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曦陽/文
當前國際形勢瞬息萬變,國家形象對于我國話語權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面對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差異、文化歷史背景的隔膜,選擇合適的對外傳播途徑十分重要。紀錄片作為國際通行的文化載體,基于視聽傳播的特殊媒體形態(tài),具有建構國家形象的天然優(yōu)勢,專題類紀錄片已成為主流媒體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的重要文化載體。本文將以專題紀錄片《巍巍天山》為研究對象,在對全片進行文本分析后,以框架理論為基礎,分析其主題框架、敘事框架、話語框架,研究其如何建構國家形象,以期為我國專題類紀錄片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啟示和思路,更好地提升我國紀錄片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
在西方話語始終占主導地位的全球語境下,紀錄片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澄清事實真相、塑造中國形象的重要渠道、載體與符號。其中,專題類紀錄片以其時效性強和主題鮮明的特點,成為我國對外話語實踐的重要一環(huán),是對外建構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
2020年6月19日,紀錄片《巍巍天山——中國新疆反恐記憶》在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首播。一經(jīng)播發(fā),該紀錄片及相關報道被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75家網(wǎng)絡媒體全文轉載,全網(wǎng)閱讀量達5.17億,成為輿論焦點。這是我國積極回應外界質(zhì)疑的話語實踐,也是建構國家形象邁出的重要一步。
關于新聞框架的研究方法,中國臺灣學者臧國仁提出了“框架三層次分析法”。本文將以“框架三層次分析法”為基礎,結合紀錄片特殊的藝術形式,對紀錄片《巍巍天山》進行國家形象建構的框架分析。
紀錄片作為一種視聽結合的媒介形式,制作者需要依賴一定的框架與主題進行“編碼”,把想要傳遞的特定信息傳遞給受眾。紀錄片《巍巍天山》以“打擊暴恐,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大主題,從政治、文化、民生三方面展示了在中國邊疆地區(qū),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為打擊恐怖主義,維護社會安全穩(wěn)定做出的貢獻。
政治主題是《巍巍天山》的一個重點關注主題,在《巍巍天山》中可以具體表現(xiàn)為:反恐政策、邊防政策、文化政策。在反恐政策上,公安機關對于暴力恐怖行動始終采取嚴厲打擊的政策。在持續(xù)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同時,針對特殊恐怖行動,還特別建立女警偵察隊,對暴恐行動實施精準打擊。在邊防政策上,我國政府因地制宜,鼓勵牧民放牧的同時協(xié)助守護邊境,同時不斷投入資金,升級護邊設施和裝備,派遣武警戰(zhàn)士守衛(wèi)邊疆。在文化政策上,政府提倡雙語教育,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致力于為邊疆兒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巍巍天山》中政治主題的展現(xiàn)體現(xiàn)了我國政府在反恐歷程上付出的諸多努力以及對嚴厲打擊暴力恐怖行動的毅力與決心。
民生主題是《巍巍天山》的另一個重點主題,《巍巍天山》展現(xiàn)了暴恐陰霾下、和諧穩(wěn)定環(huán)境下民生面貌的不同?!俺鞘械慕诸^空無一人,然后所有店鋪都是關著的。”這是心理醫(yī)生夏葉玲的自述,場景源于2009年的暴恐事件。暴恐事件給民生帶來的不僅是經(jīng)濟損失,更嚴重的是心理與生理上的雙重創(chuàng)傷,甚至毀掉整個家庭。生活在新疆西南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孜巴姑麗·達克一家展示了為春節(jié)特別排練的歌舞,向我們展示了和諧社會環(huán)境中新疆應有的民生面貌,表達了對兒子能在陽光、安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期盼。《巍巍天山》中民生主題的對比呈現(xiàn)更加體現(xiàn)了我國堅持嚴厲打擊暴恐行動,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必要性。
文化主題蘊含在《巍巍天山》的每一個敘事片段之中,在這部紀錄片中表現(xiàn)為中華文化兼收并蓄,以及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人文關懷。首先,中華文化兼收并蓄表現(xiàn)為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語言文化。在一座清真寺中,買買提·居瑪伊瑪目提到:“伊斯蘭教提倡團結和平,特別忌諱傷害無辜的人?!痹谕七M鄉(xiāng)村教育時,艾克拜爾·帕爾哈提提到:“雙語教育對新疆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穩(wěn)定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逼浯问侵腥A文化中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突出表現(xiàn)為家國情懷及犧牲精神。護邊隊隊長塔夏·買買提熱依木家中祖孫三代都是守邊戰(zhàn)士。在受訪的武警戰(zhàn)士中,他們不約而同提到了這身制服帶來的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不畏流血,不懼犧牲。最后是中華文化中蘊含的人文關懷,突出表現(xiàn)在對幸存者持續(xù)的心理治療。治療過程中,心理醫(yī)生沒有刻意讓他們忘掉痛苦的回憶,而是用溫暖、支持、理解代替痛苦。《巍巍天山》對文化主題的展現(xiàn)使中國形象更加飽滿、更具溫暖。
中層次結構是透過影像的表層探討背后意義的組成結構和敘事模式,即制作者是通過怎樣的邏輯去布局各類元素和呈現(xiàn)意義與框架的。中層次結構在紀錄片中起著連接的作用,它將組成這部作品的不同元素配置到相對應的板塊,圍繞著高層次所要表達的主題,利用不同的敘事視角及組織結構對紀錄片話語進行排列組合。
敘事視角指的是敘述者講述故事的特定角度。紀錄片《巍巍天山》采取了全知視角與有限視角交叉使用的敘事方式。
全知視角是以第三人稱進行解說,全面地介紹事件的背景信息并加以解釋,以增強敘事的可信性。在《巍巍天山》中,全知視角普遍出現(xiàn)在采訪內(nèi)容之后,對受訪者所述內(nèi)容進行背景信息和人物介紹。例如,木拉提·西日甫江的自述后緊接一段解說詞,介紹了新疆和田地區(qū)暴恐事件背后的“三股勢力”、和田地區(qū)特警支隊的日常訓練、木拉提·西日甫江的個人信息,向我們解釋了前一段采訪內(nèi)容的由來,也通過人物身份介紹增加信源可信度。除此之外,全知視角還穿插出現(xiàn)在事件的敘述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講述澤普縣的暴恐事件時,首先使用解說詞介紹案件的背景信息,其次使用遇害警官家人的自述介紹案發(fā)過程,最后繼續(xù)在全知視角下引出被傷害的另一個家庭。
有限視角是以第一人稱進行解說,用第一人稱“我”的角度進行敘述,表達敘述者內(nèi)心情感,拉近敘述者與觀眾間的距離,增強真實感與可信度。在《巍巍天山》中,有限視角的敘事貫穿全片,突出表現(xiàn)為反恐英雄、暴恐案件親歷者和幸存者的自述。它共選取了33位社會各界的采訪對象,其中包含13位反恐英雄、12位親歷者和幸存者、8位普通群眾。尚洪奎是一名拆單排爆專家,在一次行動中,爆炸導致他右手殘疾、耳膜穿孔。他在采訪中提到:“靈敏度特別高,穩(wěn)定性特別差。取證過程稍微不注意,它就爆炸了?!彼臄⑹鲈鰪娏爽F(xiàn)場感與代入感,讓觀眾更真切地感受暴恐事件對普通人的傷害,使敘述更具感染力,更易與觀眾產(chǎn)生情感共鳴。
結構是制作者選擇并組合故事發(fā)展的邏輯序列與建構框架。《巍巍天山》的四個部分采用了中心串聯(lián)與板塊組合相結合的敘事結構。
中心串聯(lián)式結構指的是,敘事時不同的展現(xiàn)方面與表達維度被一條中心線串聯(lián)起來,共同表達一個主題?!段∥√焐健贩謩e從公安特警、普通群眾、反恐歷程、治疆方略四方面展開,但始終圍繞著“打擊暴恐,維護社會穩(wěn)定”來排列素材。其中,《青山處處》介紹公安特警在反恐歷程中的犧牲與奉獻,突出我國打擊暴恐的決心;《幸存者說》介紹恐怖事件對群眾造成的身心創(chuàng)傷與幸存者們?nèi)缃裥腋0卜€(wěn)的生活狀態(tài),突出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可貴;《反恐之戰(zhàn)》介紹恐怖主義的發(fā)展歷程及反恐英雄事跡,突出為反恐做長期努力與準備的意義;《向陽而生》介紹了維護新疆和諧穩(wěn)定的治疆方略,突出治疆方略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必要性。四個部分都以“打擊暴恐,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中心串聯(lián)線索,完整地描繪并突出了這一主題。
板塊組合式結構指的是,敘事時圍繞一個中心主題,將相對分散的素材組合成不同的故事,再用其建構中心主題。《青山處處》選擇了7位采訪對象,其中既有公安特警,也有曾經(jīng)的恐怖分子,他們從不同視角講述恐怖事件,構建了立體真實的反恐故事;《幸存者說》選擇了7位采訪對象,其中有心理醫(yī)生、暴恐事件幸存者、親歷者、恐怖分子,從不同視角構建普通群眾的故事;《反恐之戰(zhàn)》選擇了10位采訪對象,其中有炸彈排爆專家、特警、受害者家屬,以幾個家庭為基礎,從不同視角組合描述恐怖主義發(fā)展歷程;《向陽而生》選擇了9位采訪對象,其中有守邊戰(zhàn)士、牧民、學生、老師等普通群眾,以不同視角描繪我國治疆方略。
低層次結構通過紀錄片的話語加以表現(xiàn)。紀錄片的話語指的是制作者對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的運用,他們都是框架中的微觀建構方法。本文將從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兩方面分析《巍巍天山》的話語框架。
視覺語言由多個鏡頭組成,用以傳達一定的信息和情感,承載紀錄片的主旨和思想?!段∥√焐健肥褂昧素S富多樣的鏡頭形式,首先,在四個部分開頭,都有快速切換的畫面,分別概括了每個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輔以字幕,迅速調(diào)動觀眾情緒,將觀眾帶入其設立的情緒環(huán)境之中。在短時間內(nèi)讓觀眾大概了解故事脈絡,并通過創(chuàng)造沉浸式的情境吸引觀眾注意。
其次,《巍巍天山》視覺語言的一大亮點是真實的恐怖事件影像,它為觀眾構建了一種緊急狀態(tài)。比徹爾認為,緊急狀態(tài)是指在修辭情景中,至少會有一種制約性的事態(tài)變化起主要作用,這是一種缺陷或障礙,亟需解決的問題。在《巍巍天山》話語輸出過程中,大量真實的恐怖事件影像創(chuàng)立了一個特殊情境,借助人們對恐怖主義的憎惡與害怕,給其帶來緊張的情緒和缺失的狀態(tài),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恐怖事件的危害及我國堅持打擊暴恐的必要性。
聽覺語言附著于畫面存在,是與鏡頭相互配合的聲音語言,它通過與畫面的相互協(xié)調(diào),可更好地傳達情感、烘托氣氛,服務主題。《巍巍天山》的聽覺語言主要由同期聲、解說詞、背景音樂組成。
同期聲主要來源于采訪時的同期錄音。愛跳舞的漂亮女孩迪麗卡瑪爾在暴恐事件中失去了一條腿,她提到:“當時我清清楚楚地看到我的炸掉的小腿,還有身邊的人一直在打電話求救?!边@里的同期聲敘事傳達了主人公的恐懼,極大地增強了真實感與感染力。
解說詞部分使用了沉穩(wěn)和緩的男聲配音。“我們見到了米爾艾合麥提江·肉孜,2014年艾提尕爾清真寺大毛拉被害案的幸存者”一句引出了下文故事的主人公,在點明主題的同時交代故事背景。結尾處“每個幸存者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會歸向一個更好的明天”體現(xiàn)對美好未來的展望,起到升華意義的作用。
在背景音樂部分,在不同場景下合理變換背景音樂及音效。在開頭快速切換的畫面及恐怖影像上,使用節(jié)奏強、旋律快的背景音樂。在幸存者和親歷者講述故事時,使用舒緩柔美的背景音樂。緊張與溫情的交替使用使得這一部分的背景音樂有助于加強敘事節(jié)奏、強化敘事效果。
紀錄片《巍巍天山》作為建構國家形象的傳播媒介,其特殊的框架結構打通了官方和民間輿論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家形象的傳播效果,為今后專題類紀錄片建構國家形象提供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由于跨文化傳播的復雜性,想要更好地建構國家形象,仍需站在國際觀眾的視角上,繼續(xù)探索更加國際化的敘事策略,用影像語言構建一個更加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p>
引用
[1] 李忠.后真相時代中國紀錄片的真實性呈現(xiàn)——基于紀錄片《中國抗疫志》的分析[J].當代傳播,2021(2):111-112.
[2] 袁影,蔣嚴.論“修辭情境”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成分——兼評比徹爾等“修辭情境”觀[J].修辭學習,2009(4):1-8.
[3] 潘曦陽.國產(chǎn)西北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化敘事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07):54-57.
[4] 崔云忠,吳娟. 從《爨文叢刻》看彝語“腳”義詞的音義發(fā)展[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35(10):144-152.