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李春忠 金劍昆
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科書與之前岳麓、人教等版本歷史教科書相比,欄目設置更加豐富,除了課文正文之外,還有單元導語、課前引言、學習聚焦、史料閱讀、學思之窗、思考點、歷史縱橫、歷史地圖、歷史圖片、問題探究與學習拓展等。高中歷史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輔助欄目,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18 課“冷戰(zhàn)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課為例,本課除了課文正文外,輔助欄目還提供了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文字史料、學習聚焦、思考點、學思之窗等豐富的學習資源,這些資源對于理解“冷戰(zhàn)與國家格局演變”的正文內容有著重要的補充和深化作用。
從教材內容角度看,“冷戰(zhàn)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課共有三個子目,子目一是“冷戰(zhàn)與兩極格局”,主要講述了冷戰(zhàn)的形成;子目二是“冷戰(zhàn)的發(fā)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主要講述冷戰(zhàn)的發(fā)展;子目三是“兩極格局的瓦解”,主要講述冷戰(zhàn)的結束。本課不僅內部三個子目的內容相對獨立且又相互關聯,而且與其前、后課之間的關聯性也比較強。本課從橫向梳理了二戰(zhàn)以來國際格局的演變,突出國際關系的變化,不僅承接第七單元的最后一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與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形成》的內容,而且為第八單元后幾課及第九單元的課程學習提供了背景條件;從縱向上又包含資本主義世界、社會主義世界和第三世界這三條線索。內容看似簡單,實則復雜,頭緒眾多,學生要清楚認識二戰(zhàn)以來國際格局的演變具體史實,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教科書提供的各種輔助資源,提升教與學的實效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了大概念教學的理念,2022 年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中的大概念是課程內容所圍繞的核心和基石,處于教學內容的核心位置,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引領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課時標題,厘清歷史概念,明確貫穿本課的主線。
例如“冷戰(zhàn)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課,通過對課時標題的分析,筆者發(fā)現本課的兩個重要歷史概念是“冷戰(zhàn)”和“國際格局”。因此,在開始學習本課之時,首先要弄清這兩個歷史概念。
“冷戰(zhàn)”,是指20 世紀4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zhàn)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tài)。
——摘自統(tǒng)編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
“國際格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在國際關系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主要行為體,如國家或國家集團,所形成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狀態(tài)或局面。
——摘自徐藍教授的《20 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 ——一種宏觀論述》
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可以通過引入歷史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回扣歷史概念,形成知識線索。
材料一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就意味著近300 年來以維持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tǒng)的國際關系格局已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
材料二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美國獨霸世界的企圖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反對。歐洲聯盟、日本、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和國家聯盟是國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摘編自人教社《世界近現代史》下冊
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二戰(zhàn)后國際格局的演變。
根據材料一,學生可以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開始形成的雅爾塔體系,使國際關系格局從以西歐為中心過渡到美蘇兩極格局。再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二,可以得出二戰(zhàn)后至今國際格局的演變線索: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出現多極化趨勢)——兩極結束——多極化趨勢。
學生只有弄清了相應的歷史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系列問題情境的學習,才可能將碎片化的知識關聯起來,建構出系統(tǒng)的、科學的歷史知識體系;才可能掌握歷史研習的方法、路徑,拓寬自身的歷史視野。
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的“學習聚焦”欄目位于課文正文每個子目的旁邊,以精煉的文字對本子目內容進行要點歸納概括,可以說是每個子目知識的總括,不僅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而且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把握本子目重點知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抓住每課的“學習聚焦”,并結合“思考點”與“學思之窗”的問題答案,自主撰寫每節(jié)課的課時主旨。自主撰寫課時主旨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每節(jié)課的核心知識,而且可以鍛煉其歷史表達能力,發(fā)展歷史思維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例如“冷戰(zhàn)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課學習完后,教師可以請學生在閱讀和學習課文的基礎上,結合三個“學習聚焦”、兩個“思考點”和一個“學思之窗”,撰寫本課內容主旨。
示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蘇兩個大國戰(zhàn)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美國全球擴張戰(zhàn)略和蘇聯保障國家安全戰(zhàn)略之間發(fā)生激烈碰撞,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立和沖突,美蘇從戰(zhàn)時盟友變成冷戰(zhàn)對手,逐漸形成了兩極格局。在政治上,1947年3月,杜魯門發(fā)表“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對蘇聯發(fā)動冷戰(zhàn)的標志;對應的,1947 年9 月,蘇聯和波蘭等東歐國家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上,1948 年,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鞏固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蘇聯則與東歐各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形成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地緣上,第一次柏林危機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相繼成立,德國分裂。軍事上,1949 年4 月,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 年,蘇聯和民主德國等東歐國家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兩極格局中也孕育著多極化發(fā)展趨勢。歐共體的成立和發(fā)展,日本的崛起,資本主義陣營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中國的崛起以及第三世界的發(fā)展壯大,促使多極化趨勢逐漸加強。
冷戰(zhàn)的發(fā)展,既有對抗又有緩和。美蘇關系走向緩和,主要是以蘇聯的退讓和妥協為前提的。如:蘇聯實行戰(zhàn)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德國統(tǒng)一;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國內改革也過于激進和西化,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瓦解。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
學生通過撰寫課時內容主旨,不僅可以充分理解冷戰(zhàn)的發(fā)生、發(fā)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還可以建立起“冷戰(zhàn)與國際格局的演變”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閱讀、提煉和歸納信息的能力,落實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國際關系的演變涉及的歷史專有名詞較多,比較抽象,對于2 000 年后出生的高中生來說也缺乏感性的認知,與已有的生活經歷和認知基礎存在一定的距離。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教科書中生動、形象、直觀的圖片史料構建歷史場景圖,通過情境教學,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以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這段時期的歷史。
教師可以利用教科書108 頁所給的《蘇、美、英、法分區(qū)占領德國和柏林示意圖》,補充《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示意圖》創(chuàng)設歷史地圖情境,并設問:德國在戰(zhàn)后為什么會走向分裂?學生結合前一節(jié)課所學的“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建立”可以分析德國分裂的原因,如冷戰(zhàn)、兩極格局、美蘇爭霸。在教材所給歷史地圖材料的基礎上補充兩德的示意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圖片直觀感受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對抗的后果,還可以此為出發(fā)點,引發(fā)學生思考背后的原因,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與之前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符合當前的教育理念。
教科書正文部分對二戰(zhàn)后冷戰(zhàn)相關的內容有清晰的闡述,不僅要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地緣、軍事等方面分析美蘇冷戰(zhàn)的表現,而且要突出冷戰(zhàn)開始的標志是1947 年“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兩極格局正式形成的標志是1955 年蘇聯和民主德國等東歐國家為了應對“北約”成立“華約”。在梳理完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極格局的特點,可以利用教材111 頁的《“北約”與“華約”的對峙示意圖》及“第二次柏林危機時美蘇坦克對峙場景”圖片和112 頁“古巴導彈危機”圖片,以及《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158 頁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并設問:結合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和上述的地圖、歷史圖片,同學們發(fā)現兩極格局有何特點?通過歷史情境并結合所學,學生很容易理解兩極格局的特點:主導性——總體冷戰(zhàn),局部熱戰(zhàn);不對稱——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不完全——印度、印尼等國家處在兩大集團之外。
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鞏固系統(tǒng)包括“思考點”“學思之窗”和“問題探究”與“學習拓展”,基本以“史料+問題”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閱讀課文正文或者輔助欄目提供的史料基礎上,思考并回答相關的問題。
統(tǒng)編教材中設置的思考點相對簡單,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使用,也可以運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于課堂教學過程時,需要對思考點進行精心設計,發(fā)揮其夯實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最大功能。例如,本節(jié)課有兩個思考點,其一是“美蘇為何從戰(zhàn)時盟友變?yōu)閼?zhàn)后對手”,其二是“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是如何出現的”。
在厘清冷戰(zhàn)的概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史料閱讀”“學思之窗”創(chuàng)設情境,并結合課文正文內容、“學習聚焦”“思考點”“問題探究”等精心設計思考題:
材料一(雅爾塔會議三巨頭合影)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丘吉爾
材料二戰(zhàn)時,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目標……戰(zhàn)后,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 年于雅爾塔
材料三吾國因擁有道義、政治、經濟及軍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負有領導國際社會之責任,且隨之亦有領導國際社會之機會。吾國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為和平與人道計,對于此種責任,不能畏縮,不應畏縮,且在事實上亦未畏縮。”
3.4.2 線粒體自噬及其在AKI中的作用 線粒體自噬通過選擇性清除受損與去極化的線粒體以維持線粒體的質量及細胞內穩(wěn)態(tài)。線粒體自噬首先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fā)現,但其在AKI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腎臟為滿足電解質重吸收及代謝廢物排出的需求,需要擁有數量僅次于心臟的線粒體數目及氧耗量。增加的氧化應激、炎癥以及ATP產生時的解偶聯都與AKI相關,同時也可以促使線粒體去極化及功能受損,從而觸發(fā)線粒體自噬[18-19]。
——《羅斯福在美國外交政策協會發(fā)表關于美國外交政策的演說》
材料四在任何地方發(fā)生的每一變動中,我們總能看到有莫斯科共產主義再插手。最初對共產主義的概念認為是一種國際陰謀,像章魚那樣身在莫斯科,觸角則伸到世界最遠的各個角落。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材料五波蘭問題對于俄國人不僅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個安全問題……因為蘇維埃國家一些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問題都與波蘭有關……
——《1945 年2 月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的講話》
請學生閱讀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美蘇為什么從戰(zhàn)時同盟走向對抗?
學生通過分析材料,由材料一可以得出①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zhàn)后美蘇冷戰(zhàn)的基礎(基本框架);由材料二可以得出②二戰(zhàn)后,美蘇戰(zhàn)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綜合材料三、四和五可以得出③戰(zhàn)后美國實力強大,制定全球擴張大戰(zhàn)略;戰(zhàn)后蘇聯實力增強,制定保障國家安全的大戰(zhàn)略;美國全球擴張戰(zhàn)略和蘇聯保障國家安全戰(zhàn)略之間發(fā)生激烈碰撞。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教科書正文及第109 頁的“學習聚焦”進一步追問美蘇冷戰(zhàn)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學生在閱讀與思考的基礎上,很容易得出冷戰(zhàn)的根本原因④美蘇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尖銳對立。
通過把教材正文、史料閱讀、學習聚焦、思考點、學思之窗等欄目進行有機的組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任務驅動,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把握冷戰(zhàn)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入113 頁的問題探究,分析冷戰(zhàn)的特點。
材料盡管我們的階級對抗是不可調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軍事沖突的問題上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
——赫魯曉夫《最后的遺言——赫魯曉夫回憶錄續(xù)集》
材料的主旨意思是美蘇之間“對抗是不可調和的”,但是又在努力“防止軍事沖突”。學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礎上,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可以得出冷戰(zhàn)的特點:①冷戰(zhàn)的發(fā)生是美蘇兩國在雅爾塔體系下,基于雙方實力和國家利益的需要而發(fā)生的,對抗與緩和并存。但是美國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也有利益矛盾,為什么沒有發(fā)展成為冷戰(zhàn)的局面呢?通過追問,可以得出冷戰(zhàn)的第二個特點②兩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存在對立和沖突。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而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權。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的方向是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推動共同富裕;而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是實行私有制,保護資本家私有財產的最大利益。
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正文闡述相對簡單,在教與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運用史料,通過史料實證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歷史、解釋歷史,進而把握歷史的本質。因此,在教科書中設置了“學思之窗”“史料閱讀”“歷史縱橫”等輔助欄目。
“學思之窗”欄目基本都是通過“材料+思考題”的形式出現,材料緊扣課文正文內容、種類豐富多樣。縱觀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科書“學思之窗”欄目的材料選取范圍包括:歷史典籍、經典著作、詩詞歌賦、法律條文、歷史圖片、名人語錄等,內容廣博且全面?!皩W思之窗”都設置在正文旁,與正文內容相互映襯,對正文知識給予及時的補充,對學生理解和把握歷史知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本節(jié)課的“學思之窗”選取的是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上關于波蘭問題的一段講話,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波蘭領土變遷示意圖”旁邊,對于學生理解冷戰(zhàn)形成的原因很有幫助。因此,在分析美蘇冷戰(zhàn)形成原因時,將本“學思之窗”合理地融入其中(見前文示例),對學生理解和分析美蘇從戰(zhàn)時同盟走向對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梳理學習課文基礎知識是教與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例如本節(jié)課中“冷戰(zhàn)的發(fā)展與多極化力量的成長”一目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教科書正文的基礎上形成以下知識體系:
冷戰(zhàn)的發(fā)展:20 世紀50 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緩和與對抗并存;美、蘇對話的同時,發(fā)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與此同時多極化力量獲得成長,西方集團出現分化,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fā)展,日本經濟起飛要求成為政治大國,西歐和日本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導致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破裂,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皟蓮椧恍恰?、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尼克松訪華等重大事件,標志著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1955 年,亞非國家召開萬隆會議,誕生“萬隆精神”。1961 年9 月,第一屆不結盟會議召開,不結盟運動興起,標志發(fā)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第三世界崛起。國際關系的這些變化,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
在梳理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對教科書112 頁的“史料閱讀”和“思考點”進行重組,并適當引入教科書之外的材料設計檢測鞏固練習題:
材料一從經濟角度看,美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世界也不再僅有兩個超級大國。從經濟狀況和經濟潛力看,當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來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將看到五大超級經濟力量:美國、蘇聯、西歐、中國,當然還有日本。這五大力量將決定經濟的未來,由于經濟力量對其他力量的關鍵作用,這五大力量也將決定本世紀最后1/3 時間的前途。這意味著,與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所處的地位相比,美國面臨著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挑戰(zhàn)。
在即將到來的世界中,美國將不再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摘譯自《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
材料二進入20 世紀70 年代,西歐六國的聯合和日本經濟崛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不可避免要導致美國同盟國政治關系的變化,表現在西歐六國和日本外交上的獨立自主傾向日益發(fā)展……美國也不能像戰(zhàn)后初期和20 世紀50 年代那樣,在西方陣營頤指氣使發(fā)號施令。
——何春超主編的《國際關系史》
閱讀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國際格局多極化的趨勢是如何出現的?
由材料一“美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世界也不再僅有兩個超級大國”“美國、蘇聯、西歐、中國,當然還有日本。這五大力量將決定經濟的未來,由于經濟力量對其他力量的關鍵作用,這五大力量也將決定本世紀最后1/3 時間的前途?!笨梢缘贸觯鳉W、日本、中國等力量的崛起,有力沖擊了美國的霸權和美蘇兩極格局。材料二旨在表達西歐和日本的崛起,力圖擺脫美國的控制,出現了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學生在閱讀分析材料的基礎上,可以歸納出答案:20 世紀70 年代,歐洲共同體實力增強,日本崛起,同美國相抗衡;從而促進了西歐經濟發(fā)展和政局的穩(wěn)定,增強了同美國抗衡的力量;日本要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中國崛起,發(fā)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感知——理解——鞏固——運用——檢測知識,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科書是高中歷史教與學的最主要的學習資源,承載著傳授歷史知識,幫助學生獲得分析和判斷歷史的基本能力。在運用統(tǒng)編歷史教科書開展教學時教師要以任務驅動、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正文及輔助欄目史料和問題,分析材料、理解正文,提升歷史解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不僅要逐層遞進引導學生思維,還要激發(fā)一部分學生深入思考的興趣。此外,教師還要注重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在理清時間線索的同時,也注意引導學生從內外因、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等角度思考問題,提升學生歷史解釋能力,逐漸滲透唯物史觀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