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平
詩人往往有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何以這么說呢?因為他們雖然也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在塵世之中,但他們經(jīng)常從塵世中跳脫出來,沉浸在詩歌之中。所以他們的性格和人生軌跡往往就顯得獨特而充滿個性。
大詩人杜甫,在中國真是個婦孺皆知的人物了。我們都知道他是唐代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三吏三別”收在中學(xué)語文課本里,所以我們很多人從小就知道、學(xué)習(xí)杜甫的詩歌了。
但嚴武這個人,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但我要說,在嚴武生活的時代,他絕對是一個風(fēng)云人物。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嚴武在唐代的形象就像一個民族英雄,在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功勛顯赫,杜甫特別說他“三朝出入榮”(《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就是說他在三朝都備受重視,地位高。在平定“安史之亂”和抗擊吐蕃入侵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中戰(zhàn)功彪炳。特別是抗擊吐蕃的勝利為他奠定了民族英雄的地位。吐蕃是西南藏族建立的政權(quán),跟當時唐王朝西南邊境的摩擦不斷。他的前任一籌莫展,節(jié)節(jié)敗退。廣德二年(764)七月,面對吐蕃不斷的入侵,嚴武親自率兵征戰(zhàn)。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打敗了當時有七萬多人的吐蕃部隊,先后拿下了當狗城(今四川境內(nèi))和鹽川城(今甘肅境內(nèi)),然后又派兵乘勝追擊,把吐蕃追擊到數(shù)百里之外,西南邊境終于安定下來。這種軍事才能獲得了朝廷的高度評價。
嚴武是中書侍郎嚴挺之的兒子,所以仕途發(fā)展也總體很順暢。杜甫說嚴武“四登會府地,三掌華陽兵”(杜甫《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華陽即蜀地,所謂四登即京兆少尹、京兆尹、成都尹(兩次)。這些都是嚴武一生中可圈可點的地方。
二、充滿俠氣甚至有暴力傾向的性格。
歷史上記載了好幾件他對別人稍微不合心意就動殺心的故事。其實這種帶著殺氣的俠氣在他少年時代就已經(jīng)形成了。據(jù)說在他八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問母親:“為什么我感覺父親明顯偏愛玄英(玄英是嚴挺之的妾),很少來看望您呢?”
他母親回答說:“唉,說來話長,你還小,很多事情不了解。你父親是個薄情寡義的人,嫌棄我出身貧寒,加上很快有了你,從此之后就根本不管我了,我雖然待在嚴家,其實像個棄婦一樣?!闭f著,嚴武的母親傷心地哭了起來。
嚴武雖然才八歲,但天性就有一股俠氣。有一天,他趁著父親外出,玄英正在睡覺,就用小鐵錘猛擊玄英的腦袋,打得玄英血流滿面。等到嚴挺之回來一看,這玄英已經(jīng)被打死了。家里的仆人很擔心小嚴武的命運,就幫著撒謊說:“剛才小嚴武拿著鐵錘玩,不知怎么就打到玄英頭上了。真是意外??!”嚴挺之大怒,把嚴武喊到跟前,對他說:“你也玩得太過頭了吧!”
只見八歲的嚴武不慌不忙地說:“哪有一個在朝廷做官的人,做事沒有分寸,偏愛自己的妾,而冷落我的母親的呢?我是故意用鐵錘打死她的,才不是不小心呢?!眹劳χ凰f得呆住了,過了一會回答說:“好吧,你真不愧為我嚴挺之的兒子?!?/p>
嚴武的個性后來更加豪爽傲慢,甚至有非常殘暴的時候。我覺得一方面與天性有關(guān),另一方面可能與他父親不經(jīng)意間的鼓勵也有關(guān)系。
三、不俗的詩歌創(chuàng)作水平。
《全唐詩》里只保留了他七首詩,具體寫的肯定不止這個數(shù)。唐代詩人群星璀璨,在這個星空里,嚴武肯定是比較暗淡的一個。但我為什么還要說“不俗”呢?因為他對詩歌和詩人的態(tài)度非常虔誠,這是為他加分的。譬如他留下的七首詩歌中,就有三首是與杜甫唱和的。杜甫就說嚴武“新詩句句好,應(yīng)任老夫傳”(《奉贈嚴八閣老》),杜甫這么高評他,所以嚴武雖然與當時的詩人比如岑參、王維、高適等關(guān)系都不錯,但“最善杜甫”(《全唐詩》卷二六一小傳)。對杜甫這么好,我也要為他加點分的。
正因為他對杜甫最好,而杜甫對他評價也高,所以我就把他們兩個放在一起說。
嚴武雖然也寫了不少詩歌,但在中國詩歌史上,一般都沒有嚴武詩歌的專門介紹。但如果說到唐代政治史,嚴武就是一個不能忽略的人物了。杜甫對嚴武有這么高的評價,是與杜甫和嚴武有很深的交往有關(guān)的。所以詩歌史上說到杜甫,也就不能不帶出嚴武來。因為杜甫不少掏心窩的話都對嚴武說,何況杜甫一生的起伏變化也往往與嚴武捆綁在一起。
杜家與嚴家是世交,杜甫與嚴武的父親交往就不少,所以年長嚴武十四歲的杜甫,在嚴武面前有的時候難免有點倚老賣老。但別忘了,嚴武年紀雖然比杜甫小,但他少年得志,官階比杜甫高。這讓杜甫與嚴武兩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有時也真有點尷尬。他在給嚴武的詩里,一方面說“扈圣登黃閣,明公獨妙年”(《奉贈嚴八閣老》),意思說是年僅三十一歲的嚴武扈從唐肅宗,年紀輕輕做了給事中,這給事中屬于門下省,門下省在開元年間稱為黃門省,“黃閣”一詞就是這么來的。在這一級別的官員中,嚴武是最年輕的,所以杜甫稱贊嚴武年輕有為。比自己年輕,但官職卻比自己高,杜甫在詩中說“客禮容疏放”,一方面說自己平時有點不拘小節(jié),另一方面也稱贊嚴武胸襟開闊。
這應(yīng)該是杜甫寫給嚴武的最早的一首詩了。可以看出他們兩人之間曾經(jīng)確實有不論年紀、不講官職的關(guān)系,但杜甫與嚴武的關(guān)系真正全面推進的時候應(yīng)該在嚴武擔任成都府尹時期。
上元二年(761),嚴武被任為成都府尹,第二年,也就是寶應(yīng)元年(762)春,他就急著要見一個人。誰呢?杜甫。請一個詩人過來聚聚,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當然是用一首詩歌去邀請。嚴武果然寫了《寄題杜二錦江野亭》:
漫向江頭把釣竿,懶眠沙草愛風(fēng)湍。
莫倚善題鸚鵡賦,何須不著鵔鸃冠。
腹中書籍幽時曬,肘后醫(yī)方靜處看。
興發(fā)會能騎駿馬,終須直到使君灘。
這首詩寫了什么呢?好像有點費解,主要是典故用得不少。但我先把典故全放在一邊,把詩歌的意思集中說一下,其實也簡單的,就是希望杜甫不要過于閑散,不要整天釣魚,躺在草地上看天看地看流水,自恃有才,就清高,就不去做官,其實做官也是為國效勞、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一種方法呢。
你別看這嚴武小杜甫十四歲,看人還真是準的。他知道杜甫曾經(jīng)是雄心萬丈,也有經(jīng)國之才,但經(jīng)受打擊多了,意志就不免消沉了。但嚴武不這么看的,他說你杜甫有才是不錯,而且才華可以跟漢代的禰衡有得一比,但你有禰衡的才華,不一定非要學(xué)禰衡的驕傲。禰衡寫《鸚鵡賦》的故事在《后漢書》中有記錄。說這禰衡年少的時候能寫能說,當時人不僅寫不過他,連辯論也不是他的對手。但禰衡的缺點在“氣尚剛傲,好矯時慢物”,也就是很傲氣,不把別人放在眼里。當時章陵太守黃射一直很愛惜禰衡的才華。有一天曹操把禰衡送到江夏太守黃祖那里,黃祖的兒子黃射正在大宴賓客,突然有個人獻上一只鸚鵡,黃射端著酒杯走到禰衡面前說:“今天真是高朋滿座,這只鸚鵡好像就是為這次聚會助興的。您的才華是大家久仰的了,如果能寫一篇《鸚鵡賦》,各位讀了一定很快樂。”禰衡倒也沒推辭,拿起筆,把這篇《鸚鵡賦》一氣呵成地寫完了,而且寫得真是文采飛揚,果然是名不虛傳。
但就是這么一個才華橫溢的禰衡,卻因為性格的原因與曹操、黃祖這些人都處不來,最后二十六歲的時候就被黃祖找借口殺掉了。嚴武說杜甫有禰衡之才,倒不是說他也有生命之虞。而是希望他用才華來贏得屬于自己的人生。
我這樣說不是把自己的意思放在嚴武的身上,因為嚴武詩歌的下一句“何須不著鵔鸃冠”,其實就是再次勸他應(yīng)該出去當官。鵔鸃是古代的一種鳥,據(jù)說頭上的羽毛鮮艷,漢代的一些官職如郎、侍中等官帽上經(jīng)常用這種羽毛來裝飾。你看,這嚴武希望杜甫當官的愿望是非常直接的,一點也沒有隱瞞。
“腹中書籍幽時曬”,這一句用了《世說新語》的典故。說有個叫郝隆的人在農(nóng)歷七月七日這一天,正中午的時候,對著太陽仰躺在地上,有人就覺得奇怪了,這夏天正中午的太陽該有多熱,這人怕是有病吧?所以走過去問:“你這是干嗎呢?把肚子鼓得這么大?都曬紅了啊。”郝隆回答說:“我在曬書呢,我讀了一肚子書,架上的書要曬曬,防霉去濕,肚子里的書也要曬曬的,要不然誰知道我讀了多少書呢!”郝隆當然是炫耀讀書多、學(xué)問富的意思了。嚴武的意思是說你杜甫曾經(jīng)自稱“讀書破萬卷”,讀的書一定也很多,學(xué)問當然也好,你沒人時應(yīng)該也曬曬你的學(xué)問,讓學(xué)問真正派上用場。你看這句的意思其實也是勸杜甫出來做官,不要顧影自憐,浪費了滿腹的大學(xué)問。
“肘后醫(yī)方靜處看”,所謂“肘后醫(yī)方”就是指晉代的葛洪,他雖然只活了八十歲,但生前一心要做神仙,一生都在探索養(yǎng)生之術(shù),并且有專門的著作《肘后要急方》。嚴武的意思是:你杜甫休閑養(yǎng)生當然也沒什么不可以,但養(yǎng)生的書也不用天天看,偶爾在幽靜的地方翻翻也就可以了。
你看這嚴武對杜甫的才華、學(xué)問真是非常的佩服,而且字字句句都是為杜甫的前程考慮,從朋友的角度來說,應(yīng)該說很地道了。
最后兩句說到主題了。意思說你一個人恐怕也沉悶久了,何時興致來了,立馬騎著一匹駿馬,一路飛奔到我這里來就好了。“使君灘”雖然就在四川,但并不在成都,嚴武只是借用,“使君”是自稱,使君灘大概的意思是我這地方的意思了。
這嚴武邀請杜甫來聚聚,真是花了不少心思。他了解杜甫,所以想破解杜甫原來的生活狀態(tài),讓他跟上自己的節(jié)奏,一起為家國盡力。為了充分表達這一意思,嚴武還用了不少歷史典故來說明這樣做的價值和意義。
收到這樣情深意長的詩,杜甫應(yīng)該為這樣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知音感到欣慰。嚴武用詩歌來邀請,杜甫當然要先用詩歌來回復(fù)了。杜甫的詩歌題目叫《奉酬嚴公寄題野亭之作》,詩歌如下:
拾遺曾奏數(shù)行書,懶性從來水竹居。
奉引濫騎沙苑馬,幽棲真釣錦江魚。
謝安不倦登臨費,阮籍焉知禮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無徑欲教鋤。
這詩歌與嚴武的詩一樣,典故不少,核心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官我不是沒有做過,但官場套路太深,我已經(jīng)很厭倦了,還是安心當個閑散之人吧。應(yīng)該說杜甫雖然理解嚴武的雅意,但并不接受他的建議,最后反過來邀請嚴武不妨來我的草堂聚聚。
這詩歌的第一、第三兩句其實是說了一個事件。什么事件呢?就是至德二載(757),因為“安史之亂”,唐肅宗到鳳翔避難,杜甫趕過去拜謁唐肅宗,被授予左拾遺。當年十月,扈從唐肅宗從鳳翔回到長安。所謂“奉引”就是護駕回長安時在前面帶路,騎著“沙苑馬”,也是官馬的意思了。大家注意這個“濫”夾在里面好像不大醒目,但其實是杜甫很有情緒的一個字,也就是說自己不過是“濫竽充數(shù)”而已。但第二年,宰相房琯打了敗仗,又受人挑撥,被唐肅宗罷了宰相的官職,貶為邠州刺史。這房琯可是杜甫的布衣之交,兩人認識很久,關(guān)系非常鐵,他本來還想著老朋友房琯當了宰相,自己也肯定會有得到重用的機會,杜甫因此奮不顧身上書皇帝說:“房琯那可是有大才的人!這點過錯算什么罪呢?哪有因為這些小事而罷免一個宰相呢?”唐肅宗對杜甫的上書很生氣,差點要給他重刑。罷免了房琯之后,也把杜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去鳳翔拜見肅宗,然后護駕回長安,其實是杜甫一生中不多的值得記憶的時光。但最后以失敗告終,這也讓杜甫很受傷,雖然不能說杜甫從此一蹶不振,但近五十歲的年紀受到這樣的重創(chuàng),有點心灰意冷,大家也是可以想象的。所以你看杜甫在這首詩歌的第二、第四兩句,就說自己天性就疏懶,已經(jīng)習(xí)慣了隱居的生活了,“水竹居”其實就是形容隱居的環(huán)境,也真的適應(yīng)了釣釣錦江魚的生活了。杜甫這樣的話你要說一點情緒也沒有,可能大家也不相信。但總體上來說,杜甫不再有大的抱負,可能也是真的。
那么這樣的杜甫像歷史上的誰呢?杜甫接著就告訴我們了。晉代的謝安和三國時期的阮籍都是杜甫的偶像。謝安曾在山里興建亭臺樓閣,種植大片的竹林,然后經(jīng)常召集年輕人來雅集,用美味佳肴招待他們,每次費用都不少,但謝安樂此不疲。而阮籍不拘禮法,生活得很自我,也同樣是我的榜樣。你看杜甫對自己的人生安排原來是有計劃的。人生進有進一步的活法,退有退一步的活法。從這個角度來說,杜甫的人生其實是相當靈活的人生。
最后兩句說,如果您愿意枉駕寒舍,我一定把荒蕪了很久的小路清理好,恭候您的光臨。這兩句當然體現(xiàn)了杜甫對嚴武的期待之情,同時也把此前離群索居的生活面貌陳述了出來?;牟蓍L得連路也看不出來了,說明杜甫不出去,外面也沒什么人來,可見這杜甫的隱居真是徹底的。
這詩歌來詩歌去的,大家可能要問了,這杜甫與嚴武究竟有沒有互訪呢?答案是還是老杜的面子大,沒過幾天,嚴武就帶著一隊人馬到杜甫的草堂來做客了。這有杜甫的詩歌為證(《嚴中丞枉駕見過》),我就不多說了。當然杜甫后來也回訪了嚴武。如果說此前兩人同朝為官,屬于雖然有聯(lián)系但還很難說關(guān)系密切的話,這一次在成都,兩人的交往就越來越多了。現(xiàn)在杜甫的詩集中有三十多首寫給嚴武的詩,而其中大量的是寫于此后的一段時期。杜甫與嚴武的關(guān)系,也因此迅速升溫。
杜甫雖然在這一時期意志有點消沉,但他對年輕的嚴武還是寄予了厚望,希望嚴武能夠兢兢業(yè)業(yè),在政治上有大的作為。
如果杜甫與嚴武一直按照這樣的模式交往下去,應(yīng)該說是一段佳話,但卻不可能有很多故事。事實上,杜甫與嚴武這樣關(guān)系密切的時候只是階段性。他們的關(guān)系后來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裂痕,甚至有鬧得很僵的時候。
杜甫在蜀地的五年中,也就是從上元二年(761)到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嚴武兩度來蜀地,擔任成都府尹。特別是廣德二年(764),嚴武推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這緋魚袋可是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佩帶的。杜甫對嚴武的感謝之情應(yīng)該是清晰的。隨著嚴武的去世,杜甫也在不久后離開了成都。
這里還留下一個疑問。嚴武推薦杜甫入幕,也就是節(jié)度參謀,杜甫一開始是同意并愉快地擔任了的。但另一個事實是:在幕府中的生活,通過杜甫的詩歌,流露出來的好像以苦悶的情緒為主,像他在《院中晚晴懷西郭茅舍》詩中說:“浣花溪里花饒笑,肯信吾兼吏隱名?”顯然是自我嘲笑自己居然離開浣花溪,而來當這個參謀,好像有寄人籬下的感覺。特別是平時與嚴武是朋友關(guān)系,當然相處就簡單了,但現(xiàn)在與嚴武是上下級關(guān)系,特別是嚴武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既是成都尹,又是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集權(quán)容易讓一個人變得驕橫,何況嚴武的性格中本身就有暴躁的一面。你看《舊唐書》說嚴武“急暴”(《舊唐書·杜甫傳》),《新唐書》說嚴武“暴猛”,我估計嚴武的工作方式可能經(jīng)常有過于粗暴的地方。這種粗暴別人或許能忍受,作為本質(zhì)上是個詩人的杜甫來說,他就忍受不下去了。所以不到半年,杜甫便堅決要辭去幕僚的職務(wù)。
杜甫辭職的根源,確實應(yīng)該在嚴武身上。
歷史有的時候很讓人迷惑,如在杜甫詩歌文章中積極有為的嚴武,在《舊唐書》他的傳中,評價好像比較糟糕,說他什么呢?“(嚴武)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币簿褪钦f他在蜀地很多年,為所欲為,或者說簡直是膽大妄為。《新唐書》往往在很多地方會故意與《舊唐書》寫法不一樣,但對《舊唐書》說嚴武的這種惡行倒是積極呼應(yīng)。他們舉了同一個例子,就是因為自己手下的一個判官叫章彝,后來當了梓州刺史,嚴武因為“小不副意”,就要去成都“杖殺”他(《舊唐書》),也就是用棍子打死這個章彝。兩種唐書都特別寫到這一點,總不會一點根據(jù)也沒有。但兩種唐書都沒有這個章彝的傳,而嚴武傳里也沒有把章彝與嚴武結(jié)怨的過程記錄下來,我們從史書中還真不好找到嚴武動怒的原因。
好在有杜甫的詩歌,杜詩被稱作“詩史”,還真不是隨便說說,有的時候我們在史書上束手無策的時候,杜甫的詩歌會給我們不少值得信賴的史料。
寶應(yīng)元年(762)四月,唐玄宗、唐肅宗先后去世,代宗繼位。這唐代宗對嚴武是一直刮目相看的,所以他繼位后不久,就下詔,讓當時帶人劍南節(jié)度使的嚴武進京。嚴武當然得奉命。當時嚴武與杜甫交往密切,關(guān)系當然很好。杜甫這個人特別重情,在嚴武要進京時,他一路相送。送到哪里呢?一直送到綿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綿陽。他一路送,一路寫送行的詩,把朋友之情寫得真是酣暢淋漓。
但杜甫剛把嚴武送走,成都方面出事了。什么事呢?同年七月,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在成都發(fā)動了兵變,因為兵馬使本身就是節(jié)度使下的重要將領(lǐng),統(tǒng)率著地方武裝,這徐知道原來是嚴武的副職,大概一直覺得身居嚴武之下,深感委屈,所以就趁著嚴武北上,把嚴武的官印搶走,自封成都府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同時大開殺戒。但這個殺人殺紅了眼的徐知道,在一個多月后就被他手下的部將殺掉了。這樣杜甫就回不去成都了。怎么辦呢?只能暫時在綿州一帶轉(zhuǎn)一轉(zhuǎn),這綿州靠近梓州。我說到梓州,大家可能有感覺了,要說到梓州刺史章彝了。杜甫在綿州、梓州流浪的這段時間,章彝不僅多次款待了杜甫,而且?guī)е鸥⑴c了不少聚會?,F(xiàn)存杜詩當中,記載兩人梓州交往的詩歌就近十首。但與章彝接觸多了,杜甫發(fā)現(xiàn)章彝這個人的問題也就多了。章彝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呢?就是貪圖享受,不問國事,動不動就帶著兩三千個士兵去打獵,而且從黎明打到黃昏,山上的飛禽走獸被打死了一大半,連根本不能吃的小鳥也不放過(杜甫《冬狩行》)。這要是平時,還可以退一步說,但當時是什么情況呢?可以說危急的事情一件連著一件,徐知道成都兵變是一事,吐蕃入侵京都是一事,唐代宗也處于上任之初的動蕩不安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你章彝不是為國分憂,而是在一邊游樂,這杜甫肯定看不下去。特別是當他知道章彝不僅不在這關(guān)鍵時候修整武備,而是把錢大把地布施給了寺廟,就更生氣了。
嚴武這次去京城,一直到廣德二年的春天,才再次回到蜀地。作為把國家民族一直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嚴武來說,他回到蜀地,肯定也能聽到官員、民眾對章彝的反映。在獲悉章彝沒有全力整肅軍隊的事情后,嚴武顯然認為這是一種嚴重的失職。在這種情況下,“杖殺”章彝,我覺得也是有可能。這其中有沒有杜甫的意見,我想大家完全是可以想象一下的。
但我們在大致了解了嚴武杖殺章彝的故事之后,是不是覺得兩種唐書好像都對嚴武有偏見?不說杖殺章彝的行為正義,反而說他“肆志逞欲,恣行猛政”。所以你看看,歷史由誰寫,怎么寫,都是大有講究的。好在有杜甫的詩歌,可以大致為我們還原出章彝當初的種種行為。
嚴武這人政治才干、家國感情都沒說的。從杜甫所寫的與嚴武有關(guān)的詩歌來看,他們兩人的感情也相當不錯。但再好的朋友也有可能鬧矛盾甚至鬧翻的。杜甫有一次酒后不知什么原因發(fā)飆了??赡芫坪鹊脤嵲谑翘?,也可能在喝酒過程中與嚴武說毛了,杜甫霍地起身,跳到嚴武家的凳子上,對嚴武怒目而視,說:“真沒想到嚴挺之生出你這種混賬兒子!”嚴挺之是嚴武的爸爸,曾官中書侍郎,是一代名相。嚴武沒想到這個平時關(guān)系不錯的杜甫居然這樣罵自己,而且連著自己的父親一起罵,臉色唰地一下變了。杜甫你說是多聰明的人,他知道嚴武的暴脾氣的,而且這么多年,嚴武確實待自己不薄,剛才喝高了,話也說過頭了。所以杜甫把口氣放緩和地說:“你是嚴挺之的公子,我是杜審言的孫子,彼此彼此?!倍艑徰跃褪嵌鸥Φ臓敔?。杜甫這話什么意思呢?我們只能大致猜一猜。嚴武是嚴挺之的兒子,嚴挺之的為人好像沒有什么特別壞的地方,而嚴武的脾氣是遠近聞名的壞。但杜甫話頭轉(zhuǎn)過來說自己是杜審言的孫子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實意思也不復(fù)雜,據(jù)說杜審言就是一個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人,他經(jīng)常自夸屈原、宋玉的文章還不如他,書法更是連王羲之也比不上。
而杜甫其實也不是一個謙虛的人,他曾經(jīng)說:他的賦可以跟揚雄媲美,詩不在曹植之下。揚雄一直是漢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而曹植的詩歌也一直被視為詩歌的經(jīng)典?,F(xiàn)在我們覺得這些大話好像也不一定是大話,但放在年輕的杜甫身上,還是顯得很不協(xié)調(diào)。我們好像已經(jīng)習(xí)慣了李白的疏放,但杜甫的“疏放”其實同樣有名。剛才我說了,他很感謝嚴武能夠大度容忍自己的疏放。前面我也說了,他也說過“阮籍焉知禮法疏”,顯然也是追隨阮籍那種自由灑脫、不拘禮法的生活方式的。如果把杜甫的詩集翻一翻,可以發(fā)現(xiàn),杜甫以阮籍自況,還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
所以杜甫看似話鋒一轉(zhuǎn),好像是腦筋急轉(zhuǎn)彎一樣,不一定有什么邏輯在里面,但我們仔細一分析,杜甫無非是說你嚴武脾氣壞,我杜甫的脾氣也好不到哪里去,彼此彼此了。這是給嚴武下臺,也是給自己下臺的機會,畢竟酒后的話肯定顧不上分寸感了。
嚴武最后生氣了沒有呢?有的說因為嚴武素來知道杜甫的脾氣,并沒有介意;有的說嚴武雖然一開始生氣,但很快也就忘掉了。但《新唐書》就說得嚴重了,說這個嚴武表面上看上去不介意,其實內(nèi)心十分憤恨。后來有一天突然對杜甫起了殺心,要把杜甫與章彝一起殺掉。把官吏都召集到了門外,嚴武正準備出去抓捕杜甫,但也真是奇怪了,嚴武幾次要出門的時候,帽子都被門簾上的鉤子鉤住了。嚴武的手下知道嚴武殺心很重,很為杜甫擔憂,幾個人就偷偷跑過去告訴了嚴武的母親,一五一十對嚴母說了。嚴母素來知道杜甫對嚴武那個好可是真心誠意,把這樣一個朋友殺掉,天理也不容,所以嚴武的母親急忙用小船把杜甫送出成都(《云溪友議》),然后跑到嚴武這里,對著嚴武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訓(xùn)斥。你別說,這頓訓(xùn)斥還真起了作用,至少把嚴武一半的殺心去掉了,最后嚴武放過了杜甫,而只是把章彝殺掉了。
嚴武想殺杜甫這個事件,雖然《新唐書》等上面寫得很清楚,唐代的幾種筆記也有類似的記載,但信和不信的人都有。我當然是相信的。你讀讀杜甫在幕僚后期寫的詩歌,其中如“晚將末契托年少,當面輸心背面笑。寄謝悠悠世人兒,不爭好惡莫相疑”(《莫相疑行》)。這個“年少”人是誰呢?是不是比他年輕十四歲的嚴武呢?“當面輸心背面笑”,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太辛苦了呢?如果作為地方軍政最高長官的嚴武給了杜甫足夠的尊嚴,別人有可能如此無禮地對待杜甫嗎?所以我很懷疑這個“年少”,可能就是說的嚴武?!鞍最^趨幕府,深覺負平生?!保ā墩氯諝w溪上有作簡院內(nèi)諸公》)話說得這么重,可知幕府的生活給杜甫的傷害之深。除了嚴武,我還真想不出誰還有這種傷害杜甫的能力了。
在杜甫這么沉重的感嘆面前,我覺得當杜甫在無法忍受的時候,借著酒意痛斥嚴武一頓,完全是有可能的。而嚴武可能與杜甫在幕府中也有相當?shù)姆e怨,再加上杜甫這酒后怒吼的一句,剎那起了殺心,當然就更有可能了。要知道對于一個性格暴猛的官員來說,在他們的眼里,殺一個下級的官員也許只是一件平常之事。
只是因為橫生了這個事件,兩個詩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顯得復(fù)雜一些。晚年的杜甫在嚴武死后,也寫了好幾首追憶嚴武的詩歌,痛惜之情還是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來。有的學(xué)者就根據(jù)這幾首詩歌,說既然嚴武死了,杜甫還這么追思他,可見史書上說嚴武想殺杜甫是無稽之談。我覺得這樣的推論還是簡單了一些。杜甫雖然對幕府生活好像有不堪回首的感覺,但與嚴武的交往,特別是在成都期間的交往,還是給了杜甫許多溫暖的記憶。如果把友情用長度來衡量的話,那種不和諧或者很尖銳的關(guān)系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大段的仍是互相欣賞、互相支持的關(guān)系,杜甫與嚴武的詩歌已經(jīng)足以證明這一點了。這點杜甫不會不知道。我覺得正是因為有這種冷靜的反思,才使杜甫能在嚴武死后,淡忘掉曾經(jīng)的不愉快,而把更多的筆墨放在對美好往事的追憶這一點上。
我覺得這不僅是詩人朋友的相處之道,也是我們普通人的相處之道。像李白與賀知章那樣從頭到尾到十分和諧的詩人之交,其實并不多見的。杜甫與嚴武給我們展現(xiàn)的其實是更為常見的詩人之交的一種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