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文秀
人得明底線、知邊界、懂敬畏。有言道,“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古往今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而不亡者也。”隨著嚴的主基調持續(xù)加力,隨著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三位一體持續(xù)推進,如今很多人已經(jīng)變得謹言慎行了,知道了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不該拿的不拿,開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起來。這是好事,“和尚打傘,無法無天”顯然不行。然而,有敬畏心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懂得該敬畏什么?以下二十個方面似可知之畏之。
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敬畏“神明”不是鼓吹封建迷信、唯心主義,而是主張敬畏一種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感受得到的命運和規(guī)律。常言道: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命運和規(guī)律是無法抗拒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得常懷敬畏之心?!吧衩鳌睙o形,法度有形。法度是現(xiàn)實的,是看得見、摸得著,更能切身體會得到的?!胺o嚴不威,無威而不立?!秉h紀國法,必須像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把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置于黨紀國法之下,一切在憲法下行動,切忌權大于法、權高于法和權重于法,既要防止以言代法、以權代法,又要防止因人廢法、因言廢法、因事廢法和因權廢法。唯有既重“神明”,又重法度,才是真正工作、學習和生活在“保險箱”里。
圣人乃智慧高超、品德高尚之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通人”?!笆ト瞬荒郎谖?,而能與世推移”,其威嚴在于道德,是善的化身,圣人之言往往能夠指點迷津、指引方向,也常??梢怎囗?、茅塞頓開。古往今來,人們對圣人之言都倍加推崇,奉為圭臬,敬畏有加,不敢逾越。圣人之言誠可畏,“街頭之語”亦可怕。彭德懷當年常言自己有“三怕”,即怕言過其實、怕出名、怕老百姓罵娘,罵娘就是街頭上的“切齒之語”。老百姓咬牙切齒的罵聲是心聲,也是怨言,它常常出于街頭,往往流于閑談,它最真切、最直接,也最坦率、最可怕,更要知敬畏,切不可聽而不聞,而是要聽得到、聽得懂和聽得進?!捌缴蛔霭櫭际?,世上應無切齒人?!敝挥幸簧蝗プ鍪谷烁械讲豢?、惱怒的事,才不會有對自己切齒痛恨的人。
當下就是現(xiàn)實,是眼前那些真實的、擁有的和能把握的東西。不珍惜現(xiàn)在,就沒有未來。對于眼前擁有的東西,不可以不當回事、不以為然,不去珍惜,不要到了一旦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及。珍惜源自敬畏,敬畏更加珍惜。對當下的敬畏,就是對現(xiàn)實的敬畏、對真實的敬畏,也是對已經(jīng)擁有的幸福生活的敬畏。當下可以把握,后世未必飄渺。后世就是子孫后代,就是身后的口碑。人都是重名聲、顧名節(jié)的,后世一些事情盡管自己未必看得到、聽得見,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名聲、顧名節(jié)是一貫的,是非界線是涇渭分明的。究竟是名揚后世、流芳百世,還是被人戳脊梁骨,甚至遺臭萬年?好壞自在人心。多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便是既敬畏當下,又敬畏后世。做好了當下,意味著敬畏后世;在乎后世,必然敬畏當下。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一些人當有了進步,或取得成績時,口口聲聲都是自己多么不容易、不簡單,開口閉口從來不談組織的培養(yǎng)和群眾的支持,看不到一點組織的作用和群眾的力量,在這些人的眼里、心里,組織和群眾的影子都不見了,一點感激之情、敬畏之心都沒有了。這是很危險很可怕,也是很不公很不善的表現(xiàn)。個人的能力再強,強不過組織;自己的本事再大,大不過群眾。別以為組織和群眾只是一個抽象概念,它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客觀存在。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敬畏組織,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敬畏群眾,才有出路而不會出格,才走正道而不會偏航。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焙沃^天命?朱熹說:“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币簿褪鞘┘佑谑篱g萬物的天道運行的自然規(guī)律。簡單地說,天命就是天道,就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常言道:天道酬勤。天命總是以一種不可逆、不可違的方式主宰或決定世間萬物。敬畏天命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只有“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本次诽烀皇钦J命,而是承認“天命”的客觀存在,但一定要付出主觀努力,做到既有敬畏心,又有進取心。天命誠可畏,生命價亦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再生、無法重來,生命受之父母、來之不易,對待生命不可輕率、不可草率,任何“泰山壓頂”情況下都要珍愛生命,頑強不屈、好好地活著。畏天命,君子也;畏生命,真人也。
在孔子的“三畏”中,對那些地位高、德行高的“大人”是要常懷敬畏之心的。這些所謂的“大人”一般都地位高、品行好,具有人格魅力,他們往往站位高、格局大、有遠見,常常看得遠、想得深、悟得透;往往無私心、能擔當、有情懷,每每關心人、幫助人、體恤人等。這樣的“大人”讓人敬仰、敬佩和敬重,他們的思想教誨和經(jīng)驗教訓受益終生、理當敬畏。碰上“大人”是幸事,遇上“小人”也并非壞事。對于躲在人生暗處各種各樣使絆、作梗、阻擾、刁難,甚至設局、下套、陷害的奸詐小人,當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如臨大敵,應更加小心翼翼、謹言慎行。遭遇小人是一種考驗和磨礪,處理得當,則可以壞事變好事。畏“大人”可以平步通達,畏“小人”則平安無虞。
俗話說,一諾千金。“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敝爻兄Z就是講信用,要知道“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薄安恍挪涣?,不誠不行?!背兄Z不是說說而已的,對于作出的承諾,始終心懷忐忑,久久放心不下,并且在茲念茲,“砸鍋賣鐵”也要兌現(xiàn),這是取信于人的可貴品德,是安身立命的寶貴修養(yǎng)。不去踐諾,就是忽悠人,是“思想玩弄”。諾言是一種約定,規(guī)則是一種規(guī)定。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則是用來約束人的,畫一個圈圈,在規(guī)則范圍內游戲,這才有了次序。有了規(guī)則而不去遵守,只是把它當擺設、做樣子,就會亂套。對規(guī)則不可順我者用、逆我者棄,必須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以貫之、一視同仁。敬畏承諾,說話有人信;敬畏規(guī)則,辦事有人隨。
在乎別人怎么看、怎么想,在乎別人說什么、怎么說,是必須的和必然的,也是人之常情。人總是要面子的,敬畏“人言”,自尊心使然。俗話說,人言可畏、眾口鑠金,唾沫星子有時是可以淹死人的。敬畏“人言”,人生不易。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多少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每個人一路走來都不容易、不簡單,有的沒任何背景但有辛苦努力的背影;有的沒奇跡但有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的軌跡;有的一直謹小慎微沒出什么事故但有很多故事,等等。要對得起自己的付出,對得住自己走過的路,切不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到頭來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對得起自己,就是敬畏自己的人生。
曾經(jīng)有一種說法,叫“不怕內部通報,就怕公開見報”。說的是有的人對于內部通報不以為然,因為內部通報相對知曉面窄、知情范圍小,而對于公開見報則害怕了,因為公開見報知曉面廣、影響性大。其實,內部通報也好,公開見報也罷,說到底都是一種監(jiān)督和警醒。對內部通報的害怕,本質上是對組織上教育幫助的重視和敬畏,這是應該有的一種態(tài)度。害怕公開見報,包括網(wǎng)絡曝光、網(wǎng)絡舉報等,更是識時務者的表現(xiàn)。網(wǎng)絡更快捷便利、傳播迅速、發(fā)酵快、爆炸性殺傷力強,網(wǎng)絡的這種威懾力讓人心存畏懼。這應該是件好事。如今,網(wǎng)絡等輿論媒體的監(jiān)督越來越有力有效,誰不害怕、誰不懷敬畏之心,輕者狼狽不堪,重者瞬間身敗名裂。
一個人的成長進步或取得成績,家人是不可能缺位的。倘若家人是墊腳石而不是絆腳石,是加油站而不是拖油瓶,是安樂窩而不是招風地,則應該懂得感恩、心存感激,感激和感恩是最好的敬畏。不能把家人不當回事,有意無意地忽視,要知道家人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任何時候都不可或缺。家人重要,身邊人亦如此。身邊人經(jīng)常在一起摸爬滾打,一起同甘共苦、風雨同舟,一起經(jīng)受困難和挫折,不能對身邊人頤指氣使、橫眉冷對,更不能只可“共苦”、不可“同甘”,應該懂得尊重他們,知道珍惜緣分。尊重和珍惜是最大的敬畏。家人和身邊人都是“密接”或“次密接”者,不能因為關系親密而無所謂,不可以去“疏親者”,甚至還窩里橫、窩里斗。家和萬事興,對家人和身邊人始終心存感恩與感激、心懷尊重與珍惜,則家和業(yè)興、事順人旺。
“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知道怕是第一步,知道怕什么則更進一步?!熬又某4婢次?,雖不見聞,亦不敢忽。”唯心存敬畏,才安全牢靠、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