,“在中國只存在一個‘中華民族’”。[14]文化先賢的高度概括,超越了地方社會的區(qū)域性民族性敘事,上升為近現(xiàn)代中國的國家敘事,這也是當今主權國家治下的“國家主義”建構和鞏固的需要。雖然新的社會實踐和知識生產造就了新的國家敘事,但其源自神話的“多民族同源”敘事與當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主旨是一致的。中國社會的整體連接以及國家社會的整體形成,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歷史脈絡的延續(xù)。正如費孝通所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15]“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四、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實敘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經過70 多年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各族人民的“三交”更加密切。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在中國現(xiàn)代化、城市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人民在國內范圍的大流動進一步加強和加速了共同體內部的“三交”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民族政策從早期的服務于各民族追求政治上文化上的平等,到追求經濟上區(qū)域間的共同富裕,再到全體人民認同上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與時俱進。當下,“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保?6]27~28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課題成為國家發(fā)展建設的必然要求。

      國家發(fā)展建設必然要凝聚人民,而人民如何回應國家的召喚才是成功的關鍵,兩者相輔相成,任何單向的國家建構工程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拔覀儠3T谛聡业摹ㄔ烀褡濉╪ation-building)政策中同時看到一種真實的、群眾性的民族主義熱情?!保?7]109倘若沒有來自人民的“真實的、群眾性的民族主義熱情”,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就是一句空話。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需要關注當下的國家發(fā)展建設的政策措施,也要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的悠久的歷史淵源,而中華民族“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是我們追溯歷史精神源頭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各民族人民參與國家歷史敘事建構的活水源頭。顯然,從中華民族“多民族同源敘事”的神話,經歷各民族千百年的“風雨同舟”,才會有近代以來各民族族源關聯(lián)的民族-國家敘事產生。從虛構的多民族同源神話,到歷史上真實的各民族“三交”事實;從孫中山的“五族共和”,到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到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國家敘事表達,再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國家敘事一脈千年,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奠定了基本框架。這是一個清晰可見的歷史敘事脈絡,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完整的歷史鏈條。沒有神話的思想源頭,沒有歷史上的同甘共苦,就不會有當下的各民族共鑄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本質上看,就是解決中國多民族社會與國家統(tǒng)一相一致的問題,就是處理“多元”與“一體”的國家敘事辯證表達,就是進一步協(xié)調各民族關系使之與當代國家共同體高度一致的問題?!肮餐w實質是基于共同利益與共同訴求而形成的共同關系,是在追求人的自由與人類解放的價值指引下形成的對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的價值關懷”。[18]當下的56 個民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即中華民族大家庭敘事的基礎,沒有各民族的敘事,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敘事,也就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敘事。過去的單一民族敘事和少數(shù)相關民族敘事,已經表現(xiàn)為當下各民族普遍的“三交”態(tài)勢敘事,這是一個事實的描述,也是各民族群眾性實踐的結果?!艾F(xiàn)在一個家庭中有幾個民族的成員,已經司空見慣。”[19]以“三交”為基礎的“民族相對性”認識已經深入人心。今天的中國早已是“漢非漢”“胡非胡”“蠻非蠻”“客非客”,是真實的彼此之間存在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結構。[20]新時代的現(xiàn)實敘事,都是建立在各民族相互認同和協(xié)調行動之上的真實社會實踐?!爸腥A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保?1]“中華民族大家庭”符號“充分彰顯各民族在共同體內的平等地位,既回避了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邏輯沖突,又為二者的整合架起了橋梁。”[22]

      顯然,“大家庭”敘事最早源于中國多民族同源神話,之后逐漸成為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建構的思想源泉,也成為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社會實踐的基本原則,直到新時代成為各民族群眾的行為準則。從古老的多民族同源的地域性“家庭”想象到新時代整體性國家性“中華民族大家庭”意識,千年一脈的共同信仰和綿延實踐,鑄就了今天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和國家疆域。各民族同源匯成的“家”,在歷史進程中逐漸聚合為“中華民族大家庭”,聚合為時代的“國”,從而形成了“家—族—國同構”的社會結構?!霸跉v史積淀作用下,‘家國一體’的制度慣性在心理層面持續(xù)規(guī)約著國民。國民仍基于‘家’想象‘國’,使得中國現(xiàn)代國家構建和中華民族發(fā)展彼此纏繞且凝結共生。將‘國’想象為‘大家庭’,契合中國人傳統(tǒng)的情感認知習慣,賦予了國家合法性的情感根基源,貫通了‘家—族—國’的想象擴展進路?!保?3]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國內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自然形成的認識,并不是他者強加的客位敘事,而是56個民族共同的主位敘事,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部各民族自我立場的表達。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56個民族的主觀感知和客觀歸屬。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存在于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光輝歷史和現(xiàn)實實踐中。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24]

      五、結束語

      “多民族同源神話”來自于中華大地生生不息的各族人民,他們對于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這片遼闊土地,有著自我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依托。多民族同源神話以“家”的結構敘事,將中國各民族關系界定為天然的血緣家庭內部成員關系,是一種區(qū)域性的“家庭共同體”結構,體現(xiàn)著早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彼此之間自然樸素的認識和情感。多民族同源神話的精神力量,以及世代延續(xù)的一個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合作實踐,形塑了各族人民千百年來守望相助生死與共的歷史命運。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絕不是當下簡單的政治口號,而是有著久遠的思想源頭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也是各民族大家庭社會實踐的延續(xù)。因此,“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既源于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又是與新時代相適應的。”[12]

      早期多民族同源神話雖然具有想象的建構色彩,但這種建構有其自洽的合理邏輯,并在后世的發(fā)展過程中深刻影響了真實社會結構的形成,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xiàn)實存在,是“民族共同體結構的建構性與建構的結構性這一‘雙重互構’”[3]的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強化與近現(xiàn)代產生的“國家感”意識密不可分,也是國家建設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國家建設不僅要體現(xiàn)在具象的國名、國旗、版圖等等一整套普世的象征符號上,而且要內化在全體國民的意識和行動中,因此當代國家建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同步的重合的一致的?!爸腥A民族大家庭”要“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25]強調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血脈相連、手足相親的主流特征和真實歷史,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奮斗。

      猜你喜歡
      同源神話共同體
      藥食同源
      ——紫 蘇
      兩岸年味連根同源
      華人時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3:36
      愛的共同體
      東方神話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以同源詞看《詩經》的訓釋三則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神話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話謝幕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8:14
      碌曲县| 道孚县| 余庆县| 新蔡县| 重庆市| 宝兴县| 蕉岭县| 定结县| 大港区| 姜堰市| 逊克县| 韩城市| 凤凰县| 图们市| 犍为县| 鸡西市| 闵行区| 田林县| 托克托县| 道真| 乌海市| 漯河市| 昆明市| 漾濞| 烟台市| 崇仁县| 大渡口区| 民权县| 奇台县| 孟州市| 建始县| 东丰县| 纳雍县| 南阳市| 高青县| 台前县| 昔阳县| 安阳县| 崇左市| 合阳县| 化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