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萍
(黑龍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齊齊哈爾分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
由于長期過量使用除草劑及栽培措施的影響,水稻田雜草群落不斷演替,難治雜草增加[1]。我國每年因雜草危害導(dǎo)致的水稻減產(chǎn)保守估計在10%左右[2]。某些除草劑對作物的安全性不高,在不良的除草環(huán)境條件下用藥或不合理用藥會造成藥害,導(dǎo)致生產(chǎn)遭受損失[3]。近年來,除草劑藥害時有發(fā)生,嚴重影響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和農(nóng)民增收[4]。除草劑品種選擇不當、應(yīng)用技術(shù)不合理,也可能成為作物生產(chǎn)甚至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障礙[5]。除草劑用藥量往往取決于土壤條件、環(huán)境條件及雜草與作物的生育狀況等,其中土壤處理除草劑的用量主要取決于土壤有機質(zhì)及黏粒含量、pH 值、含水量等[6]。
氯吡嘧磺隆屬磺酰脲類選擇性內(nèi)吸傳導(dǎo)型除草劑,是一種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抑制劑,能抑制敏感雜草體內(nèi)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等支鏈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使雜草生長受抑。其有效成分能被雜草根部和葉片吸收[7],在植物體內(nèi)傳導(dǎo),可導(dǎo)致雜草停止生長,而后枯死。為了明確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在水稻直播田應(yīng)用對水稻的安全性以及對一年生雜草的防除效果,確定最佳使用時期、劑量及方法,進行了田間小區(qū)藥效試驗。
試驗于2021年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qū)水師營鎮(zhèn)大巴虎村進行。田間地勢平坦,肥力均勻,試驗地土壤為黑土、pH值7.0,水稻品種為延粳30號。水稻栽培方式為直播栽培,人工條播,播種量為225 kg/hm2,播種時間為5月11日。水稻播種后出苗前,田間保持濕潤狀態(tài);出苗后,田間建立3~5 cm水層。田間雜草主要有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狼把草等。
試驗藥劑: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廣東盈輝作物科學(xué)有限公司)。對照藥劑: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劑(江蘇省農(nóng)用激素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試驗共設(shè)7個處理,分別為噴施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 150.0 g/hm2(A)、187.5 g/hm2(B)、225.0 g/hm2(C)、375.0 g/hm2(D)和噴施 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劑 52.5 g/hm2(E)、不施藥空白對照(CK)。各藥劑用量均為制劑用量。4次重復(fù),共24個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21 m2,單排單灌。試驗藥劑采用新加坡利農(nóng)HD400背負式噴霧器噴施,扇形噴頭,噴液量225 L/hm2,施藥時間為6月10日。施藥時,水稻處于三葉期,用藥后保持3~5 cm水層7 d。
施藥后,觀察記錄水稻和雜草對藥劑的反應(yīng),如有藥害發(fā)生,記錄藥害發(fā)生程度、發(fā)生時間。施藥后15 d,調(diào)查雜草的株防效;施藥后30 d,調(diào)查雜草的株防效及鮮重防效。每小區(qū)調(diào)查4點,每點0.25 m2,分別計算每種雜草的株防效或鮮重防效。收獲時,水稻分區(qū)測產(chǎn)。計算公式如下:
株(鮮重)防效(%)=[空白對照區(qū)活草株數(shù)(鮮重)-處理區(qū)殘存雜草株數(shù)(鮮重)]/空白對照區(qū)活草株數(shù)(鮮重)×100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Duncan氏新復(fù)極差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施藥后觀察,各施藥處理對水稻株高、分蘗、結(jié)實等都沒有不良影響,水稻生長發(fā)育均正常,未出現(xiàn)藥害現(xiàn)象。施藥后5 d,雜草出現(xiàn)藥害癥狀,受藥害的雜草葉片褪綠變黃,生長停止;15 d后,受害嚴重的雜草緩慢枯亡。
2.2.1 株防效。藥后15 d,CK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和狼把草等雜草的株數(shù)分別為 29.3、25.5、28.5、31.3株/m2;處理A、B、C、D 對三棱草的株防效分別為88.7%、92.2%、96.6%、97.3%,對野慈姑的株防效分別為85.1%、90.2%、96.9%、100.0%,對雨久花的株防效分別為70.9%、72.6%、79.6%、84.2%,對狼把草的株防效分別為74.4%、76.0%、79.9%、85.6%;處理 E對三棱草的株防效為90.4%,對野慈姑的株防效為87.1%,對雨久花的株防效為70.2%,對狼把草的株防效為76.0%(表1)。說明在試驗劑量范圍內(nèi),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藥后15 d對雜草的株防效隨施藥劑量的增加而提高,且藥劑用量為187.5、225.0、375.0g/hm2時對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和狼把草的株防效均高于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劑52.5 g/hm2處理。
表1 不同處理藥后15 d對水稻田雜草的株防效 單位:%
藥后30 d,CK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狼把草等雜草的株數(shù)分別為 44.3、36.8、31.3、35.8 株/m2,草害嚴重;處理A、B、C、D對三棱草的株防效分別為93.2%、94.4%、96.6%、98.2%,對野慈姑的株防效分別為91.8%、95.1%、97.3%、100.0%,對雨久花的株防效分別為78.3%、80.8%、84.0%、86.3%,對狼把草的株防效分別為81.0%、83.8%、90.2%、91.6%;處理E對三棱草的株防效為91.0%,對野慈姑的株防效為93.8%,對雨久花的株防效為75.1%,對狼把草的株防效為82.4%(表2)。說明在試驗劑量范圍內(nèi),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藥后30 d對雜草的株防效隨施藥劑量的增加而提高,且藥劑用量為187.5、225.0、375.0 g/hm2時對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和狼把草的株防效均高于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劑52.5 g/hm2處理。
表2 不同處理藥后30 d對水稻田雜草的株防效 單位:%
2.2.2 鮮重防效。藥后30 d,CK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狼把草等雜草地上部鮮重分別為569.2、396.4、292.8、357.6 g/m2,草害嚴重;處理 A、B、C、D 對三棱草的鮮重防效分別為91.5%、94.6%、96.8%、98.2%,對野慈姑的鮮重防效分別為91.7%、94.4%、97.1%、100.0%,對雨久花的鮮重防效分別為80.5%、83.6%、88.5%、92.8%,對狼把草的鮮重防效分別為82.2%、84.5%、90.5%、94.2%;處理E對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狼把草的鮮重防效分別為92.3%、93.3%、82.3%、83.8%(表3)。各施藥處理對三棱草、野慈姑的鮮重防效均在90%以上,對雨久花、狼把草的鮮重防效均在80%以上,說明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劑對水稻田雜草的防除效果均顯著。在試驗劑量范圍內(nèi),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藥后30 d對雜草的鮮重防效隨施藥劑量的增加而提高,且用量為187.5、225.0、375.0 g/hm2時對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狼把草的鮮重防效均高于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劑52.5 g/hm2處理。
表3 不同處理藥后30 d對水稻田雜草的鮮重防效 單位:%
差異顯著性分析結(jié)果表明:處理D的防效最高,對野慈姑、雨久花、狼把草的鮮重防效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對三棱草的鮮重防效顯著高于除處理C外的其他處理;其次為處理C,對野慈姑、雨久花、狼把草的鮮重防效顯著高于處理A、B、E,對三棱草的鮮重防效顯著高于處理A、E;再次為處理B,對三棱草的鮮重防效顯著高于處理A、E,對野慈姑、雨久花的鮮重防效顯著高于處理A;處理E對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狼把草的鮮重防效均高于處理A,但差異均不顯著。說明噴施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 187.5、225.0、375.0 g/hm2藥后 30 d對雜草的鮮重防效較好。
測產(chǎn)結(jié)果表明,水稻產(chǎn)量與除草效果成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處理B、C、D水稻產(chǎn)量較高,較CK分別增產(chǎn)80.5%、88.9%、94.4%;處理 A、E水稻產(chǎn)量較低,較CK分別增產(chǎn)69.4%、72.2%。說明噴施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187.5、225.0、375.0 g/hm2藥后30 d對水稻田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狼把草等雜草的防效較好,水稻增產(chǎn)效果明顯(表4)。
表4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chǎn)量的影響
試驗結(jié)果表明,噴施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 187.5、225.0、375.0 g/hm2對水稻田三棱草、野慈姑、雨久花、狼把草等雜草的防除效果好,且對水稻安全,水稻生長發(fā)育良好、增產(chǎn)顯著。綜合考慮經(jīng)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20%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懸浮劑在直播水稻田適宜的施藥量為187.5~225.0 g/hm2(制劑用量),在水稻三葉期莖葉噴霧,用藥后保持3~5 cm水層7 d。在水稻田,雜草群落內(nèi)環(huán)境因子與種間競爭關(guān)系不斷變化,氣候條件、耕作層土壤狀況、栽培制度以及除草劑施用技術(shù)等對群落演替起重要作用。因此,施藥前要先了解地塊的雜草群落,明確雜草的種類、基數(shù)和葉齡等,做到“對癥下藥”[8],施藥量視情況而定,雜草基數(shù)高則適當用上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