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萌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于廣州市中山四路,原是廣州市兒童公園的所在地。2003年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南越國的兩座宮殿,因無法確定其名稱,分別被命名為一號宮殿和二號宮殿,兩座宮殿坐北朝南。在二號宮殿東南角的一片瓦礫堆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件戳印有“華音宮”三字的陶器蓋殘片(圖一),尺寸為:3.8厘米×3.6厘米,為確定南越王宮中宮殿之一的名稱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圖一 “華音宮”陶器蓋殘片
2017年,這件西漢印“華音宮”銘陶器蓋殘片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學界有關“華音宮”陶文研究僅有一篇文章,即王鑫的《“華音宮”陶文考釋》。其研究結論是:“華音宮”是寓意華夏之音的宮殿,或許有南越國第一代君王趙佗思念中原故土的寄寓之情。在王鑫研究之前,考古學家麥英豪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華音宮’的取名當與漢越關系的某樁大事相關聯(lián)。”更早的研究并非直接針對“華音宮”三字的陶文,而是有關南越時期陶文的研究,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時,南海人潘六如整理匯編的《潘六如南越瓦文稿》,均沒有涉及“華音宮”三字。本文從南越立國前后的政治環(huán)境、秦漢宮殿建筑的美學思想以及“華”“音”“宮”三字字義的深層探究等方面,對“華音宮”陶文進行研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地區(qū)已從奴隸制社會進入封建制社會,而嶺南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還處在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階段。秦統(tǒng)一嶺南之后,建立了郡縣,使落后的嶺南地區(qū)一躍進入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向較先進的中原地區(qū)逐漸靠近。
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發(fā)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及南越地?!惫?14年,秦始皇派兵攻打嶺南,這些兵并不全都是受過訓練的士卒,而是由逃犯、奴隸、窮人子弟以及商人組成,其后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并命這些人駐守嶺南防御敵人。比《史記》早約三十年的《淮南子》,對這段歷史的記述更為詳細。當年秦始皇派尉佗、屠睢率領“樓船之士”和犯了罪的官員、亡犯、商人等共五十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嶺南。遭到越族人的強烈反擊,秦兵大敗,于是“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 。趙佗留守南越,并“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根據(jù)《史記》的記載,秦始皇當年派五十萬中原士卒和一萬五千名中原婦女來嶺南,這些南遷移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而且大大提高了嶺南地區(qū)的生產力和社會進程。從對南越國宮署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看,無論是磚瓦制造技術還是政治制度都是繼承了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思想。公元前203年,南越立國,此時嶺南地區(qū)早已生活著大量的漢人,肯定有很多是與南越王趙佗來自同一個地方的人,即所謂的“同鄉(xiāng)”。如何使?jié)h越雜居、和諧相處,是趙佗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趙佗吸取秦當年攻打嶺南時暴政的教訓,采取“和集百越”和“漢越通婚”的民族政策,漢越關系和睦,政治環(huán)境穩(wěn)定,國家實力逐步增強。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希望陸賈能夠說服趙佗,使南越國作為藩屬國臣服于西漢。《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記錄了這段歷史:復曰:“我孰與皇帝賢?”陸生曰:“王何乃比于漢!”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乃大說陸生,留與飲數(shù)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辟n陸生橐中裝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陸生卒拜尉他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從上述交談內容可以看出,趙佗內心有君王的傲氣,骨子里是不服西漢帝王的。他喜歡陸賈,因為陸賈的到來使他能聽到過去從未聽聞之事,包括中原的新鮮事,可能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事,如政治、軍事、文化、歷史等。同時他佩服陸賈的智慧和才能,他們在思想上能夠有所交流。所以趙佗說服陸賈留住數(shù)月,臨走時還贈送了很多金銀財寶。這里有個細節(jié)就是趙佗稱劉邦起家的中原地區(qū)為“中國”。劉邦起于沛郡,而趙佗的家鄉(xiāng)在河北真定,兩處相距500多公里,共處華北平原地區(qū),所以趙佗的家鄉(xiāng)也可以稱為“中國”。
陸賈走后,南越國與西漢的實際關系可以從《漢書》卷六十四上·傳第三十四上·嚴助的記錄中窺探一二。漢建元三年(138)閩粵舉兵,漢武帝問太尉田蚡:“蚡以為越人相攻擊,其常事,又數(shù)反復,不足煩中國往救也,自秦時棄不屬……越人名為藩臣,貢酎之奉,不輸大內,一卒之用不給上事。自相攻擊而陛下發(fā)兵救之,是反以中國而勞蠻夷也。且越人愚戇輕薄,負約反復,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積也。壹不奉詔,舉兵誅之,臣恐后兵革無時得息也。”趙佗與漢朝的關系,一度表面上“愿長為藩臣”,實際上違背協(xié)約,反復無常,不僅不給朝廷上貢,也不參加宗廟祭祀。在后來南越王墓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也可以證實,南越國的第二代君王趙胡使用的金印是“文帝行璽”。所以南越王對外名為王,對內實為帝。
因此,“華音宮”這座宮殿是南越王以帝王思想角度去建造和命名的,是封建等級制度中級別最高的建筑,是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大自然是古人模仿和崇拜的對象,中國古人認為:“天”“地”“人”共同組成了宇宙大自然,同時“人”是“天”與“地”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一切人間的事物都應該順應天地、順應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所以,中國古代哲人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并以此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藝術的主體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因素對社會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作為封建等級制度的象征和“天子”的居住、辦公場所,“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深深影響著宮殿建筑的發(fā)展,且在證明帝王的權威性和教化功能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應用在宮殿領域主要是指建筑物與大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即在效仿自然界某些內在特質和順應其運行規(guī)律的同時發(fā)展出符合人世間秩序的新變化。這一點是古人對天“道”最深刻的認識,也是中國古代對建筑環(huán)境的最高理想。南越國都城番禺城和南越王宮的建造完全是符合“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思想。番禺城依靠和利用白云山及珠江水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建城。南越王宮地處番禺城北部,背靠越秀山,前擁珠江水,左右有番、禺二山,地形開闊,且東北高西南低,城內河網密布,是理想的宮殿選址地。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南越國宮署遺址東部御苑中有方形的蕃池和蜿蜒曲折的曲流石渠,其中的水是引自發(fā)源于白云山的甘溪,王宮內的水系通過地下的木暗槽向西南方向匯流到珠江。嶺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優(yōu)越的氣候條件使得御苑內可以種植種類繁多的花草樹木,同時也可以養(yǎng)殖動物,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基礎上,發(fā)展符合當時人們需求的新變化,以此構成了獨特的嶺南園林美學。
其次,宮殿建筑必須能夠體現(xiàn)“天子”是聯(lián)系“天”“地”“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至高無上的地位。通過模仿“天”的高大、壯闊和豐富的動感變化等直觀特征設計宮殿的外形,以此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地位的崇高。古代宮殿一般都是高臺建筑,且擁有巨大的尺寸,宮殿內外有變化豐富的裝飾物??脊虐l(fā)現(xiàn),南越國王宮的宮殿就是建造在高大的墩臺上,其中一號宮殿的臺基東西長30.2米,南北寬14.4米,面積約435平方米。王宮內鋪地大方磚的尺寸從70厘米到95厘米不等,宮殿屋頂上使用大板瓦和大筒瓦,處處都體現(xiàn)一個“大”字。王宮的建筑材料普遍帶有精美的裝飾,從普通的繩紋到方磚上的菱形紋,再到半浮雕的熊紋,還有體現(xiàn)王權的涂朱砂“萬歲”瓦當,豐富且華美。儒家孔子論“大”,不僅包含審美的范疇,還包含有道德的范疇。南越宮殿中的“大”當然也包含有君王德之高的意思。雖然中國古代宮殿講究壯麗與威嚴,但明智的君王并不會隨心所欲,會在宮殿的壯闊華麗與親民之間尋找平衡。在宮殿名稱上尋找平衡點,是很多帝王會選擇的方式。西漢長安城的長樂宮和未央宮,兩宮的建筑面積占去了整個長安城的三分之一,且高大雄偉,威嚴壯麗。但兩宮的名稱“長樂”和“未央”均無壯闊之意。在漢代“長樂”“未央”是作為吉祥語使用,且通用在各個階層?!伴L樂”意為永遠快樂,長久快樂,“未央”意為沒有災難和禍患。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南越國宮署遺址內出土有“未央”二字戳印的陶片,南越文王墓中出土有戳印“長樂宮器”四字的陶罐,說明南越王宮的宮室營造制度多效仿漢代長安城內的宮殿。
此外,宮殿建筑要承擔“教化”萬民的職能,不僅建筑本身要符合“禮制”規(guī)范,還要能夠以“禮”的教義通過潛移默化影響所有人,以使整個社會和諧統(tǒng)一。作為封建禮制體系中等級最高的建筑——宮殿,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使人們在宮殿的每個細節(jié)上都能受到禮制的熏陶。
目前,人們已經無法從史書記載或者考古發(fā)現(xiàn)中清楚的知道當年南越國王宮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但從現(xiàn)有資料可知,無論是“大”與“壯”的宮殿形態(tài)、宮殿的命名方式、親民平衡點的權衡,還是動靜結合的園林理水手法,都可以印證南越宮殿的整體風格和形態(tài)受到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禮制文化的烙印也是深深的體現(xiàn)在建筑物的每個角落,包括“華音宮”這座宮殿。
1.“華”字的字義
《“華音宮”陶文考釋》這篇文章將重點放在對“華”字的分析上。其論證:“華”字與“夏”字的含義發(fā)展到春秋時期都可以作為文化禮制較為先進的中原諸國的總稱,兩者可以分開使用。從漢代開始,“華夏”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的詞組,所指的地理范圍也有所擴大,不再僅僅指中原地區(qū)的諸侯國,而是擴大為整個漢王朝統(tǒng)治的疆域。在南越國時期,可知“華”字與“夏”字都包含有文化禮制較先進之意,結合文中對秦漢宮殿的美學思想分析,筆者認為:“華音宮”陶器蓋殘片上的“華”字可能是用來形容宮殿的華美壯闊且與文化禮制較先進有關。
2.“音”字的字義
“音”字雖然古今變化不大,但處于“華音宮”三字的中間位置,應有其特殊含義。
“音”字最早始見于春秋時期,由“言”字演變而來,常見于周至秦漢的文獻中,且常與“聲”一起出現(xiàn)。最早出現(xiàn)“音”字的古文獻是《尚書》。中國古代的音律分為五聲、六律和八音,出自《尚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币馑际牵和ㄟ^六律、五聲和八音,去察明政治狀況與玩忽懈怠的人。說明通過聽“律”“聲”“音”可以了解人內心的狀態(tài),以幫助統(tǒng)治者更好的治理國家,帶有政治治理的含義。
《禮記·樂記》還對“聲”“音”“樂”三種概念進行封建社會等級的劃分:“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庇纱丝梢?,“聲”“音”“樂”這三種概念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且在一定條件可以互相轉化?!稑酚洝纷髡哒f:“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這里的“音”跟“樂”的作用是一樣的,都可以輔助政治統(tǒng)治?!耙簟奔热皇侨说膬刃氖艿酵饨缡挛镉绊懚a生的,那么“音”肯定是能夠反映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和對社會的看法。這種“音”就能夠幫助封建統(tǒng)治者了解社會民情、制定相應的政策,就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防止社會上出現(xiàn)“亂世之音”或“亡國之音”。因此,《樂記》的作者又說:“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奔刺煜麓蠖ê蟛拍墚a生德音,德音才能稱作“樂”。
可見,在治理國家時“音”和“樂”相通,都可以幫助統(tǒng)治者更好的鞏固政權。
筆者認為:“華音宮”陶器殘蓋上的“音”字代表“眾庶”,代表百姓的“心聲”,一方面體現(xiàn)君王制作“音”教化萬民,另一方面君王通過百姓的“心聲”制定相應的政策,都是為了更好地鞏固統(tǒng)治地位。
3.“宮”字的字義
對“宮”字的解釋,筆者認為有兩種:一種是《“華音宮”陶文考釋》中的解釋,即宮殿;另一種解釋“宮”指“君王”?!抖Y記·樂記》曰:“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同時,在“五聲”中“宮”處在第一位,有統(tǒng)帥之意,即可理解為王權。
根據(jù)對“華”“音”“宮”三字的字義分析,結合南越國立國前后的政治環(huán)境和秦漢宮殿建筑美學等多因素分析,筆者認為:“華音宮”這座宮殿的名稱代表了南越君王治國理政的思想,即堅持封建等級制度,重視“禮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重視百姓的“心聲”,用“華”代表華麗壯闊的宮殿建筑外觀以體現(xiàn)君王的權威和崇高的道德,用代表“眾庶”的“音”字體現(xiàn)百姓的心聲和君王親民的教化態(tài)度,這與南越國“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是一致的。
[1][12]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廣州市南越國宮署遺址2003年發(fā)掘簡報》[J]?!犊脊拧?,2007年第3期第22、17頁。
[2][16]王鑫:《“華音宮”陶文考釋》[J]?!段牟W刊》(文物天地版),2018年第1期第94、100頁。
[3]麥英豪,王文建:《西漢南越國尋蹤》[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第163—164頁,2011。
[4]麥英豪:《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地區(qū)的歷史作用》[M]//麥英豪:《麥英豪文集》(上)。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3頁,2018。
[5]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M]。長沙:岳麓書社,第47頁,2001。
[6]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M]。第643頁。
[7]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M]。第674頁。
[8]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M]。第564頁。
[9]班固:《漢書》卷六十四上·傳第三十四上·嚴助[M]。北京:中華書局,第632-635頁,2007。
[10][11]李純:《中國宮殿建筑美學三維論》[D]。武漢:武漢大學,第64頁,2011。
[1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4頁,1985。
[14]胡建:《南越國都城番禺建筑的美學特征》[J]。《建筑歷史》(建筑考古版),2006年24(11)第69頁。
[15]譚前學:《西漢“未央宮”宮名含義小考》[J]?!段牟罚ㄊ酚浛际觯?010年第1期第32頁。
[17]《尚書正義》:益稷[M]// 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犯叫?庇洠ㄉ蟽裕?。北京:中華書局,第141頁,1980。
[18][19][20][21]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下[M]。北京:中華書局,第528、526、550、526頁,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