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菲雪
(洛陽市社會科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1]。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就升起在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河洛地區(qū)。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在我國5 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 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2]。河洛文化雖以地域命名,但其文化內核與影響早已超出了河洛地區(qū)的地理范圍,在黃河文化、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堅定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也是團結海內外同胞的橋梁。河洛文化所具備的獨特價值使其研究備受關注,多年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而面對當前日益激烈的文化競爭帶來的挑戰(zhàn),面對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出的要求,河洛文化研究的短板也逐漸顯現(xiàn)。
20世紀80年代,“河洛文化”這一研究命題被提出并延續(xù)至今。30多年來,河洛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召開了多次研討會議,形成了諸多研究成果,也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專家學者。河洛文化研究正在跳出傳統(tǒng)的河洛地區(qū)范圍,向全省乃至福建、江西、臺灣等地擴大影響力,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進。例如對河洛文化的基礎性研究還不夠深入,現(xiàn)有研究成果精品偏少,還缺乏具有權威性的學術帶頭人和一大批后備力量,河洛文化的轉化、應用、創(chuàng)新未受到足夠重視等都是當前河洛文化研究和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值得探討,就是河洛文化研究的多學科參與問題。
1.學術成果日益增多。學術研究方面,一是有了一批國家級別的研究項目,如2009年立項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河洛文化與閩臺關系研究”在2016年順利結項,這有力地推動了河洛文化的高規(guī)格學術研究;二是系統(tǒng)性的專著逐漸增多,如較早關注河洛文化的著作《河洛古今》,研究特定歷史時期河洛地區(qū)發(fā)展的《漢唐間河洛地區(qū)經濟研究》,唐頤所著的《圖解河圖洛書:河洛真數》等;三是學術論文頗多。以“河洛文化”為主題在知網進行檢索,結果顯示總庫收錄的相關文章共900余篇,考慮到未被電子數據庫收錄的文章,總數應該更多。
2.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機構方面,目前初步形成了從國家級到省級、市級、縣級全覆蓋,從高校到學會兼有的研究規(guī)模。國家層面,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于2006年在北京成立,來自全國各地和港澳臺地區(qū)從事河洛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60多人出席了成立大會,這是中國地域文化研究中唯一的全國性學術團體[3]。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成立后,于2010年1月組團赴臺開展河洛文化交流,舉辦了“瀚海潑墨繪春秋書畫展”“重整中華文化倫理道德論壇”和“京昆劇——梨園同吟華夏情”等一系列活動[4]。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作為河洛文化研究的國家級機構,在推動河洛文化理論研究、搭建河洛文化交流平臺、增強河洛文化全球影響力、增進海峽兩岸同胞感情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這是其他研究機構難以達到的。省級層面,河南省先后成立了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洛文化研究所和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歷史上河洛地區(qū)大部分屬于現(xiàn)河南省范圍,河南也十分重視和支持河洛文化的研究,在研究機構的設立上做了不少工作。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洛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92年,應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河洛文化專門研究機構。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于2004年9月28日正式揭牌,其成立把河洛文化的研究推向一個新階段,對弘揚河洛文化精華、宣傳厚重河南、樹立河南良好形象、促進中原崛起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5]。同年,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工作領導小組于鄭州成立,除了領導小組基本架構,還在6月1日開通了河洛文化研究網站,以加強河洛文化的宣傳和交流。領導小組的成立體現(xiàn)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對河洛文化的高度重視,有利于協(xié)調全省多部門多機構共同參與河洛文化研究。市級層面,河洛文化專門研究機構主要設在洛陽,這與洛陽是河洛地區(qū)的核心有密切關系。早期成立的洛陽市河洛文化研究院隸屬于中共洛陽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成立后參與組織了“第三屆西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河洛文化系列學術報告會、“中韓學者系列學術講座”等與河洛文化相關的活動[6],起到了宣傳交流平臺的作用。2000年以來,洛陽市的河洛文化研究逐步走向深入。2008年洛陽市河洛文化研究會成立,2012年洛陽市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13年洛陽市河洛文化研究工作領導小組首次會議召開。領導小組的成立使洛陽市河洛文化的研究有了更多保障。縣級層面,伊川縣河洛文化研究院在2016年7月注冊成立。成立后先后對伊尹故里、古甘國、伊川縣石佛寺和呂寨石窟進行了調查研究。高校成立的河洛文化研究機構有原洛陽工學院(現(xiàn)河南科技大學)的河洛文化研究所、原洛陽大學(現(xiàn)洛陽理工學院)的東方文化研究院、洛陽師范學院的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2010年,河南科技大學申報的洛陽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獲批,并于次年3月正式掛牌。駐洛高校相繼成立河洛文化研究機構既發(fā)揮了高校科研力量的優(yōu)勢,又有力地推動了河洛文化的影響力,尤其是部分高校面向廣大學生設置的河洛文化相關課程,對河洛文化的傳播、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除了上述以河洛文化為主題的專門研究機構外,還有部分與河洛文化相關的研究機構、學術團體。例如,以河洛文化的根文化為特征建立的河南省中原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以老子思想為主要研究內容成立的洛陽老子學會,以黃河文明和黃河沿岸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研究對象成立的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等。
3.研討活動持續(xù)開展。研討會議方面,基本形成了以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為主線、其他專題性研討會為點綴的格局。1989年9月14日,首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在洛陽開幕,這是河洛文化研究歷史上標志性的一步。各屆研討會的主題都不盡相同,前兩屆的會議主旨是“根在河洛”,隨后有夏商文化研究、漢民族研究、殷商文化、閩臺文化等不同會議主旨,大大豐富了河洛文化的研究內容。1989年至2019年30年間,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共舉辦了15屆,平均每兩年舉辦一屆,這對河洛文化研究的穩(wěn)步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15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的舉辦地有河南省的洛陽、鄭州、安陽等城市,也走出河南在江西贛州、福建廈門等地舉辦,更連通兩岸在臺灣召開過主題研討,參會人員來自港澳地區(qū)、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多個國家。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的連續(xù)、穩(wěn)定舉辦是河洛文化研究交流的重要途徑。除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外,還有很多形式、主題多樣的專題研討會。1993年在鞏義召開的“中華炎黃文化與河洛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著重討論了中華炎黃文化與河洛文明的起源、演變、歷史地位及其與周圍其他區(qū)域文化的關系等問題。2003年召開的“客家與中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作為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的活動之一,出版了《客家與中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了多篇優(yōu)秀論文。此外,還有不少紀念河洛先賢的研討會。如國際武則天學術研討會、紀念邵雍誕辰1 000周年暨邵雍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伊尹文化學術研討會、“詩圣杜甫與中華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這些不同形式的專題性研討呈現(xiàn)了靈活多變的特點,有效彌補了宏觀研究的空白,為河洛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了交流的平臺。
4.多學科參與不足。河洛文化研究成果主要以專著、學術論文等形式存在,為了更直觀地了解當前河洛文化研究的學科參與現(xiàn)狀,本文選擇了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電子數據平臺進行文獻檢索,以獲取河洛文化的研究情況。這兩個平臺收錄文章較為全面,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為使檢索結果更加精確,選擇以“河洛文化”為關鍵詞在知網文獻總庫中進行檢索,顯示共有797條結果。其中,發(fā)表年度最早的一篇文章在1991年。檢索結果按學科進行分類,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以“河洛文化”為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按學科發(fā)文情況(前10位)
同樣,以“河洛文化”為關鍵詞在萬方數據總庫中進行檢索,顯示共有883條結果,發(fā)表年度最早的一篇文章在1989年,按學科進行分類情況見表2:
表2 以“河洛文化”為關鍵詞檢索萬方數據總庫按學科發(fā)文情況(前10位)
從表1可知,知網發(fā)文量最多的兩個學科是文化和旅游,兩者占比之和為48.77%,接近發(fā)文總量的一半。發(fā)文量較多的前十位學科中,文化、旅游、文學和歷史四個學科最為顯眼。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文化與旅游相得益彰,加之河洛文化旅游節(jié)的舉辦,河洛文化越來越受到旅游學科的關注。由表2可知,萬方數據發(fā)文量較多的學科是文化、科學、教育、體育和歷史、地理,發(fā)文量總和占比已超過50%,遠高出其他學科。從知網和萬方的發(fā)文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盡管兩個檢索平臺的學科分類名稱不完全相同,但顯而易見,文化、歷史是研究河洛文化的主要學科。不僅在期刊論文中,在河洛文化相關專著中這一現(xiàn)象也比較明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河洛文化屬于文化學科范疇,考古、文學等學科也是研究河洛文化的基礎學科,所以文化類學科、歷史類學科對河洛文化的關注度和研究成果自然較多;另一方面,河洛文化的內容挖掘不夠,宣傳陣地少,吸引力和影響力不足,沒有受到其他學科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河洛文化同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等其他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最初受到歷史學的關注,隨著研究不斷深入,越來越需要多學科參與其中。長江文化研究學者陳據裕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長江文化研究需要多學科共同努力。他認為,長江文化“特別是長江古代文化的研究工作,涉及面很廣,是任何一門學科都難以單獨完成的;它不僅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共同協(xié)作,而且還需要自然科學的許多學科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7]。歷史學家張艷國教授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報》采訪時曾表示:“研究長江文化,從歷史學的視野看,當然是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但它又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領域,因此要重視多學科整合的綜合研究方法。”[8]此外,就河洛文化研究自身而言,多學科參與的必要性主要源自兩個方面。
首先是由河洛文化內容的豐富性決定的。1989年以來,海內外很多專家學者通過撰寫文章和座談交流的形式對河洛文化的產生和內涵進行過討論,提出了十分有見地的觀點。楊海中在2008年曾談道:“經過近20年的研究,關于河洛文化的內涵,專家們取得了比較一致的看法,普遍認為其內容博大精深。”[9]不論河洛文化的定義如何,河洛文化內容的豐富性是得到認可的。其豐富性一是源于河洛文化的重要地位。劉慶柱認為:“華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夏商文化及其更為久遠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qū)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區(qū),就這點而言,河洛地區(qū)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fā)源地及其形成、發(fā)展的核心地區(qū),也可以說是以后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源地?!盵10]河洛文化長期以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河洛地區(qū)多次被定為國都所在地,與其他地域文化相比,更具有涵養(yǎng)都城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青銅文化、禮儀文化、河圖洛書等文化的土壤。二是源于河洛文化開放包容的特性和博采眾長的特質。河洛地區(qū)先民所形成的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不斷交流和融合,共同造就了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法治文化、姓氏文化、客家文化、詩歌文學、中醫(yī)藥文化、建筑藝術、天文立法、民俗文化、舞蹈藝術、書法藝術、烹飪文化等都是河洛文化中精彩的一筆,涉及法律、政治、哲學、語言、設計、文學、中醫(yī)藥等多個學科。如果參與研究的學科日趨單一化會影響河洛文化的豐富性,削弱河洛文化的多樣魅力。
其次,多學科參與的必要性是河洛文化活化轉化的復雜性決定的。習近平指出,“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tǒng)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11]。河洛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在時代發(fā)展的進程中,必然會面臨內涵形式創(chuàng)新和轉化活化的問題。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我們要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去分析、去判斷、去提煉。河洛文化中既有積極的內容,也有消極的因素。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河洛文化中優(yōu)秀的部分傳承下來,符合當今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內容活化利用起來。創(chuàng)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挖掘河洛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推動河洛文化的活化轉化既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對文化創(chuàng)新提出的要求,也是河洛文化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因此,不僅要對河洛文化的內涵、發(fā)展脈絡等河洛文化自身的內容進行研究,更要研究河洛文化在當今的作用以及發(fā)揮其積極作用的方式。這需要歷史、文化、法學、政治等學科進行基礎性研究來挖掘河洛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樣需要科技、傳媒、市場營銷、演藝策劃等參與,共同把河洛文化的優(yōu)秀內涵展現(xiàn)出來。2021年河南衛(wèi)視策劃推出的《奇妙游》系列節(jié)目是傳統(tǒng)文化活化轉化和實現(xiàn)現(xiàn)代表達的精品力作,其中很多節(jié)目和典故可以讓人感悟到河洛文化的魅力。以《洛神水賦》(原名《祈》)為例,洛神是先秦神話中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也是曹植的千古名篇《洛神賦》中理想美神的化身。洛河、曹植、《洛神賦》三個元素都與河洛地區(qū)有關,也都是河洛文化的內容。這個節(jié)目體現(xiàn)了娉婷裊娜的舞蹈藝術之美,也展現(xiàn)了“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文學藝術之美。深厚的文化底蘊以藝術的形式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無形中便傳播了河洛文化。節(jié)目的成功,源于對洛神這個人物的研究和解讀,對名篇《洛神賦》的推敲和琢磨,舞蹈、藝術、音樂、拍攝手法等也缺一不可。
河洛文化的研究經過30余年的發(fā)展和沉淀,已經從起步階段邁向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這個新發(fā)展階段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跨學科交流。多學科參與不僅有助于挖掘河洛文化的內涵,還可以為河洛文化的基礎性重大課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然而,多學科參與之路還需要共同努力,通過擴大河洛文化影響力、樹立研究的國際視野、搭建更多高規(guī)格開放平臺等方式培育多學科參與的土壤,拓寬參與路徑。
1.持續(xù)擴大河洛文化影響力。通過中國知網檢索出的河洛文化相關文章按照發(fā)表年度來看,時間跨度從1991年到2021年,發(fā)文趨勢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情況。2008年是河洛文化相關文章發(fā)表的高峰,當年共發(fā)表了92篇文章,隨后發(fā)文量逐年下降,直到2020年發(fā)文量有所上升,但也只有54篇(具體見圖1)。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河洛文化研究的熱度與其地位還不匹配。因此,要持續(xù)擴大河洛文化影響力,從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待和審視河洛文化,采取更加新穎多樣的方式宣傳河洛文化,普及河洛文化研究成果。河洛文化的研究成果,在強調學術和專業(yè)的同時,不該束之高閣,因為河洛文化本來就是一個大眾文化,在傳承上直到現(xiàn)在還保留在兩岸的民間,如河洛戲曲、河洛布藝、河洛神祗等[12]。要全方位提升河洛文化知名度、影響力,吸引更多學科、更多科研機構、更多學術團體關注河洛文化、研究河洛文化。
數據來源: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時間:2021-11-23。
2.樹立河洛文化研究的國際視野。楊海中研究員認為,河洛文化和吳越、荊楚、湖湘、閩粵、巴蜀、隴右等地域文化相比,其產生、發(fā)展有許多相近和相同之處。但由于“河洛”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氣候適宜,農業(yè)發(fā)達,夏商周漢唐宋等歷代王朝都在這里建都,這種特殊的區(qū)位優(yōu)勢及強大的政治優(yōu)勢,就使得河洛文化與上述各地域文化相比又有很突出、很明顯的不同。其中最突出的不同就是河洛文化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長期處于主干、主導與核心地位[13]。河洛文化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它具有根文化的特點,也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河洛文化的研究要體現(xiàn)國際視野,一方面要發(fā)揮河洛文化維系海內外華人華僑的精神紐帶作用,形成“根在河洛”的共識,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河洛文化在全球文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歷史上河洛地區(qū)對外交往的研究、客家文化的研究、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研究等,讓河洛文化成為東方文明交流互鑒的名片、洛陽建設國際人文交往中心的橋梁。
3.搭建更多高規(guī)格開放平臺。在信息化時代,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加強不同學科、領域和地域之間的合作非常重要,這不僅有利于最新研究成果的共享,而且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各自特點,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14]。目前河洛文化的研究缺少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域的平臺。2020年6月,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復同意在河南洛陽設立“河洛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這標志著該保護區(qū)建設工作已由省級升格為國家級。今后要在平臺建設上發(fā)力,搭建一批高規(guī)格、開放多元的交流平臺,要充分發(fā)揮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的作用,優(yōu)化河洛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完整。要提升世界古都論壇、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等現(xiàn)有平臺規(guī)格,搭建更多世界級、國家級交流平臺,使河洛文化的研究再上一個新高度。河洛文化的研究只有在不斷交流中才能提高。作為地域文化,河洛文化與關中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齊魯文化等相互影響,共同推進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因此,應該增加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動,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開展研究。同時學術研討會、講座等應打破學科限制,在會議研討方向的設置上應鼓勵其他學科的參與和交流。
文化是凝聚力,文化是競爭力,文化也是軟實力。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對外交往的靚麗名片,其根文化特性與地域文化特色決定了河洛文化的豐富內涵。30多年來,河洛文化的研究方興未艾,歷史、文化等學科為河洛文化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但還需要經濟、政治、法學、音樂、書法等多學科參與到河洛文化的研究中,進一步挖掘河洛文化的內涵,使河洛文化枝繁葉茂,煥發(fā)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