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秀琪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yǎng)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良好學習品質。作為幼兒學習旅途中的陪伴者,幼兒教師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游戲巧妙安排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將課程變成幼兒興趣的“孵化器”,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幼兒,在保證幼兒人身安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筆者所帶班級是中班,班級里的幼兒偶然發(fā)現美術角的土豆發(fā)芽了,還“生”了土豆寶寶,這引起了他們強烈的好奇心。筆者抓住這次教育契機,指導幼兒開展了相關探究活動。
“墨墨,你快來看呀!美術區(qū)的土豆‘生’寶寶啦!”雨果一邊大聲地說著,一邊跑向墨墨。墨墨站在原地兩手一攤說:“什么?土豆怎么會憑空生寶寶?”這時,糖糖也向墨墨揮著手說:“是真的!就是我們之前做‘小刺猬’的那只土豆,當時我們還在土豆上刷了紫色的顏料呢!”墨墨走到了美術區(qū),眼睛盯著紫色的“刺猬土豆”看著,還用手指輕輕戳了戳從它的芽胚處長出來的幾粒小土豆。為了觀察得更清楚,他大步跑到科學區(qū)拿了一個放大鏡,再次對著小土豆左看看、右瞧瞧。這邊的動靜引起了更多幼兒的注意,越來越多的幼兒圍了過來,大家的小腦袋湊在一起,對著土豆觀察、討論,有的幼兒撫摸著“刺猬土豆”后面掛著的小土豆;有的幼兒拿起一支勾線筆和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了一個大圓圈和幾個小圓圈,以畫畫的方式將土豆“生”寶寶的場景記錄下來;有的幼兒去閱讀區(qū)翻閱著書柜里的《嗨!我是土豆》《土豆,快來呀》等繪本,想從書中尋找土豆為什么能“生”寶寶的答案;有的幼兒快速地跑向筆者,喊筆者一起去看這個“大新聞”。幼兒的探究興趣在這一刻被激發(fā)了,他們興致勃勃地發(fā)表想法,互相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
筆者觀察著幼兒的反應,沒有干涉幼兒的自主探究活動。只見雨果圍著“刺猬土豆”轉了一圈,冒出一句:“簡直太不可思議了!憑空都能生寶寶,土豆媽媽真是太厲害了!”糖糖拍了拍雨果的肩膀說:“那你知道土豆是怎么樣長大的嗎?”雨果撓了撓頭:“我覺得土豆不像我們是從媽媽肚子里生出來的。”糖糖點點頭說:“我贊成你的想法!”這時一旁的墨墨把頭轉了過來說:“說了這么多,我們不如研究一下土豆的生長過程吧!”蕊蕊走了過來,拉了拉墨墨的手:“我可以加入你們嗎?我也想看看土豆是怎么長大的!”墨墨點點頭,糖糖和雨果也點點頭。蕊蕊拍了拍雙手哈哈大笑著說:“太棒啦!不如我們一起制訂計劃吧!”雨果在旁邊開心得一邊蹦跳一邊說:“好呀,好呀!我去過自然博物館,知道一些關于植物的秘密,不如我們就實驗一下水培、土培、空氣培養(yǎng)吧!”糖糖一手摸著下巴若有所思地說:“我同意!我上次看的繪本里提到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我建議在樓下菜地里種一些土豆?!边@時,筆者對幼兒的提議給予了肯定,指導他們先制訂計劃,然后分工實施。于是,基于幾名幼兒的興趣展開的課程故事“土豆試驗室”正式啟動。幼兒默契地圍坐在美術區(qū)的小桌子上,拿起計劃板,在上面你一筆我一畫地開始制訂計劃(以圖畫和符號的形式):①實驗人員是中一班探究小隊;②實驗時間為一個星期;③實驗材料為圓圈組土豆5個、方塊組土豆5個、三角組土豆5個、愛心組土豆5個、洗凈的牛奶盒10個、玻璃器皿5個、種植田地一塊。
實驗計劃如下:圓圈組土豆浸泡在裝滿自來水的牛奶盒中進行水培;方塊組土豆過半浸泡在裝著半盒自來水的牛奶盒中進行水培;三角組土豆放在敞開的無水玻璃器皿里進行空氣培養(yǎng);愛心組土豆埋在樓下種植田地里進行土培。
幼兒按照實驗計劃分組進行土豆生長的實驗,一些土豆分別被種進土里、浸泡在水里和放入無水的玻璃器皿里。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要一個星期后才能看到實驗結果。但探究小隊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猜想實驗結果了,他們進行了大膽猜測,并將猜想寫在小黑板上進行記錄。墨墨覺得三角組空氣培養(yǎng)的土豆會長得很快,因為美術區(qū)的“刺猬土豆”沒有土沒有水也能生出小土豆;雨果和欣蕊覺得圓圈組被水浸泡著的土豆會生長得更快,因為小朋友平時要喝很多水,植物一定也是這樣;糖糖覺得種在地里的愛心組的土豆長得最快,因為大部分的植物生長都離不開土壤,土豆一定也是這樣的……
一個星期的時間終于過去了。墨墨蹲在“土豆實驗室”前,拿著放大鏡盯著三角組空氣培養(yǎng)基里的土豆,在記錄表上畫了一個2,然后轉身盯著圓圈組水培的土豆擺弄了一圈,在記錄本上畫了一個3,又站起來走到方塊組土豆面前,一邊用手在土豆上摸,一邊舉著放大鏡把臉湊近土豆,最后在記錄本上畫了數字10。接著,墨墨把記錄本遞給雨果,雨果重新對著圓圈、方塊、三角組土豆核對了一遍,立馬轉身把糖糖和蕊蕊拉了過來討論:“你們看,這才3天,我們的實驗室已經有變化了!”糖糖捧著記錄本走到了實驗室旁,一邊看記錄本一邊湊到培養(yǎng)的土豆面前,撓了撓頭說:“真的耶!好神奇哦!原來三種培養(yǎng)方式都能讓土豆長出小芽來,慢慢長出小寶寶。但是為什么它們出芽的速度不一樣呢?”正當幾名幼兒在思考的時候,蕊蕊雙手一拍:“差點忘了,種植田地里還種著愛心組土豆呢,我們趕緊去看看吧?!庇谑牵瑤酌變耗弥糯箸R、記錄表,一個跟著一個來到了菜地。蕊蕊沖到最前面,舉著放大鏡對著地里的土豆進行觀察,墨墨和雨果則頭碰著頭,一個人用手指點著,一個人用筆在記錄本上記錄下數字6。
探究小隊的成員圍坐在林蔭處,交換著手中的記錄表并展開討論。雨果把臉湊到了大家面前說:“原來是方塊組水培的土豆出芽最快!”糖糖接著說:“方塊組浸泡了一半水,那豈不是一半水一半空氣這樣的生長環(huán)境最適合?”墨墨嘴巴一嘟說:“其實,我覺得菜地里的土豆出的芽比我們班級實驗室里的土豆出的芽多,還長得快!你們看,菜地里有的小芽都長出小葉子了!只是5個土豆有的長了很多小芽,有的小芽都不長,影響了最后的結果。”大家聽完都點點頭,繼續(xù)來到菜地進行探究。雨果撓了撓頭輕輕地來了句:“會不會有幾個土豆壞掉了,所以才會有2個土豆出芽出的很多,有3個土豆卻沒有一個小芽?!蹦蛑焖伎贾?。突然,蕊蕊一拍大腿:“你說的有道理!我還想到一件事,差距可能是因為陽光!你們看,這邊的陽光多好,土豆芽被太陽曬到了,所以長得很快。”幾名幼兒互相看了看,嘴角上揚,雨果說:“有道理!我們把這些發(fā)現都記錄下來吧,貼到土豆實驗室旁,這樣也能讓其他小朋友看看?!?/p>
探究小隊的幼兒手拉著手,一起把本次實驗的過程和結果貼到了“土豆實驗室”的墻面上。
實驗結果:方塊組一半空氣一半水的土豆出芽最多,愛心組種植田地里的土豆小芽長得最高,有的小芽還多了幾片葉子。
實驗結論:對土豆來說,陽光、空氣、水、土壤都是植物生長的條件。揭秘美術區(qū)的土豆“生”寶寶的原因:“刺猬土豆”是用顏料裝飾的,顏料中含有水,空氣中也含有水分子,所以經過了一段時間,“刺猬土豆”就“生”出了小土豆。
本次由幼兒的興趣生成的課程“土豆實驗室”圓滿地結束了。本次案例的亮點在于“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有模有樣地制訂了實驗計劃,完整地開展了實驗,如期得到了實驗結果?;仡櫷炼埂吧睂殞氝@個故事,我們可以發(fā)現幼兒善于觀察,能夠根據觀察進行自主記錄,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分析;能夠在實驗中一起想辦法收集資料和驗證猜測;整個實驗過程中,同伴之間都有合作探究與分享交流。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tài)度和良好行為傾向,使他們形成勤于探究、樂于思考的學習品質和科學探究精神,為其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筆者也在這個過程中和幼兒一起學習、探索,及時從幼兒的反饋中發(fā)現問題,引導幼兒解決問題,轉變成合作型的學習者和共同的探究者。
本次活動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幼兒在制訂計劃時沒有控制變量,實驗的數據結果不嚴謹,對于因變量和自變量沒有概念,因此,最后得出的結果不一定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