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鐸
摘要 中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的方式靈活多樣,既可以在單篇學習的基礎進行整合教學,也可以直接就多篇課文進行單元整合教學。單元整合可以聚焦題材,讀寫整合;可以聚焦手法,品評鑒賞;可以聚焦國家,培養(yǎng)情懷;還可以圍繞人物、風格、結構、語言等某一方面進行單元整合。單元整合教學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習興趣,掌握探究性學習方法,提高學生思維水平與讀寫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關鍵詞 中學語文 單元教學 整體方式 思考實踐
如何在有限的中學語文學習時間內(nèi),利用有限的教材文本,讓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有所提高,語文能力有所增強,單元整合教學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徑?,F(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大多以單元為板塊進行編排,而單元的編排又往往圍繞一個主題,有的教材后面還有與閱讀相聯(lián)系的寫作訓練,這有利于單元整合教學的進行。
進行中學語文教材的單元整合教學,方式可以多樣,既可以在單篇學習中進行整合教學,也可以直接就多篇課文進行單元整合教學。單篇學習基礎上的整合,形式也可以多樣,可以先讓學生自學單篇,或?qū)W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或師生合作學習,然后進行單元整合。在單篇學習基礎上進行單元整合教學不是一次單元復習,而是對整個單元的重新認識,是一次學習的加深,是對單元文本以及相關主題的一次縱向深入,屬于研究性學習。在宏觀上,要進行規(guī)律的探尋;在微觀上,要進行層次的透視。這種由單篇到單元的整合思路,是由個體向整體的遷移,由局部向全體的拓展。這種整合讓學生既能看到樹木更能看到森林,視野寬廣,理解透徹,思維得以拓展和深化,能切實完成新課標規(guī)定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任務。
單元整合也可以直接就單元多篇課文進行整合教學。這種整合應當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在一定學習任務的引導下熟悉文本,并提出問題,匯總不同學生提出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確定文本整合點,把不同文本聚體在一個或幾個點上,為文本整合教學的展開明確方向。
在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可以探索、總結出多種整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聚焦題材,讀寫整合
辨析不同作者處理題材的不同方式,組織學生圍繞同一題材進行不同文體的寫作活動,沿著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思路進行單元整合教學。以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有《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驛路梨花》《最苦和最樂》《短文兩篇》四篇課文,單元寫作是怎樣選材。單元閱讀主題是修身正己,但幾篇文章的文體不同,《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是散文,《驛站梨花》是小說,《最苦和最樂》從文學角度看是散文,從寫作的角度看是議論文,《陋室銘》和《愛蓮說》是兩篇文言文,一是銘,一是說。
本單元可設定情境任務。示例:我國開展精準扶貧以來,涌現(xiàn)出許多修身正己、樂于奉獻的扶貧能手,請同學們展開調(diào)查,收集資料,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字數(shù)不限。
為了完成寫作任務,應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寫出優(yōu)秀人物修身正己的品格。記敘文的寫作可模仿《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掌握小事細寫的方法,作文可命題為《XX同志二三事》,引導學生多角度模仿,在模仿中既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掌握寫入的一種方法。引導學生把農(nóng)村調(diào)查收集的資料進行藝術加工,模仿《驛路梨花》,比如寫《山溝溝里桃花開》《張老頭家的柿子紅了》等,設定時間為一早一晚,人物兩個,懸念三個,誤會兩次,文章要突出扶貧干部深入一線修身正己、身先士卒“扶農(nóng)民一把”的精神品格。議論文可模仿《最苦與最樂》的結構和思路及論證方法。總之,聚焦題材,在閱讀中模仿寫作,讓學生用多種文體處理同一題材,認識語文世界的豐富多彩。
二、聚焦手法,品評鑒賞
在單元整合教學中以表現(xiàn)手法為整合點來處理,圍繞這個點學習同樣手法的多篇文本,在多篇文本的比照下,既可以對表現(xiàn)手法的基本特征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而且在比較中也能理解表現(xiàn)手法運用的靈活性。以七年級下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有《紫藤蘿瀑布》《一棵小桃樹》《外國詩二首》《古代詩歌五首》。編者把托物言志作為幾篇文章的編排線索,也作為學習重點,但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我們既可以把比較閱讀作為整合點,也可以把抒情的方式作為整合點。既可以把兩篇散文和兩首外國詩及五首古詩整合在一起,也可整合其中幾篇。既可以先單篇教學后整合教學,也可直接進行單元多篇課文整合教學。
如何整合,整合什么,可以根據(jù)單元文本靈活進行,基本依據(jù)是語文課程標準。本單元可以聚焦手法,以兩篇散文為一組,品評鑒賞托物言志的表現(xiàn)手法??梢砸晕迨坠旁姙橐唤M,品評鑒賞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兩首外國詩可以圍繞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進行對比教學。《紫藤蘿瀑布》開頭,在寫景之前,作者已經(jīng)情感化地進入文章,“不由”、“從未見過”,在寫紫藤蘿時把靜態(tài)的紫藤蘿比喻為瀑布,接著在觀察中又想像聯(lián)想。物之色,是流動的歡笑的生長的紫色;物之光,點點的銀光,似迸濺的水花,和陽光互相挑逗。就整體看,描寫紫藤蘿,作者變換了一個視角,轉(zhuǎn)換成對瀑布的描寫,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里有兩層變化,一層是由紫藤蘿到瀑布,另一層是物到人。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物情感化,或者反過來說,把自己的情感外化和物化。物是一個橋梁,溝通作者與讀者的情感交流。一直到第七段,寫景如張風之帆,靜待解纜遠行,作者用精要的直接抒情、議論:“我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鼻閺木俺?。之后,作者又寫出一層新意,“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中?!边@樣,情、志與景物又是多層而深入交融的?!兑豢眯√覙洹放c《紫藤蘿瀑布》兩文從寫物到述志的實現(xiàn)途徑有同有異,《一棵小桃樹》通過設置兩條線索的方式,在明暗的交匯處實現(xiàn)由物到志的轉(zhuǎn)換。
作者讓明暗線索交替出現(xiàn),使小桃樹和“我”建立起聯(lián)系。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行文未尾,小桃樹是“高高一枝兒上,競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作者是“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我還叫你是我的夢的精靈”,明線和暗線到此合而為一。這樣,托物言志顯得自然、感人。雖然同樣是托物言志,兩篇文章在運用時又有不同,這是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真研討和領悟的。
三、聚焦國家,培養(yǎng)情懷
比如七年級下第二單元,有《黃河頌》《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土地的誓言》《木蘭詩》??梢栽趩纹獙W習的基礎上,進行單元整合,比如舉行一次以愛國為主題的朗讀活動,或者以“我為祖國唱贊歌”為主題進行詩文創(chuàng)作大賽等。這種整合方式,聚焦國家,研讀課文,開展語文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中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方式應當靈活多樣,還可以圍繞人物、風格、結構、語言等方面進行單元整合。單元整合教學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習興趣,掌握探究性學習方法,提高學生思維水平與讀寫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作者通聯(lián):甘肅寧縣中村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