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曹津源
陳永平
在這個春天,在一個午后,在距我故鄉(xiāng)20公里外的村莊,我邂逅了童年時的風景。這個村子叫洋汊村,地處高郵,緊靠寶應、興化。這里的許多村鎮(zhèn)名字含水,臨澤、川青……典型的里下河水鄉(xiāng),與我的故鄉(xiāng)契合。
機會是另一城市的友人創(chuàng)造的,他們與洋汊村的朋友相約遠足,邀我同行。
我們乘船。船是老式機帆船,這種船在水鄉(xiāng)仍受歡迎,既運貨載人,又可提水灌溉。船速很快,轉眼間,村莊已退后隱沒了。
這是一個水的迷宮,以大小河道為經(jīng)絡交織成的迷宮。河岸上,麥子青著;油菜脫去黃的花衣,也青著,籽粒飽滿,相互支撐,密密匝匝;豌豆苗長在岸邊,蓬蓬勃勃的,分明看到小拇指粗細的莢;麥田的更深處是魚塘,動輒數(shù)十畝、上百畝。
許是機帆船的噪動驚擾了魚類,在船的兩側,波浪起處,不時有魚躍出水面。我們緊張而興奮地張望,一會兒左,一會兒右,“咻”的一下,一條魚蹦進了船艙!村里朋友想更熱鬧些,站在船頭,兩邊兒使勁,船邊波浪更大,更多的魚躍出水面,觸手可及。
遠遠的,有兩只白鷺覓食。白鷺的羽純白,辮子樣的長翎,細長的腿,在水中漫步,從容而優(yōu)雅。待我們接近,它們輕展雙翼,與我們作同向飛行,飛到更遠處降落、等候,再起飛。如此反復,似在引路。
蝴蝶從河的右岸飄來。蝴蝶有自己的路線,不懼與我們在河中心相遇,經(jīng)過時,它扇了一位女士的睫毛,按既定路線飄向左岸。左岸另有兩只蝴蝶在豌豆叢中翻飛,它與它倆稍作糾纏,似乎在做禮節(jié)性的拜訪,很快飄走了。
河面忽然變得很開闊。白鷺將我們引領到此,輕盈地一旋,離開了。天空中橫著一根纜線,被灰椋鳥整個占據(jù);上百只灰椋鳥,無一例外面向船的方向,與我們對視。船的左前方錯落地覆著野荷,荷葉尚未長成,僅是一個一個的小圓。在野荷一側,泊著一條水泥船,船壞了,船主往船艙里挑進河泥,栽上慈姑;慈姑的葉子已高出船舷,葉片翠綠油亮。
我們登岸,沿一條土路踏青。路兩側是高高的白楊,一陣風過,沙拉拉拉拉。白楊林下,苜蓿、蒲公英、兔子苗、鵝兒菜都有自己一席之地。前頭的友人突然停下來,指著坡面討論。我趨前一看,是草莓,野草莓!起先看到的是兩三棵,往前幾步,林下的大片土地都被草莓的葉子覆蓋了,顆顆草莓都泛著鮮艷的紅。村里朋友告知,野草莓不是吃的。誰說草莓一定要食用呢?它就是來裝點鄉(xiāng)村的美景的。
這是一場樸素的美的邂逅,它喚起我有關童年的回憶。鄉(xiāng)間有美,這種美沒法子包裝,需要我們去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喧囂,卻生機盎然。
(選自《揚子晚報》)
這是一幅水鄉(xiāng)野景圖,清麗樸素,野趣撲面;這是一個堅守農(nóng)耕文明、與喧囂擁堵的鋼筋水泥“圍城”迥異的世界,讓人回歸從容,氣定神閑。怎樣描寫久違了的樸素美場面呢?文章給我們的啟示是:
一、貫串一條線索。文章以“船行”為線索,以“移步(船)換景”構架游程,描寫時又運用“岸景與河景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嚴謹中見靈活。作者仿佛領著讀者一起看岸上豌豆白楊、水中野荷慈姑;賞遠方白鷺漫步,近處魚躍水面。由于線索清晰,眾多美點有序展開,繪就了一幅布局合理的畫卷。
二、選取特色場景。例如不寫被文人寫過無數(shù)次的菜花黃,而是將目光落在那“脫去黃的花衣”的油菜的果實——“籽粒飽滿,相互支撐,密密匝匝”,這凸顯的是一種難得一見的活力美;那“一會兒左,一會兒右,‘咻’的一下” 蹦進船艙的魚,誰見了都會覺得驚喜新鮮;還有“葉片翠綠油亮”的慈姑,居然在報廢的水泥船里自由自在地生長,讓人眼睛一亮;至于“上百只灰椋鳥”滿滿地占據(jù)天空中橫著的一根纜線,還與你對視,使連麻雀都很少見到的“圍城”中人嘆為奇觀;至于農(nóng)民朋友兩邊使勁晃船使魚“躍出水面,觸手可及”的場面,更是動感十足。
三、融入鄉(xiāng)情野趣。作者筆下的景物,多次被賦予人的動作、情意,鄉(xiāng)野趣味洋溢。你看,白鷺一回回起飛、降落、等候,那是在為旅者“引路”呢,多可愛,多溫馨!那“扇了一位女士的睫毛”的蝴蝶,不見“暴力”卻見溫柔、調皮,它還與同類“糾纏”,做一回“禮節(jié)性的拜訪”后才“飄”走,輕盈自在,野趣十足,簡直是水鄉(xiāng)文化的“代言人”!
四、提煉審美感悟。審美感悟往往是場面描寫的亮點。作者的審美感悟是由“泛著鮮艷的紅”的大片野草莓引發(fā)的:樸素的美不需要刻意的包裝,需要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樸素的美遠離喧囂張揚,有著只屬于自身的“生機盎然”;當喧鬧浮躁侵蝕、破壞了樸素,人們憂慮:今后,我們還能“邂逅童年時的風景”,走進鄉(xiāng)野樸素美的畫卷嗎?怎樣才能走出一條推進城鎮(zhèn)化與保護農(nóng)耕文明相結合的新路?
陳華瑩
大片大片的麥田,湛藍湛藍的天空,潔白潔白的云朵。(開篇用排比句描寫,凸顯夏景特色)收麥季節(jié),我們和大人們一起行走,分享喜悅和歡樂……(點出線索“喜悅與歡樂”。)
當晴朗的天幕又一次被金色的麥田托起,(“托”字用得妙)農(nóng)忙的味道早已蔓延到家家戶戶。當大人們拎著鐮刀下田收割時,我們也興奮得沒等太陽曬到被窩就早早起來了。走到田埂上,正好遇上同樣跳著過來的伙伴們。大人們揮動著鐮刀,一行行地往前割,我們便在田埂上追逐,笑聲在田野中穿來穿去。(照應“歡樂”)田埂上的小草一簇簇的,綠葉一片挨著一片,見到我們,羞答答地縮在岸邊,好像站錯了地方的孩子,可玩瘋了的我們誰也不去理會。(運用擬人法描寫特色場景,有野趣)割累了的大人們時常站直了腰,歇一歇,看到旁邊嬉鬧的我們,微微一笑,繼續(xù)彎腰揮鐮……(特色場景二,照應“喜悅”。)
快到中午了,太陽越來越興奮,我們只好躲在家里,挺懂事似的倒上滿滿一大杯熱茶,跑到外面墻角邊摘幾片說不出名字的香草葉子,洗洗干凈,放到杯里,看著翠綠翠綠的香葉,聞著淡淡的香氣,想象著大人們等會兒“搶茶”喝的情景……(特色場景三,符合兒童心理)我小嘴一咧,又蹦蹦跳跳地跑到廚房,蹲在灶旁,看著爺爺把稻草一把接一把地送進灶膛,想著過一會兒桌上有幾樣自己最愛吃的菜,忍著饞偷偷地笑……飯好了,我蹦蹦跳跳地跑著跳著到田頭,扯著嗓子喊“飯好啦——”(特色場景四,照應“喜悅和歡樂”)于是,揮舞的鐮刀終于可以歇一會兒了……
我吃完午飯,睡完午覺,太陽開始西斜。揉著惺忪的睡眼,歡快的身影又一次開始了穿梭,田埂上的笑聲拉著將要逝去的陽光從葉縫中鉆出來,閃耀著流動的質感……我們依舊跟著鐮刀的節(jié)拍,在田間無憂無慮地跑著、跳著、笑著、玩著。掛在火紅的天空中的夕陽,笑看著我們,深深醉去……(特色場景五——景物特,動作特,心情特,野趣十足。)
可是,夕陽總會落下,無憂無慮的小孩子總會長大。如今上了中學的我,每到夏天,依舊會仰著臉,望著天空,癡癡地幻想明天的天空還像一塊剛染的布,藍底,帶著些許白云的花紋,而我依舊會無憂無慮地在麥田中盡情地跑著、跳著、笑著。(物著我意,情景交融。)
麥田托起的藍天真美,兒童世界的真誠真美,自由蹦跳的姿態(tài)真美,發(fā)自內心的笑容真美……所以,我會一直回眸那年夏天。(點題,提煉審美感悟。)
作者以“豐收的喜悅與歡樂”為線索,將夏收特有的景色、無憂無慮的孩童和辛勤勞作的大人融為一體,描畫出一幅幅充滿鄉(xiāng)情野趣的特色場面。文章雖然更多地是從“我”的角度落筆,生動地表現(xiàn)農(nóng)村孩子活潑天真、淳樸可愛的性格,但“割累了的大人們”的“微笑”、爺爺準備飯菜和“我”準備茶水、“扯著嗓子”呼喊吃飯的叫聲,又將“我”和大人們連在一起。結尾四個“真美”提煉審美感悟,升華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