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倩(浙江省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溫州 325000)
“老師,這個周末我過得太難了,我妹妹真的太煩了。”某天上午課間休息時,滿面愁容的欣欣(化名)向我傾訴。
欣欣,女,18 歲,現就讀于某特殊教育學校,長相甜美,性格文靜,聽力受損,但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兩年前從普通學校轉入特殊學校,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是個細心、體貼的姑娘。由于課間休息時間短,我們約定午休時間在咨詢室詳談。
午飯后欣欣準時來到咨詢室,她的表情看上去比上午放松了很多。我們之間有了以下對話。
師:聽起來妹妹的某些行為給你帶來了很大的困擾,能具體說說說嗎?
欣欣:還不是因為她做作業(yè)的事?她總是不寫作業(yè)。(擺出一副愁容滿面的樣子)
師:總是不寫作業(yè)?
欣欣:對啊,她每次總是偷偷看電視,發(fā)現媽媽回來就趕緊關掉電視寫作業(yè)。她還和媽媽頂嘴,我真的感覺管不住她了。
師:聽起來你好像很無奈。
欣欣:是啊,她都不聽我的了!每次我說她,她只會“哦”,一邊“哦”一邊翻白眼,就這樣。(翻了個白眼,同時撇著嘴巴“哦”了一聲)她不僅“哦”我,還“哦”媽媽。(有氣無力地搖搖頭并嘆了口氣)您說怎么辦?(睜大眼睛,一副很認真的樣子)
我仔細打量著欣欣,她的臉色有些蒼白,頭發(fā)松松地隨意綰在腦后,因為剛才情緒有些激動,頭發(fā)顯得有點亂。此刻的她,完全不像一個高中女生,更像是一個心力交瘁的中年人。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況,我將話題引向欣欣的家庭。從談話中得知,欣欣是長女,家里還有一個小她八歲的妹妹。因為小時候發(fā)燒,欣欣的聽力受到影響,讀小學前,父母經常帶著她去杭州做語言康復訓練,到讀小學時把她放在了奶奶家。奶奶是一個重男輕女觀念極重的老人,和媽媽關系很不好。欣欣的父母長年出外打工,直到妹妹到了上學的年齡,媽媽才帶著妹妹回到老家,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姐妹倆。爸爸現在仍然一個人在外地打工,每年回來一兩次。媽媽平時工作很忙,周末有時也要上班,于是媽媽便讓欣欣管著妹妹,所以才會發(fā)生因妹妹不寫作業(yè)而吵架的事。
我讓欣欣寫出妹妹的那些讓她感到很煩的行為,她很快寫出以下幾條:和媽媽、和自己頂嘴;邊看動畫片邊寫作業(yè);做事不認真,這么大了自己的衣服都找不到,每次都讓媽媽給她找衣服;花錢大手大腳,不替父母考慮。
之后,我讓她按照十分等級給妹妹的這些行為打分,分數越高表明讓她煩惱的程度越強烈。她給第一項打了10 分,給其他項打了5 分,并表示特別希望通過咨詢能夠解決妹妹和自己頂嘴這件事。鑒于這次咨詢時間已到,我們商定下周同一時間再來咨詢。
處于初、高中階段的學生,遇到煩心事往往更愿意向好朋友訴說,但欣欣中途轉學,手語不熟練,平時和其他同學交往較少,為了不讓口語表達能力減退,她更愿意課間時和老師溝通。第一次咨詢時,我盡可能共情她,讓她盡情傾訴心中的煩悶。這不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同時也有助于發(fā)現欣欣及其家庭中存在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第二次咨詢,欣欣提前來到咨詢室等候。簡單詢問了上周特別是周末她在家和妹妹相處的情況后,我提議她把和妹妹吵架的場景在咨詢室里再現出來。
我先簡單介紹了空椅子技術,然后拉過來兩把椅子,一把代表她,另一把代表妹妹,告訴她可以根據兩人吵架的實際情況擺放椅子。最后她只用了一把椅子,她說和妹妹吵架時自己是站著的,而妹妹是坐著的。
為了讓她更客觀地觀察自己和妹妹吵架時的情形,在爭取她的同意后,我用手機錄下了她模擬的吵架過程,整個過程持續(xù)了將近三分鐘。模擬表演結束后,她很認真地觀看視頻,并用右手虎口處壓住自己的臉頰。
咨詢片段:
師:看完感覺怎么樣?
欣欣:妹妹很不懂事,不寫作業(yè)。我明明為她好,爸爸媽媽也是為她好,她還……
師:我聽到你在這幾分鐘的時間里對妹妹說了四次“我是為你好”,在你們家除了你,還有誰會這樣說?
欣欣:媽媽。
師:媽媽都是怎么說的?你能不能再現一下?
(欣欣這次同樣只用了一把椅子,她說媽媽一般是坐著的,妹妹是站著的。之后開始角色表演,我用手機錄下了全過程。表演結束后,我讓她仔細觀看視頻。)
師:你有沒有發(fā)現你和媽媽說話的內容相似?
欣欣:(臉一下子紅了)好像是一樣的。
師:感覺怎樣?
欣欣:感覺我像媽媽一樣。
師:事實上你是媽媽嗎?
(欣欣不說話,只是看著我。)
師:你不是媽媽。
欣欣:(聲音大起來)我妹妹有時候也這樣說。
師:妹妹說的是事實嗎?你是媽媽嗎?
欣欣:我不是媽媽,可我是為她好。(語氣中有些不情愿)
師:(用妹妹的口氣大聲說)我又沒讓你為我好,你干嗎管我?
欣欣:(有點兒激動)妹妹也是這樣說的。
師:(用妹妹的口氣說)你又不是媽媽,你只是姐姐,你憑什么管我?
(欣欣不說話了。)
師:聽到妹妹這樣說時,你有什么感受?
欣欣:很傷心,因為我是為她好,她卻這樣說我。
師:我感受到了你的傷心和失望,你覺得妹妹不領你的情。
欣欣:是啊。
師:假如你犯錯了,班主任批評你,你感覺如何?你們班同學像班主任那樣批評你呢,你會接受嗎?
欣欣:(很認真地思考了約一分鐘)不會接受,我會不舒服。
師:為什么?
欣欣:因為他們只是同學。
師:對啊,因為同學就是同學,不是班主任。如果他們以班主任的身份批評你,你會不舒服,不愿意聽他們的。
欣欣:(思考了一會兒,然后很認真地點點頭)嗯。
師:如果姐姐去做本該媽媽做的事,那會讓妹妹感覺怎么樣?
欣欣:不舒服。
師:對,所以妹妹才會說“你又不是媽媽”。事實上你是誰?
欣欣:我是姐姐。
師:對,你是姐姐啊。姐姐和媽媽是不同的,媽媽的責任是管教女兒,姐姐呢?
欣欣: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妹妹的榜樣。
師:你說得真好,姐姐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像星星一樣在前面引導妹妹就可以。所以,你接下來可以怎樣做?
欣欣:不去管妹妹。
師:不以媽媽的身份去管妹妹,把媽媽的責任還給媽媽,你只需要擔負起姐姐這個角色應該擔負的責任就可以了。之前你承擔了太多不該你承擔的責任,所以你會覺得很累。
這次咨詢過程中,我靈活運用空椅子技術、角色扮演、感知第三立場等咨詢方法,并借用視頻錄像的形式,讓欣欣作為旁觀者去觀察、對比自己和媽媽的做法,發(fā)現其中的關聯,尋找問題的根源。之后,我通過扮演妹妹的角色以及產婆式的追問、重復和具體化,讓她意識到煩惱的根源在于角色錯位。
和前兩次一樣,第三次咨詢欣欣仍然是提前幾分鐘來到咨詢室。
我詢問她做回姐姐的感覺,她說還是有點兒難,仍會忍不住去管妹妹。這種情況我已經預料到了,因為不可能一次就能完全改變她已經形成的行為模式。這次我打算用家庭系統(tǒng)排列幫她鞏固新的認知。
我先簡單介紹了家庭系統(tǒng)排列,然后準備了三把椅子,其中兩把放在爸爸和媽媽的位置上,另一把放在欣欣的后面,代表妹妹,讓欣欣根據自己的感覺去移動椅子,也可以坐在不同的椅子上去體驗其他人的感受。
她把代表爸爸的那把椅子往后拉了拉,說:“爸爸基本上不在家,所以他應該離我們遠一些?!?/p>
之后,她站在爸爸的那個位置上,和代表媽媽的那把椅子在一起,眼睛望著妹妹這個方向。
慢慢地,她開始移動,來到母親和妹妹中間。
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她的神情越來越沉重,我問她此時的感覺如何。
“不想看到妹妹頂撞媽媽,我想保護媽媽。但是站在這里感覺很累。”
“站在這個不屬于你的位置上,你感覺很累?!?/p>
她思考片刻,然后點點頭。
“接下來你想怎么做?”
她慢慢地站回到自己最初的位置。
“此時感覺怎么樣?”
“一下子輕松了很多?!?/p>
“請你再看看爸爸媽媽,你心里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
“爸爸,您應該多管管妹妹,可以打打電話、發(fā)發(fā)視頻,妹妹還是很怕您的?!?/p>
“爸爸聽了后會做出什么改變?”
她把代表爸爸的椅子往前拉了拉。
“有爸爸幫助媽媽,我一下輕松多了。”
接下來,我?guī)е龑λ改副磉_了感恩之情,將內心的真實感受做了陳述。
最后,我給她五分鐘的時間去消化、整理這些感受,并將自己的收獲記錄下來。她說感覺挺好的,如果下次再想發(fā)火或者再想以媽媽的身份去管妹妹時,會想到今天的練習。之后,我們結束了本次咨詢,并約定下周探討欣欣身為姐姐該如何與妹妹溝通。
海靈格的家庭系統(tǒng)排列的方法強調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位置,一旦有人越位、錯位、缺位,這個家庭系統(tǒng)就會紊亂,處在家庭中的人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通過前兩次咨詢,欣欣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角色錯位,認識到自己無意間扮演了媽媽的角色。為了更好地幫助她看到角色錯位帶來的影響,我這次采用了家庭系統(tǒng)排列的方法,讓她感知到退回姐姐位置的重要性。
因為還有一周就要期末考試了,所以我和欣欣商定將這次咨詢作為最后一次咨詢。按照上次的約定,這次主要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她習得和妹妹溝通的有效方法。
姐姐:洋洋(化名),你又在看電視。你作業(yè)還沒寫完就看電視,等一會兒媽媽就回來了。
妹妹:哦。
姐姐:你還“哦”,我是你姐姐,我是為你好,你每次都是這樣子不聽我的話,你氣死我了。你不能這樣和我吵架,知道嗎?這樣沒禮貌。
妹妹:你嘴上說為我好,不還是罵我嗎?你罵我,媽媽罵我,還打我。哼!
姐姐:我們?yōu)槭裁戳R你、打你?你心里沒數嗎?還不是因為你不聽話?你還頂嘴?
妹妹:頂嘴怎么了?又沒事。
姐姐:頂嘴沒事是吧?你這樣沒禮貌。
妹妹:哦。
姐姐:我再告訴你一遍,你如果再不聽話我就打你了,聽見了沒?
扮演結束后,我讓她談談妹妹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她表示能夠體驗到妹妹的委屈和氣憤,開始有點兒理解妹妹了。
姐姐:洋洋,我看到你在看電視。
妹妹:嗯。
姐姐:你作業(yè)寫完了嗎?
妹妹:沒有,我等一下就寫,讓我再看一會兒。
姐姐:好的,那你說過多久寫呢?
妹妹:十分鐘,我看完這一小段就去寫作業(yè)。
姐姐:那我定個鬧鐘,十分鐘后關電視。
姐姐:十分鐘到了,電視你來關我來關?
妹妹:我關!
姐姐:好的,我就在旁邊做作業(yè),你哪里有不會的我教你。
妹妹:好的。
結束后,我讓欣欣再次談談自己的感受,她說這次沒有吵架,而且妹妹心甘情愿地去做作業(yè),感覺挺好的。
開始時欣欣感覺有點兒困難,她總是會無意識地說出習慣性的話語,但她能夠馬上意識到這樣的溝通無效,再次嘗試時效果好多了。第三輪角色扮演結束之后,我給了她幾分鐘時間,讓她去總結一下新的溝通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項,最后我們一起歸納為以下三個要點:
(1)不帶情緒,只說事實,如“我看到你作業(yè)沒寫完就在看電視”。
(2)要妹妹做的事一定要說得具體些,例如什么時候做什么事。
(3)盡可能讓妹妹自己做決定。
最后她還補充了一點:“作為姐姐,我也要做個好榜樣。”
這次咨詢結束后適逢學期末,快放暑假了,考驗欣欣的時機到了。我問她對接下來和妹妹好好相處有沒有信心,她表示自己現在沒有以前那么焦慮了,她會把這些方法帶回家,時刻提醒自己。
角色扮演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不僅能夠起到讓當事人宣泄情緒的作用,而且能夠幫助當事人修正對他人的認知,習得新的行為模式。通過前兩輪角色扮演,欣欣對自己以往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能真實感受到不同對話模式下妹妹的情緒體驗;通過第三輪練習,她初步掌握了與妹妹的有效溝通模式。
本次咨詢是來訪者主動提出的,所以咨訪關系很容易就建立起來了,而且來訪者的配合度很高,這對咨詢是極為有益的。
來訪者的問題很多時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問題,很可能是整個家庭系統(tǒng)的問題,如果能得到家長的支持,則有助于提升咨詢效果。在實際給學生做咨詢的時候,各種現實性的問題,如家長很忙、學生家離學校很遠、單親或離異家庭、家長對心理咨詢的認識有限等,使得我們很難邀請到家長一起參與咨詢。在欣欣的個案中,她爸爸常年外出打工,她媽媽工作忙,根本不可能為了欣欣頻繁地往來學校。而家庭系統(tǒng)排列可以在家人不在場的情況下使用,為我們幫助學生解決家庭關系引發(fā)的問題帶來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