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開元
(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通遼市 028000)
“一帶一路”將亞非歐三洲連接起來,使沿途各國在經濟、文化方面受益匪淺,遍及眾多國家。從文化構成看,我國民間音樂有著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一帶一路”的引領下,應該加快腳步邁出國門,成為“一帶一路”沿線的亮麗風景線。
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歷經漫長的變遷,幾千年的演變進程中,民族音樂文化愈發(fā)體現出重要作用,這也是人們沉浸于長時間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所獲取的重要論斷。此論斷涵蓋了音樂要素樂器、調式及不同民族音樂的氣質、風格等多項內容??梢哉f,民族音樂飽含的人性內涵與生活氣息始終最為完整且醇厚,讓人能感知更深層的民族底蘊,出于這一原因,我們幾乎可以將民族音樂視為民族精神狀態(tài)的代表。假設將民族文化看成民族尊嚴與意志的符號,那民族音樂文化則近乎完美地彰顯了民族本質。而民族音樂的變遷中,可以十分直觀地了解民族文化內涵,且深度掌握其文化內容,以此為前提去解讀民族文化。而民族音樂所蘊含的豐沛內容與高度藝術價值是其他國家音樂不能取代的,更與一切西洋音樂相區(qū)別。觀察傳統(tǒng)音樂能夠獲知,部分的藝術價值極高,是某一地區(qū)或民族所獨有或經典的歷史文化體現,成為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水平的典型代表,也有部分源于民間不間斷的創(chuàng)作與傳承,凝聚了民間生活與歷史印象。換言之,我國傳統(tǒng)音樂在幾千年歷史的沉淀中,與不同歷史階段文化意識的迭代更新相迎合,民族音樂自身也有了明顯的改變與進步,民族音樂文化成為一個歷史階段人文素養(yǎng)、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現,彰顯了民族人文時代背景,讓人們更熱衷地表達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因其蘊含著人類文明、文化藝術的精髓,成為一個民族歷史、人文的外在表征。上溯遠古時代,睿智的伯牙子期因彼此的深厚友誼而讓“高山流水”世代相傳,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音樂著作。日本長崎曾有我國傳過去的《樂譜學》《魏氏樂譜》、“沖繩的工工四”,均對我國傳統(tǒng)音樂樂譜的外傳及演變規(guī)律概括總結,佐證了我國古代音樂對日本的深遠影響力。且日本有不少盛唐時我國音樂器物的出土,還有高麗時的八佾舞、大晟雅樂、軒架樂器,越南的雅樂體系等,均是我國民樂曾廣為流傳,輻射頗廣的印證。
民樂的進步和外傳也是中華文明有容乃大的氣度風采。過去的琵琶即對西域彈撥樂器內部要素基礎上改進優(yōu)化為當今的琵琶。而諸如箜篌、胡琴、揚琴、嗩吶等樂器的變遷史亦不外乎這般。上述均充分展現了民樂和絲路沿途各地多民族多音樂間的互動、交融。借由“一帶一路”主題也衍生了大量民樂創(chuàng)作與傳播活動。而當下,怎樣使“絲路回響”效益最大化成為民樂對外輸出的重點思考方向。
民族音樂即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其歷史悠遠。早在明末清初我國民族音樂就經歷一次質變,外國各種文化的傳入給我國傳統(tǒng)音樂產生了顯著的刺激作用,進而促使其進入發(fā)展的快車道。如今社會氣象萬千,國家間產生了愈發(fā)密切的文化交往,信息傳播速度愈發(fā)加快,給能夠直觀展現社會文化的音樂藝術提出了新的期望。改革開放后,我國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西方音樂學習十分熱衷,在對西方音樂文化極盡崇拜時甚至忘卻了我國民族音樂這一飽含高度音樂價值的寶藏。伴隨國內經濟社會各項事業(yè)的進步,我國的國際事務話語權愈發(fā)增強,也備受全球各國的矚目。愈來愈多的人開始主動學習并了解中國,對我國歷史、文化、音樂、藝術等多個領域產生極大興趣。民族的即世界的,世界各國最真實直觀了解中國的方式就是民族音樂要素的廣泛應用。而這條交流媒介迫切需要“一帶一路”發(fā)揮其重要的溝通橋梁作用。
“一帶一路”的“一帶”即“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者具體代表了我國古代重要的陸路和海路“絲綢之路”。為此,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當下的“一帶一路”間歷史淵源頗深。早在漢武帝時,張騫代表西漢到西域出使,借此契機使西域和中原有了往來。之后西漢又使海上“絲綢之路”得以貫通,成就了將亞非歐三大洲連接起來的重要商路,恰是這條商路的暢通給多種不同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家間架起了經濟、政治、文化交往的橋梁。后世唐朝音樂文化的高度發(fā)達與這座橋梁的架設和平穩(wěn)發(fā)展息息相關。我國音樂歷史的經典代表《霓裳羽衣曲》就是外來音樂、舞蹈的集大成之作,給后世研究音樂文化提供了豐富素材。異域文化的輸入、各種音樂文化的溝通和借鑒必然帶來傳統(tǒng)音樂的改變。對比古代“絲綢之路”,“一帶一路”顯得更為國際化、多元化,也昭示著我國民族音樂未來會再次產生全新的改變和涅槃。我國正處于發(fā)展的上升期,怎樣讓全球更深入地了解文明深厚的中國,怎樣使全球民眾對中國文化更加了解,需要傳統(tǒng)民族音樂這一重要傳播媒介,讓我國悠久文化走出國門。
“一帶一路”背景下,相關國家聯合舉辦主題音樂研討會、文化推介會、藝術演出、音樂旅游等等活動,為蒙古族音樂的推廣、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而蒙古族音樂反過來對于詮釋“草原絲綢之路”并對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提升我國形象傳播,促進我國在國際傳播中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8年1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qū)召開了區(qū)文化文物工作會議,明確主張主動與“一帶一路”文化建設相配合,打造“一帶一路”文化合作交流機制,并確立《內蒙古自治區(qū)“一帶一路”文化發(fā)展行動計劃》,樹立文化交流品牌項目推廣,助力內蒙古草原文化的“走出去”,夯實文化交流的基礎設施建設,使自治區(qū)在國家對外開放格局中的戰(zhàn)略地位與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增強。蒙古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表現手法獨特,突出音樂作品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tǒng)一。同時蒙古族音樂又是我國民族音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內蒙古不少團體、組合、樂隊已經抓住機遇,融入世界,文化交流成果十分可觀,讓內蒙古民族音樂備受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喜愛與認可,使內蒙古的形象愈發(fā)提高,對當地文化的國際化起到了積極示范作用。而新時代絲路的暢通,為內蒙古民族音樂帶來更大的契機,其自身開放性、包容性特征,深厚的號召力、感染力等,都使其得到更多國家和民眾的尊重,為世界各國帶來更多元文化的獨特風采。
“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對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要重點關注優(yōu)秀民族音樂傳承人的培育,推動多國文化增進了解的民族音樂藝術節(jié)目創(chuàng)新,助力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音樂文化納入高校民族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活動中,給專業(yè)民族音樂人才培養(yǎng)提供更積極幫助,唯有把自身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和其他國家優(yōu)秀音樂文化深入交流,才能為國家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新進步帶來新的契機。而且,傳承并發(fā)展民族音樂,也要關注與“一帶一路”國家民族音樂文化兩者的互動融合,使其切實和當下高校民族音樂專業(yè)教學產生融合,唯有以此為前提,才能對高校學生深入了解“一帶一路”國家音樂文化產生推力,發(fā)掘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內在潛力,給民族音樂未來長足進步提供契機。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多姿多彩的音樂文化資源。古往今來,我國有無數音樂佳作流傳至今,且任何一首作品飽含的情感內容都應被我們所珍視與愛護。這些作品在傳承時,我們既要考慮知識、技能、人文、情感等關系的平衡,還要對優(yōu)秀音樂文化做好傳承工作,且積極在學校、社會上廣泛宣傳,構建良好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播氛圍,使人們于耳濡目染中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音樂教育專業(yè)的青年學生,在未來的音樂學習過程中,也要不拘泥于某一類文化,全面吸收各種音樂養(yǎng)分,積累更多理論知識,在保護與發(fā)展民族音樂過程中做出更多貢獻。
音樂的產生脫胎于一個國家、民族的積淀,是其歷史文化、哲學宗教各要素熏陶的成果。儒家以仁愛思想著稱,道家則以“天人合一”為目標,佛家致力于實現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古代文人墨客把“琴棋書畫”視為基本修為,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多方面的展現與表達。阿拉伯、印度等國在古典音樂上同樣造詣深厚。宗教文化的普及使古代音樂逐步走向平民化。音樂在升華精神、靈魂時起到了無可取代的強大作用。怎樣使這些國家的民眾更快地了解并熱愛我國文化特色的民樂,并非一次演出、一場音樂會的單打獨斗,需要與“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主脈搏一起律動、共同宣傳,以情景交融來表達或寧靜致遠或歡樂愉悅或蒼茫悲壯的巨型畫卷,這樣才能深入民樂的意境與靈魂中,產生入耳入心的成效。
舉例來說,蒙古族長篇敘事民歌《嘎達梅林》反映了蒙古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生活,表現了反抗壓迫的斗爭精神。對于這首長篇敘事民歌的傳播,自1956年就有著名作曲家辛滬所創(chuàng)作的交響詩,以及近些年作曲家王強創(chuàng)作的《大提琴協奏曲——嘎達梅林》,也獲得了人民的喜愛。
再如,由9名蒙古族青年藝術家組成的原生態(tài)音樂組合“安達組合”成立于2003年,每年都會在國外巡演,將傳統(tǒng)的蒙古族音樂融入先鋒音樂元素,搬上了現代的舞臺,以傳統(tǒng)+現代的方式將蒙古族音樂與草原文化傳播到了世界。
音樂傳播早期主要依賴于人、樂器、音律的媒介作用,之后才是錄音、影音設備的普及。由技術角度看,音樂除信源外,其本身扮演著音樂傳播媒介和橋梁的角色。伴隨技術進步,音樂傳播在方式和渠道上均產生了顯著不同。人類利用不同交叉學科、領域的先進經過整合應用產生了電子音樂,具體涉及音樂聲學、電聲學、計算機、錄音及電子信息等技術,使音樂藝術和技術間有了密切關聯。
從個體層面看,音樂傳播歷經多個階段,即無線接收、唱片、播放器、隨身聽、CD、固體存儲、智能手機等,較為固定的物理場域、環(huán)境已然無法限制其傳播,進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極為緊密、息息相關的聯系。尤其數字時代的到來,各類移動媒介不斷涌現,更促使音樂交流和共享成為可能,給民樂的國際傳播平臺打造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視閾。音樂團體與民間樂手、藝術家等既能在網絡世界中多渠道地分享作品,更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和廣大受眾,特別是擁躉們產生了緊密關聯,實時互動。
供養(yǎng)民樂的外在環(huán)境、地域性、民族性,為“人文雅樂”音樂特色、樂曲想象與意象等帶來顯著效果,呈現出更為疏朗、恬淡、高遠的境界。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這些特色和風格與西方音樂比較起來,在聽音與聲學環(huán)境等方面均有不同要求,由此在怎樣利用先進科技就演奏、傳播等提高預期目標給予支持引發(fā)新的思考。諸如民樂中凸顯民族特色的彈撥樂器,琵琶、古琴、古箏等,其要產生一定的音色,必然離不開樂器的表演環(huán)境、演奏方式等。由此,必須構建和其相契合的演奏、賞析、生態(tài)等環(huán)境來幫助傳播民樂。
我國民族音樂也有著悠久的國際傳播經歷,給我國民族音樂發(fā)展確實帶來積極作用,使其影響力顯著拓展,然而我國文化“走出去”這一目標的指導下,我們則要對民族音樂傳播方式重新審視,在國際推廣上更講求策略,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那么當下的網絡傳播成為首選,其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內容更充實,互動性良好。
(1)翻譯并調整已有的民族音樂網絡資源
目前我國介紹民族音樂的“中國古曲網”,特定樂器的“中國古箏網”等,備受國內民族音樂學習愛好者的歡迎和追捧,但其頁面主要為中文,且主要提供簡譜,這給喜歡民族音樂的外國人增加了瀏覽難度,對其民族音樂的深造學習產生較大障礙,假設能翻譯出具體內容,或者開設國際版頁面,一定會給外國友人了解學習民族音樂帶來更大便利。
(2)開拓新的網絡推廣途徑,推動民族音樂走向世界
國內民族音樂曲目較少,且尚未有固定板塊,由此我國民族音樂專屬APP的開發(fā)顯然有較好的市場前景,也起到了較好的音樂傳播與教育作用,給我國開發(fā)民族音樂主題的專屬APP軟件有著很好的借鑒和學習價值。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們應該把握時代需求,積極探索更加多元化、多層次的民族音樂傳播路徑,讓各國人民都能有機會、有渠道了解、學習中國民族音樂,更好地展現文化自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