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波,劉紅釗,翟婕妤
1.河南省鄧州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南鄧州 474150;2.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南南陽 473000
急性腦梗死(ACI)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均較高,且進展迅速,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與生命[1]。臨床治療應積極再通血管,恢復血流灌注,以減小腦梗死面積及改善神經功能缺損。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是治療ACI的重要手段,能激活纖溶酶原,有效再通血管,但溶栓后短期效果較差,易出現(xiàn)血管再次阻塞[2]。機械介入取栓術能通過直視血管內血栓部位,將血栓全部取出,實現(xiàn)血管再通[3]。血清對氧磷酶-1(PON-1)、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p-PLA2)、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在反映ACI患者氧化應激、血管內皮損傷、炎癥反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但臨床相關研究較少[4]。本研究選取鄧州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ACI患者98例,探討機械介入取栓術聯(lián)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ACI的效果及對患者血清PON-1、Lp-PLA2、SAA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鄧州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ACI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溶栓組及聯(lián)合組,每組各49例。溶栓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49~68歲,平均(55.87±3.02)歲;發(fā)病時間2~12 h,平均(5.29±1.58)h;合并癥:糖尿病18例,高血壓21例,冠心病11例,高脂血癥9例。聯(lián)合組男25例,女24例;年齡50~69歲,平均(56.12±2.95)歲;發(fā)病時間2~13 h,平均(5.35±1.60)h;合并癥:糖尿病17例,高血壓22例,冠心病12例,高脂血癥8例。兩組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合并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yī)急診診治專家共識》中ACI的相關診斷標準[5];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ACI;均為初次發(fā)??;均為中、重度ACI,具備機械介入取栓術適應證;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近期有腦出血病史或活動性出血;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血壓控制不佳;凝血功能障礙;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合并免疫功能障礙;近6個月有外科手術史。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方法
1.3.1基礎治療 兩組根據(jù)病情進行基礎治療,包括調節(jié)血脂、降血糖、抗感染、控制血壓及營養(yǎng)神經治療等,并口服阿司匹林,每次100 mg,1次/天。
1.3.2溶栓組 采用阿替普酶(丹麥諾和德公司,國藥準字SJ20160055)治療,劑量:0.9 mg/kg,最大劑量90 mg;其中10%靜脈推注,其余90%加入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 h滴完)。
1.3.3聯(lián)合組 在溶栓組治療基礎上采用機械介入取栓術治療,麻醉后行股動脈穿刺,置入動脈鞘,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引導下將Guiding送至血栓形成位置,置入支架,取出血栓,經DSA確認無異常后撤回支架,并拔除動脈鞘。
1.3.4治療監(jiān)測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均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若發(fā)生不良反應立即停止治療;溶栓后注意患者心電圖變化及昏迷狀況,蘇醒后進行康復指導。
1.4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療效。顯效:語言、肢體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降低≥90%;有效:癥狀較治療前改善,NIHSS評分降低≥18%且<9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采用NIHSS評分對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估,總分共42分,評分越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3)比較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兩組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級。根據(jù)DSA檢查結果進行評估,0級:病變段血管閉塞,無血流灌注;1級:病變段部分血管閉塞,無法充盈遠端血管;2級:病變段血管輕微閉塞,灌注緩慢,能充盈病變段遠端血管;3級:血管通暢無閉塞,可快速完全充盈病變段血管。(4)比較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兩組血清PON-1、Lp-PLA2、SAA水平。采集靜脈血4 mL,離心5 min(3 000 r/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日立公司,型號:LABOSPECT 008 AS)檢測血清PON-1、Lp-PLA2水平;采用膠體金法檢測SAA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奧普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5)比較兩組不良反應,包括顱內出血、血管再閉、再灌注損傷、尿路出血等。
2.1兩組療效比較 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為95.92%,高于溶栓組的79.5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兩組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聯(lián)合組低于溶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IHSS評分比較分)
2.3兩組TIMI分級比較 治療后1個月聯(lián)合組TIMI分級情況優(yōu)于溶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TIMI分級比較[n(%)]
2.4兩組血清PON-1、Lp-PLA2、SAA水平比較 治療后1個月兩組血清PON-1水平高于治療前,血清Lp-PLA2、SAA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聯(lián)合組血清PON-1水平高于溶栓組,血清Lp-PLA2、SAA水平低于溶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PON-1、Lp-PLA2、SAA水平比較
2.5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聯(lián)合組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為4.08%,低于溶栓組的18.3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ACI是由于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壞死,進而導致神經系統(tǒng)功能異常,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臨床應積極采取治療措施疏通患者閉塞血管,改善其神經功能及預后。
阿替普酶是臨床常用的血栓溶解藥物,具有較強的溶栓作用,能快速恢復腦組織血流灌注,但治療后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缺血再灌注損傷,發(fā)生血管再次阻塞,使病情惡化,加重癥狀[6]。張培君等[7]研究表明,神經介入動脈取栓應用于ACI患者效果較好,能改善其認知功能。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機械介入取栓術聯(lián)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ACI,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為95.92%,高于溶栓組的79.59%,治療后1個月聯(lián)合組NIHSS評分較溶栓組低,TIMI分級情況優(yōu)于溶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機械介入取栓術是在DSA引導下利用導絲、導管等破壞血栓,并采用支架將血栓直接取出,達到開通阻塞血管的目的;其與靜脈溶栓聯(lián)合應用,有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盡快恢復血流灌注,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改善神經功能及腦組織代謝[8]。
PON-1屬于高密度脂蛋白相關的酯酶,能抑制高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飾,防止脂質過氧化,抑制過氧化物水解,發(fā)揮抗氧化作用,其水平在ACI患者中顯著降低[9]。Lp-PLA2是具有血管特異性的炎癥標志物,能水解氧化磷脂生成促炎物質,引起內皮細胞功能異常,其水平升高提示ACI患者血管內皮損傷加重[10]。SAA屬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ACI發(fā)生后,因炎癥反應或組織損傷其水平明顯升高[11]。本研究根據(jù)血清PON-1、Lp-PLA2、SAA水平變化情況來探討機械介入取栓術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治療后1個月聯(lián)合組血清PON-1水平高于溶栓組(P<0.05),血清Lp-PLA2、SAA水平低于溶栓組(P<0.05)。在傳統(tǒng)靜脈溶栓基礎上采用機械介入取栓術能進一步完全清除血栓,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改善血管流通情況及內皮細胞功能。因此,機械介入取栓術聯(lián)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ACI能起到調節(jié)血清PON-1、Lp-PLA2、SAA水平的作用。此外,聯(lián)合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溶栓組(P<0.05),表明機械介入取栓術聯(lián)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能降低ACI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安全性較高。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有待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做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機械介入取栓術聯(lián)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ACI療效顯著,能提升患者神經功能,改善血管狹窄程度,減輕炎癥反應及血管內皮損傷,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