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遼寧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大連 116029)
《徐俟齋先生年譜》(下文簡稱《年譜》)由羅振玉先生執(zhí)筆,成稿于民國八年(1919)。然自成稿后,幾版通行本內容有所差異,原稿又不知所蹤,致使一直以來《年譜》的原貌世人不得而知,直至近年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開展全國古籍普查工作,遼寧師范大學圖書館發(fā)現民國八年(1919)羅振玉先生稿本《徐昭法先生年譜》。比對目前的各版本和校本,數存出入,今據《年譜》各版本與先賢研究成果,特為考證和輯佚,以期還原《年譜》原貌,或有助于彌補百年來關于《徐俟齋先生年譜》的不完整缺憾,為徐俟齋研究、羅振玉研究與“遺民”文化研究等提供文獻保障,極具文獻研究價值,現撰文以記之。
《徐俟齋先生年譜》由羅振玉先生于日本期間執(zhí)筆,成稿于民國八年,歸國后經王國維先生校閱,刊印出版,現在可以看到的主要版本是民國八年鉛印本和民國十一至十二年《永豐鄉(xiāng)人雜著十四種》本。羅繼祖先生(羅振玉先生之孫)在1942年曾對《年譜》校補過一次,當時依據的是《居易堂集》[1],在此基礎上,又輯佚數首未見于《俟齋集》的詩文。1943 年,羅繼祖先生又在日本尋得《船山師友記》所記《澗上師友記》,遺憾的是,書稿最終沒能留存下來。1973 年,羅繼祖先生根據記錄在家藏《永豐鄉(xiāng)人雜著十四種》本《年譜》眉頭行間羅振玉先生的修改及自己的一些輯錄痕跡,又從徐貫時的《一老庵詩文稿》中輯得新的年譜材料,1991年于《文獻》雜志上發(fā)表《羅振玉〈徐俟齋年譜〉校補》(下文簡稱《校補》)。此文史料價值頗大,其校補內容多是未經世的原始材料,既有先人之手批,亦有繼祖先生于各類文獻之所得,且繼祖先生本身亦為博學大家,其學術思想和史學意義也流露在《校補》之中。然由于原始材料瑣碎,難免有遺漏和與原稿沖突之處。筆者于2011 年第9 期《圖書館學刊》刊文《羅振玉稿本〈徐俟齋先生年譜〉考略》,研究基于新發(fā)現之稿本的版本學意義,但未能揭示出更新的觀點和基于不同版本和研究成果的比較研究。
梳理《年譜》現今流傳版本,主要包括:(1)稿本;(2)校補本;(3)鉛印本;(4)叢書零種本等。我們將通過以上版本的輯佚還原《年譜》的原貌;通過幾種版本的比較研究,尤其是內容上的出入,探究不同版本之間產生差異的原因。
表1 《年譜》主要版本信息
徐俟齋(1622-1694),名枋,字昭法,號俟齋,又號秦余山人,吳縣人,明末清初畫家。其父徐汧,為明朝有名以死明節(jié)之官員,臨死前曾告誡徐俟齋不仕異族,徐俟齋遂在天平山建“澗上草堂”,過起了隱居生活。遺民身份及父親的囑托令其發(fā)誓不入城市,完全靠賣字畫為生,且字畫上又不落款識,以此明志。其與楊無咎(1634—1712,字震百)、朱用純(1627—1698,字致一)并稱“吳中三高士”。同時又與沈壽民(1607—1675,字眉生)、巢鳴盛(1611—1668,字端明)并稱“海內三遺民”。
作為明末“遺民”的代表,一直以來,學者對于徐俟齋先生的研究鳳毛麟角,此番對于《年譜》的輯佚研究,可以進一步通過人物的生活軌跡,探究其人物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畫學思想等的淵源與演變,進而為研究明末社會生活狀況、政治變革提供理論依據。
學界對于徐俟齋的研究,主要涉及人物思想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和思想研究、繪畫創(chuàng)作及畫學思想研究,而對于《年譜》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且涉及人員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可靠的文獻依據?,F有的研究還多停留在版本和外部形態(tài)方面,涉及內容的也往往流于內容表面,未能真正揭示出羅振玉先生撰寫《年譜》的思想和目的,未能從更深的層次去挖掘文獻的歷史和史料價值。這其中,陳三弟的論文《徐枋研究》從與業(yè)師、隱居生涯、與吳祖錫、與弘儲、與靈巖之會、與其他禪友等6 個方面對徐俟齋先生的思想淵源進行了研討,而羅振玉先生為其作譜也正是隔世隔空的思想碰撞和融合統一的過程。
現對民國八年稿本、民國八年鉛印本和民國十一至十二年永豐鄉(xiāng)人雜著本這3 種主要版本的《年譜》做對比研究,詳細比對內容,尋找出它們的差異存在于書的附錄,具體差異見表2。從表2 我們不難看出:(1)民國八年稿本只是初稿本的謄清本,由于修改痕跡很少,應該是在完稿后又謄抄的。隨后,羅振玉先生歸國,在國內由于文獻資料相對充足,故而在第一稿本的謄清本上加以修改,從而形成第二稿本或修改稿本(未見);(2)從表2的統計可以看出,民國八年鉛印本的附錄內容相對完整,其應該是第二稿本的全面反映;(3)民國八年鉛印本內容要比民國十一至十二年永豐鄉(xiāng)人雜著本內容完整,主要因為入編永豐鄉(xiāng)人雜著的底本應該是民國八年謄清本前的初稿本,后來經過羅振玉的增刪,所以,3 個版本的《年譜》各有其刊行的底本,也都各有其研究意義,有助于《年譜》成書過程的研究。
表2 《年譜》各版本附錄內容差異統計
續(xù)表
“遺民”是朝代更迭時前朝士人選擇進入新朝的一類人。他們與那些殉節(jié)前朝人士的徹底解脫不一樣,還需要面對新的朝代的生活,但是,他們又往往守住了他們“遺民”的尊嚴和士人的倔強,不愿意向新朝低頭,更愿意艱難痛苦地維持他們生命的意義,哪怕是這種意義實際也是沒有意義,他們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特定時期的人格塑造。學界對于“遺民”的研究,以明代遺民的關注度最高,而又主要涉及遺民人物傳記方面?!斑z民”研究受研究資料匱乏的影響,鮮有學術成果產出,尤其是透其筋骨的傳記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筆者以文獻實物為研究基礎,通過輯佚的方法來完成對于羅振玉、徐俟齋兩位“遺民”所反映的這一特殊群體的研究和揭示。
徐俟齋用自己的一生很好地詮釋了“遺民”艱苦卻又堅忍的形象?!斑z民”文化研究,一直以來都處于小眾型研究范疇,主要是因為“遺民”作為特殊的政治群體,很難在其身后進入正史,又由于其大多在后半生艱難困苦,也難以留下相關資料。所以對于這個群體來說,后人能為其作譜實屬不易。徐俟齋年譜的留存和研究不僅僅反映了徐俟齋這一“遺民”個體,更多的可以反映出“遺民”群體和文化。羅振玉先生歷經清末民國,也是經歷時代更迭之人。兩個處于不同朝代的人,羅振玉能為徐俟齋作譜,探究其作譜之目的,多與“遺民”身份有關。作譜的民國八年,正是羅振玉1911 年逃亡日本回國的年份,在日本生活的八年間,其對于帝制中國還是非常懷念的,給徐俟齋作譜,一方面是介于二人“遺民”身份的認同,以此表達自己清朝遺老的身份,這是遺留日本之際作譜創(chuàng)作之初衷;另一層涵義是羅振玉對于帝制的鐘情,這也是為什么羅振玉一直追隨溥儀企圖恢復帝制,可見其在政治上的迂腐和固執(zhí)。
我們提及羅振玉,多闡釋其對中國科學、文化、學術的巨大貢獻,而往往忽略或者不愿意提及其思想層面的東西,這多少與其“漢奸”的政治身份有關。其實,作為學問大成者的羅振玉,不應忽略其人物思想方面的研究,因為其思想的變化過程也影響著清末民初的歷史進程,影響著其個人學問成就等方面。而學界對于羅振玉的研究,其中90%以上是關于其在金石學、文字學、藝術方面成就的研究,只有很少一部分關于其學術思想方面的論述,對其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荒區(qū)狀態(tài)。這也證明從文獻角度來研究羅振玉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進而反饋其學術的重要性。
羅振玉能在其身居日本時寫下《年譜》,可以完全從中參悟出羅振玉的思想變化。筆者將從基于時間維度的政治思想這一嶄新切入點入手,來反觀羅振玉的學術貢獻、歷史貢獻、政治貢獻等。
1890 年羅振玉作為一名先生在私塾教書。甲午戰(zhàn)爭深深地觸動了羅振玉,讓他逐漸認識到只有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發(fā)展國家,于是他放棄了教書先生這項工作,潛心研究農業(yè)。不僅如此,6 年后羅振玉便在上海創(chuàng)立“農學社”,創(chuàng)辦《農學報》,專門翻譯日本農書,也正因如此,他與日本人的交往與聯系越發(fā)頻繁。后來,他干脆成立“東方學社”,開始教授日文。這一時期的羅振玉與當時一些進步人士一樣,希望從西學中找到中國的出路,但是仍然沒有擺脫清政府封建統治的束縛,沒有看到國體和政體的問題。
1900 年開始,羅振玉進入政界,從他熟悉的農務工作開啟,初任湖北農務局總理兼農務學堂監(jiān)督。后涉足教育界,通過與日本的聯系到日本專門考察教育,先后任武昌江楚編譯局幫辦、上海南洋公學虹口分校校長。1903 年轉去兩廣,擔任教育顧問。次年又創(chuàng)辦江蘇師范學堂。1906 年,被清政府調往京師任職學部及京師大學堂。這一時期他在清政府統治的框架下開始不徹底的西學東漸,開始不徹底的改革,這種不徹底注定其最終的失敗,但其在農學及教育學的努力對于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仍有積極的作用。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羅振玉沒能順應革命潮流,反而攜眷逃亡日本。其間羅振玉全身心投入到學術研究中,相繼寫成《殷墟書契》前后編及《殷墟書契菁華》《殷墟書契考釋》《流沙墜簡考釋》等。這一時期的羅振玉,在革命風潮下表現了其軟弱性和逃避本性,不過政治上的困難進一步激發(fā)了其在學術上的建樹。改革思想在特定的清政府框架下的失敗,使得羅振玉對于改革思想逃離和回避,其帝制思想更加牢不可摧。
1919 年羅振玉歸國,隨即舉辦了京旗賑災活動。1921 年,羅振玉又針對國之瑰寶敦煌遺書的散失事件,發(fā)起了“敦煌經籍輯存會”。這一時期的羅振玉,更加專注中華文化傳承、保護與公益事業(yè),但同時也是在為重回帝制政治做準備。
1924 年,羅振玉重回南書房,輔佐清廢帝,但好景不長,同年年底,短暫的帝制宣告失敗,羅振玉借助與日本的關系將溥儀偷偷藏在日本使館。1925年又秘密遷至天津的張園。1928年末羅振玉轉而在旅順居住,建大云書庫,收藏頗豐。1932年,溥儀執(zhí)政偽滿洲國,溥儀任命羅振玉為參議府參議。1933年羅振玉任偽監(jiān)察院院長。1934年偽滿洲國實行帝制,羅振玉被任命為偽大典籌備委員會委員。1936 年羅振玉擔任偽滿日文化協會會長。這一時期的羅振玉,其政治思想有所松動,政治上的行動一般止于表面活動,其主要精力放在其對藏書的整理與學術的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