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啟銀
每天上地鐵后,不管車門口多么擠,我都會按照“請上車的乘客往車廂中部走”的廣播指引,趕緊往車廂里多走幾步,找個合適的空間,讓自己這段行程舒服點,還可方便后面上下車的人。當然,也有的人上車后長松一口氣,圖個便利,就在車門口一站,然后掏出手機低頭“忙碌”起來,任憑之后上下車的人擠來擠去。
每見及此,我就會想起一位朋友在聚會上說過的話,當時他剛錯失了一個升遷的機會。他說自從碩士畢業(yè)后就沒有正兒八經(jīng)地再學點什么新知識、新技能,哪怕之前稍微認真學習、積累一點新本領,也不至于競爭力減弱。
人這一輩子其實是一個不斷“上車”的過程:上學,就是上了讀書的車;參加工作,就是上了事業(yè)的車;換行業(yè),就是上了跨界的車;結(jié)婚,就是上了婚姻的車;有了孩子,就是上了家庭的車……時間更是如此,過完30歲就上了31歲的車,過了青年階段就上了中年的車,時間永遠在不斷“上車”中度過。有的人年輕時很努力地讀書、進修,終于成功“上車”,但“上車”以后的站位和做法,很可能影響著今后漫長人生的最終成敗。
上車不是到站,上車意味著開啟新的行程,但不是每個人都會主動應變,繼續(xù)充電,向前邁進的。有的人腳還沒有站穩(wěn),已想著怎么下車方便,根本不去設想再往前走會怎么樣;有的人也會看點兒書,但不是為了學習提升,純屬消遣,打發(fā)時間;有的人在上班,但不是為了發(fā)展事業(yè)或為社會出點兒力,只想掙錢混日子;有的人忙這忙那似乎沒閑著,但不思考、不鉆研,屬于瞎忙,人生再沒有實質(zhì)性的成長和改變;有的人安于現(xiàn)狀停步不前,被后來人擠來擠去,也不愿意做出改變或多走半步,被大家推著往前多走了幾步還不高興地喊累;有的人看上去年齡不大,卻思想僵化,說話做事老氣橫秋;有的人看上去年紀不小,卻還是情緒化、不穩(wěn)重、不成熟……這些“上車”后便停滯、懶散的做法,顯然影響持續(xù)進步。剛上車時,想緩口氣可以理解,但如果把努力就此停留在剛畢業(yè)、剛參加工作、剛結(jié)婚或生小孩的某個階段,從此安于現(xiàn)狀,踟躕不前,難免會被“后浪”蓋過。
我覺得,在人生的行程中,不管在哪一站“上車”,都是一種新的擁有,都需要保持干勁,提升自我,繼續(xù)努力前行。當你不再想學新東西的時候,當你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的時候,你可能會被淘汰,被擠下人生之車。
人生最好的風景,永遠在前行的路上。越是奮力往前走,越會走得輕松、走得長遠。不管上什么車,都要著眼于新的行程,保持往前看、向前走的姿態(tài),不斷活出全新的自己,從容去往下一站。
(常朔摘自《廣州日報》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