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衛(wèi)東
小平君挺“葛”的。在老北京的語境中,“葛”就是“各色”。
小平君姓朱,身材高挑、年過花甲,雖無學歷,卻憑借自身的才智與努力,成為了京城文化圈一員驍將。作為文人,小平君早年以詩成名,尤以格律詩笑傲文壇;后以近、現代史的考據文章行走于江湖,其視角獨特的佳作不時見諸各大報端,結集近三十部,功名赫赫。作為編輯,他主持過數家報紙副刊,劉紹棠稱他是“學者型副刊編輯”,很會辦副刊。小平君卻自謙,說只是行走于文學與史學邊緣。
其“各色”有例為證。比如,朋友小聚,倘有生客或他不屑的人在,小平君連眼皮也懶得抬一下,全程緘默無語,絕不會主動上前敬酒寒暄。我跟他同在京城文化圈,互知姓名。退休前,我多次和他相遇于飯局,但至多相互對視一眼,基本不過話。無疑,那時我已被小平君歸入“懶得搭理”一族。后來造化弄人,成了彼此欣賞的摯友,他并不諱言當年對我的不屑:“飯桌上你高談闊論,顧盼自雄,就顯你能了,懶得搭理。”
小平君的“各色”,還有N例可為佐證。
其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文壇大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小平君作為記者參加新聞發(fā)布會,聽到專家們將其畫作譽為“新文人畫”,很是不以為然。不以為然就不以為然吧,不言聲,也沒人會拿你當啞巴賣了,這樣的情境本是時下社會的一種常態(tài)??墒牵∑骄唬p目生輝,渾身躁動,躍躍作發(fā)言狀。同行用眼色制止他,朋友用手拉扯他,怕他出言無忌,冒犯“大咖”。小平君的“各色”勁兒上來了,在眾目睽睽之下悠然起身,接過話筒,捋一捋當時還漆黑如墨的頭發(fā),坦言這位大腕的畫并不符合文人畫特征。一時,氣氛沉寂。
其二,《中國藝術報》創(chuàng)刊,小平君參與其事。為擴大影響,報社領導交待他一項任務,邀約名家出上聯(lián),征求讀者對下聯(lián)。順便說一句,在我的朋友中,很少有人如小平君般結交了那么多各界名流,而又最忌諱挾名人以自重。憑借他獨特的人脈資源,張中行、吳祖光等一眾大家分別寫來,只有宗璞先生不允。三顧而不得,一般人會知難而退。小平君的“各色”勁兒又上來了,好花十朵,豈能獨缺一枝?于是先以其外祖父曾被馮友蘭先生舉薦,可勁兒“套磁”,又坦言此舉的良苦用心與社會意義,終使宗璞先生心動。
再舉一例。詩人顧城是重要的文學符號,激流島殺妻,已是當代文學史的慘痛記憶。小平君卻認為此事另有蹊蹺,謝燁并非顧城所殺。他與顧城早年同在西城區(qū)文化館創(chuàng)作組,與謝父亦是忘年交,顧城的父親顧工也與他多有過從。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資料的小平君絕非言出無據,無奈社會上眾口一詞,他的觀點連個浪花也沒有濺起。小平君不予理睬,著書《我所認識的顧城與謝燁》,堅持自己的立論。他不在意別人怎么說,但固守自己怎么看?!安蝗?,你的生活會如柳絮逐風,毫無‘逼格’?!毙∑骄缡钦f。
才子容易“各色”。桀驁不馴的謝靈運就曾口出狂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毙∑骄m然沒有如此睥睨天下,但確如一座正在采掘中的金礦,時不時會令你驚詫。我印象中,他不茍言笑,有點與世無爭,有點隨遇而安,有點老派文人的韻味。夏天,一件白色襯衫配一條深色長褲;秋冬,一件舊式夾克搭一條駝色圍巾,很有點兒民國文人范兒。偶爾穿一件灰色或淺藍色T恤,戴一頂白色迪桑特運動帽,也全無時尚老年引領時代潮流的精氣神兒。熟了,我和他開玩笑,說他是繼汪曾祺先生之后的最后一位士大夫文人。小平君聞言,急急擺手做謙辭狀,嘴一咧,綻開難得一見的笑容:“豈敢、豈敢,謬贊?!逼鋵?,我這樣說也并非全是謔言,他的國學功底真是可以甩不少同輩作家?guī)讞l街。這幾年,我每寫文化散文,落筆前常常就某一知識點向小平君請教,古今中外,經史子集,琴棋書畫,天文地理,他一律秒回,似乎沒有他不知曉的人或事。李濱聲老人是著名的漫畫家,對古詩詞也頗有研究,小時候上私塾即有涉獵,是童子功??戳诵∑骄母衤稍姡先梭@嘆不已,因為格律詩講究用典、平仄,需要深厚的學養(yǎng)。而小平君的一首詩,八句用了八個典故,且全都貼切、適合,平仄更是無懈可擊。李國文先生在老一代作家中學養(yǎng)豐厚,晚年的隨筆已臻化境,他認為寫作是一個博聞廣識、積累豐碩的過程。而小平君的詩文,文中有詩,詩外有文,無論五言七絕、長詩小令,都能使人耳目一新。陳世旭是文壇常青樹,公認的才子,一般人很難入其法眼,也由衷稱贊小平君是“學者文章詩家筆”,甚至“幾番動念拜師,終因為自知愚鈍且學養(yǎng)過淺而作罷”。人大教授、著名史學專家毛佩琦先生,在讀過小平君的歷史人物隨筆集《像蜀錦一樣絢爛》后,認為其中每句話皆有來歷,絕無無根之談。這評價是極高了,淺薄如我輩者,終其一生怕也難以企及。
端的了得,小平君!
不過,倘據此得出結論,說此公恃才傲物、薄情寡義,則大謬矣。我與之相識近四十載,但在我“高光”時期,和他幾乎沒有交往,退休后才逐漸成為摯友。起因是,我用文言寫成一篇懷人文,我很看重,因為寫的是接我當兵的分部文化干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墒琴M時日久,小文卻難覓棲身之所。作家華靜熱心,問了小平君。小平君當即允諾,可以在他主持的《海內與海外》雜志刊出。由此,我們的“邦交”開始正?;:髞?,我又寫了一篇近四萬字的歷史文化散文,以晚清政治為主題。小平君是這方面專家,著述甚豐,我動筆前后,多次征詢他的意見,并請他斧正拙文。得知尚無刊物接受,他又主動提出在他的刊物連載。小平君知道我敝帚自珍,用我的文章基本一字不易;難得的是,看到我有文在其他報刊發(fā)表,還常常會在微信里發(fā)來幾個愉快的笑臉,問:“文章有刪節(jié)嗎?如果有,我可以再發(fā)一遍?!薄扒飦砑w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人走城空,本屬常態(tài);筆停墨不干,倒是罕見。我在任時,“擁躉”不少,光環(huán)褪去,多成路人。我很看得開,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有幾人能抖落世俗的陰霾,活出一份獨屬自己的風采?到了我這般年紀,已經洞悉了世事變遷、人情冷暖??墒?,“各色”的小平君卻像一只啄食的鳥,常年與我保持距離;等我卸去身上甲胄,加入退休一族后,才變身一只螢火蟲,提著暖燈進入我的生活,讓我漸趨無趣的日子,有可能暗香浮動。
時下,人際關系的撕裂已成常態(tài),一語不和,友誼的小船就可能傾覆。也是怪,我和小平君的交往并非一團和氣。有時,因為看法相左也會面紅耳赤,但如風中飄舞的紅葉,我們的爭論構成了金秋另類的風景。我們不糾結誰對誰錯,而是認真審視,不同的觀點碰撞是否可以使我們面對陽光生長。有了這個共識,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真誠的問候,一項熱情的邀約,一縷理解的微笑,就會像初冬的暖陽,驅散彌漫在我們之間的薄霧,讓山的輪廓更加清晰,海的壯美更加動人。我們彼此批評也彼此欣賞,彼此關注也彼此珍重。比如,他批評我的歷史散文缺少新的發(fā)現,我不以為然,辯曰:面對浩如煙海的史籍,一篇萬把字的散文能有什么新發(fā)現?考證真?zhèn)魏屯诰蚴妨鲜菍<业氖?,作為文學表達,角度別致、情緒飽滿、語言鮮活,能觸發(fā)讀者思想上的共鳴,足矣。我也直言批評過他的寫作,刻板,過于書卷氣,偶爾會流露一丟丟酸腐的味道。他則笑而納之,言,從未有朋友如此臧否他的文章。還鄭重其事地要求,下一本集子請我作序,一定要把這個批評寫進去。鴻鵠燕雀,高下立見。他把友誼化成了一幅畫,我們共同構圖,共同著色,共同把它繪制成氣韻生動的山水長卷?!懊孙L度,詩人風采,君子本色,行者姿態(tài)”,這是李國文先生對小平君的十六字評價,竊以為然。其中的“君子本色”,更與我心有戚戚。其實,小平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主持《北京法制報》副刊時,就曾在頭題刊發(fā)過我的小說。只是那篇小說由人代轉,我一直不知道是經他手發(fā)出的。這之后幾十年,偶爾幾次交集,小平君也從未說破此事,反而在我退休后,凡寫作遭遇困頓時,他皆施以援手。赤誠坦蕩,盡顯君子之風。
近幾年,小平君的散文和隨筆創(chuàng)作漸入佳境,新作迭出。我如約,為他這本新的散文隨筆集作序。按照常理,本該就他的文章作法、美學風格、主題立意談些感想,而我卻對小平君的為人處世絮叨了一番。這并非閑來之筆。我們知道,小說要求作者將自己隱藏起來,而且藏的越深,越彰顯其美學價值。即便如是,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敘事主體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無論“敘什么”和“怎么敘”,都會受到敘事主體的敘事觀念和人格個性制約,反應出敘事主體獨特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品格。有如薩特所言,文學的寫作活動就是文學主體對社會的一種介入。作者無法在寫作中偽裝中立,必須“在審美命令的深處覺察道德命令”。小說是虛構的藝術,它的美學特征決定了作者可以在一個虛擬的空間縱橫馳騁;而散文和隨筆更接近于寫實,它要求筆下的人和事必須是真實的,是一個人內心情感的直接投射。
了解了小平君的為人,我們就得到了一把解讀他作品的鑰匙。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一般而言,性情偏急,則為文短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心懷星空、大海,議論必豪放不羈、一瀉千里;內心齷齪、陰暗,落墨就會滯澀、干枯。小平君的散文和隨筆充滿學術氣息,是典型的學者型散文。他的“各色”體現在文章里,就是見微知著、風骨卓然。不是粉飾太平、矯揉造作的顧影自憐,更非居高臨下、裝腔作勢的高頭講章,常能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寫出“韻外之旨”。其次,小平君博學,他的散文和隨筆有著非常扎實的功底。無論談古論今、狀人寫物,抑或賞山樂水,下筆都有廣博的知識打底、著色,宛如一幅幅丹青妙手筆下的山水,濃處精彩而不滯,淡處靈秀而不晦。行文盡得繪畫之妙,用墨有如用色,高山流水,草木叢生,遠近高低,濃淡相宜。讀他的文章,即便是單純地寫人或狀物,也能給人一種墨分五彩的幻覺。再有,小平君狹義、真誠,不趨炎附勢,不市儈功利,這一人格特征體現在文章里,就是具有強烈的悲憫情懷和正義堅守,“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有人把情感比喻成心之目,智慧是其中一只,悲憫是另一只。冷漠會使一只失明,如果再怨恨加身,就會全盲。只有心懷悲憫、堅守正義,心的眼睛才會穿透世間迷霧,照亮人生的來路與歸途。無疑,小平君的情感清澈而睿智。
以上只是統(tǒng)而言之,筆者所以不再深入點評,除了篇幅所限,主要是怕筆力不逮,敗壞了讀者的閱讀趣味。
補充一筆。在那位文壇大腕畫展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小平君和其意見相左,場合特殊,不可能詳述其意?!案魃钡男∑骄X得言猶未盡,會后寫了專文,詳細論證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發(fā)表后寄給了這位文學與美術的雙料“大咖”。先生虛懷若谷,回信表示同意小平君立論。從此兩人信函不斷,結下了深厚友誼。先生稱:“被你采訪,乃是一種幸運?!彼u論小平君的文章:“宛如行舟觀景,美亦流暢。尤其文字,常見閃光,又如仰掃夜空,忽見星爍,目必一亮”,“才情如水,流瀉日久,自成江河”……
小平君就是這樣一個人?!八睦蠚鈾M秋中有耿介,博古辯今中有才華,為文足堪品,為人尤可信,是罕有魏晉風度的當代文人。”朋友是一個人的影子。小平君為人俠義,交友甚眾。我猜想,他的人生底牌應該是一長串氣味相投、才華橫溢的朋友名錄,如星空一樣璀璨。當然,誰是你的朋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誰?;ㄈ羰㈤_,蝴蝶自來。一個女星曾放言,我不尋求嫁入豪門,因為我就是豪門。這句話用在小平君身上,倒也契合。他以他的智慧、才學和俠義,把自己鍛造成了璀璨星空中的一顆,雖然沒有獨步中天,卻也流光溢彩。他的人生因此卓爾不凡。
很羨慕,“各色”的小平君擁有這樣一片星空,星光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