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良帥,尚興樸,朱 勇,包 芳,張 峰,曾 燕,
(1.國藥種業(yè)有限公司,北京 100035; 2.中國中藥有限公司,北京 100195 )
蒙古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干燥根,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斂瘡生肌等功效,蒙古黃芪主要分布在甘肅、內蒙古、山西和青海等地。蒙古黃芪是十大隴藥和40種常用大宗藥材品種之一,野生資源日漸匱乏,市場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其栽培面積也在逐年擴大,且以栽培蒙古黃芪為主[1]。蒙古黃芪以種子繁殖為主,但其種子缺乏相應的質量等級標準,存在種質資源混雜、種子質量良莠不齊,商品種子摻假嚴重,種子供需市場不規(guī)范等問題[2]。
近年來,在蒙古黃芪的栽培及繁育方面有較多報道,也進行了蒙古黃芪種子萌發(fā)特性的研究[3-4],但有關蒙古黃芪種子粒徑分級標準研究未見報道。本研究在確定蒙古黃芪種子質量檢驗方法的基礎上,對所收集的16份不同產地的蒙古黃芪種子進行凈度分析、千粒重分析,并對山西蒙古黃芪種子的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進行研究[2]。管耀義等[5]指出,蒙古黃芪種子硬實率較高,種皮堅硬,不經處理不易吸水膨脹,阻礙種子發(fā)芽,有的種子硬實率高達50%。播種后自然發(fā)芽率在30%以下,生產上可通過98%硫酸處理解決硬實問題;荊志宇等[6]研究表明,種子硬實與其發(fā)育成熟度有關,而種子成熟度與種子灌漿特性密切相關;石有太等[7-8]、趙洋等[9]和郭鳳霞等[10]對大黃、當歸和北美灌漿特性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種子成熟度與灌漿呈現(xiàn)“S”型曲線變化。因此,開展蒙古黃芪種子質量標準研究,制定種子質量標準,對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和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且可為蒙古黃芪種子的精量播種和包衣丸?;漠a量和品質評價提供依據。
試驗材料為蒙古黃芪種子,來源于甘肅、內蒙古、山西等地的野生、仿野生和栽培種。相關信息見表1。
人工氣候培養(yǎng)箱(QHP-150 BE,上海力辰儀器科技有限公司)、FA 2004電子天平(上海津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智能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HT-600 B,上海朗軒實驗設備有限公司)、種子凈度工作臺(TJD-800,杭州綠博儀器有限公司)、高速多功能粉碎機(RHP-100型,浙江榮浩工貿有限公司)、圓孔篩和長孔篩等。
1.3.1種子粒徑分級
隨機取蒙古黃芪種子若干粒,按照粒徑大小分為一級(?≥2.5 mm)、二級(2.3 mm≤?<2.5 mm)、三級(2.0 mm≤?<2.3 mm)、四級(?<2.0 mm)4個等級。
表1 蒙古黃芪種子樣品相關信息Table 1 Relative information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seed samples
1.3.2種子凈度分析
依據GB/T 3543.3的規(guī)定扦取樣品,每份檢測樣品至少含有2 500個種子單位或不少于30 g。將待檢測樣品置于干凈的白紙上,用鑷子挑出凈種子(除去雜質和其他種子),精量稱重(精確到0.000 1 g)。每份樣品重復3次,取平均值。
1.3.3含水量測定
參考GB/T 3543.6,采用低恒溫烘干法測定水分。依據GB/T 3543.2的規(guī)定,取蒙古黃芪凈種子4.5~5.0 g粉碎,烘箱預熱至133 ℃,精密稱重(精確到0.000 1 g)樣品后放置電熱恒溫干燥箱,使箱內溫度在10~15 min內回升到(133±2)℃時開始計時,烘6 h。取出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卻30 min,取出精密稱重,每個樣品3次重復。
含水量(%)=[(烘干前樣品重量-烘干后樣品重量)/烘干前樣品重量]×100%。
1.3.4種子粒徑測定
隨機取蒙古黃芪凈種子若干,參考GB/T 3543.5的方法觀察各粒徑種子形態(tài)大小,并用游標卡尺測量各粒徑種子的大小。
1.3.5種子千粒重測定
將凈度分析之后的種子隨機數取4個重復,每個重復1 000粒種子,將4份種子分別用萬分之一天平稱重(g),計算平均值,兩個重復的重量之差與平均值之比不超過5%,將4個重復的平均值換算為千粒重。
1.3.6種子發(fā)芽率測定
1) 發(fā)芽盒實驗:4個粒徑等級的蒙古黃芪凈種子各50粒,分別用98%硫酸處理6 h,自來水沖洗干凈,晾干。處理后的種子分別開展發(fā)芽盒紙床和發(fā)芽盒沙床實驗。實驗于25 ℃、12 h光照下培養(yǎng),每天定時噴適量水保持發(fā)芽床濕潤,實驗第2天開始統(tǒng)計發(fā)芽率(胚根長度超過種子長度視為發(fā)芽),第7天實驗結束后計算發(fā)芽率,每組實驗5個重復。
表2 不同產地蒙古黃芪種子質量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seed quality from different origins
發(fā)芽率(%)=(正常發(fā)芽種子數/放置種子數)×100%。
2) 大田試驗: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樣方之間間距為50 cm,每個樣方大小為1 m×1 m,每個樣方100穴,株行距均為10 cm,每穴播種2粒,播后覆沙約2 cm,每組5個重復。種子長出兩片葉時,視為出苗,統(tǒng)計出苗率。
出苗率(%)=(成苗數/播種種子數)×100%。
蒙古黃芪種子各項指標采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并通過SPSS 19.0軟件中的Duncan法進行方差分析。
2.1.1不同產地蒙古黃芪種子形態(tài)特征
由表2可知,各產地蒙古黃芪種子長2.93~3.70 mm,平均3.62 mm,種子寬2.20~2.86 mm,平均2.76 mm,種子厚1.02~1.47 mm,平均1.32 mm。山西省渾源縣-5和陜西省子洲縣產地蒙古黃芪種子長度最小,山西省應縣和陜西省子洲縣產地蒙古黃芪種子寬度最小,山西省渾源縣-5、內蒙古固陽縣和山西省應縣-1產地蒙古黃芪種子厚度最?。痪C合可知,山西和甘肅產地蒙古黃芪種子較飽滿,種子粒徑較大,陜西蒙古黃芪種子較小,蟲籽和雜質較多。
2.1.2不同產地蒙古黃芪種子千粒重
由表2可知,山西省渾源縣、山西省應縣、甘肅省民樂縣和甘肅省岷縣等7個產地蒙古黃芪種子千粒重為6.709 5~7.364 0 g,陜西省子州縣產地蒙古黃芪種子千粒重低于6.000 0g,其他產地蒙古黃芪種子千粒重在6.659 8~7.028 0g之間。
2.1.3不同產地蒙古黃芪種子發(fā)芽率實驗
由表2可知,山西省五寨縣和山西省渾源縣黃芪種子發(fā)芽率均在90.00%以上,甘肅和內蒙黃芪種子發(fā)芽率在78.91%~89.17%之間,陜西蒙古黃芪種子發(fā)芽率低于75.0%。因此,山西蒙古黃芪種子發(fā)芽率最高。
2.2.1山西不同粒徑蒙古黃芪種子凈度測定
由表3得出,山西3個產地蒙古黃芪種子,粒徑在2.3 mm≤?<2.5 mm之間的種子凈度均高于其他粒徑種子,凈度均高于90.00%;其中,五寨縣蒙古黃芪種子在2.0 mm≤?<2.3 mm粒徑和2.3 mm≤?<2.5 mm粒徑的種子凈度高于90.00%,應縣的蒙古黃芪種子的粒徑在2.3 mm≤?<2.5 mm之間的種子凈度高于90.00%,渾源縣蒙古黃芪種子的粒徑大于2.0 mm的種子凈度高于90.00%。因此,山西蒙古黃芪種子凈度在2.3 mm≤?<2.5 mm之間最好。
2.2.2山西不同粒徑蒙古黃芪種子千粒重測定
由表4可以看出,山西3個產地蒙古黃芪種子的粒徑在大于等于2.5 mm 的千粒重最大,應縣和渾源縣蒙古黃芪種子的千粒重均高于8.400 0 g,五寨縣蒙古黃芪種子的千粒重低于8.000 0 g;其次為2.3 mm≤?<2.5 mm和2.0 mm≤?<2.3 mm粒徑,小于2.0 mm的種子千粒重最小,均低于2.500 0 g。
表3 山西不同粒徑蒙古黃芪種子凈度分析Table 3 Purity analysi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seed with different seed particle sizes in Shanxi Province
表4 山西不同粒徑蒙古黃芪種子千粒重Table 4 1 000-grain weigh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seeds with different seed particle sizes in Shanxi Province
2.2.3山西不同粒徑蒙古黃芪種子含水量測定
由表5可知,五寨縣蒙古黃芪種子粒徑在2.3 mm≤?<2.5 mm之間的含水量為9.73%,與2.0 mm≤?<2.3 mm粒徑含水量相比增加0.93%,與?≥2.5 mm粒徑的含水量相比增加1.03%;應縣蒙古黃芪種子粒徑在2.3 mm≤?<2.5 mm之間的含水量為8.65%,與2.0 mm≤?<2.3 mm粒徑含水量相比增加0.10%,與?≥2.5 mm粒徑的含水量相比增加0.71%;渾源縣蒙古黃芪種子粒徑在2.3 mm≤?<2.5 mm之間的含水量為8.43%,與2.0 mm≤?<2.3 mm粒徑含水量相比增加0.13%,與?≥2.5 mm粒徑的含水量相比增加0.39%;山西3個產地蒙古黃芪種子2.3 mm≤?<2.5 mm粒徑的含水量均高于其他粒徑。
表5 山西不同粒徑等級蒙古黃芪種子含水量Table 5 Water conten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seed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in Shanxi Province
2.2.4山西不同粒徑蒙古黃芪種子發(fā)芽試驗
1) 由表6可知,五寨縣蒙古黃芪種子2.3 mm≤?<2.5 mm粒徑發(fā)芽率為95.3%,與?≥2.5 mm粒徑的相比提高2.7%,與2.0 mm≤?<2.3 mm粒徑的相比提高1.7%,與?<2.0 mm粒徑的相比提高66.7%;應縣蒙古黃芪種子2.3 mm≤?<2.5 mm粒徑發(fā)芽率為94.4%,與?≥2.5 mm粒徑的相比提高9.7%,與2.0 mm≤?<2.3 mm粒徑的相比提高4.3%,與?<2.0 mm粒徑的相比提高65.7%;渾源縣蒙古黃芪種子2.3 mm≤?<2.5 mm粒徑發(fā)芽率為96.8%,與?≥2.5 mm粒徑的相比提高3.3%,與2.0 mm≤?<2.3 mm粒徑的相比提高1.6%,與?<2.0 mm粒徑的相比提高75.5%。因此,山西不同產地不同等級蒙古黃芪發(fā)芽盒實驗得出,2.3 mm≤?<2.5 mm粒徑蒙古黃芪種子最好。
2) 由表7可知,五寨縣蒙古黃芪種子2.3 mm≤?<2.5 mm粒徑發(fā)芽率為87.3%,與?≥2.5 mm粒徑的相比提高6.6%,與2.0 mm≤?<2.3 mm粒徑的相比提高7.0%,與?<2.0 mm粒徑的相比提高56.8%;應縣蒙古黃芪種子2.3 mm≤?<2.5 mm粒徑發(fā)芽率為82.4%,與?≥2.5 mm粒徑的相比提高5.6%,與2.0 mm≤?<2.3 mm粒徑的相比提高1.6%,與?<2.0 mm粒徑的相比提高53.8%;渾源縣蒙古黃芪種子2.3 mm≤?<2.5 mm粒徑發(fā)芽率為91.6%,與?≥2.5 mm粒徑的相比提高2.4%,與2.0 mm≤?<2.3 mm粒徑的相比提高4.8%,與?<2.0 mm粒徑的相比提高72.7%。因此,山西不同產地不同等級蒙古黃芪沙盒實驗得出,2.3 mm≤?<2.5 mm粒徑蒙古黃芪種子最優(yōu),其次為?≥2.5 mm粒徑和2.0 mm≤?<2.3 mm粒徑蒙古黃芪種子。
表6 山西不同產地不同粒徑蒙古黃芪種子發(fā)芽盒實驗Table 6 Germination box experimen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seeds in different origins and seed particle sizes in Shanxi Province
表7 山西不同產地不同粒徑蒙古黃芪種子沙盒實驗Table 7 Sand box experimen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seeds in different origins and different seed particle sizes in Shanxi Province
3) 由表8可知,五寨縣蒙古黃芪種子2.3 mm≤?<2.5 mm粒徑發(fā)芽率為56.3%,與?≥2.5 mm粒徑的相比提高9.6%,與2.0 mm≤?<2.3 mm粒徑的相比提高6.8%,與?<2.0 mm粒徑的相比提高36.2%;應縣蒙古黃芪種子2.3 mm≤?<2.5 mm粒徑發(fā)芽率為46.0%,與?≥2.5 mm粒徑的相比提高3.0%,與2.0 mm≤?<2.3 mm粒徑的相比提高0.5%,與?<2.0 mm粒徑的相比提高29.8%;渾源縣蒙古黃芪種子2.3 mm≤?<2.5 mm粒徑發(fā)芽率為61.5%,與?≥2.5 mm粒徑的相比提高12.8%,與2.0 mm≤?<2.3 mm粒徑的相比提高21.7%,與?<2.0 mm粒徑的相比提高42.4%。因此,山西不同產地不同等級蒙古黃芪種子大田試驗得出,2.3 mm≤?<2.5 mm粒徑蒙古黃芪種子最優(yōu),其次為?≥2.5 mm粒徑蒙古黃芪種子。
表8 山西不同產地不同粒徑蒙古黃芪種子大田試驗Table 8 Field tes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seeds in different origins and seed particle sizes in Shanxi Province
通過對不同產區(qū)蒙古黃芪種子的形態(tài)特征、千粒重和發(fā)芽率的測定可得,各產地種子千粒重差別較大,其中陜西省子洲縣蒙古黃芪種子明顯小于其他產區(qū)的種子。由于種子千粒重是檢驗種子活力的標準之一,種子活力由飽滿程度決定,種子飽滿程度決定了種子內部儲藏的物質多少[11],陜西省子洲縣產地的蒙古黃芪種子千粒重低,主要因為不成熟種子、癟種子和蟲蛀種子占比較大,導致種子內部儲藏物質較少。根據種子發(fā)芽率指標,山西省五寨縣和山西省渾源縣黃芪種子發(fā)芽率均在90.12%~97.21%之間,甘肅和內蒙古黃芪種子發(fā)芽率在78.91%~89.17%之間,陜西蒙古黃芪種子發(fā)芽率低于75.00%。因此,山西省蒙古黃芪種子最優(yōu)。
參考種子粒徑等級,各產地蒙古黃芪種子均可進行粒徑等級劃分;由于山西省蒙古黃芪種子粒徑最大,發(fā)芽率最高,本研究以山西省蒙古黃芪種子為基礎,開展種子凈度、千粒重、含水量和發(fā)芽指標測定。
由于蒙古黃芪種子的含水量與種子灌漿特性有關聯(lián)[6],?≥2.5 mm粒徑蒙古黃芪種子含水量均低于其他兩個等級,主要原因在于種子過于成熟,蟲蛀,空殼種子較多,蒙古黃芪籽粒脫水速率隨灌漿進程加快,含水量持續(xù)下降,?≥2.5 mm粒徑蒙古黃芪種子為含水量下降最快的時期,即灌漿高峰結束期[6]。2.3 mm≤?<2.5 mm粒徑蒙古黃芪種子含水量最高,主要原因在于種子飽滿,成熟度適當,自由水和結合水比例均衡,
2.0 mm≤?<2.3 mm粒徑蒙古黃芪種子含水量僅次于2.3 mm≤?<2.5 mm粒徑種子。
通過發(fā)芽盒、沙盒和大田試驗數據分析得出,2.3 mm≤?<2.5 mm粒徑蒙古黃芪種子最優(yōu),其中,含水量在8.43%~9.73%之間,發(fā)芽盒發(fā)芽率在94.4%~96.8%之間,發(fā)霉率在0.4%~8.6%之間;沙盒發(fā)芽率在82.4%~91.6%之間,發(fā)霉率在0~1.0%之間;大田出苗率在46.0%~61.5%之間。
為了減少蒙古黃芪種植的用種量,降低種子采購成本,保證播種后出苗整齊,種苗健壯,實現(xiàn)工業(yè)化精量播種,山西蒙古黃芪種子可以通過風選和比重除雜、色選、分級等加工流程篩選出2.3 mm≤?<2.5 mm粒徑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