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張海俠
《散步》一文自1992年入選中學語文教材以來,在授課方式上,從略讀到精讀,再到如今統(tǒng)編版的教讀,幾次調(diào)整,其始終作為保留篇目。筆者幾次聽不同的老師執(zhí)教《散步》一文,發(fā)現(xiàn)教師對文本的中心主題要么解讀為“孝道”,要么解讀為“尊老愛幼”。這樣的解讀總讓人覺得少了些什么,沒有解讀出文本的原汁原味。筆者試采用語義還原法對《散步》進行解讀,以便更好地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
“還原法”是孫紹振先生提出來的對文本解讀的有效方法之一。按照孫先生的提法,有學者概括出還原法就是把被描述的對象的客觀原狀還原出來,與作品呈現(xiàn)的文學世界進行比較,看看客觀原狀進入作品后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由此發(fā)現(xiàn)作品的思想傾向、情感特征、表達的重點等。孫先生對“還原”的定義是:“還原的對象有兩種:一種是把原生的語義,即字典上的語義想象出來,叫語義還原;還有一種,還原的不是語義,而是作者所表現(xiàn)的對象——人物或景物。”對語義還原,孫先生認為:“首先,從文學語言中‘還原’出它本來的原生的或者字典里的規(guī)范的意義;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體語境中的語義加以比較,找出其間的矛盾,從而進入分析的層次,否則只能在語言的表面滑行?!蔽覀兛梢岳斫鉃檫€原是在“原形”與“變形”之間揭示出矛盾。有了矛盾,便有了深入分析的通道。
根據(jù)孫先生的提法,筆者認為《散步》一文進行語義還原可以具體分為以下四種情況:一是對詞語意思的還原;二是對標點符號的還原;三是把原文中省略的部分補充出來;四是對關(guān)鍵詞語的替換。
文中有這樣一句很重要的表達:“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边@里的“世界”就是一個值得還原的詞語。按原生語義,“世界”是很大的,很廣闊的,不但包括我們?nèi)祟?,還有很多其他物種,也就是字典中“地球上萬物的總和”的義項。文中“我”背上的是母親,“她”背上的是兒子,“加起來”不過就是“母親”“我”“妻子”和“兒子”四個人而已,用“世界”來表達,很顯然此處使用的不是“世界”一詞的本意。按照還原法的概念,文中作者眼里的“世界”是包括以母親、“我”和妻子、兒子為代表的老、中、幼三代人構(gòu)成的傳承體系,此時作者是想表達作為中年人或中年一代所擔負的贍養(yǎng)老人、撫養(yǎng)孩子的義務和責任,是作者心里的一種承載,隱寓著作者的心靈密碼,此時,字典里“世界”的意義在具體語境下意蘊變得更加豐富。如此,對文本進行解讀時,“責任”不可缺席。這種責任的體現(xiàn)在文中還有兩處,一處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睂@句話,如果僅從尊老或孝道的角度理解,那么人物的排序應為“我”的母親、“我”、“我”的妻子和兒子。母親應該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我”在第一位。在母親面前,不論“我”多大,永遠都是個孩子。文中突出“我”的位置,“我”的后面有“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表明“我”是要擔起照顧母親、妻子、兒子責任的人。另一處是在選擇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發(fā)生分歧時,文中寫到“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吹贸觥拔摇痹诩抑械奈恢?,家里的矛盾需要“我”化解并做出選擇。正如作者所說:“動物只對一端負責,即幼子,而人類還對老人負責。這就是人與動物的不同。對幼子負責,屬于遺傳本能,而對老人負責,就是文化了,與本能顯然不可同日而語。”作者作為中年一代,對家人或者對他人,除了情感,還有一種社會責任。
文中第一句:“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痹凇拔摇焙汀拔业哪赣H”之間用了逗號,而不是頓號。單從語句看,在單個詞或短語之間可以用頓號,但我們也應注意到,用頓號時表示詞或短語是并列關(guān)系,這里作者并沒有把“我”和母親視為平等而形成并列,而是用逗號分隔開來,表明作者對母親的尊重。再如:“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作者用了感嘆號,而不是逗號或者句號。上文作者對“今年春天來得遲”“一些老人沒挺住而離去”抱有惋惜之情,但是,現(xiàn)在春天終于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又見到了春天,又可以生活在春天里了,表明作者對初春到來的欣喜、激動,寄寓著充滿希望的情感,同時也發(fā)出生命的感慨。如同作者所說“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與陪伴相伴的,就是對‘生命’這個命題的感受和思考”,文中作者決定委屈兒子而走大路時,也是從生命這個角度考慮的:“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文中有兩句飽含感情、意蘊的語句:“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薄拔液推拮佣际锹?,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弊髡叨加昧司涮?,而不是感嘆號。寫作時,作者已是中年人,中年人對感情的表達多是內(nèi)斂而不外露的,尤其面對生命、責任這樣重大的話題時更是如此,句號更能表明作者內(nèi)心對生命、責任勇于承受或擔當?shù)某练€(wěn)與堅定。
《散步》全文僅700多字,文中寫了一家三代四個人一起散步。我們可以想象在散步過程中,人物之間的對話會比較多,但寫進文中的,尤其是直接引用的人物對話卻很少。文中寫母親的句子較多,但直接用母親原話的只有兩句:“還是走小路吧”“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蔽闹卸嗵庍\用省略,或采用直接陳述的方式寫母親:“母親本不愿出來的”,一個“本不愿”隱含了很多信息:“母親說了什么?怎么說的?做了什么?”是心里不愿意出去走,還是一直沒有出去過呢?”如果下句是原因的話“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兒就覺得累”,這句話仍然包含著太多的省略,比如,“她老了”,母親多大年紀了卻沒有說;“身體不好”,身體哪里有著怎樣的不舒服也沒有說;“走遠一點兒就覺得累”,走多遠是遠都沒有說,等等。這些都沒有寫出來,作者在這些地方都進行了省略,運用敘述的方式,盡管沒有直接對話,但我們仿佛也看到了對話的內(nèi)容,每個人都無需多言,每個人又都立體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輕松、和諧的散步場景如在眼前。孫紹振先生說:“要讀懂文章的好處,就得不僅僅滿足于欣賞文章已經(jīng)寫出來的,還要把文章沒有寫出來的想象出來?!蓖ㄟ^想象,補充、豐富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用意與情感。作者沒有寫更多的對話,沒有更多的介紹母親的情況,而是運用了省略,我們卻能夠體會出《散步》一文主要是寫事件而不是寫人物,借助事件表現(xiàn)作者的心靈密碼,這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對文中關(guān)鍵詞語進行替換比較,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一句中的“熬”換成“度”“挺”或者刪掉,其效果都沒有原文的“熬”好,但“熬”它好在哪里呢?一位學生體會出如下四個意思:“母親在那個嚴冬受到煎熬,現(xiàn)在終于挺過來了?!薄拔覍δ赣H的深情關(guān)切?!薄霸谶@一嚴冬中,我對母親身體的擔憂?!薄拔覍δ赣H又健康地度過了一個嚴冬,感到寬慰和欣喜?!蔽闹性趯懗醮簳r寫到:“大塊兒小塊兒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枝上的嫩芽兒也密了”中的“鋪”換成“長”,“密”換成“多”也是可以的,但表達效果明顯不如原文?!伴L”是正常的生長,“鋪”具有擬人化,“長”沒有“鋪”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明顯的塊狀感;而“密”不僅含有多的意思,更能表現(xiàn)出多的程度。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一句中刪掉“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也讀得通,但卻沒有原句更能夠體現(xiàn)作為中年的一代對待責任更加用心的態(tài)度。
運用語義還原法解讀文本,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使學生更好地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