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輝
一對男女在談情說愛,旁邊站著個熟人,完全沒有離場的意思,通常這個不識趣的人,會被稱為“電燈泡”。遙想當(dāng)年,我當(dāng)過好幾回“電燈泡”。
記得姑媽談戀愛時,每次約會都會帶上我。那是20世紀(jì)70年代中期,談戀愛是一件讓人害羞的事。要想光明正大前去赴約,帶上一個小孩,在街坊鄰居面前就會顯得比較自然。爺爺奶奶那時也大力支持我跟著去,因為回來后可以打聽情況,幫他們判斷未來女婿是否可靠。
姑父顯然知道我的重要性,對我十分大方,平時買零食、玩具,夏天買冰磚、雪糕,很大方。如此,當(dāng)然換得了我回家說好話,在爺爺奶奶面前給了他一個個大大的好評。
不過,我也給過姑父差評。那時我們家住在上海蘇州河邊,步行去外灘只需十幾分鐘。所以姑父、姑媽談戀愛,一般都會去那里。那時每到晚上,外灘沿岸的護(hù)欄邊站滿了年輕男女,一對挨著一對,綿延幾公里。
當(dāng)年的浦東還是鄉(xiāng)下,晚上黑黢黢的,戀人們扶欄欣賞的是黃浦江上行駛的船。夏天的黃浦江,常常是懸河,水位目測高于馬路路面。石制的護(hù)欄下面就是滔滔江水,大船經(jīng)過,浪花撞擊護(hù)欄,會濺起水花。
“不要怕!男子漢,怕什么水?你掉下去,我馬上救你上來!”姑父每每將我抱到護(hù)欄之上,讓我面對江面坐著,而且并不扶住我。嚇得我一動不敢動,腳下就是涌動的江水。
“小何這人不穩(wěn)重,要是輝輝掉下去了,萬一他沒救上來……”奶奶知道后,頗為不滿。爺爺不以為然,說男人就得從小練練膽子,小何水性好,沒問題。
姑父、姑媽結(jié)婚后,我這個“電燈泡”下崗了。不過1981年我到了武漢之后,再次當(dāng)起了“電燈泡”。
那年,叔叔剛從江西山區(qū)調(diào)到武漢,嬸嬸則從新疆調(diào)到了武漢。兩個曾經(jīng)的上海人,到了40歲,終于談起了遲來的戀愛。
每個星期天,叔叔、嬸嬸都會帶上我去約會。他們比姑父、姑媽更需要我。一路上,我們就像一家三口,外人看著很正常。而如果他倆單獨約會,在當(dāng)時就有點奇怪了。
那年月極少有人40歲還沒結(jié)婚,當(dāng)時社會上極少有人離婚,而老夫老妻不太可能到外面約會。如果沒有我做掩護(hù),他們多半會被路人當(dāng)作搞婚外戀的。被舉報后,如果屬實,單位是要給處分的;如果不屬實,則鬧了個大笑話。
一晃四十多年過去了,如今這兩對夫婦都已是80歲左右的老人。他們最美好的那段記憶中,都有我這個“電燈泡”。這也算是我對于我們家做出的突出貢獻(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